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产田改良新技术及发展趋势9787030527240 科学出版社 曾希柏 等

低产田改良新技术及发展趋势9787030527240 科学出版社 曾希柏 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希柏 等 著
图书标签:
  • 低产田
  • 改良技术
  • 农业技术
  • 土壤改良
  • 作物生产
  • 农业发展
  • 可持续农业
  • 农业科技
  • 耕作技术
  • 农业生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7240
商品编码:2944126985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低产田改良新技术及发展趋势
作者 曾希柏 等
定价 148.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527240
出版日期 2017-06-01
字数
页码
版次 3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28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全书从系统分析当前我国低产田的状况及主要障碍因子类型等内容入手,提出了低产田的定义并对外研究现状等进行了系统分析。书中系统阐述了适用于低产田改良的新技术及新产品的创制,包括天然矿物改良剂超微细化活化技术、潜育化稻田缓释氧化剂创制技术、低产田改良专用肥料功能化技术、作物耐盐性的遗传改良技术、抗逆先锋生物互作应变技术、多功能聚合型生物改良剂制造、生物抗逆调节剂制造、低产田障碍因子实时监控技术、生物质炭改性技术、土体硬磐层微爆蓬松技术、冬季咸水结冰灌溉技术等,每种技术均探讨了其原理和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展望了低产田改良未来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我国低产田现状及其影响 1
节 我国低产田类型与分布 1
一、我国耕地质量的总体状况 1
二、对低产田的相关认识 5
三、我国低产田主要障碍因子 6
四、不同类型低产田的区域分布 11
第二节 低产田对作物生产及农业发展的影响 12
一、严重制约耕地生产力的提高 12
二、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并使效益降低 13
三、危及国家粮食持续增产与安全 14
四、威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5
第三节 我国低产田改良相关行动及科技进展 16
一、土地开发整理17
二、耕地有机质提升和质量建设17
三、低产田改良相关平台基地建设快速推进 18
四、低产田改良科技水平稳步提升 19
主要参考文献 21
第二章 低产田改良科技投入及技术分析23
节 科技研发投入情况 23
第二节 近年低产田改良论文及情况 25
一、土壤障碍因子改良剂研制与应用 26
二、酸性土壤综合改良技术 28
三、耐逆高效作物品种筛选与逆境适生型种植技术 30
四、土传病害(含连作障碍)消除与生态调控技术 33
第三节 低产田改良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 35
一、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6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39
第四节 低产田改良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40
一、土壤障碍因子改良剂研制与应用 40
二、酸性土壤综合改良技术 41
三、耐逆高效作物品种筛选与逆境适生型种植技术 42
四、土传病害(含连作障碍)消除与生态调控技术 44
主要参考文献 45
第三章 天然矿物改良剂超微细化活化技术及其应用 47
节 概述 47
一、天然矿物改良剂的主要类型 47
二、外研究进展 49
第二节 技术原理及关键点 55
一、技术原理 55
二、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59
第三节 技术应用效果60
一、含磷钾矿物超微细化后的应用效果60
二、天然矿物改良剂超微细化和活化后的应用效果 62
第四节 发展趋势 63
主要参考文献 64
第四章 潜育化稻田缓释氧化剂创制技术及其应用 67
节 概述 67
一、缓释氧化剂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67
二、缓释氧化剂的发展历程 68
第二节 技术原理及关键点 73
一、缓释氧化剂的缓释机制 73
二、关键技术 74
三、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 77
第三节 技术应用效果 79
一、产品使用的效果 79
二、产品缓释性能评价 83
第四节 发展趋势 84
主要参考文献 85
第五章 低产田改良专用肥料功能化技术及其应用 88
节 概述 88
一、功能性肥料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88
二、功能性肥料外研究现状 89
第二节 技术原理及关键点 93
一、低产田障碍因子改良功能性肥料研制 93
二、关键技术 96
三、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 97
第三节 技术应用效果 98
第四节 发展趋势 102
主要参考文献 103
第六章 作物耐盐性的遗传改良技术 105
节 概述 105
第二节 植物的耐盐性及其影响因素 106
一、植物的耐盐性能 106
二、土壤特性对植物耐盐性的影响 109
三、根际微生物对植物耐盐性的调控作用 110
四、根系特性对植物耐盐性的影响 111
五、营养物质根茎运输对植物耐盐性的影响 114
六、碳同化对盐碱环境下植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14
第三节 作物对土壤逆境的耐性改良 117
一、耐逆基因资源获得 118
二、耐逆基因分离方法 119
三、培育耐逆作物 120
第四节 发展趋势125
主要参考文献 126
第七章 抗逆先锋生物互作应变技术及其应用 132
节 概述 132
一、先锋生物概念 132
二、植物抗逆的生理基础 133
第二节 技术原理及关键点 134
一、抗逆先锋生物互作应变技术原理 134
二、抗逆先锋生物互作应变技术的关键点 136
第三节 技术应用效果 136
一、抗逆先锋生物互作应变技术在干旱地区的应用 136
二、抗逆先锋生物互作应变技术在盐碱地上的应用 137
三、抗逆先锋生物互作应变技术在贫瘠土壤上的应用 142
四、抗逆先锋生物互作应变技术在酸性土壤上的应用 143
第四节 发展趋势145
主要参考文献 146
第八章 多功能聚合型生物改良剂制造及其应用 149
节 概述 149
一、土传病害生态防控制剂 150
二、土壤盐渍化生物改良制剂 152
三、蚯蚓类生物改良剂 152
第二节 多功能聚合型生物改良剂的研制及作用原理 153
一、功能型微生物的筛选与确证 153
二、菌剂制备 153
三、微生物对土壤环境的适应性及调控技术 154
四、多功能聚合型生物改良剂的作用原理154
第三节 多功能聚合型生物改良剂的应用 155
一、多功能聚合型生物改良剂应用范围 156
二、多功能聚合型生物改良剂的应用条件 157
三、多功能聚合型生物改良剂的应用效果 157
第四节 发展趋势 159
主要参考文献 161
第九章 生物抗逆调节剂制造及其应用 163
节 概述 163
第二节 技术原理及关键点 164
一、生物抗逆调节剂作用原理 164
二、生物抗逆调节剂类型、选择和使用 164
三、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 169
