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消除亲子间的80个世代隔阂
定价:29.00元
作者:启迪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3023312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您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吗?
您经常与孩子有争执吗?
您觉得和孩子有代沟吗?
您是否掉进了为人父母的“身段陷阱”?
如果您正陷入孩子的“成长烦恼”中,那么本书将是您跨越亲子隔阂的桥梁,成为您与孩子相互理解、沟通的纽带
内容提要
许多父母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总是将自己曾经做不到的加诸在孩子身上,总是认为孩子只有按照自己的要求一言一行才是对的。
各位亲爱的父母,试着回想,这些教育孩子的桥段是否也曾发生在你身上,而那些抗拒的手法你是否也曾如此。别忘了,我们也曾年轻,虽然时代不同了,流行的东西改变了,但年轻的血液里却激荡着相同的叛逆。
目录
章 强硬灌输成年人的想法,钳制了孩子的成长空间
隔阂1 :要求孩子成为父母的后继者
隔阂2 :阻拦孩子从事社交活动
隔阂3 :阻止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打扮
隔阂4 :惊异青春期会发生的萌动
隔阂5 :要求孩子必须服从
隔阂6 :鄙视或状告孩子的追求者
隔阂7 :总想掌控孩子的
第二章 采用自认为对孩子好的方法,介入求学过程
隔阂8 :不管孩子的能力,即使花钱也要读名校
隔阂9 :无法合理安排假期的时间
隔阂10 :不是考试项目的作业就敷衍
隔阂11 :将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指标
隔阂12 :盲目增加作业
隔阂13 :以一次的成败论英雄
隔阂14 :成绩不好就封杀爱好
隔阂15 :只提要求不给协助
第三章 选择激进的方法,企图快速提高孩子的能力
隔阂16 :每天都要检查作业
隔阂17 :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要“陪读”
隔阂18 :不假思索地听从小孩的意愿
隔阂19 :不让孩子承担家里的责任
隔阂20 :代替被动的孩子主动
隔阂21 :包办孩子的一切琐事
隔阂22 :随时扮演孩子的支持部队
第四章 灌输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隔阂23 :帮助别人还不如管好自己
隔阂24 :拒绝孩子参加公益活动
隔阂25 :制止孩子对于陌生人的付出
隔阂26 :以金钱标准动摇孩子对物品的观感
隔阂27 :让孩子与同学互相比较
隔阂28 :害怕孩子经历挫折
隔阂29 :过分的鼓励使孩子自以为是
第五章 打着前途与未来的旗号,左右孩子的兴趣与喜好
隔阂30 :没收孩子的课外书
隔阂31 :压抑孩子的兴趣
隔阂32 :用幼稚来评价成长中的孩子
隔阂33 :折断孩子梦想的翅膀
隔阂34 :讽刺孩子的偶像情结
第六章 只看重物质与发展,忽略了孩子心理的健全
隔阂35 :用冷漠去伤害犯错的孩子
隔阂36 :把孩子额外的专长当成炫耀的工具
隔阂37 :硬要将兴趣当成专长培养,忽视孩子的感受
隔阂38 :拿着荣誉的大帽子戴在孩子头上
隔阂39 :随意敷衍孩子的问题
隔阂40 :忽视孩子的心理疲劳
隔阂41 :漠视孩子宣泄情绪的需要
第七章 过或不足的关心,干扰了孩子的自信心
隔阂42 :用亲密过度的方式去呵护孩子
隔阂43 :没有留给孩子展示成就的机会
隔阂44 :唯恐孩子委屈就纵容孩子的任性
隔阂45 :担心孩子骄傲而不愿肯定孩子的成就
隔阂46 :担心孩子怠惰所以要随时进行侦察
隔阂47 :为了保护孩子而过分强调社暗面
第八章 用不当的提醒方式,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隔阂48 :老是把对孩子的付出挂在嘴边
隔阂49 :随意在外人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
隔阂50 :不经查证就胡乱给孩子定罪
隔阂51 :偷看孩子的日记
隔阂52 :使用窝囊之类的形容词去指责孩子
隔阂53 :不经意就破坏孩子的创意空间
第九章 用父母亲的身份,过度关心孩子的正常
隔阂54 :不让孩子有机会说“不”
隔阂55 :以某项评价作为干涉孩子的理由
隔阂56 :介入孩子之间的矛盾
隔阂57 :制止孩子独立与朋友互动
隔阂58 :在同学面前不尊重孩子
第十章 自以为在保护孩子,强势介入孩子的师生关系
隔阂59 :要求孩子一味听老师的,不给予解释的余地
隔阂60 :用成人的思维看待孩子在校的失误
隔阂61 :教孩子对老师阳奉阴违
隔阂62 :时常在孩子面前批评老师
隔阂63 :在老师面前对孩子说话,永远用命令的口气
第十一章 自认为了解小孩,不愿意放下父母之尊与孩子沟通
隔阂64 :用物质代替感情
隔阂65 :把孩子交给祖辈
隔阂66 :习惯性的说教
隔阂67 :无暇参与孩子成长过程的活动
隔阂68 :不愿意让孩子知悉持家的沉重
隔阂69 :用唠叨代替想告知孩子的话
隔阂70 :只用训斥与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错误
隔阂71 :让孩子钻漏洞
隔阂72 :对孩子说气话
隔阂73 :没有遵守父母的规则就被罚
隔阂74 :企图掌控与孩子一起的活动
第十二章 明知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孩子,却未注意身教
隔阂75 :把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隔阂76 :为自己的不良习惯找借口
隔阂77 :言而无信
隔阂78 :道理归道理,事实又是另一回事
隔阂79 :说一套,做一套
隔阂80 :自己原地踏步,不与孩子一同成长
隔阂81 :抱着与孩子较劲的心态
隔阂82 :父母的意见不一致
隔阂83 :在孩子面前争吵
隔阂84 :随意挑剔别人的缺点
隔阂85 :只为了孩子而活着
作者介绍
