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和儿子一起成长2
定价:34.00元
作者:杨文,麓雪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3031611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和儿子一起成长》讲述爱是母亲*原始的本能,科学的爱才是帮孩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必须的养份!她是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她是教育专家。她用“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的亲身实践,培养出了一位开朗、善良、兴趣广泛的剑桥博士,让许许多多感叹“快乐童年”与“成功学业”不可兼得的家长羡慕不已。本书献给所有“爱孩子,愿意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父母!让我们跟随杨文去认识、理解孩子生命成长的韵律,去更好地担当起“教育者、示范者、提供者”这三种角色,把“无私的爱、科学的爱、推出的爱”给予孩子,使孩子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中,成为具有成熟人格、鲜活个性、良好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本书突出“实践”,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关注家庭教育和儿童及青少年成长的育龄女性解答教子问题,问题涉及孩子的年龄跨度从0岁一直到16岁,包括了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
例如
职业女性怎样面对工作、孩子教育的双重焦虑?
孩子性格太温和,会不会影响长大后的社会竞争力?
孩子很善良,学习也不错,为什么不合群,得不到同学的认同?
孩子对作业、考试特别焦虑怎么办?
孩子没有特长、不够会不会自卑?该怎样发现孩子的特长?
孩子得不到老师的认可怎么办?
内容提要
父母在养育孩子肉体胚胎的同时,要关注孩子精神胚胎的成长。孩子有一个非常完整、精密的内在秩序系统,有一颗丰富的有吸收力的心灵。本书所展示的教子问题,更多的是从精神胚胎养育的角度,去分析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于这几年里我们接触过的众多父母,反映了教育孩子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我们做父母的需要理解和领悟的。本书突出“实践”,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关注家庭教育和儿童及青少年成长的育龄女性解答教子问题,问题涉及孩子的年龄跨度从0岁一直到16岁,包括了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
例如
职业女性怎样面对工作、孩子教育的双重焦虑?
孩子性格太温和,会不会影响长大后的社会竞争力?
孩子很善良,学习也不错,为什么不合群,得不到同学的认同?
孩子对作业、考试特别焦虑怎么办?
孩子没有特长、不够会不会自卑?该怎样发现孩子的特长?
孩子得不到老师的认可怎么办?
目录
章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配角
关注当下,“优质陪伴”
全职妈意义
父母只是孩子成长的配角
妈妈要学会接纳负面情绪
孩子本身便是父母教子的引路人
父母的不在于严肃的面孔
尊重老人但坚持原则
第2章 成长的烦恼
“秩序敏感期”来了
妈妈离不开孩子的心理
孩子的“依恋游戏”
是谁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利
“破坏”中隐藏着成长的秘密
说谎在不同年龄意味着不同的问题
温和也是一种竞争力
以谦逊和慈爱代替和严肃
一句句“都是为你好”引发的亲子冲突
和儿子一起成长目 录
第3章 成长的节奏
比节俭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创造力
“有意思”才会对孩子“有意义”
少些说教,多些理解
亲情培养也有关键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个性
缓慢和沉思是正常的儿童心理
改变对“学习”概念的认识
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淘气
孩子是问路的客人,请多些耐心和技巧
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能快乐成长
搬家后,关照好孩子的心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贬低批评他的朋友
不恰当的帮助阻碍孩子的独立
每个年龄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恐惧
培养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
家庭是孩子人际关系的演练场
父母不善言谈,如何培养孩子好口才
别逼孩子成为“讲礼貌”的小大人
藏起一半爱,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引导孩子正确面对不良情绪
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领路人
第4章和孩子一起成长
从孩子的角度发现并唤起兴趣
电子媒体时代,不要捂住孩子的眼睛
不要空讲“打人不好”的大道理
接纳孩子“犯错误”
孩子不必太听话
面对青春逆反期,需要调整的是父母
比起电子产品,幼小的孩子更需要感受真实的世界
以时间、耐心与智慧缓解孩子“入园难”
为孩子选择玩具的智慧
早教班要不要上
正确认知孩子的“专注力”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记忆中的幼儿园
别拿成人的道德观压垮了孩子
“穷孩子”的自卑来自父母
第5章 做孩子学习的好助手
善用假期,别盲目将孩子托管给“补习班”
“学习”是个大概念
会玩的孩子才会学
考试焦虑症到底是焦虑什么
帮助孩子缓解“学习焦虑”
当孩子不被老师认可时
只能赢不能输,了解孩子好胜心背后的心理因素
孩子厌学,了解原因后对症
成绩不是评价孩子的标准
阅读是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后 记因为懂得 所以会爱
作者介绍
杨文,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主讲人,国家本科教学团队负责人。留学英国,曾任教于山东大学。
荣获“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长。其家庭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山东省、济南市三级妇联执委,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环太平洋地区早期儿童教育协会中国大陆地区副主席等职务。
主编的《杨文幼儿英语》系列教材发行100余万册;所著《幼儿英语教学法》、《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空白;创立的教学法被列入“中国当代外语教学法十大流派”。
麓雪,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媒体人,致力于以家庭教育、婚姻情感为主的女性生命成长的采访、研究与写作。曾经主持新闻评论、人物访谈、《阳光女性》等节目。采访、写作、主持的情感专栏“麓雪热线”受到读者、听众的关注;著有《杨文教子》、《苦茶》、《让我们做好的母亲》《生为女人》等书,策划出版畅销书《和儿子一起成长》。
