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李存义武学辑注(全三册) |
| 作者 | 李存义著,阎伯群、李洪钟校注 |
| 定价 | 268.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0484470 |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28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建立于民国初年的中华武士会,在确立了形意、八卦、太极三大内家拳格局的同时,把国粹武术普及到学校、军队,继之上升为“国术”,其肇始之功当首归李存义。然而,这位在北方武林享有盛名的一代大家,其著作却在今天少有出版。本辑注收录了李存义先生传世的多部著述,原版影印对照简体字版,并邀请中华武士会首批教员、李存义弟子阎道生之孙阎伯群,定兴“李氏三杰”之一李星阶曾孙李洪钟合力校注,参阅多种版本,加以详明阐释,确保内容正宗且。 |
| 作者简介 | |
| 李存义(1847年—1921年),字忠元,河北省深县南小营村人。少时家贫,以帮人赶车为生。及长,习长短拳技并周游各地。师从形意拳名家刘奇兰,并兼从董海川习八卦掌。后至保定开设万通镖局,兼收徒授艺。1900年,以53岁之龄,毅然投身义和团,手持单刀上阵,奋起抗击外敌,一时间“单刀李”之名不胫而走。晚年弃镖行,专志授徒。1911年在津创办中华武士会。于北方武术界威望甚高。李存义的形意拳特点鲜明,兼有河北、山西形意拳的传承特征,融合了八卦掌、太极拳的一些技法风格,部分动作还保留了外家拳械套路的影子。李存义先生的武学著述,在我国形意拳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奠定河北形意拳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促进了民国时期武术黄金时代的到来。 |
| 目录 | |
| 《岳氏意拳五行精义》上编意拳总论章 不动姿势第二章 意拳养气学中编意拳原理章 五行拳第二章 五行生克第三章 进退连环拳下编 绪论章 岳武穆九要论第二章 练习附录 五行连环拳谱合璧 《岳氏意拳十二形精义》岳氏意拳原序上编岳氏意拳十六要诀形拳原理十二形中编章 形意合一第二章 形意全体大用下编曹继武先生意拳十法摘要结论附录 八字功 《三十六剑谱》章 总论第二章 分论第三章 结论附录一 五行剑附录二 连环剑附录三 梅花剑附录四 三才剑附录五 三合剑 |
| 编辑推荐 | |
| 接近传奇,从读懂原著开始,集天津中华武士会教范之精华,高度提炼“八字诀”“九歌”等形意拳古法,津派画坛巨擘、中华武士会学务公所画师阎道生亲笔配图。 |
| 文摘 | |
| 序言 | |
最近读的一本关于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实在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天人合一”的大门。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极其注重基础概念的“重建”。它没有急于介绍具体的方剂或针灸手法,而是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对“气”“血”“津液”这些核心概念的哲学阐释上。作者的论述逻辑极其严密,他引用了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来论证人体内部运行的动态平衡,读起来有一种返璞归真的震撼感。尤其是在解释“经络”系统时,他引入了现代神经科学的部分理论进行比对和印证,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原本感觉虚无缥缈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情志”对健康的干预部分,作者提出了一种“情绪共振疗法”的雏形,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微妙的能量交换。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沉稳、内敛,像一位年迈的智者在耳边低语,字字珠玑,绝无半点浮夸之词。看完之后,我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活习惯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感觉像是接受了一次全面的精神洗礼。
评分我最近在追的一本关于古代兵器的鉴赏录,简直是爱不释手。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跳出了传统兵器谱“重规格、轻应用”的窠臼,而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探究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兵器形态演变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战争形态的变迁。比如,作者花了整整三章的篇幅来分析“环首刀”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界地带的普及,探讨它如何从一种简易的劈砍工具,逐渐演化成一个复杂的文化符号。书里的文笔古雅而不晦涩,即便是像我这样对历史细节不甚精通的读者,也能被作者的叙事能力所吸引。它不只是罗列数据,而是讲述故事。读到关于某位名将的佩刀的段落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金戈铁马的场景。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材料学的考据。作者通过对出土文物微观结构的分析,推测出当时冶铁技术的极限和突破点,这一点让原本偏向文史的阅读体验,多了一层硬核的科学支撑。它让我明白,每一件流传下来的兵器,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智慧与血泪,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
评分天哪,最近真是被一本关于武学的书迷住了,虽然我手头上的这本不是你提到的那本,但它绝对是武学爱好者心中的一盏明灯!我说的这本书,它简直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详尽地梳理了某个特定武术流派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历代名家的心法口诀。作者并非那种只会堆砌辞藻的文人,而是真正浸淫此道多年、身体力行的大师。他不是简单地复述前人的招式,而是深入剖析了招式背后的力学原理和阴阳转换的哲学思想。比如,书中对“桩功”的阐述,细致到了呼吸如何与地气相连,如何通过静功来培植内劲。读起来,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内功在身体里缓缓流动的气息。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还配有大量手绘图谱,这些图谱的线条遒劲有力,比很多现代印刷的模糊照片要清晰得多,直观地展现了功架的要领。我光是临摹其中一套基础拳法,就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感觉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都有了显著提高。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一夜之间成为高手,而在于它提供了一条清晰、严谨、充满智慧的习武路径,让人明白武学不是花架子,而是对自身潜能的深度开发与探索。它让我对“习武”二字有了全新的敬畏之心。
评分手边有一本关于传统戏曲声腔理论的学术专著,它完全颠覆了我以往对戏曲的肤浅认知。这本书的深度是令人敬畏的,它几乎完全聚焦于“板眼”和“韵律”的数学化分析。作者是一位科班出身的音乐理论家,他用非常严谨的乐理知识,来剖析四大声腔体系在节奏和音高上的细微差别。例如,书中对“流水板”和“散板”在节拍重音处理上的差异进行了波形图的对比,这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虽然理解起来需要反复琢磨,但一旦领悟,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教会我,戏曲的唱腔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建立在高度规范化、程式化的声学系统之上的。书中还涉及了大量古代官话的发音特点,解释了为何某些字在特定腔调中必须被处理成近似的音色,这涉及到当时的社会语言学和美学标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重”的,需要静下心来啃读,但它提供的理论支撑和审美高度,绝对值得任何一个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人去挑战。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明清时期园林建筑艺术的图册,简直是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这本书并非那种空泛地赞美园林的布局,而是以极其细致的工匠视角,去解构每一个构件背后的匠心。比如,书中对“叠石”艺术的剖析,细致到每一块山石的朝向、纹理、乃至其在不同光照下的色彩变化都有详细的记录和摄影对比。作者似乎和当年的工匠有着心灵的感应,他能准确捕捉到“曲径通幽”中那个“幽”字的精髓——那不是简单的绕远路,而是一种对视线、声音、气流的精准引导。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建筑测绘图,这些图纸的精确度令人叹为观止,连瓦片的排列顺序、木构件的榫卯细节都清晰可见。我个人尤其喜欢它对“借景”手法的分析,它揭示了园林主人如何巧妙地将外部的自然景观,通过窗框、月洞门这样的媒介,纳入到私密的游览体验中。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优秀的园林设计,本质上是一门控制人们感知和情绪的高级艺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