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龙虎太极拳
定价:42.00元
作者:马希平,马锴果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64417758
字数:
页码:3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龙虎太极拳》用比较详实的历史资料讲述了龙虎太极拳发展史上历代宗师级人物鲜为人知的故事;用清新雅致的文笔深入浅出地讲述了龙虎太极拳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用丰富清晰的图片及文字说明全面演绎了龙虎太极拳的功架及功法,重点突出了知识性、趣味性和启迪性,向读者勾画出了一支流传于我国民间四百多年,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代代秘传密练的太极拳流派。
《龙虎太极拳》分为七章。章介绍了龙虎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第二章介绍了龙虎太极拳中十三势滑拳架的拳式、练法及要领;第三章介绍了龙虎太极拳中一百单八式长拳(马)架的拳式、练法及要领;第四章介绍了龙虎太极拳中六十六式转裆架的拳式、练法及要领;第五章介绍了龙虎太极拳中推手的练法及要领;第六章龙虎太极拳百题知识问答,介绍了龙虎太极拳一般常识、主要功法及学习练习时的注意事项;第七章为附录部分。
《龙虎太极拳》文化内含丰富,文字通俗易懂,历史故事真切动人,‘力图为读者打开一个全面认识太极拳的崭新视野。《龙虎太极拳》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既可以作为广大习练者或爱好者学习和研究龙虎太极拳的教材,同时也可以为喜爱武术的人们提供科普读物,还可以为史学界提供一段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极其珍贵的明清历史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龙虎太极拳》:
三、独特的身法
龙虎太极拳在外貌特征上要求:“鸡腿”“龙身”“熊膀”“鹰爪”“虎抱头”“雷声”“滑步”;在身法上要求“八要”,即:“起、落、进、退、反、侧、收、纵”。起落者,起为横,落为顺也;进退者,进步低,退步高也;反侧者,反身顾左,侧身顾右也;收纵者,收如猫行纵如虎也。在保持“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气沉丹田”的前提下,或起或伏、或进或退、或打或防、或躲或闪运动自如。犹如猫扑鼠、鹰扑兔、猛虎下山,神气逼人。
四、独特的步法
龙虎太极拳在步法上除了使用常见的五种步法(如马步、弓步、虚步、仆步、歇步)外,还采用了:寸步、过步、套步、跌步、践步、快步、三角步、穿荡步、六合步、穿梭步等灵活多变的步法。如二三尺远则过步可到。过步者,进前脚急过后脚;如四五尺远则垫一步,仍上前脚;如一丈八尺远则用快步。快步者,起前脚带后脚,平飞而去,并非跳跃而往驰,实马奔虎剪之意也。总而言之,如能在步法上练到圆、整、活、轻、快的时候,与对方交手,绝占优势。该拳步法上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使用了“鸡腿滑步”,即有腿必跟,而且跟得快、跟得准、跟得稳、跟得轻,虚实分明。古拳谱曰:“头打去意随脚走,起而未起貼中央,脚人中门夺他地,就是神仙亦难防。”
五、独特的推手
在比较早一点的龙虎太极拳中没有“推手”二字。现在的“推手”过去叫“打手”或“炮打五行”,古《拳谱》中有《打手歌》为凭。随着近代各太极拳流派普遍的叫法和国家规范的名称,改革开放以来龙虎太极拳中的“打手”也改称“推手”了。
推手是一种双人或多人徒手进行技击技巧技法训练的有效方法和形式,是从拳架训练过渡到实用性训练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断练习和提高技击技巧。龙虎太极拳中的推手始终坚持着“拳不接手”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在炮打五行(即散手)中这一基本原则体现的更加充分。
推手训练一般分为三步或三种练习方法,即沾粘推手练习法、活步推手练习法、炮打五行(即散手)练习法。尤其是跑打五行练习法仍然保留着古朴、典雅、传统的方法。它由五个相对独立的、可变化的拳式组成,也称五大势。每一势都是一个起、承、转、合,攻、防、进、收独立的训练和实用单元体,演练起来可以随心所欲,变化无穷。同时,对于练习者来说,既可以个人单练,又可以甲乙双方对练,还可以数人群练。如果练习者有时间或有体力的话,可以无止境地打下去。
关于推手训练问题,将在推手部分作详细讲解,此处不再赘述。
……
序言
我接触过不少关于内家拳的书籍,很多都陷于玄而又玄的理论阐述,读起来晦涩难懂,仿佛在听一位高深莫测的老师在用只有少数人能理解的术语布道。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显得格外亲切和接地气。作者显然深谙“授人以渔”的道理,他没有直接抛出那些高深莫测的概念,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比喻和由浅入深的逻辑推导,将太极拳的核心精神——阴阳相济、刚柔并济——层层剥开,展示给我们看。比如,书中对“松紧转换”的描述,不是简单地说要放松,而是拿竹子的柔韧性来类比,说松是蓄势待发,紧是蓄劲待发,这种形象化的表达,瞬间就打通了我以往理解上的“任督二脉”。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讲解技术动作的同时,非常注重“意念”的引导。它会明确告诉你,在做某一个动作时,你的目光应该落在哪里,呼吸应该如何配合,甚至连内脏的感受都做了细致的描述。这使得练习不再仅仅是肌肉的机械运动,而成为一种身心合一的修行。