总序解空丛书是“实践学”的代表作
前言证得般若空性只是起步
学佛人证得“般若空性”就可算是开悟、了生死,免除轮回了。但佛法至此只能算是“起步”,“转凡成圣”后一样得在人间行事,然作为已大不相同……
di1部分
法会因由分di1
di1章活在无惧的生命里
空性,一旦得证,并非会飞天钻地,而是对生命体认、了解后,智慧充盈,不再有恐惧。人生过程中,经常迟迟无法决断,“试试看”,这表示你没信心,不了解真实的状况……
善现启请分di二
di二章自性会教你怎么走!
“如来”就是自性!人一旦有所觉醒,自性会自己去找寻,会培养出善根,它自然会教导你该怎么走、怎么做,于是你会全方位地转变,这叫“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护念这种觉醒的人。
di三章觉醒!学佛zui大、zui重要的福报
没修行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在造业或造福,所以会六道轮回。若能觉醒,则一定往人天道或出三界的方向。真正的觉醒,是这辈子,同时也是过去、未来学佛zui大、zui重要的福报。
大乘正宗分di三
di四章放下──生处转熟──安住
既已觉醒,觉今是而昨非,那就要放下,放在对的这边就好。问题是,不对的那边你比较熟,你常常被它拉回去,如何让生处转熟,而且安住,不再被牵引回去,便是修行重点。
di五章影子太多,迷惑颠倒!
“头脑”里不可能有实相,只有影子,都是一堆符号、记忆,那都是假的!《金刚经》说不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相”就是影子。人为何迷惑颠倒?就是影子太多!
妙行无住分di四
di六章参透经典的语言模式和思维模式
书本里的称为知识,其特色就是“直说”,但经文讲的是“生命”,它不直接说,当然也无法直接说。因此,若无法参透经典的“语言模式”和“思维模式”,会看不懂它在讲什么。
di七章动机纯正就能放下!
很多同修会把家里的宝贝拿来布施、义卖,这是一种不住相的“表相”,充其量只是很好的善事而已。其关键在于布施当下的动机如何,动机纯正清净,就能看破、放下。
如理实现分di五
di八章以身相见如来?由相入体!
世尊为何问:“可以身相或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呢?”“如来”本身即是“自性”。自性,“自性乃无形无相”,这样解释就不对了。它无形无相,而是“本体”,本体虽无法捉摸,然本体显相后,仍旧可以看得到。
正信希有分di六
di九章先接受,再深参!
你现在并非真的了解,只是接受,然后形塑自己的想法,这既非须菩提,也非世尊的想法……你接受后把疑情带着,慢慢地深参,总有,你会有惊天动地的开悟。
di十章检视内心学佛的动机
常有人讲:“修了那么久怎么还这样?”因为没有正信!很多人一窝蜂跟进佛门,发心和动机未必纯正,各位现在检视一下内心,看看是否真正为了“了生死,出三界”而来。
di十一章如何不被境转?
当“息、念、身”三位一体时,是否一切唯心造?息是客观存在,心念是主宰,色身则是运用的媒介。操纵主动权的是这个心,但心被无明盖住了,不会起作用,因此受着顺、逆境而喜怒哀乐于其中。佛为何不被境转?因为他息、念、身一体……“一切唯心造”。
di十二章怎么踏实修,便怎么风光成就
若净是坐在那儿想:“哪天我开悟了,就……”不可能!修行只有死功夫,di1阶段功夫踏实了,才能持续下去。否则zui后就鱼目混珠。修行啊,怎么踏实修,便怎么风光成就。
无得无说分di七
di十三章高峰成高原──停在那个境界上
佛陀到达那个境界,是永远就存在那里,不会消失。我们也经验过,但曙光乍现就不见了。修行就是要一直“停”在那个境界上,让“高峰”变成“高原”。所谓“停”,并非要你高高在上不下来,而是碰到任何境界都可以“转”到这美丽的境界上来。
di十四章有为、无为的关键,抓到了吗?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是很重要的关键。无为法是“本体”,有为法则是本体显现出来的“相”及作用,贤圣即是抓到了无为法的本体,因此对于法的认知和作用与我们不同。
di二部分
依法出生分di八
di1章全是大脑的祸?
以前我们到河里去玩,起来时会发现裤子里怎么有东西?一看,“哎哟!一尾毛蟹啦!”现在即使在河里泡上十天半个月,一条鱼也不会瞧见;稻田里本来有蚯蚓、嘟嘟娘仔、青蛙……现在全都被农药杀死了。为什么?整个环境和生态,全都在我们大脑单一思维的运作下,被破坏殆尽了。
一相无相分di九
di二章你上道吗?
