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创造力的36种方法
作 者: 美伢 著作 定 价: 28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11-01 页 数: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513902021 ●方法01:“孩子,你真厉害!”——让我们为孩子的创造力加油.......1 ●方法02:“孩子加油,你行!”——在自信中发现孩子的创造力.......9 ●方法03:“让我们一起读书吧!”——阅读开拓创造的潜力.......17 ●方法04:“孩子,这是什么?”——把跑了的创造力“抓回来”.......22 ●方法05:“砖都有哪些用处?”——放飞孩子创造性思维的翅膀.......26 ●方法06:“我们一起玩吧!”——让孩子接触更多的游戏.......31 ●方法07:“他们行,你也行!”——利用周围的环境提升孩子创造力.......37 ●方法08:“孩子,你真聪明!”——巧妙开发孩子的天赋.......41 ●方法09:“我是一块大石头!”——让孩子进入游戏的角色.......46 ●方法10:“电是怎么产生的?”——鼓励孩子做小实验、搞小制作.......55 ●方法11:“孩子,你可以在这里茁壮成长!”——像培育小花一样培养孩子.......63 ●方法12:“老师,我也会!”——用示范法教孩子学会模仿.......69 ●方法13:“你看我画得像吗?”——支持孩子在家里办画廊.......77 ●方法14:“老师,我想……”——鼓励主动性活动,减少被动性活动.......85 ●方法15:“这是我想出来的!”——培养孩子发散性思维“三步曲”.......94 ●方法16:“壶盖为什么会上下跳动?”——善于应对孩子不平凡的提问.......100 ●方法17:“水有什么用?”——采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式.......106 ●方法18:“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115 ●方法19:“用什么方法能使冰X快地变成水?”——大胆质疑,学会反向思维.......119 ●方法20:“孩子,再想想办法!”——打破常规思维定式.......123 ●......美伢
美伢,全职作家,两个孩子的妈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颇有心得,因为始终推崇自由、平等的教育方式,在原则问题之外从不过多地约束孩子,所以她的两个孩子都很好的聪明、活泼,古灵精怪。有感于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管控式教育给孩子成长带来的弊端,美伢将自己的教育心得整理成书,与其他的年轻爸妈们一起分享,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鸡娃”和“放养”之间反复横跳的家长们量身定做的指南!我最近在网上闲逛时,偶然点开了关于早期教育理念的讨论,一下子就被这本书的“非功利性”吸引住了。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多学点才艺才算有竞争力”的功利心态。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环境对想象力萌芽的重要性”,这一点对我触动非常深。我以前总觉得创造力就是画画、做手工,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允许孩子弄脏衣服、允许物品被随意拆解重组的家庭环境,才是真正的沃土。比如,书中提到一个案例,一个孩子把家里的旧袜子和吸管组合成了一个“太空探测器”,我读完后立刻就去翻箱倒柜,把一些“没用的”边角料都收集起来,放在一个开放的“材料角”。这本书不是那种生硬地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的工具书,它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前辈,用充满智慧和幽默的笔触,引导你去观察你的孩子,去重新审视你对“成功”的定义。它强调的民主和平等对话,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在餐桌上那些不耐烦的催促和指导,学会了真正倾听孩子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并且给予积极的反馈。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立竿见影的“招数”,而在于它彻底重塑了我作为教育者的底层认知框架。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实际操作性的读者,如果一本书只会描绘美好的愿景而不给出落地的步骤,我通常会很快将其束之高阁。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36个方法,而是将这36种策略巧妙地编织成一个“全景式的培育系统”。从最初的“感官刺激基础”,到中期的“叙事与表达训练”,再到后期的“批判性整合运用”,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利用无聊时间”的那一部分。我们现代家庭最大的敌人就是“过度安排”,生怕孩子闲下来就浪费时间。这本书却鼓励我们给孩子留出“真空时间”,让大脑自己去填补空白。我照做后发现,当孩子停止被外部信息轰炸时,他开始主动和我讨论他最近在思考的一个关于“时间旅行悖论”的哲学问题!这完全超出了我作为普通家长的知识储备,但阅读这本书让我有足够的底气去面对这种挑战,敢于和孩子一起去探索未知领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我们方法,更“赋能”了我们家长,让我们从焦虑的执行者,转变为孩子创造力旅程中最坚定的支持者和陪伴者。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方法论”书籍是抱有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很多都是空泛的理论,说得天花乱坠,真正操作起来却处处碰壁。但是,这本书的论述逻辑性极强,而且非常贴合中国式家庭的现实困境。它没有一味地推崇西方那种“绝对自由”的教育模式,而是非常巧妙地在“规则边界”与“自由探索”之间找到了一个动态的平衡点。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提问的艺术”那一章,里面提到,家长应该多用“如果……会怎样?”而不是“你应该这样做”来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我试着在我家那位刚上小学的儿子身上实践了一下,当他因为乐高积木倒塌而沮丧时,我没有马上帮他搭起来,而是问他:“你觉得这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换个底座会怎么样?” 结果他自己花了半小时,设计出了一个更加稳固的结构。这比我直接告诉他怎么做,效果好了何止百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真诚,没有学术术语的堆砌,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个很有智慧的朋友聊天一样,不知不觉间,那些复杂的教育心理学概念就被消化吸收了。它让我意识到,创造力的培养,是一场需要耐心的“慢功夫”,而不是急功近利的“速成班”。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让我感到惊喜,作为一本畅销书,它在保持可读性的同时,注重了视觉上的舒适度。尤其让我欣赏的是,它并非只关注“动手能力”,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论述“抽象思维与创造力的联结”。书中提到,很多伟大的发明家,他们的创造力源于对现有事物进行逻辑重构的能力,这需要强大的符号系统理解力。因此,它倡导的“阅读习惯”与“逻辑游戏”的结合,让我家那个平时只爱看动画片的孩子,开始对国际象棋产生了兴趣。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们设立一个难以企及的“天才模版”,相反,它聚焦于如何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比如一起做饭、规划一次旅行、甚至是争吵——都转化为培养孩子深度思考和创新表达的契机。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大的信心,它让我坚信,我的孩子不需要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只需要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个体,而这本书,正是通往那扇门的钥匙。
评分我是一名高中教师,接触过太多因为早期创造力被压抑,导致后期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因此,我关注素质教育的书籍已经很多年了,但大多只是在强调“兴趣班”的重要性,或者流于表面地谈论创新精神。这本书的视角则高屋建瓴得多,它深入探讨了“恐惧失败”对创造力扼杀的内在机制。作者分析得非常透彻:一个孩子害怕被嘲笑、害怕犯错,他的大脑就会自动关闭探索的回路,转而选择最安全、最标准化的答案。这本书的贡献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去风险化”的家庭实践工具。比如,它提出了“设立失败奖”的概念,我听了简直醍醐灌顶!我们家组织了一次家庭活动,评选出“本周最具建设性失败奖”,我先生因为尝试了一个全新的烘焙配方结果烤糊了,结果他竟然获得了“创意奖”!这种正向的心理暗示,极大地降低了我们家庭成员尝试新事物的心理门槛。这本书不仅仅是给父母看的,它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让我们思考如何在课堂上创造一个真正安全、鼓励试错的氛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