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彆讓抑鬱打敗你
定價:35.0元
作者:張瑞潔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2
ISBN:978756820542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每個人的潛意識裏都會尋求幸福,隻要有正確的方法,走齣抑鬱並不是難題。
彆讓抑鬱打敗你,彆讓抑鬱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內容提要
本書從抑鬱的成因、抑鬱癥患者的心理特徵、抑鬱癥後果等方麵嚮人們揭示瞭抑鬱的“真麵目”,同時它也為抑鬱癥患者提供瞭趕走抑鬱的方法,包括心態、生活、精神、處事方式等各個方麵,嚮人們提供瞭一個擺脫抑鬱癥的治療體係,讓抑鬱無處可藏。
目錄
作者介紹
張瑞潔, 心理谘詢師,本科文化,長期關注抑鬱癥,並深入研究探討相關議題,諸如:校園青少年常見之精神疾病、抑鬱癥與遺傳之關係、抑鬱癥的心理治療、失眠問題等。
文摘
一、抑鬱癥:人類心靈的感冒
心理學傢馬丁塞利曼將抑鬱癥稱為精神病學中的“感冒”。感冒,是人類的一種多發病、常見病,人的身體經常會感冒,同樣,人的心理也經常會患“感冒”,不過是錶現形式不盡相同罷瞭。專傢習慣於把抑鬱癥稱作“人類心靈的感冒”。
大約有12%的人在他們一生中的某個時期都曾經曆過相當嚴重而需要治療的抑鬱癥,盡管大部分人的抑鬱癥發作後不經治療也能在3~6個月內結束,但這並不意味著當人感到抑鬱時可以不用管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滿瞭大大小小的挫摺和失敗,很多人都會經曆失業、離婚、失去心愛的人或其他種種痛苦。比如,我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再也不存在瞭;我們愛的人,再也不能迴到我們身邊瞭。每當這些時刻來臨的時候,我們都會悲傷、痛苦甚至絕望。通常,由這些明確現實事件引起的抑鬱和悲傷,是正常的、短暫的,有的甚至有利於個體的成長。但是,有些人的抑鬱癥並沒有十分明確、閤理的外部誘因;另外一些人,雖然在他們的生活中發生瞭一些負性生活事件,但是,他們的抑鬱癥狀持續得很久,遠遠超齣瞭一般人對這些事件的情緒反應,而且抑鬱癥狀日趨惡化,嚴重地影響瞭工作、生活和學習。如果是這樣,那麼很可能他們已經患上瞭當今世界大心理疾病——抑鬱癥。
抑鬱,英文為depression,中國港、颱地區及大陸部分文獻也翻譯為抑鬱。無論在漢語還是在英語中,“抑鬱”都已經存在瞭很多個世紀。在中國古代的中醫文獻中,早就有“鬱癥”這一類彆。但是今天廣義上的“抑鬱癥”其實指的是一大類心理障礙,我們把它們統稱為“情緒障礙”。情緒障礙包括許多不同的障礙,其中主要有重性抑鬱癥和慢性抑鬱癥,其他還有抑鬱性神經癥、反應性抑鬱癥、産褥期抑鬱癥、季節性抑鬱癥、更年期抑鬱癥,等等。狹義上的抑鬱癥是指重性抑鬱癥。國外的診斷標準已經把抑鬱性神經癥歸於情緒障礙,而在的標準CCMD-2中,仍把抑鬱性神經癥和重性抑鬱癥區彆開來。
如果非要給抑鬱癥下個定義,那麼,可以這麼說,抑鬱癥通常指的是情緒障礙,是一種以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徵的綜閤徵。這種障礙可能從情緒的輕度不佳到嚴重的抑鬱,它有彆於正常的情緒低落。對於普通人來說,從其癥狀入手,是認識抑鬱癥的好辦法。
二、抑鬱癥:號心理殺手
抑鬱癥的患病率占世界人口的5%左右。患者常有痛苦的內心體驗,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消極、悲傷的人”,自殺率高達12%~14%。在自殺者中,60%左右的人患有抑鬱癥,所以抑鬱癥被稱為“號心理殺手”。
廣州一位曾經發誓要珍惜寶貴的生命,用一切辦法勸阻彆人結束生命的人——陳雲清,後竟然懸梁自盡。陳雲清是《珍惜生命——論中國的自殺問題》的作者。這本洋洋十萬言研究自殺問題的著作,列舉瞭大量中國古代、“”時期和當前形形的自殺事件,分析瞭自殺的類型、性質以及應該采取的態度。他還是我國個防治自殺機構——廣州市“培愛”防治自殺中心的組織者和負責人。
那麼,陳雲清為什麼會走上自盡之路呢?
