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养育星儿四十年
定价:36.00元
作者:(美)蔡逸周 蔡张美玲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08087627
字数:128000
页码:2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养育星儿四十年》由美国的精神病专家蔡逸周教授和同为精神病学家的夫人蔡张美玲合著的一本很让人感到的书。作为本书的责编,我非常钦佩他们。他们满天欢喜地迎来了自己的个孩子思谛,然而,当他们发现思谛迟迟不会说话时,内心充满了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煎熬、困惑与失落,从茫然到接纳,进而内心涌出喜悦,因为,他们坚信思谛是这个家庭、特别的礼物。从此,他们开始了一段充满艰辛且令人感动的40年育儿路程。在此书中他们很慷慨地分享了养育思谛的人生经验,以及各种顾虑、欣喜、失望及满足,非常令人鼓舞及充满灵感。重要的是这本书中的育儿方法,可以为许多养育及照顾孤独症儿童及成人的家庭、教育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员的所借鉴。
内容提要
孤独症专家,如何养育自己的孤独症孩子?
本书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精神病学家蔡逸周教授和同为精神病学家的夫人蔡张美玲,陪伴自己的孤独症儿子思谛走过40年的心路历程。对于一个孤独症孩子来说,在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曾是艰难的挑战,但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思谛不仅成了可靠的工作伙伴、贴心的家庭好帮手,也是父母好的旅伴。
思谛一家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弱小的人也有不凡的天赋,展现在不可思议之处。
目前,思谛在一家图书馆上班,同时,还在一家超市做理货员。目录
作者介绍
蔡张美玲(Merling C. Tsai,M.D.)
毕业于台北医学大学,移居美国前执业于精神科,专注于精神医学研究,并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数篇相关的研究论文。自大儿子思谛被诊断有孤独症后,一直致力于当儿子的工作教练。另外,她也在教会的“友谊团契”担任导师。
蔡逸周 (Luke Y. Tsai,M.D.)
毕业于台北医学大学,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精神与小儿科荣誉教授及荣誉研究科学家;美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终身会员;《孤独症谱系障碍研究》《发展迟缓心理健康研究》等期刊编辑委员;《台湾医学期刊》《台湾精神医学期刊》客座编辑委员;美国精神医学会DSM-IV贡献者;美国精神医学会DSM-5临床及公共卫生审阅委员会同行审阅委员;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及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部前任主任;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发展迟缓孤独症项目创始人及前任执行负责人;美国孤独症协会专业顾问委员会前任主席及现任委员。
退休以后,在密歇根奥克兰大学教育学院任客座教授,并继续积极地出版有关孤独症的研究论文、书籍及负责撰写一些书的部分章节。论著等身,出版的作品包括90篇以上研究论文及35本书籍。常被邀请到世界各国演讲、担任顾问或研究者。
文摘
序言
杨晓玲,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及附属第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荣誉会长,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孤独症委员顾问。
大概在两三年前,蔡逸周教授告诉我,他和夫人美玲正在写一本关于大儿子思谛的书,待完稿后请我给该书写序。去年圣诞节前,蔡教授再次来多伦多参加学术活动后,顺路探访我,带来了他们共同夫妇完成并于今年在美国出版《养育星儿四十年》一书的好消息。蔡教授还告诉我该书同时还会在台湾和大陆出版。我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因为我们太需要这样的出版物了!因为过去在这方面相关的书籍很少,而仅有的几本又可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翻译水平的关系,读了之后总让人有一种隔靴搔痒、不得要领的感觉。这本书才是我们盼望已久、真正需要和有用的书!我向你强烈地推荐这本书,无论你是家长,还是医生、教师、工作人员、企业家及社会热心人士,抑或是学生,在你读了之后所得到的绝非只限于学识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帮助你对人生的价值有新的思考,对孤独症儿童的养育和康复理念、策略有新的认识,对他们的人生目标也会有新的调整和规划!