我们说这个人太不上道了,即是说他在菩提道上根本尚未进入状况,也就是不入流。因为只要一入流,到人天七次往返,就证阿罗汉了,那种不用修自己就会的,其实是已经上道了嘛!就像车子上了高速公路一样,一上道就不后退了,一入流你就不会后退了。
di三章修行!先找到正确的起跑点
在菩提道上只要确认方法正确,接下来一直做就对了,不要老是想,现在到了哪里?问那么多干吗?只要方法正确就一直做,即使证阿罗汉,方法还是得持续啊!成佛了,依旧不离此法,行菩萨道是永无止境的!菩萨道就是永远永远地走下去……
庄严净土分di十
di四章觉悟者说,即是佛说?
经,是不是由悉达多太子所讲的,事实上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是很重要,为什么呢?其中有两层重要的意义:di1,所谓佛乃指觉悟者,所以“佛说”乃指“觉悟者”说,这个觉悟者不一定就是悉达多太子,要记得这一点。di二,只要符合佛陀的根本教义,通通叫做佛法……
di五章识透,能重组因缘
这辈子富有也是因缘合和,能识透这一点才有可能因缘重组。一旦执着,就不可能重组,因而业随身了。譬如九二一赈灾,懂得因缘重组的人,会把财富转出去,帮助灾民重建家园,这不是很有意义吗?那个意义就是功德啊!
无为福胜分di十一
di六章福德?功德?
“布施”有很多是修福德,而非修功德,修功德一定得从“定”中修。虽说修布施也可以修到功德,但禅定一定要修,禅定才能改造我们的生命、增长真正的功德。生命改造、生命品质的提升,这才叫做功德!
尊重正教分di十二
di七章龙天护法常相左右
“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将这部经的任何一段,随着因缘告诉人家,当下在讲的这个地方,便为天龙八部所恭敬、所供养……只要那个地方是在谈论佛法,谈的是追求人生“至zun等正觉”的部分,那天龙八部就会来。你要是常常三、五好友聚在那边打麻将、喝酒谈一些五四三,那便夜叉、罗刹常相左右喔!
如法受持分di十三
di八章破!
佛法其实有一定的语言模式和思维模式,《金刚经》的语言模式是“破”的语言模式;它的思维方式,也是“破”的思维模式。它破传统、破旧有、破错误的思维方法,所以被称为“空宗”。
di九章索解的关键──体和相
《金刚经》不难啊,不懂的人会搞得一头雾水:“奇怪!怎会这样?如来有所说法不?怎么又说如来无所说?”许多地方你难以索解,其实就是“体”、“相”的问题。“如来”是自性,自性怎么会说法呢?本体是不动的,外相是本体的作用,所以有说法。
di十章如何发菩提心?
进入道场,要将心安住在三个愿力上:di1,为佛发心,将心安住在觉悟上;di二,为正法的存续而发心;di三,为苦难众生而发心。但若以这三个愿力发菩提心,尽未来际绝不退心!下辈子一定比这辈子更好,永远都是向上提升,直达止于至善的目的,直到成佛!
离相寂灭分di十四
di十一章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人很麻烦,他会假想很多,信心不清净,无法如实了知。师父叫他做事,他说:“可以,不过要保证不能变!”我说保证会变,他就拒绝做。他会在那儿一直等,然后就没事做了。而憨憨傻傻的人就一直做,zui后反而到达目的地。聪明的,反而总是卡在那儿。
di十二章境界来时,为何总是“翘翘倒”?
很多事情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桩小事,但为何境界来时,我们总是“翘翘倒”?家里小孩不听话,你为何老是按捺不住?因为没有智慧,不懂得反省,所以找不到根源。你口口声声说人生该如何,但所说的都只是人生假相,而非人生真实义……
di十三章光说不练难入道
解行并重才能定慧等持,要了生死、得究jing乐,才有可能,不然光听根本没用。若能持续修行,即便懂得不多,也只是进步缓慢而已,但至少善根具足。zui令人担心的莫过于光听而不行。听很多而没有实修的人,讲话就会傲气凌人。说他不懂,又头头是道,一旦要他做,却没半撇。
......
这是一代高僧对金刚经实修实证的感悟,作者在书中强调修行需要的不是概念,也非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直观体验和生命感受,画饼好看不能充饥,所以修行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经文中的义理真真切切地灌注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海云继梦法师,1951年出生于台湾省宜兰县,俗姓陈,名鹤山。法名昌一,号继梦。矢志宏扬华严精神,故取“海云”以为自勉。
他弘传古老、深奥的经典。
他解的经人性、直白。
他提的实践方法可从日常生活中轻易入手。
如果你学佛只为了往生净土,
如果你修行修成了老古板,
如果你持戒持得既压抑又痛苦,
如果你对人生感到不满或迷惑,
听听他怎么说!
不必用高僧大德的眼光来看待他。
他只是对自己的要求比平常人多一点,
所以剃了光头,持守“戒律”,被称作“和尚”。
他只是希望大家都能活得既快乐又自在,所以把人生和生命的目标放得远一些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行菩萨道!
即使是有修有证的和尚,生了病也会喊痛,和你我并无不同,
因此何妨称他是“美丽生命的光头实践家”!