一位心理專傢說:“求生是人的本性,毀滅自己的生命,不論有多少理由,都是不正常的行為,是精神支柱崩潰的錶現。”
陳雲清是一位研究防治自殺問題的專傢,但他的自殺,並不奇怪,因為他患有抑鬱癥。抑鬱癥是導緻自殺概率高的心理疾病。患者的情緒持久地低落,萬念俱灰。病情越重,越不願治療,更不能指望他個人的力量戰勝抑鬱癥,因為它是一種病;我們優越的社會主義製度,本身並不能避免這一嚴重社會問題的齣現。目前,全世界有2億人患有抑鬱癥,它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身上。抑鬱癥常侵襲人纔。美國抑鬱癥問題專傢史培勤說:“這種疾病往往襲擊那些有抱負、有創意、工作認真的人。曆史名人中,如牛頓、達爾文、林肯、丘吉爾……都患過抑鬱癥。英國王妃戴安娜,一生中患過4次抑鬱癥,多次自殺,心理醫生為她治療瞭2年。”
受煎熬於抑鬱癥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得瞭什麼病。不少的患者,長期“夜不能寐”,或陷入原因不明的突發性睡眠障礙,被誤診為“神經衰弱”而久治不愈;患者存在各種軀體癥狀,服用多種藥物而無效果,卻未想到這是“隱匿性抑鬱癥”。兒童和青少年中,抑鬱癥患者亦為數不少,常錶現為學習睏難、成績不佳和情緒障礙,傢長與教師應對此加以重視。
不要以為抑鬱癥患者必然會錶現齣情緒低沉、抑鬱或外錶特徵明顯,“一看即知”。事實上,許多輕、中度抑鬱癥患者,常常外錶如常,而內心十分痛苦。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稱抑鬱癥為“黑狗”,他以親身體驗告訴公眾:“要是‘黑狗’開始咬你,韆萬不要置之不理,要是嚴重的徵象已經持續瞭數周,而且還有自殺念頭的話,那就該趕快去看醫生。”
廣州心理專傢施夢娟說:“凡有悲觀、消沉與自殺意念的人,不要簡單地認為是‘思想問題’,親友及社會都要理解及關心他們,警惕‘抑鬱癥’的可能,及早診治。所幸的是,藥物治療抑鬱癥的效果很好,對絕大部分患者都有療效。”
抑鬱癥會使人覺得疲乏無力、無價值感、無助和絕望,其實,這些癥狀並非由精神刺激所緻。新國際醫學研究錶明:以血清素為主的大腦“生物胺”相對或不足,是導緻抑鬱癥的重要原因,故而積極而有效的抗抑鬱劑治療,會逐漸地使抑鬱癥的患者恢復健康。現代醫治抑鬱癥的藥物,已發展至第4代和第5代,通過3個月治療,約90%以上的患者可獲得良好的療效;當然,除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也是必不可少的。人世間隻有愛能治愈心靈的創傷,而寬容和理解,便是愛的橋梁。隻要愛心不死,明天的太陽就永遠不會隕落。
序言
此前,微博上有一個話題引起瞭人們的熱議,這個話題就是“抑鬱”。
隨著社會的高度發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但同時也産生瞭一個問題:我們麵臨的壓力變得越來越大。於是,一部分人在麵對壓力的時候産生瞭心理上的問題。從2003年香港影星張國榮的縱身一躍,到主持人崔永元的抑鬱癥被曝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瞭抑鬱癥患者的行列,讓我們不得不對這個心理問題進行重新審視。
抑鬱癥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齣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
作為一種危害性極大的疾病,它可以導緻患者喪失工作和學習能力,若不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抑鬱癥狀會反復發作、慢性化,造成精神殘疾,給傢庭和社會造成巨大的負擔。另外,抑鬱癥患者一半以上有自殺的想法,15%~20%終以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在所有的自殺者中,60%是抑鬱癥和精神分裂癥造成的。
國際研究錶明,抑鬱癥的發病率為5%~10%。據研究,在人生旅途中,人們至少會患上一次抑鬱癥,但是患上抑鬱癥的多數“身在病中不知病”,隻有25%的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美國方麵的有關研究認為,到瞭2020年,抑鬱癥將成為全世界繼心髒病之後使人喪失工作能力的第二大原因。
在你的心中是否也有抑鬱的情緒正在蔓延呢?
失眠、沮喪、倦怠、哭泣、沒胃口、對未來沒有信心、對生活提不起精神、對所有事情都失去興趣,在遭到巨大壓力、生活形態的改變後,你是否也常為這樣的情緒感到睏擾呢?
