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们都是了不起的家长:成功教养孩子的100个关键
定价:32.00元
作者:(法)爱普斯坦,谢强,毛燕燕
出版社:龙门书局
出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5088331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成功教养孩子的100个关键!
“我们都是了不起的家长,只是我们不知道!”
法国两大心理社会学家联手打造!
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百科全书式的日常育儿手册!
教养孩子的100个关键 生动的生活场景案例分析=了不起的家长!
内容提要
本书绕开关于如何教养孩子与如何做家长的种种陈词滥调,通过大量具体的生活场景,为家长设置了科学合理的实践参照,详细叙述家长在面对孩子每个成长关键时期遇到的不同问题:做好接受孩子的准备,详述孩子将会给家长个人、家庭生活与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婴儿期至1岁,哺乳阶段的注意事项和喂养技巧。2岁至3岁,再到幼儿园时期,谈及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掌握学习技巧和财务规划等生活技能的培养,以及诸如勇敢、自信、富有同情心等人生品格的塑造。青春期,亲子之间交流沟通的技巧和方式。
本书作者认为,在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孩子的表达方式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家长应该随之调整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全书穿插了作者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接触的诸多案例,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分析了家长所遇到的各种关于孩子的心理、社会认知、情感沟通等各种问题,并提出了极具科学性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法。这是一本贯穿孩子成长各个阶段的、百科全书式的日常育儿手册!
目录
导言 鸟瞰孩子星球
瓦顶结构
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第六阶段和后阶段:成为大人
章 成为家长:未来的革命
闯入新天地
这是佳时机吗?
做父母能学会吗?
让谁来帮助我?如何得到帮助?
单身妈妈?单身爸爸?
恐惧与顾虑期
我害怕看到自己身体变形
我害怕分娩(妻子)
我害怕分娩(丈夫)
我们会有一个正常的孩子吗?
我就要失去自由了吗?
我们的夫妻关系能否保持?这孩子会不会抢我的位置?
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一个杂技方程
对我的职业生活有什么冲击?
如何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要不要把孩子托给别人?托给谁?
从产院回到家之后该怎么办?
我能应付吗?
我会爱宝宝吗?
宝宝会爱我吗?
第二章 出院:家庭新生活
让宝宝有自己的位置:
尤其不要让宝宝影响夫妻生活
什么是宝宝的位置?
谁做什么?做父母的不同方式
性生活的灾难
育婴法
他哭了,他怎么了?
宝宝吃得好吗?
哺乳?母亲的自由选择,父亲的位置
我对什么事都担心!怎样才能知道一切都好?
……
第三章 1岁:宝宝陛下
第四章 2—3岁:难以撼动的位置!谁说了算
第五章 4、5、6岁:我存在
第六章 6—12岁:家庭的小王国——想象、谎言与英雄
第七章 青春期,排斥与依赖,孩子获得自主的动荡过程:“父母很愚蠢,但我离不开他们”
第八章 做成人:走完6个阶段
结束语
作者介绍
让·爱普斯坦,法国心理社会学专家、家庭和孩子关系国际顾问与讲座专家。赛西尔·德斯马兹·伯利,法国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任职于丰特奈高等师范学院。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感,仿佛作者就坐在我对面,用最真诚的语气和我探讨为人父母的种种不易与甜蜜。它没有那些空洞的说教和高高在上的理论,更多的是从一个个鲜活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场景切入,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对啊,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比如,关于孩子在学校与人发生争执后该如何引导,书里的建议不是简单地“批评”或“表扬”,而是深入到孩子的情绪波动和动机分析层面,让我明白了,处理这些看似微小的冲突,其实是在塑造孩子未来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基础框架。我尤其欣赏它强调的“看见”——不仅仅是看见孩子的成绩单,更是看见他们藏在“不听话”背后的需求和恐惧。这种细腻的观察视角,极大地缓解了我过去那种“搞砸了”的焦虑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笃定和充满同理心的沟通方式。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加一场高质量的家长沙龙,身边的“战友们”都在分享自己的实战经验,那种被理解、被支持的感觉,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来得有效和持久。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它不是那种一板一眼的教科书式排版,读起来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耳边娓娓道来,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温暖的共鸣。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放手”这个永恒难题时的那种 nuanced(细微差别)的表达。我们总怕放手太早孩子会摔跤,又怕管得太严会扼杀他们的独立性。这本书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动态评估的框架,让你去判断:在某个特定年龄段、针对某项特定技能,我的孩子目前处于哪个“准备度”区间。这种个性化的指导,比千篇一律的“某某岁该如何”要可靠得多。我尝试了书中关于鼓励孩子主动承担家务的小技巧,仅仅是调整了提问的方式,从“你去把玩具收好”变成了“你觉得我们现在分工合作,哪个部分最适合你来负责”,效果立竿见影,孩子参与感强了,抱怨也少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教育艺术,让人读完后忍不住想立刻去实践,去感受那些细微却积极的变化。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育儿书籍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市面上太多“心灵鸡汤”式的文字堆砌,读完后除了感到一阵短暂的振奋,实际操作起来依然手足无措。然而,这本的切入点极其务实,它没有把“完美父母”当成衡量标准,反而坦诚地承认了父母也是需要成长的个体。其中关于如何平衡自我成长与育儿责任的部分,简直是为当代职场父母量身定做的“减压阀”。作者巧妙地将一些成熟的心理学概念,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进行了解构,比如“边界感”的建立,以前我觉得这很抽象,但在书中,它被具象化为几个简单清晰的“说不”的场景练习,让我立刻就能上手尝试。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不回避亲子关系中的“负面情绪”——那种面对孩子无理取闹时,我们内心瞬间升腾起的烦躁和无力感。它提供了一种健康的“情绪暂停键”,教导我们如何在情绪爆发前,先处理好自己的那一部分,而不是急着去“修理”孩子。这种对成人内在世界的关注,才真正是高质量育儿的基石。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可贵的一点在于,它清晰地划分了“控制”与“影响”的界限。在许多问题上,我们习惯性地想要控制结果,比如考试分数、交友圈子,但这本书旗帜鲜明地指出,有效的教养目标应该是影响孩子的心态、品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紧紧攥住结果不放。它深入探讨了“失败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将每一次挫折都包装成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而不是一个需要被掩盖的污点。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批评的艺术”,它不是教我们如何更委婉地指责,而是如何构建一个让孩子敢于暴露自己弱点的安全空间。我过去常犯的错误就是,一旦孩子做错事,我首先关注的是“你怎么能这样”,而这本书引导我转向“发生这件事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这种视角转换的难度和必要性,让我在合上书本后,久久无法平静。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建立连接的方式,从一个“监工”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一个“同行者”。
评分这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如何管教”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如何共同成长”的哲学高度。在处理亲子关系中的代沟问题时,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现代化的解决方案:父母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递者,而更像是帮助孩子理解复杂世界的“翻译官”和“导航员”。特别是关于数字时代下,如何引导孩子进行媒介素养的培养和网络安全教育的部分,内容新颖且极具前瞻性,完全没有那种“老生常谈”的过时感。作者对现代社会变化速度的敏锐捕捉,使得书中的建议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实用价值。它让我意识到,教养孩子,本质上是教我们自己如何更好地适应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如何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下一代的思维模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提升了作为父母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我的个人心智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真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宝典,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