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煌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方剂学
  • 张仲景
  • 伤寒论
  • 药物学
  • 中医经典
  • 养生
  • 健康
  • 中医养生
  • 医古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香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04180
商品编码:29477401087
开本:32
出版时间:2008-09-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张仲景50味药证
作者:    黄煌 编著 
市场价:   24元
ISBN号:   9787117104180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商品类型:   图书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08-09-01   版次:1   页数:330
  印刷时间:2008-09-01   印次:1   字数:280.00千字

 



内容介绍
  精彩内容
    1.桂枝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树的嫩枝,主产于我国广东、广西等地。其幼嫩而香气浓郁者,品质较佳。现今饮片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药材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嚼之无渣者为佳。张仲景时代没有桂枝肉桂的分别,《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提及的桂枝应包括肉桂在内。《神农本草经》谓牡桂“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伤寒论》入43方次,《金匮要略》人56方次。 
    原文考征 
    *简方(2味):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64)。这里的发汗过多,不仅指误用发汗药后出汗过多,也指患者自汗量多,或易汗出的体质特点。心下悸,主要指心脏的动悸感,但还包括胃脘部、脐腹部的跳动感,如腹主动脉的搏动感。凡含有桂枝甘草的处方,大多可用于治疗心动悸等病症,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脐下悸者”(65),茯苓甘草汤治“伤寒,厥而心下悸”(356),炙甘草汤治“脉结代、心动悸”(177),小建中汤治“心中悸而烦者”(102)。 
    ……
 内容简介
药证是中医用药的重要指征和证据,是中医几千年用药经验的结晶。本书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条文的比较分析,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探讨了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常用的50味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每药一般设有原文考证、仲景方根、药证发挥、常用配方、文献摘录等项。书末列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总览、本书常用配方汉语拼音索引和经方药物的古今用量折算等3个附录。 
全书思路新颖,内容朴实简捷,切合实用,可供中医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师生、中医药科研人员以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与参考。 



目录
 目录
1.桂枝 
2.芍药 
3.甘草 
4.大枣 
5.麻黄 
6.附子 
7.乌头 
8.干姜 
9.生姜 
10.细辛 
11.吴茱萸 
12.柴胡 
13.半夏 
14.黄芪 
15.白术 
16.茯苓 
17.猪苓 
18.泽泻 
19.滑石 
20.防己 
21.葛根 
22.栝楼根 
23.黄连 
24.黄芩 
25.黄柏 
26.栀子 
27.大黄 
28.芒硝 
29.厚朴 
30.枳实 
31.栝楼实 
32.薤白 
33.石膏 
34.知母 
35.龙骨 
36.牡蛎 
37.人参 
38.麦冬 
39.阿胶 
40.地黄 
41.当归 
42.川芎 
43.牡丹皮 
44.杏仁 
45.五味子 
48.桔梗 
47.葶苈子 
48.桃仁 
49.磨虫 
50.水蛭 
附录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总览 
附录二本书常用配方汉语拼音索引 
附录三经方药物的古今用量折算 

 