第三节 技术应用效果 170
一、油菜素内酯(BR) 170
二、独脚金内酯(SL) 171
三、水杨酸(SA)173
四、复配抗逆调节剂 174
第四节 发展趋势 175
主要参考文献 176
第十章 低产田障碍因子实时监控技术及其应用 179
节 概述 179
一、发展历史 179
第二节 技术原理及关键点 186
一、技术原理 186
二、原位监测技术 186
三、遥感监测技术 189
四、天地一体化监控平台 192
第三节 技术应用效果 196
第四节 发展趋势 196
主要参考文献 197
第十一章 生物质炭改性技术及其应用 199
节 概述 199
一、生物质炭的概念 199
二、生物质炭技术的发展 200
第二节 技术原理及关键点 205
一、生物质炭改性技术的主要原理 205
二、技术关键点 207
三、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 208
第三节 技术应用效果 208
一、生物质炭相关产品 208
二、生物质炭应用技术与效果 209
第四节 发展趋势 215
主要参考文献 216
第十二章 土体硬磐层微爆蓬松技术及应用 218
节 概述 218
一、钙积层 218
二、黏磐层 219
三、铁磐层 219
第二节 土体硬磐层松动破碎技术 220
一、生物技术 220
二、化学技术 221
三、物理技术 221
四、农艺技术 221
第三节 土体硬磐层微爆蓬松技术 222
一、基本技术原理 222
二、技术发展过程及主要技术类型特点 223
三、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 225
第四节 技术应用效果 226
一、农田爆破成腔技术及其应用 226
二、果园与林地爆破技术及其应用 228
第五节 发展趋势 228
主要参考文献 230
第十三章 冬季咸水结冰灌溉技术及应用 231
节 概述 231
第二节 技术原理和关键点 234
第三节 技术应用效果 235
一、咸水结冰灌溉的灌溉制度 236
二、咸水结冰灌溉盐碱地改良效果 238
第四节 发展趋势 257
主要参考文献 257
第十四章 低产田改良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263
节 未来低产田改良技术需求及重点 263
一、农业高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263
二、未来农业发展对低产田改良技术的需求 269
三、低产田改良技术发展重点 273
第二节 低产田改良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 276
一、强化对相关工作的引导与指导 276
二、加大国家财政对低产田改良科研和技术实施的投入力度 277
三、加强土壤学研究的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 278
四、提倡土壤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大合唱 280
五、加快低产田改良等土壤学研究的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 281
六、加大低产田改良技术和成果产业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83
七、加大耕地资源保护政策宣传力度 284
主要参考文献 285
附录Ⅰ 低产田改良技术外竞争分析 287
附录Ⅱ 低产田改良技术预测 304
附录Ⅲ 主要专用名词缩略表 317
后记 321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文摘

   序言

土壤肥力管理与可持续农业发展 本书深入探讨了土壤作为农业生产基石的重要性,并聚焦于如何通过科学、可持续的管理方式,提升土壤的生产能力,从而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书中内容围绕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影响因素、评价方法以及改良技术展开,旨在为农业生产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系统而全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第一章 土壤肥力的概念、评价与演变 本章首先界定了土壤肥力的核心概念,明确其包含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保水保肥能力、通气透水能力、容重、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微生物活性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了不同土类的肥力差异,以及地形、气候、母质、生物等自然因素在土壤肥力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 随后,详细介绍了土壤肥力评价的常用方法。这包括宏观的区域性肥力评价,侧重于土地资源调查和潜力评估;微观的田间地块肥力评价,关注作物生长适宜性和产量潜力;以及基于养分循环和土壤健康指标的评价体系,强调土壤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状况。书中将列举多种常用的土壤养分速测、土壤有机质分析、土壤质地鉴定等具体操作方法,并结合实例分析如何解读评价结果,为后续的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肥力的演变是一个动态过程,本章将深入剖析其演变规律。长期以来,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施肥、面源污染等都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表现为有机质 감소、养分失衡、土壤板结、盐碱化等问题。同时,我们也看到,通过科学的耕作制度、合理的施肥管理、有机物质的补充,土壤肥力是可以得到提升和恢复的。书中将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数据和案例,展示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肥力的长期变化趋势,为读者揭示土壤肥力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第二章 土壤养分管理与优化 土壤养分是作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本章将全面阐述土壤养分管理的原则、技术与发展趋势。 宏量与微量元素管理: 详细讲解氮、磷、钾等宏量元素以及铁、锰、锌、铜、硼、钼、氯等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在土壤中的形态变化、有效性影响因素以及作物需求规律。书中将强调“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施肥原则,避免盲目施肥造成的养分失衡和环境污染。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深入介绍测土配方施肥的原理、实施步骤和关键技术。这包括土壤养分诊断(采样、实验室分析)、作物养分需求预测、肥料种类和用量推荐、施肥时期和方法选择等。书中将提供不同作物、不同土壤类型下的典型施肥配方案例,并阐述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GIS、GPS、遥感)实现精准施肥。 缓释/控释肥料的应用: 探讨缓释和控释肥料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淋溶和挥发、降低环境污染方面的优势。