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修订版
定价:36.00元
作者:黄瑾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61720721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为学前专业学生和在职教师进修所提供的一本专业必修课教材。本教材是在原有同名教材基础上的修订。本次修订主要针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施行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尤其针对幼儿园整合式课程模式下的数学教育和数学活动进行了补充和调整,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课改信息,体现理论性、系统性、针对性、应用性的特色。同时,为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领会和掌握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设计与实施等问题,本教材在每个内容点上增加了相应的活动案例,特别是针对教学重、难点的部分活动案例。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刚从师范院校毕业那会儿,对“数学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幼儿园里老师们常说的“数手指头、数玩具”的层面,总觉得等到了小学才算真正开始数学学习。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让我看到了数学教育在学龄前阶段的广阔天地,它不仅仅是数数和认字,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蒙。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空间感和图形认知的阐述。我记得其中一章详细探讨了如何通过搭建积木、玩拼图等游戏,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觉。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书里给出了非常成熟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案例。很多时候,我们成人习惯于用成人的逻辑去教授孩子,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本书的视角完全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他们的“脚手架”去搭建知识大厦。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教学方法,意识到自己过去可能过于强调了结果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孩子在探索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产生的思维火花。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迷茫时及时点亮了方向。
评分说实话,我不是科班出身,半路出家做早教,很多理论性的东西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门槛。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和结构安排,真是太照顾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了。它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即便引用了相关理论,也总能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解释和引申。我尤其欣赏它在“评估”方面的内容。传统的考试模式在学前教育中显然是行不通的,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既科学又人性化的观察和记录方法,它强调的是过程性评估,关注孩子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和态度,而不是最终答案的对错。比如,书中提到如何通过观察孩子在合作搭建高塔时的互动,来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对平衡概念的初步理解。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指南,让我每次上完一节数学活动课后,都有据可依地进行反思和记录,感觉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扎实地提升。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时不时翻阅一下,总能找到新的灵感和校准。
评分这本关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著作,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早教一线摸爬滚打的老师们量身定做的宝典!我记得我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的时候,总觉得如何把那些抽象的数字概念和几何图形,用孩子们能理解、感兴趣的方式展现出来,是个巨大的挑战。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过于理论化,读起来像是在啃教科书,要么就是零散的活动堆砌,缺乏系统性。而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做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这样做”。它清晰地勾勒出学前阶段数学认知发展的内在逻辑,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的“数感”不是靠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而是源于他们对数量关系的直观体验和操作。书里对操作材料的选取、环境创设的原则讲得非常细致,比如如何利用自然材料进行初步的分类和排序,如何通过游戏引导孩子建立“一一对应”的概念。每次读到关于幼儿教师角色定位的部分,我都深受启发,它提醒我们,我们首先是引导者和观察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数学教育本质的理解,让我的日常教学不再是机械重复,而是充满着精心设计的、有目的性的探索过程。
评分作为一名有多年经验的园长,我最看重的是教材的前瞻性和对未来教育趋势的把握。这本书无疑是走在行业前沿的。它没有停留在传统的技能训练上,而是紧密结合了当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强调了“计算思维”的萌芽阶段培养。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它探讨了如何将编程思维的某些基础概念——例如序列、循环、条件判断——融入到日常的数学游戏中,这让我对未来的数学课程设计有了全新的思路。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机器人行走迷宫”的游戏,让孩子们通过口头指令(代表程序语言)来指挥同伴到达终点。这本书对这些新兴的、跨学科的整合提供了非常稳健的理论支持和操作建议。它不仅仅是一本教师用书,更是一本园所课程改革的指导手册。读完之后,我立即组织了全体教师进行专题研讨,重新审视了我们现有的数学区角设置,决心将理论尽快转化为更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实践。这本书的启发性是系统性的,影响深远。
评分我是一名幼儿园中班的班主任,我们园一直致力于推广探究式学习。但“探究”起来常常发现,孩子们对于“探究”什么、如何“探究”缺乏清晰的脉络。这本书在构建主题活动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框架。它将数学教育的目标分解得非常清晰,比如如何从“测量”活动入手,引导幼儿发现不合适的工具带来的误差,从而理解标准化的重要性。这种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幼儿发现矛盾、寻求解决方法的教学路径,让数学学习真正变得有意义。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组织了一个“给小动物称体重”的活动,孩子们一开始很兴奋地抱着小玩具去称,但很快就发现用我们的体重秤根本不准确。我当时差点就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幸好我想起了书里强调的“保持适度的认知冲突”。于是我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称出来都是一堆数字,但看起来又不像是对的呢?”最终,孩子们自己提出了需要更小的称量工具。这个小小的成功,比我直接讲授概念一百遍都有用。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放手”,如何“等待”,如何“引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