我是1989年初夏认识蔡教授的,那是他次受邀到北京讲学。我当时是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组组长,负责接待及学术活动的安排。当时对于儿童心理发育及心理疾病方面的专业水平正处于亟待学习和提高阶段,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在当时就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课题,也是我的兴趣所在。蔡教授在讲学中,不仅以他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全面介绍了孤独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治方面的现状和进展,还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坦诚地与听众交流,给大家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曾被评为美国60个好的医生之一。他的妻子以前也是精神科医生,后来放弃了工作,一直在家陪伴已经十多岁的大儿子思谛。思谛的语言功能和交往技能都不高,当时正在上中学的一些课程,有时也会上某些特殊教育的课程。蔡太太还经常与学校、社区联络,寻找适合思谛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并进行职前训练,后为思谛找到在超市和图书馆里实习的机会。她多年来一直陪伴在思谛的左右。思谛在家学会做许多家务事,他喜欢做饭,还会在图书馆里找烹调方面的书看。由于他在学校表现很好,在中学里还得到过美国总统克林顿签字的奖状!
蔡教授一家所发生的事情对我们来说难以想象,然而它就是活生生的事实,这让那些孤独症儿童的父母看到了一线希望,增加了一份信心!此后,蔡教授被聘为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客座教授,以及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的顾问,经常受到大陆同行和家长及机构的邀请到多个城市讲学和传授经验,夫人美玲和思谛也时常同行。我们也因此有机会聆听他们的演讲和分享他们的故事,分享他们精彩、丰富的人生!
二十多年来,我从来就没有听到蔡医生和美玲对生活和对思谛的抱怨,相反,在他们的心里饱含着感恩。每次看到他们时,他们总是那么平和、淡定、坦然。去年是思谛的40岁生日,他们决定把这本书写完、出版,作为送给思谛的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他们感到快乐和幸福,因为他们和思谛相伴走过的40年里领悟到了人生价值,为思谛所设定的目标已经达到!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他活得健康、快乐,过有品质的、有创造性的生活,这种想法他们从来没有放弃!现在思谛仍然只有有限的语言和社交技能,但他有良好的工作习惯,有责任心并能遵守规则,得到雇主好评。他可以和大家一样在外就餐,打保龄,上教堂,和家人一同乘飞机、坐游轮周游世界;在家可承担多项家务,并自觉完成;懂得关心父母,主动提醒他们按时服药,也会独自安排自己的休闲活动,如听音乐之类。思谛是幸福和快乐的,他完全可以和大多数人一样,和我们大家在自己的社区、自己的城市和我们共有的地球村上度过有意义、有价值的一生!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当你读完这本书,答案自然就有了!
思谛的故事还在继续,奇迹有可能会随时发生,仔细读一读书里面各个章节的一个个小故事,你便能深信不疑!就像你得到了解决孤独症秘籍的一种感觉,豁然开朗!
蔡医生和美玲在书中提到“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个体都以他特有的方式存在于我们中间,以他自己的方式对社会、对人类做出贡献,我们要尊重和感谢他们!”我们也要感谢像蔡医生和美玲一样的父母们,他们的前行和探索给我们做出榜样!