书中将介绍不同类型缓释/控释肥料的原理、特点、适用范围以及在不同作物和土壤条件下的应用效果。 有机肥与生物肥的作用: 强调有机肥在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供养分、促进微生物活动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详细介绍各种有机肥的种类(堆肥、厩肥、绿肥、沼渣沼液等)、理化性质、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也将介绍生物肥料(如固氮菌肥、解磷菌肥、促生菌肥等)的作用机理,以及如何与化学肥料配合使用,实现养分的高效供给和土壤的健康发展。 养分循环与管理: 讨论土壤养分循环的生态过程,以及如何通过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等方式,促进土壤养分资源的循环利用。书中将分析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养分库的动态影响,以及如何在保障作物产量的同时,减少对外部养分资源的依赖。 第三章 土壤结构改良与物理性状改善 土壤结构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土壤结构能够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为作物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土壤板结的成因与防治: 详细分析长期单一耕作、重型机械压实、有机质 감소等导致土壤板结的原因。介绍翻耕、深松、免耕、覆盖、增施有机肥、种植根系发达的作物等多种改良土壤板结的技术措施。 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 阐述影响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因素,包括土壤质地、土壤结构、有机质含量、土壤孔隙度等。重点介绍增加土壤有机质、覆盖保墒、建设集雨设施、使用保水剂等技术。 土壤通气透水性改善: 分析土壤通气透水不良对作物生长的危害。介绍通过深耕、免耕、轮作、种植绿肥、铺设排水设施等措施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 土壤健康与土壤生物多样性: 探讨土壤健康的概念,以及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在维持土壤健康和养分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如减少农药使用、增施有机肥、实行轮作、保护性耕作等。 第四章 土壤障碍因子及其综合治理 本章重点关注影响土壤生产力的主要障碍因子,并提出相应的综合治理策略。 土壤盐碱化治理: 深入分析土壤盐碱化的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包括灌溉排水不当、不合理施肥、地下水上升等。系统介绍物理改良(如洗盐、晒田、垫高耕作层)、化学改良(如施用石膏、酸性改良剂)、生物改良(如种植耐盐碱植物、利用微生物)以及工程措施(如完善灌排系统)等多种治理技术。 土壤酸化治理: 解释土壤酸化的原因,如长期施用生理酸性肥料、降雨淋溶等。重点介绍石灰中和法、增施有机肥、种植喜钙作物等改良土壤酸化的方法。 土壤污染与修复: 探讨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等对土壤质量和食品安全造成的威胁。介绍物理修复(如固化、稳定化)、化学修复(如淋洗、吸附)、生物修复(如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技术。 土壤退化与荒漠化防治: 分析水土流失、风蚀、土壤侵蚀等导致土壤退化和荒漠化的原因。介绍植被恢复、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拦沙坝)、保护性耕作等防治措施。 第五章 可持续农业发展与土壤肥力管理 本章将视角提升至更宏观的可持续农业发展层面,探讨土壤肥力管理如何服务于这一目标。 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 介绍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理念,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对化学投入品的依赖,建立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论述土壤肥力管理在这些模式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通过循环农业、种养结合等方式实现土壤的培肥和健康。 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 强调土壤肥力管理对减少面源污染、保护水体、维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土壤管理,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精准农业与智能管理: 介绍精准农业的概念,即根据作物和土壤的具体需求,进行精细化管理。探讨如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土壤肥力的精准监测、评价和智能调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政策导向与农民培训: 分析政府在推动土壤肥力管理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支持作用,包括补贴政策、科研投入、技术推广等。强调农民培训的重要性,提升农民的土壤健康意识和科学管理技能。 第六章 土壤肥力管理新技术与未来展望 本章将聚焦于前沿的土壤肥力管理技术,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新型肥料与土壤改良剂: 介绍生物炭、腐殖酸、微生物菌剂、纳米肥料等新型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的研发与应用。分析它们在提升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性状、修复土壤损伤等方面的潜力。 遥感与物联网技术在土壤监测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土壤信息,以及如何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等关键参数,为精准管理提供支持。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土壤肥力预测与决策中的应用: 展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土壤肥力变化预测、病虫害预警、最优施肥方案制定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土壤健康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协同: 强调土壤健康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展望未来,土壤肥力管理将更加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以应对全球性挑战,保障人类的未来。