曾用名文字厨子,是一个每天要看卡通的人、每天要看书的人。生于1970年,育有一子,怀着赤子之心,以孩子的眼光和父母之爱为出发点,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经验,对亲子关系研究颇有心得,欲与渴望和孩子保持良好沟通的父母们交流,故作本书。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的目录和大致介绍,我的直觉是,它可能提供了一种非常新颖的“时间轴”视角来看待家庭动力学。我们常常习惯于用“现在”来评判过去,或者用“未来”的期望来压迫当下。这本书似乎在倡导一种跨越时间的同理心,理解祖辈、父辈、子辈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所做的选择和形成的思维定势。这种多代际的视角,对于那些感觉自己被家庭传统“困住”的年轻人,或者那些觉得自己“不被理解”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可能在探讨的不仅仅是“我该怎么教育我的孩子”,而是“我的原生家庭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以及我又是如何不自觉地把这些模式复制下去的”。我更希望看到它能提供一些历史的参照系,让我们明白某些冲突并非是某一方的错,而是社会变迁和时代烙印的必然产物。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它就升级成了一部关于“家庭历史与个人自由”的深度探讨,而不是简单的行为指导手册。那种由历史沉淀带来的厚重感,才是真正让人产生共鸣的地方。
评分坦白讲,我对“消除隔阂”这种宏大叙事往往持保留态度。隔阂的产生是一个复杂、多维度的过程,要说“消除”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大胆,但我更关注它在处理“冲突”和“差异”时的哲学立场。它会是鼓励我们去磨合、去适应彼此的差异,还是鼓励我们勇敢地划清界限、重建独立的人格空间?这两种路径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我希望作者能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或者至少,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衡量标准——即在维护亲密关系和保持自我完整性之间,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在哪里。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优雅地、有爱地保持距离”的智慧,而不是一味地要求“融合”,那对我来说将是巨大的启发。毕竟,真正的成熟,很多时候是学会接受那些我们永远无法改变的部分,然后找到与之共存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中那个“80个”的数字,很有一种精准导向的意味,让人联想到清晰的清单或步骤。我担心的是,这种量化的方式会不会让复杂的亲子关系被过度简化?人性中的幽微之处,情绪的波动,常常是无法用一个固定数字来概括的。因此,我更希望这些“隔阂”的解读,能够超越简单的“你错了/他对了”的二元对立。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对“不完美关系”的深刻接纳。也许,消除隔阂的真正含义,不是让两代人思想完全统一,而是学会欣赏和尊重对方思维的“异质性”。这本书如果能教会我们如何在一个充满差异的家庭中,依然能找到共同的连接点,如何把那些看起来是“隔阂”的东西,重新解读为彼此独特的生命体验,那么它的价值就无法估量了。我期待的是一份通往和解的地图,而不是一份要求所有人都走同一条路的说明书。
评分从出版社和“启迪”这个副标题来看,这本书似乎被定位在一个偏向学术研究或深度思考的层面,而非快消式的自助读物。这让我对它的理论深度抱有期待。我尤其好奇它如何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甚至人类学的视角来解析这些日常的家庭互动。例如,它会不会涉及到依恋理论在多代人之间的传递效应?或者,当代数字生活对传统家庭结构造成的冲击如何被量化和分析?如果能引入一些严谨的框架来分析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绪和行为,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可信度都会大大增加。我期待的不是一堆温暖的口号,而是一些能够被验证、被引用的概念工具,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命名和理解我们正经历的困境。如果这本书能让我们对“爱”和“控制”之间的界限,有一个更清晰的哲学认知,那就太棒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嗯,很吸引人,那个数字代码我就不提了,一看就是那种经过深思熟虑、直击痛点的选题。我最近正好在琢磨家庭关系,特别是两代人之间那种微妙的、有时候连自己都没察觉到的“代沟”问题。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试图深入到日常生活的肌理中去,去解构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无形中阻碍了真诚的沟通和理解的。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案例或者方法论,而不是停留在“我们要互相理解”这种老生常谈的层面。毕竟,理解不是靠喊口号就能达成的,它需要具体的工具和视角转换。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庖丁解牛般地剖析那些隐藏在教育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差异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般的“育儿经”范畴,而是真正触及到人与人之间连接的核心难题。我希望它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那些多年积累的误解,让亲子关系能够在一个更健康、更平等的基座上重新构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