杨晓玲
2015年
我很荣幸并谦卑地写这本书的推荐序,因为蔡逸周医生是我崇拜的英雄之一。次见到蔡医生及他的太太美玲,是因为他们的儿子思谛是一位典型孤独症的孩子。 他们是富有同情心的父母,他们与思谛的学校专业人员配合,并落实思谛在生活上所需要的支持及指导,以获得成功的人生。虽然蔡医生已经是一位孤独症的专家,然而,他仍与学校的工作人员并肩工作,给予强大的关爱及倡导。我从蔡医生的家庭学到了好多事情:
1.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
2. 我们应该从尊重其他人的学习方式、优势能力、沟通及需求和他们本身各有不同来进行评断。
3. 每个人都可以对他自己的、有目的的及值得的生活做出贡献。
4. 重要的是对那些帮助并引导你孩子经历生活的人,给予支持及合作。
5. 家庭是重要的。
这些原则在我个人及专业研究中指导我、塑造我成为一个家长及教育工作者。
这本重要且引人入胜的书,为读者提供机会可以看到思谛在家里、在学校、在社区中过的有意义的生活。这是一个故事,告诉我们都应该互相给予肯定及尊重,每个人无论与孤独症有没有关系都应该阅读它。
逸周和美玲,谢谢你们与我们分享思谛的故事。
布兰达·梅欧(Brenda Myle)
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退休教授
初读几页,我就被作者那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观察力所震撼了。他似乎拥有一种超凡的能力,能捕捉到日常生活中那些最细微、最容易被忽略的情感波动和人际张力。叙事节奏的把握堪称一绝,时而如大江东去,波澜壮阔,将宏大的背景铺陈得淋漓尽致;时而又急转直下,聚焦于某一个微小的眼神、一句未竟的话语,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纠结展现得淋漓尽致,简直让人屏息凝神。语言风格的切换也极其自然流畅,时而饱含哲思,掷地有声,充满了对生命本质的叩问;时而又变得极其口语化,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烟火气,使得那些深刻的道理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化为了可以触摸的真实经验。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策略,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毫无冗余感,每一个段落都像是在精心打磨的宝石,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让人不得不一读再读,细细咀嚼其中蕴含的况味。
评分从纯粹的情感共鸣角度来看,这本书成功地触及到了人类经验中最普遍也最私密的那部分——关于“疏离”与“连接”的永恒悖论。作者没有提供廉价的慰藉或俗套的答案,反而以一种近乎冷峻的诚实,描摹了现代人在追求亲密关系时,常常因为自我设限而陷入的僵局。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的转折,而是因为书中某句话像一把精准的标尺,丈量出了我内心深处一直试图掩盖的脆弱。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在漆黑的房间里摸索,突然有人为你点亮了一盏精准投射在你脚下的灯,虽然光芒微弱,但足以让你看清前路的真实面貌。它提供了一种坚实的陪伴,让你知道,那些难以启齿的挣扎,并非你一人独享的孤岛,这使得整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纸墨本身。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本书在结构布局上的匠心独运,它拒绝了传统线性叙事的窠臼,而是采用了多线程交织、碎片化重组的方式来构建整体世界观。起初,这种跳跃式的章节安排,确实对读者的专注度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需要适应这种非线性的思维导引。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这种结构恰恰是服务于主题的——它模仿了人类记忆的闪回机制和现实的破碎性,使得那些看似无关的片段,最终在更高层面上汇合成一股强大的情感洪流。特别是当两条看似平行的故事线,在全书的八九成位置突然以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方式交汇时,那种醍醐灌顶的震撼感,是那种按部就班的故事结构所无法企及的,这无疑是对读者耐心和理解力的最高奖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又不失细腻,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仿佛能把人瞬间拉入一个静谧的宇宙,让人不禁联想到书中那些关于成长的隐喻。装帧的质感也相当出色,捧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这对于一本承载着厚重情感与深刻思考的作品来说,无疑是恰到好处的铺垫。初翻阅时,那种油墨散发出的独特香气,夹杂着纸张本身的微涩,构成了一种仪式感,仿佛在开启一段未知的旅程。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也值得称道,留白的处理非常讲究,使得文字的呼吸感十足,即使是面对密集的叙述,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反而能更好地沉浸于文字构建的世界之中。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外部呈现就已经传递出一种“精心打磨”的信号,它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对即将阅读的篇章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与敬意。这种对书籍实体本身的重视,在如今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在无声地提醒着读者,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慢下来的修行。
评分这本书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立人如塑像”。那些跃然纸上的形象,绝非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复杂个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不动声色地揭示角色的“潜意识图景”,那些未曾言明的恐惧、潜藏的渴望,都被巧妙地放置在旁白或环境的细微描写中,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注意力去解码。举个例子,其中一位配角的几次出场,虽然着墨不多,但仅凭他触摸某件旧物的特定方式,便足以勾勒出他复杂而压抑的过往,这种“少即是多”的艺术手法,高明至极。这种塑造方式,迫使读者必须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解读人,每一次阅读体验都仿佛是一次全新的心理探秘,让人不禁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未曾察觉的自我欺骗和行为动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