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实用的土壤肥力管理知识体系,帮助读者理解土壤的价值,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为建设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农业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关注农业新闻和政策的读者,我一直认为,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才是最有价值的。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空谈理论,而是聚焦于“低产田改良”这一核心问题,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技术”。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一些改良案例印象深刻,它们用具体的数据和事实,证明了这些新技术的有效性和推广价值。这些案例,就像是为那些还在为低产田发愁的农民和技术人员提供了一剂“定心丸”。书中对不同类型低产田的成因分析,以及针对性的改良措施,让我看到了一种“因地制宜”的智慧。它不是简单地套用一套模式,而是强调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技术。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可信度有了很高的评价。它所倡导的科学改良理念,不仅能够提升产量,更能保护和修复土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突然吹来一阵清爽的微风,带来了希望和新的思路。我一直对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抱有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对于那些一直以来产量不高,但又承载着无数家庭生计的土地,我感到既惋惜又焦虑。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发展趋势”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现有技术层面的介绍,更是向前瞻望,指出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这让我意识到,改良低产田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长远战略。书中对一些新兴技术,比如生物技术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让我看到了科技的无限可能。虽然很多细节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但其宏观的视角和前沿的洞察,足以让我感受到农业科技的脉搏,并对未来的农业发展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引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路线图”。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希望”和“行动”。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广袤的田野,亲眼见证着那些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何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焕发生机。书中对低产田的成因的剖析,让我对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理解了农民们所面临的挑战。而当翻到“新技术”的部分,就像是看到了黑暗中的一束光。那些详细的技术介绍,虽然有些专业术语我需要反复查阅,但其背后蕴含的强大力量,让我对农业生产的可能性有了全新的认知。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因地制宜”的论述,它强调了技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土壤条件、气候特点以及作物需求进行调整。这种灵活和创新的精神,正是当前农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土壤改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希望,也激发了我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更多农业技术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知行合一”的启示。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农业生产进行对比和思考。作者们在书中,不仅呈现了“新”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似乎在强调“怎么用”和“为什么用”。这种对实践层面的关注,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对行动的指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发展趋势”的展望,它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对当前农业发展现状和未来需求的深入洞察。这让我意识到,改良低产田并非一项短期任务,而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工程。书中对一些前沿技术的介绍,比如智能化农业、精准农业等在低产田改良中的应用,让我看到了科技赋能农业的巨大潜力。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从而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觉得,农业科技的发展,最终是为了让土地更肥沃,让农民更富裕,让我们的餐桌更丰盛。

评分

我最近读了几本关于农业技术革新的书,但唯独《低产田改良新技术及发展趋势》这本书,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虽然我不是专业领域的专家,但它所呈现的科学严谨与通俗易懂相结合的特质,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们在书中,仿佛是一位位经验丰富的农技推广者,耐心地拆解着那些看似复杂的新技术,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其精妙之处。尤其是关于土壤改良的部分,我之前一直以为土壤就是泥土,但书中详细阐述了土壤的成分、结构以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让我恍然大悟。它不单单罗列了各种改良方法,更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些方法背后的原理,比如如何通过调整土壤的pH值来提高养分利用率,如何通过增加有机质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这些知识点,不仅满足了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更能让我联想到我们村里那些产量不高的土地,似乎都有了改善的可能性。这本书让我觉得,科学技术真的可以落地,并且能够实实在在地改变我们身边的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