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妈妈这样做,宝宝就聪明
定价:36.00元
作者:徐国静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5404512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更多孕妈手册、专家指导,新书、热书、畅销书,点击进入: 实践型教育专家 徐国静30年一线践行经验 * 20年亲身养育,女儿顺利获得英国大学莱斯特和杜伦大学双硕士学位 * 5年创办360所实验学校,让上万名普通孩子都升入了重点院校 * 58座城市500多场专题演讲,内地和香港已举行了5次教育成果展 亲爱的妈妈们,还有什么教育方法能比一个成功妈亲身经验能令人信服呢?还有什么早教理念能比一个一线教育家亲身办学践行的经验更科学、更系统、更适合普通大众呢? 通过阅读此书,你会发现:其实教育没那么复杂。每个妈妈都是天生的教育家,都有天赋的*好教育钥匙,只要我们再多点细心,多点耐心,就会发现,早教其实是件既简单又快乐的事!
内容提要
3岁看大,7岁看老。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上班不久就因为一件小事情被公司解雇了
有一个学历很高的留学生,因为一次小小的不满意竟向父母挥起了屠刀
有一个被誉为“神童”的孩子,长大后却表现平凡,没有什么成就
有一个倍受关爱的男孩子,面对父母,房门口始终挂着“闲人免进”的牌子
有一个的女中学生,只因为一个小小的委屈就选择了抛弃生命
……
亲爱的妈妈们,你们是否知道,以上这些的行为和性格的背后,都有我们早期受到的家庭教育的影响的?甚至这种影响可能追溯到妈妈怀孕时的情况。
本书正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家庭教育案例,向广大家长们展示了早期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一些生物、医学、教育等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分析,向我们介绍了诸多富有创意,又操作简单的方法,去有效引导孩子亲子感情、快乐精神的形成,并能养成良好的品性和习惯。
尤其是徐老师独创的快乐“五官”训练法,能通过对孩子“眼耳口手脚”的多方训练,全面激发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专注力、想像力、行动力、创造力等多元智能。
目录
作者介绍
徐国静:
作家、诗人、演说家、教育专家、高级新闻编辑,“我的月亮”创新教育公益工程创始人。在中国大陆创建了360所“月亮”实验学校和幼稚园,58个城市举办了500多场演讲,创建了集孩子、家长、教师为一体的教育思想体系和七个系统工程,并已在内地和香港陆续举行了五次创新教育成果展。
1997-2010年,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策划并执行了五个教育项目。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山东电视台《名家论坛》等栏目进行了多场专题演讲。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很有吸引力,但我在阅读完后,感觉它在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性上有所欠缺。作者似乎更侧重于阐述一些宏大的育儿理念,比如“培养孩子的终身学习能力”或者“构建积极的亲子关系”,这些概念本身无疑是正确的,也是每个家长追求的目标。然而,当我想具体知道在日常生活的某个情境下,比如孩子不愿意合作穿衣服时,我该如何运用书中的理论去引导时,我发现书中的案例和建议往往停留在比较模糊的层面。例如,它会建议家长要“保持耐心和理解”,但却没有提供具体的对话脚本或行为示范,这让我这个急需立竿见影的实践者感到有些手足无措。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来自一线、充满烟火气的具体情景剧,而不是一板一眼的理论说教。整本书读下来,像是在听一场精彩的讲座,让人茅塞顿开,但合上书本,回到家面对真实的熊孩子,我却找不到那张可以立刻套用的“说明书”。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侧重于“手把手教你做”的实操指南,而非仅仅是“你应该这样做”的宏观指导。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是阅读体验中最大的遗憾所在。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许多观点似乎更侧重于“结果导向”而非“过程欣赏”。它一直在强调如何让孩子达到某个“聪明”的标准——比如数学思维好、表达能力强、自律性高,这些目标的设定本身无可厚非,但过程中对孩子个体差异的关注似乎被弱化了。书中对不同性格的孩子如何应对似乎着墨不多,仿佛“聪明”是一个可以标准化的产品。我更看重的是我的孩子作为一个独特个体的成长和探索,而不是他是否能在一张标准化的“聪明试卷”上得高分。这种过分强调“优化”和“提升”的论调,无形中给家长施加了一种焦虑:如果我的孩子没有按照书上说的轨迹发展,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欣赏他们在非传统领域的闪光点的内容,而不是一种近乎“育儿KPI考核”的评估体系。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更紧张了,而不是更放松和确信了。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设计显得过于沉闷和单调了。整本书几乎完全由文字构成,缺乏视觉上的引导和休息点。对于需要快速浏览和查找特定信息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育儿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快速定位到某个特定年龄段或特定问题的对策,但在这本书里,所有的内容都以一种厚重的、密集的段落形式呈现,几乎没有使用任何醒目的小标题、图表或信息框来帮助读者梳理重点。如果能加入一些色彩明快的插画,或者用列表形式总结关键步骤,阅读体验一定会大幅提升。现在的感觉就像是在啃一本没有配图的教科书,即使内容再有价值,也难以让人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好的内容需要好的包装来吸引读者,这本书在这一点上显得保守甚至有些落伍了,它错失了用更直观、更易于消化的方式传递知识的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过于学术化了,读起来有一种庄严的距离感,仿佛我不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妈妈交流育儿心得,而是在研读一本早期的儿童心理学教材。大量的专业术语被不加解释地抛出,比如“依恋理论的B类反应模式”或者“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滞后现象”,这对于没有深厚教育学背景的普通家长来说,理解起来非常吃力。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去搜索引擎上查找这些名词的含义,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沉浸感。我原本期待的是那种轻松愉快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分享,能让我感受到“原来别人家的孩子也是这样磨人的”,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安慰。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不断地提醒我,育儿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而我,只是一个笨拙的学徒。如果作者能用更生活化的比喻,将那些复杂的理论“翻译”成“妈妈语”,我想这本书的受众面会更广,也更能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现在的版本,更适合专业人士参考,而非寻求日常育儿解法的父母。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内容似乎是基于一种理想化的家庭模型构建的,这让它在现实生活中的适用性大打折扣。书中描绘的“智慧妈妈”总是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高质量的陪伴,她的生活节奏井然有序,夫妻双方在教育理念上高度统一,几乎没有出现过因为工作压力、经济拮据或者婆媳关系紧张而导致育儿步调混乱的片段。我的生活显然没有这么“完美”——我需要同时平衡全职工作、家务琐事和孩子的学习,时间是碎片化的,精力永远处于透支状态。当书中提到“每天坚持进行一小时的深度阅读和讨论”时,我只能苦笑,因为我能挤出的有效陪伴时间可能只有睡前十分钟的“关灯催眠曲”。这本书似乎忽略了当代许多双职工家庭的真实困境,它提出的解决方案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时间、精力、甚至经济支持),这让那些资源有限的家长读起来,产生的更多是挫败感而非激励。它像一个挂在远处的灯塔,美丽却遥不可及,而不是一双在你泥泞的路上伸出来的搀扶之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