《本草纲目拾遗》:集历代本草之大成,探寻药材的隐秘功效与应用之道 卷一:草部上·山川奇草探微 本书是继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后,对中国传统本草学进行系统性补充与深化学术探讨的巨著。它并非对《纲目》的简单重复,而是以更广阔的视野,搜罗了自明末清初以来,散佚于民间、地方志、以及海外医药典籍中关于草本植物的宝贵信息。本书旨在填补历代本草在地域性、药用价值深度挖掘以及炮制工艺革新方面的空白。 第一章 药用植物的地理分布与生态学研究 本卷侧重于对新增或重新鉴定的草类药材进行详尽的地理考证。我们深入考察了西南山区、西北戈壁滩、江南水乡等不同生态环境下,特定药材的生长习性、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以及适宜的采集时间。例如,详细记录了川西高山地区特有贝母的数个变种,分析了不同海拔对其生物碱含量的影响,并附有详尽的野外形态图谱,以供药农与药师进行精确识别。 第二章 草部新发现药材的药理考证与临床应用 针对《本草纲目》中尚未收录或记载不详的草类,本书进行了细致的药理回归分析。我们参考了清代中期兴起的温病学派的最新临床经验,对如“地锦草”、“益母草”等常用药物进行了现代分离技术的前期探讨,结合古籍中的应用描述,推演出其潜在的活性物质及其作用机制。例如,针对“白芷”的功效阐述,本书补充了其在治疗鼻炎和面部疮疡方面的经验方,强调了其芳香走窜的特性在局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第三章 炮制技术的传承与革新 炮制是中药发挥疗效的关键步骤。《本草纲目拾遗》特别设立专章,收集整理了散落在医案和地方行医手记中的炮制技巧。重点阐述了“烫法”、“煅淬法”在处理矿物类草药中的应用,以及不同酒类(如黄酒、米酒)对草药有效成分提取的影响。我们详细记录了“麻黄”的去麻黄碱处理法的新变种,以及“熟地黄”在柴火烘焙过程中,温度控制对滋阴补血功效的具体影响曲线。 卷二:木部、水部及矿物部——被忽视的资源整合 此部分着眼于对传统本草分类中被边缘化或归类不当的物种进行重新梳理,强调其在特定病症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四章 木本类药材的结构性再认识 木部药材往往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以释放而被低估。《拾遗》详述了“黄柏”、“秦皮”等树皮类药材的活性成分,并结合当时的制材工艺,探讨了如何通过切片薄厚、浸泡时间来优化其有效成分的析出率。尤其对“檀香”、“沉香”等芳香木类的入药标准和真伪辨别,提供了比以往更严苛的鉴别标准,强调了气味和纹理的细微差异。 第五章 水生植物与矿物的精微考辨 水部药物,如海藻、昆布,往往受制于地域采集的限制,记载多有模糊。《拾遗》结合沿海地区的医药文献,精确区分了不同种类海藻的性味,特别是对碘含量与甲状腺疾病关联的朴素认识。在矿物部分,本书聚焦于“雄黄”、“石膏”等无机药物的微量元素分析与安全使用剂量,强调了煅烧后性味变化的不可逆转性。 卷三:动物药与虫类药的动物学考证与伦理考量 本书对动物药材的记载力求科学化,引入了部分早期动物分类学的观察。 第六章 常用动物药材的生态位与替代性研究 在尊重传统用药习惯的同时,本卷深入分析了如“鹿茸”、“阿胶”等代表性动物药材的来源动物的生理特性。针对受限物种,本书积极探索了植物性替代品,如记录了在特定地区用“何首乌”的特定部位替代部分动物滋补品,并记载了这些替代品在临床上的差异化表现。对于虫类药材(如蝉蜕、僵蚕),详细记录了其蜕变周期与药效的关系,强调了“活体采集”与“自然死亡”药效的区别。 第七章 毒性药物的风险评估与解毒思路 清代医药学在毒性药物的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拾遗》收录了大量针对“砒霜”、“斑蝥”等剧毒药材的减毒炮制方法,并详述了以“豆浆”、“甘草汤”等为基础的早期急救措施。此部分旨在提供一套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框架,使常用有毒药材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将使用风险降至最低。 结语:融汇贯通,启迪未来 《本草纲目拾遗》的价值在于其“拾遗补缺”的精神。它以严谨的考证态度,将散落的民间智慧、地方特产知识和新兴的临床实践系统地整合进中医药的知识体系中。全书逻辑清晰,图文并茂,对于致力于深入研究中国药学史、热衷于草药鉴别与炮制工艺革新的学者、药师及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宝典。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传统医药学的现代化与科学化,推动对传统中药资源更深层次的开发与利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张仲景50味药证》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医理论很感兴趣,但总觉得那些古籍太过晦涩难懂,每次读都像是掉进了一个知识的迷宫,不知所措。这本书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点点地把我引向了张仲景那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库。特别是关于“药证”的讲解,简直是点睛之笔。我以前总觉得方剂的组合是靠经验积累,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每一个药物的选择,每一个配伍的比例,背后都有着深刻的道理,都与特定的病证紧密相连。它不像其他书籍那样罗列方剂,而是从“证”出发,层层剥茧,讲清楚为什么用这个药,为什么是这个剂量,这个过程比直接背诵方剂要容易理解得多,也深刻得多。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中医一知半解的门外汉,而是真正地走进了中医的核心,对疾病的认识,对药物的理解,都有了质的飞跃。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太美妙了!

评分

《张仲景50味药证》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医读物之一。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张仲景的“药证”理论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一直认为,学习中医,最难的就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罗列药名和功效,而是深入到每一味药背后的“证”,让我明白为什么这张仲景会选择这味药来治疗这个病。这种“以证用药”的思路,对于我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回想起自己过去的求医经历,会发现书中对某些病证的描述,简直就是对当时自己身体状况的精准写照,而书中推荐的药物,也正是我当时所需要的。这种感觉,非常奇妙,也让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读完《张仲景50味药证》,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传统中医的严谨与精妙。这本书在解读仲景经典的同时,并没有枯燥地堆砌理论,而是将临床实践的经验与古籍的精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可操作的中医体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一味药的“证”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药性,更是深入到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以及它能够解决哪些具体的病理变化。这种“以证统药”的思路,让我觉得中医诊断和治疗不再是凭空猜测,而是有着清晰的逻辑链条。举个例子,书中对于某个药物治疗某类症状的讲解,让我联想到自己或身边人曾经遇到的类似情况,恍然大悟,原来当时中医大夫开出那个方子,是有如此充分的理由。这种学习方式,比单纯的记忆要有效得多,也更能激发我对中医学习的兴趣。感觉这本书给了我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医理论更深层次的理解之门。

评分

最近一直在读《张仲景50味药证》,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太大了。我以前对中医的认识比较零散,知道一些常用方剂,但总觉得缺乏系统性。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理解中医的道路。它不仅仅是在讲药,更是在讲“证”。通过对这50味药物的深入剖析,我才真正理解了“辨证论治”的精髓。每一味药的运用,都与特定的病证息息相关,这种“药证合一”的理念,让我看到了中医的严谨和深刻。书中的讲解非常细致,对于药性的阐述,对于病证的辨别,都做了非常清晰的梳理。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联想到一些经典的医案,发现书中的理论能够完美地解释这些医案中的妙处。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我对中医的理解更加深入,也对张仲景的智慧更加敬佩。

评分

我本来以为《张仲仲景50味药证》会是一本非常枯燥的学术专著,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实用,而且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它不是那种堆砌晦涩难懂术语的书,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张仲景是如何通过对病证的精准把握,来选择和运用药物的。书中对每一味药的“药证”都有非常详尽的解释,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这个药有什么功效,更重要的是它为什么有效,在什么样的病证下使用才最恰当。我经常会拿书里的例子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病症进行对照,会发现书中讲解的原理和方法,竟然能解释很多我之前不理解的现象。感觉这本书真的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耐心地指导我如何去认识疾病,如何去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这种学习体验,让我觉得中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问,而是能够切实指导我们生活的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