文摘
序言
我通常对这类探讨亲子关系的读物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作者都是站在高处俯瞰,提出的建议往往脱离实际操作的复杂性。然而,这本让我彻底改观了。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把“理解”放在了“要求”之前。书中有一段关于“倾听的艺术”的描述,简直可以拿来做培训教材。它细致区分了“听见声音”和“听见需求”的区别,并且给出了一套具体的“复述确认”步骤,来确保父母真正理解了孩子话语背后的情绪和意图。我尝试用这种方式去和正在经历“社交挫折”的儿子沟通,效果立竿见影,他感觉自己的心事真的被听进去了,而不是被简单地敷衍或批判。这本书的文字,就像是为我们这些常年忙碌、缺乏深度交流的现代父母量身定制的一剂良药,它强迫我们慢下来,去关注那些被我们匆忙中忽略的“连接”。它不是教你如何“驯服”一个孩子,而是教你如何“连接”一个灵魂,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我们这一代父母,似乎都背负着一种沉重的“完美父母”的期望,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总是在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但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温柔地打破了这种内卷式的焦虑。它反复强调“真实”比“完美”更重要,父母不必是全知全能的神,只需要是孩子最可靠的那个“陪伴者”。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失败经验”的坦诚分享。她没有只展示光鲜亮丽的育儿成果,反而大方地剖析了自己在某些时刻的失控和后悔,这让我感同身受,也卸下了不少心理包袱。这种真诚的交流,构建了一种强大的信任感,让你觉得,原来我遇到的所有育儿难题,别人也遇到过,而且有智慧地走出来了。读完之后,我不再那么紧张兮兮地盯着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点,而是更注重享受当下和他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心态的转变,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来得珍贵,它让整个家庭的氛围都变得更加轻松和有弹性。
评分我过去读了不少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籍,大多晦涩难懂,充满了专业术语,读起来非常费劲,感觉像是啃一本教科书。然而,这一本完全不同,它的语言风格极其接地气,仿佛是邻居家那位教育理念先进的阿姨在跟你分享她的“独家秘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规则建立”那一块的处理。它没有采取那种“一刀切”的强硬管教方式,而是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共创”模式来引导孩子理解和遵守界限。书中通过好几个小故事,展示了当规则被视为“一起制定的约定”而非“单方面的命令”时,孩子自律性的提升是多么惊人。我试着运用书中提到的“后果预演”技巧,和我的孩子一起讨论如果他坚持不收拾玩具的后果,那场对话出奇地平和,而且最终他自己完成了任务,那种成就感是生硬命令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在阅读时,脑海中已经自动将书中的场景代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实践了,它不是让你“知道”该怎么做,而是让你“自然而然地想去”这么做。它真正做到了将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指南,对于我们这些在育儿路上摸索的普通父母来说,简直是一盏明灯。
评分这本书在架构上处理得非常精妙,它不是那种大而全的百科全书式著作,而是像一个精心编排的“成长时间线”,紧密围绕着孩子不同阶段的核心需求展开。尤其对于学龄前期到小学低年级这个关键过渡期,作者的洞察力令人佩服。她对孩子“自主意识萌芽期”的解析非常透彻,解释了为什么孩子突然开始说“不”,为什么他们渴望自己做决定,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巧妙地提供“选择的错觉”来满足他们的掌控欲,同时又不失引导。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段落之间衔接自然,引用的小案例都选取得极其典型,仿佛就是从我家客厅里直接搬出来的场景。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仅关注“如何管教孩子”,还花了很多笔墨探讨“如何滋养父母自己”。作者提出,一个内在充盈的父母,才能给予孩子稳定的力量,这一点提醒了我,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和引导孩子,这是一种更宏观、更可持续的教育观。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育儿书籍的刻板印象。它的叙事方式非常贴近生活,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更多的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家庭场景来展现父母与孩子之间真实的情感互动。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亲子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和敏感,她似乎能捕捉到每一个微小的情绪波动,并给出既有深度又具操作性的建议。比如,书中关于“情绪接纳”的那一章,不是简单地说“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而是详细描述了在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可以采取哪些肢体语言和语言回应,那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我这个平时容易心浮气躁的父亲都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自己焦虑的出口。它让我意识到,养育孩子不是一场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的战斗,而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智慧的共同成长之旅。这本书的文字流畅且充满人文关怀,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心地善良的长者在亲切地聊天,不时还会被其中一些智慧的见解逗得会心一笑。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的多元化,既考虑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也充分体谅了父母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和困境,这种平衡感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人读完后感觉内心充满了力量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