他就是e时代的和尚──海云继梦!
“海云”是号,“继梦”也是号,
你可以“海云继梦”连称,少了“法师”二字,也不算失了恭敬。
因为,这些都只是符号!
你问:“海云继梦是谁?”
请接触他的法,直接认识他!
面对未知,去挑战,你敢不敢!
人这一生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不断地去解决问题
以华严精义阐释禅宗经典——
要懂《心经》,先懂《金刚经》;要懂《金刚经》,先懂《坛经》。实修与经典相印证,听海云继梦法师指导实修的明心法门、见性关窍
我最近在读的一本关于禅宗公案的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佛教哲学的认知。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它没有按时间顺序或者主题来划分,而是选取了数十个经典公案,每一个公案后面都附有作者极富洞察力的“点拨”。最妙的是,作者的“点拨”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像一个高明的棋手,在你以为自己要走出下一步时,却突然将棋盘打翻,让你不得不从零开始思考。比如关于“狗子有佛性”的那个著名的例子,作者的解读角度非常刁钻,他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为什么会执着于“有”和“无”的二元对立?这种强迫性的思维跳跃,极大地锻炼了我的非线性思维能力。这本书的行文节奏非常轻快,偶尔还会夹杂一些幽默的自嘲,让人在紧张的思考之余还能会心一笑。读完一个公案,我常常需要放下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许久,试图抓住那种“当下即是”的意境。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攀岩,虽然过程艰辛,但每当抓住一个支点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这本《金刚经》的解读版本,虽然我手头这本不是您提到的那一本,但整体上给我的感受非常深刻。最近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时,偶然接触到了一位对佛教有独到见解的法师的论述,那感觉就像是拨开了一层厚厚的迷雾,看到了事物本来的面貌。这位法师的文字功力极强,他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来堆砌,而是用非常生活化、贴近我们日常困惑的语言,把《金刚经》中那些看似玄奥的道理,一层层剥开,展示出它内在的逻辑和力量。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阐释,他并没有止步于字面意义的解释,而是结合现代人的焦虑、执着和对成功的病态追求,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不住”才是真正的“自由”。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得失的心态有了微妙的转变,不再那么患得患失,对外界的评价也多了一层缓冲地带。与其说是在读一本经书的注释,不如说是在接受一场由内而外的深度对话,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好好审视自己过去那些自以为是的生活方式。那种被点醒的感觉,是任何世俗的成功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最近刚看完一本关于佛教与科学对话的文集,这本书汇集了不同领域专家(物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对佛教核心观点的看法。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跨界的对话感,它不是单方面地论证佛教的正确性,而是探讨在现代认知科学的语境下,佛陀的教诲还能提供哪些新的视角。比如,书中有一篇讨论“缘起性空”与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的比较,虽然结论是谨慎的,但那种试图在古老智慧和前沿科学之间架起桥梁的努力本身就令人振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现代和开放,充满了探索欲,没有那种宗教固有的保守感。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头脑风暴”,鼓励读者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一切既定的知识体系。对于那些既有科学素养又对东方哲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宝藏,它让你明白,真正的智慧是超越学科边界的,它可以被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工具来重新阐释和验证。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探讨早期佛教伦理学的书籍,专注于阿含时代的教法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是一位社会学背景深厚的学者,他没有过多纠缠于密宗或大乘的宏大叙事,而是扎扎实实地从佛陀教导的基础戒律和缘起论出发,来解构现代社会的权力结构和道德困境。他用非常严谨的论证方式,去分析“不杀生”背后的生态平衡理念,以及“不妄语”如何构建一个可信赖的公共领域。这本书的学术性非常强,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来佐证观点,读起来需要非常集中注意力。但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证,让我对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可以支撑复杂社会运作的古老智慧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特别是他对于“正命”的解读,如何将个人的职业选择与道德责任紧密结合,对于当下很多行业乱象,提供了非常深刻的反思角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超越宗派纷争的、更具普适性的哲学框架。
评分手头有一本讲印度唯识学派发展历程的史论著作,对我理解佛教哲学体系的演变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本书的叙事非常宏大,它详细勾勒了从龙树菩萨的中观学说,到无著、世亲兄弟如何构建起庞大而精密的“万法唯识”体系的过程。作者对人物和学说的描述极其精准,读起来就像是观看一场思想的史诗对决。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系统性梳理,他清晰地展示了“种子”、“阿赖耶识”等核心概念是如何一步步被确立,以解决中观学派在“空”的层面所留下的应用性难题。这本书的难度在于,它要求读者对逻辑推理有一定的基础,因为唯识学的论证链条非常绵密,一个环节如果没跟上,后面就容易迷失方向。然而,一旦你跟上了这种思维的洪流,你会发现人类的心灵结构竟然可以被如此精妙地剖析和分类。它不像那些心灵鸡汤类的读物,它提供的是一把精确的手术刀,让你去解剖自己的意识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