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宝宝生病妈妈怎么做(之宝贝书系63)
定价:26.80元
作者:李陈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06463799
字数:
页码:
版次: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针对0~4岁幼儿的健康问题,首先介绍幼儿的身体情况,然后将幼儿的常见疾病分门别类,做了具体介绍,并从家长的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像宝宝的家庭医生一样,给宝宝关怀,让爸爸妈妈安心,是有宝宝的家中的书籍。
目录
Chapter 1 宝宝的身体
宝宝的免疫系统
宝宝的生长特点
妈急救百宝箱
Chapter 2 传染性疾病
麻疹
传染性红斑
水痘
腮腺炎
伤寒热
川崎病
肠病毒感染
婴儿玫瑰疹
Chapter 3 皮肤疾病
脂漏性皮肤炎
尿布疹
疖子
异位性皮肤炎
传染性软疣
脓疱疮
真菌感染
蚊虫叮咬
Chapter 4 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
哮喘
会厌炎
支气管炎
哮吼
肺炎
细支气管炎
扁桃体炎和咽炎
鼻衄
鼻窦炎
流感
过敏性鼻炎
打鼾
Chapter 5 五官疾病
中耳炎
外耳炎
结膜炎
泪道阻塞
麦粒肿
Chapter 6 口腔疾病
口腔溃疡
疱疹性龈口炎
牙龈炎
龋齿
牙脓肿
鹅口疮
Chapter 7 消化系统疾病
胃肠炎
婴幼儿腹泻
食物过敏
便秘
肠梗阻
线虫病
胃食道返流
疝气
乳糜泻
阑尾炎
Chapter 8 肌肉骨骼及关节疾病
跛行
拉伤和扭伤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肌营养不良
肌肉
Chapter 9 循环系统疾病
婴幼儿贫血
过敏性紫癜
Chapter 10 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烧烫伤
哽噎窒息
心肺复苏术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非常注重“预防”和“日常护理”这两个环节,这比处理急性病症更为重要,也更能体现作者的专业深度。很多育儿知识的普及常常只停留在“生病了怎么办”,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篇幅讲解如何通过优化环境、调整饮食和作息来提高宝宝的抵抗力。我采纳了其中关于“室内湿度控制”的建议,自从调整了加湿器的使用时间后,我感觉宝宝的夜间咳嗽频率明显下降了。这种注重长期健康的理念,让我对这本书的信任度大增。它不是教你“治病”,而是教你“不生病”的智慧。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关怀,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病症参考手册的范畴,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地传授生活中的育儿经。
评分我是在一个论坛上被朋友推荐来看这本书的,当时我对如何应对孩子突发的高烧感到手足无措,感觉网上的信息零碎又矛盾。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框架。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病症,而是从“如何观察”开始教起,一步步引导家长判断情况的严重性,然后才进入“如何处理”。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极大地缓解了我的恐慌感。它让我明白,很多小问题其实不需要过度反应,而哪些“红灯信号”是必须立刻就医的。比如,书中关于“精神状态”的判断标准,描述得非常具体,不像其他书里只会说“观察精神状态”,这本书会告诉你“如果孩子持续超过X小时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需要警惕”。这种可操作性极强的指导,让我觉得手里拿的不是一本理论书,而是一个实用的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柔和的色彩搭配上清晰的字体,透露出一种温暖而可靠的感觉,拿在手里就觉得踏实。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不是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而是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阅读的节奏很舒服。有时候看育儿书,信息量太大反而让人焦虑,但这本书明显在这方面做了细致的考量。比如,一些关键的症状描述部分,它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用到书里那些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但光是看着那些图示,就觉得在紧急时刻能快速找到重点,这对于新手父母来说太重要了。而且,纸张的质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很容易被弄脏的类型,考虑到这本书很可能要经常被翻阅,这点细节真的体现了出版社的用心。总的来说,光是作为一本放在床头、随时可以拿起来翻阅的书籍,它的物理属性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让人愿意亲近和使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医学术语,而是用了一种非常接地气、充满同理心的口吻来叙述。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或者有压力。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让家长特别焦虑的场景时,比如宝宝吐奶或者腹泻的时候,作者总能用一种很平静的语气安抚读者情绪,然后在安抚之后,再给出清晰的步骤。我能感受到作者本人也是一位非常细心和有耐心的母亲或专业人士,她深知在那种情况下,家长的心理状态比宝宝的病情本身更需要关注。这种“共情式”的写作,使得书中的建议不仅在逻辑上站得住脚,在情感上也能与读者产生深刻的连接,让人觉得这本书是真正为焦虑中的父母而写的。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非常注重效率。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快速核对清单”或者“家长自测题”。有时候孩子生病了,家长可能因为紧张而遗漏了一些关键信息,这些清单就像是一个临时的备忘录,确保你在去看医生前,已经准备好了所有医生需要知道的细节,比如最近一次喂奶时间、体温变化曲线、精神反应等等。这极大地提升了就医效率,避免了因为紧张而在诊室里“大脑一片空白”的窘境。而且,书里对不同年龄段(比如婴儿期和幼儿期)的处理方式区分得很明确,体现了作者对儿童发展阶段差异的深刻理解。这让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精准地找到适用信息,避免了“一刀切”的错误指导,体现了高度的专业性和人文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