如果有,那麼你應該重視自己的心理瞭。本書就是從這個角度齣發,從糾正人們對抑鬱癥認識的種種誤區開始,使人們能夠正確地對待抑鬱癥,進而從抑鬱癥的常識、調節和治療等角度齣發,盡可能詳盡地使人們瞭解抑鬱癥,幫助人們走齣抑鬱的沼澤、擺脫抑鬱癥的睏擾。
我對這本書的喜愛,很大程度上源於它所傳遞的一種“賦權”的理念。它沒有將讀者置於一個被動接受救贖的位置,而是鼓勵讀者積極地去探索和發現自己的內在力量。書中有很多讓我眼前一亮的小練習和思考題,它們不是那種流於形式的“填空題”,而是真正能夠引導我深入挖掘自己內心世界的工具。通過這些練習,我開始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思維模式,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我的情緒和行為的。我曾經覺得,自己就像一個被命運擺布的木偶,無論如何掙紮都無法改變現狀。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時刻,我也並非毫無選擇。我可以選擇如何去解讀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可以選擇如何去迴應我內心的聲音。這種“選擇”的可能性,即使是很小的選擇,也像一束微光,驅散瞭我內心的一部分陰影。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改變,往往來自於微小的、持續的自我覺察和自我對話。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有價值的書,是能夠讓我們在閤上書本之後,依然感受到它的餘溫,並從中獲得持續的動力。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即使我已經讀完瞭它的全部內容,但書中很多觀點和方法,依然在我的腦海中迴響,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生活。我開始更加關注自己的情緒信號,嘗試用更健康的方式去處理它們,而不是一味地壓抑或者逃避。我也更加願意與身邊的人溝通,分享我的感受,並且學習傾聽他們的心聲。這本書讓我明白,對抗抑鬱,並非是一場孤軍奮戰,而是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更需要周圍的理解和支持。它讓我對生活有瞭新的認知,讓我看到瞭希望,也讓我相信,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我們依然有能力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光明。我想,對於任何正在經曆低榖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會是一盞指引方嚮的明燈。
評分初次拿到這本書,我並沒有抱有特彆高的期望,畢竟市麵上關於心理健康的讀物琳琅滿目,很多都隻是在重復一些大傢都知道的道理,或者用一些過於專業的術語讓人望而卻步。然而,當我開始閱讀,我立刻被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敘述方式吸引住瞭。作者的語言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仿佛是在和我這位老朋友聊天,分享她(或他)的經曆和感悟。沒有那些生硬的理論堆砌,也沒有故作高深的分析,而是用一個個鮮活的例子,一個個細緻入微的觀察,展現瞭人在麵對睏境時可能齣現的各種情緒和反應。我特彆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將“抑鬱”標簽化,而是將它視為一種復雜而真實的人類體驗,並試圖去理解其發生的根源和錶現形式。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因為書中描述的情境而産生共鳴,甚至會覺得“哦,原來我不是唯一一個這樣想的”。這種被理解的感覺,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讓我覺得,我所經曆的,並非是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也不是什麼“不正常”,而是生命中可能遭遇的挑戰的一部分。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沉靜而又充滿希望的藍色調,仿佛能穿透錶麵的憂鬱,觸及內心深處的光亮。我還在猶豫是否要購買這本書的時候,這個封麵就已經在我腦海裏揮之不去瞭。它沒有那種咄咄逼人的鼓勵,也沒有泛泛而談的安慰,而是以一種非常內斂而又堅定的姿態,傳達著一種“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的信息。當我翻開這本書,紙張的觸感也是恰到好處,帶著一種溫潤的質感,這讓我覺得,作者在細節上也傾注瞭很多心血。我喜歡這種不浮誇、不張揚的設計,它讓我覺得,這本書是真正懂得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的心情,並且準備好伸齣援手,但不會強迫你接受。這種不緊不慢的節奏,反而讓我覺得更加安心,仿佛知道,無論我何時準備好,它都會在那裏,靜靜地等待。我想,很多時候,對抗內心的風暴,需要的不是雷霆萬鈞的改變,而是一點一滴的理解和耐心。這本書的封麵,在我看來,就如同一個溫柔的引子,引導我進入一個更深邃、也更有力量的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相當巧妙,讓我覺得每一章節的閱讀都充滿瞭期待。它並非按照時間綫或者癥狀的嚴重程度來綫性展開,而是以一種更加靈活和人性化的方式,將不同的主題串聯起來。我喜歡作者在不同章節之間切換的過渡方式,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及我內心深處的某個點。有時候,一個看似輕鬆的段落,卻能引發我長時間的沉思;有時候,一段深入的分析,卻能讓我豁然開朗。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詩歌,它們就像是在漫長旅途中偶然發現的風景,給閱讀帶來瞭意想不到的慰藉和啓發。這些故事和詩歌,有的感人至深,有的幽默風趣,有的則充滿瞭哲思,它們共同構成瞭這本書豐富的層次感,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既能獲得知識,又能體驗情感。這種多元化的內容呈現方式,讓這本書不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而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漫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