读完一章,我立刻就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找到了长期困扰我的那个“气感”的入口,那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流畅衔接,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让人感觉作者真是掏心掏肺地在传授自己的毕生所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和烫金的字体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上,能感受到纸张本身的质感,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感,而是带着微微的粗粝和厚重,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快消品,而是一本值得珍藏的武学经典。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设计者的用心良苦,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密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对着那些复杂的动作图解,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我特别欣赏它在图文搭配上的处理。那些演示招式的照片,光影的处理非常到位,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肌肉的起伏和身体的重心转移,这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比干巴巴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太多了。每一步的分解动作都处理得井井有条,让人感觉教练就在身边手把手地指导。即便是那些需要高度柔韧性和平衡感的动作,通过这些精细的图片,我也能大致把握住关键的力点和线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实在令人佩服。这本书的开本也很适宜,既方便在练习时摊开平放在地上参考,又方便携带,随时随地都能翻阅几页,沉浸在太极的意境之中。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物理呈现上,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光是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和对武学的敬畏。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实战应用”的探讨。很多太极拳书籍似乎都停留在养生和套路演示的层面,对于“听劲”和“掦化”在实际接触中的运用,往往一带而过,显得有些“纸上谈兵”。然而,这本书却大胆地开辟了专门的章节来讨论如何在推手中感知对方的意图,如何借力打力,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它不像某些武术书那样,把实战描述得过于神乎其神,而是非常理性地分析了人体结构和力学原理在对抗中的作用。比如,它详细拆解了如何通过细微的重心变化来瓦解对手的平衡,并提供了几种可以在日常陪练中逐步培养这种“触觉”的方法。这种对技术深度的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从一个单纯的初学者指南,跃升为了一个有潜力的进阶参考书。它不仅仅教你怎么做动作,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思考如何运用这些动作,让太极拳的内在逻辑和生命力真正地在身体中活现起来。这对于渴望将所学真正应用于检验的习武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宝贵的指引和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读起来仿佛能听到太极拳大师沉稳的呼吸声。作者的文字功底显然非常深厚,他将深奥的武学哲理融入到朴实无华的句子中,不卖弄辞藻,却处处透着力量和智慧。例如,在描述“缠丝劲”的连绵不绝时,作者用了“如蚕食桑叶,绵密而无间断;似流水绕石,曲折而求其畅通”这样的句子,既有画面感,又不失哲理深度。这种优美的文字不仅仅是修饰,它更像是一种精神暗示,帮助练习者在面对枯燥的重复练习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对美的追求。我常常在练习间隙,只是翻阅几段文字,就能重新找回练习的动力和对太极意境的向往。它成功地将太极拳从一种单纯的身体对抗技艺,提升到了一种精神层面的审美活动。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本融合了书法、哲学与武术精髓的古代典籍,只不过是用现代的语言重新阐释了那些恒久不变的真理。这种将文化底蕴与实用技巧完美结合的写作手法,着实令人称赞。
评分这本书对于练习者的进度把握和常见问题的预判做得极其到位,简直像是提前在我的练习路上设置好了路标和减速带。我拿到书的第一个星期,就按照书中的“预备姿势”和“起势”开始练习,结果发现自己总是站不稳,重心忽高忽低。正当我感到沮丧时,翻到某一页,赫然发现“新手常见错误解析”这一小节,里面详细列举了十种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其中“虚领顶劲不足”和“膝盖锁定”赫然在列,配有纠正错误的侧视图。这让我如获至宝,立刻对照自己的动作进行调整。书中对那些看似微小却影响巨大的细节的处理,非常到位。例如,关于“掤”劲的讲解,作者不仅展示了外形,还特别强调了腋下要含空、肘部要微沉的微妙感觉,并提供了几个辅助练习来体会这种状态。这种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的坚守,让我在练习过程中,极大地避免了走弯路,也保护了我免受一些不必要的肌肉拉伤。它不是一味地鼓吹“练下去就会好”,而是提供了一套科学的、可量化的反馈机制,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每一步的进步和停滞点在哪里,这种务实的态度,在武术教学领域是极其宝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