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式婚姻
定價:32.00元
作者:徐清祥
齣版社:中國友誼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05736498
字數:
頁碼:30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傢庭是社會的細胞,而婚姻則是傢庭成立的前提。當今社會,戀愛、婚姻主張自由平等,但是同時相伴而齣現的是離婚率的升高以及婚姻關係的不穩定因素增加。麵對這一社會問題,作者徐清祥在《中國式婚姻》一書中,從中國傳統的角度來審視現代社會的婚姻觀和戀愛觀,不僅梳理瞭中國從古至今的婚姻發展史,更是從婚姻曆史中汲取經驗,嚮人們介紹婚姻生活中的技巧與禁忌。閱讀此書,學習此書,會使你在婚姻中遇到的問題迎刃而解,讓你的婚姻更加穩定、甜蜜。
內容提要
《中國式婚姻》著重深入探討與婚姻相關的話題,對婚姻前、婚姻中以及婚姻後的話題進行瞭分彆詳細的論述,對鍾情、緣分、婚姻修煉以及婚姻中的各種問題進行瞭詳細的解析,而且還延伸到瞭婚後的優生等問題。內容涉及古今與婚姻相關的典故趣聞,並且結閤當今現狀,引導讀者培養正確的婚姻觀,是作者從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國式婚姻的著作。
目錄
為《中國式婚姻》序…001
n章 情是婚姻的前奏…001
n節 從曾國藩選婿談婚姻不能缺情…002
n第二節 情為何物?…008
n第三節 多種多樣的情態…017
n第四節 情態的轉化…026
n第五節 情的趨嚮、節製和規避…035
n第二章 緣分成就婚姻…041
n節 婚姻與緣分…042
n第二節 黃龍洞前看求緣…049
n第三節 各種各樣的緣分…055
n第四節 尋求緣分的幾種方式…063
n第五節 求得真緣纔是福…072
n第三章 中國婚姻文化話題…079
n節 什麼是婚姻…080
n第二節 瞭解一點中國婚姻史…088
n第三節 婚姻十六式…097
n第四節 婚姻與人生…105
n第四章 婚姻進行式…113
n節 婚姻和性的互補及相斥…114
n第二節 懼內是婚姻的一種姿態…122
n第三節 子女對婚姻的影響…132
n第四節 婚姻滋養方式…139
n第五章 婚姻風景綫…149
n節 情商與婚姻穩定…150
n第二節 婚姻應有禁忌…160
n第三節 變性人的婚姻及其他…167
n第四節 說說夫妻老少配…174
n第五節 夫黨妻黨朋黨…182
n第六章 婚姻的修煉…189
n節 外遇是個問題…190
n第二節 略談天作之閤…198
n第三節 問題婚姻的取與捨…204
n第四節 卸下婚禮的沉重包袱…212
n第五節 請你做個婚姻分析師…219
n第七章 婚姻的鏈接:優生…227
n節 婚姻期內優生訪談錄…228
n第二節 婚姻期間優生細節…236
n第三節 優孕優産保優生…245
n第八章 婚姻的後續:成纔與特色傢庭…255
n節 天纔、畸纔、通纔…256
n第二節 人纔和成纔…264
n第三節 特色人纔和特色傢庭…272
n第四節 特色傢庭與婚姻助力…281
n跋…289
作者介紹
徐清祥,字漢章,號東園居士。杭州人。吳越信息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吳越史地兼及社會文化史的研究。迄今,已齣版專著:《吳越古村落》《杭州往事》《民間紹興》《西湖酒緣暨杭州酒經》《浙江福建古村落自助遊》《中國武林之謎》《杭州秀西湖》《近代象棋國手名局》《蘇東坡雅事》《婚姻進行麯》《人間牛馬狗》《中國式相親》《中國式婚姻》等。
文摘
章
n情是婚姻的前奏
n節
n從曾國藩選婿談婚姻不能缺情
n情愛的産生,以機緣為常性,頗具神秘性,靠科學無法解釋;以性愛為基礎的情愛,不具機緣性,二性相吸即可,科學可以解釋。所以,東方文明中有一個“緣”字及由“緣”而延伸的“姻緣文化”。西方文明對於男女間的戀愛和婚姻,一般認為是性的驅動和異性間的吸引,沒有其他方麵的說辭。
n一般說,情與緣是相輔相成的。有男女之間的情愛,就可以産生姻緣;但也可能活生生地錯過,這就是沒有緣分。所以我們既要認識“鍾情”的重要,亦應該瞭解“緣分”就是婚姻的另一種說法。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
n什麼是中國式婚姻?我分古代、現代和當代三個時間段來說。
n一、古代的婚姻並不都有愛情,或者可以說很少有愛情。像唐玄宗李隆基與楊玉環那樣的愛情,可以說是很少數。所以纔有洪昇《長生殿》之作。
n二、近代,以愛情為前提的婚姻逐漸增加。縱觀民國時期的社會,在上流社會或年輕文化階層,有純情式的愛和婚姻,如某某和某某的婚姻,“門不當戶不對”,但由於年輕人的激情,他們還是衝破瞭傢長的阻攔結婚生子瞭,並且終得到瞭傢長的理解和支持。
n三、建國初期以政治型婚姻為主導,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婚姻,愛情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此基礎上,促成婚姻的條件開始多元化,但其中以物質型婚姻為多數,基本要求是要有獨立的婚房,這成瞭房地産市場的推動力之一。多數婚姻的促成,有父母的思想因素,有各項物質條件的比較及其具備,社會上流行“丈母娘催高、逼高房價”不無道理。
n由中國式婚姻的發展來看,愛情在婚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的確,男女相愛是自然的事,但先得有個培育過程。一對青年男女在沒有交談、相互不認識的情況下,就要發生肉體之愛,總顯得太突然,盡管這個肉體之愛是自己及父母關心的。清朝大名鼎鼎的曾國藩在為自己傢的“嫁囡”問題上,就有過教訓;直到嫁第五個女兒時,纔 醒悟並糾正過來,並且為她招女婿過程中,培育瞭愛情。
n一、從曾國藩嫁囡談婚姻缺不瞭情
n公元 1871 年(清同治十年)的一天,曾國藩破天荒地請有通傢之好的老朋友聶亦峰的兒子聶仲芳到自己的傢裏聊天。對於這個邀請,聶仲芳當然是奉命赴約。不過,不請朋友請“侄子”,這葫蘆裏賣什麼藥,是想推薦提拔?或是另有深意?父子倆都沒能吃透。但約不得不赴,就這樣,年輕的聶仲芳單個來到曾府。
n當時的情況是:雖說曾國藩早已緻仕,但社會威望仍在;聶仲芳雖無官職,卻在江南機器製造局任職,據說乾得挺齣色;另有一個情況是:聶仲芳尚未定親。
n去長輩傢裏去做客,而且是聲望極高的長輩傢裏。聶仲芳當然是衣冠整齊,態度誠摯,行事謹慎。
n聊天並無主題,當然也談聶仲芳對工作、對時局的一些看法。時間不長,即臨飯局。有酒有菜。當僕役奉上酒盅時,聶仲芳執意推辭,隻吃瞭三大碗白飯和一點簡易的蔬菜。飯局結束,照曾府的格局,還得奉茶,茶罷後纔可嚮主人告辭。
n這時候曾國藩對聶仲芳說:“紀澤的娘和你母親早先熟識,你兩個姐姐也都見過。現在她們都大瞭,我這裏有點時新衣料,紀澤的娘擬送給你母親、你兩個姐姐各一段,你給她們挑一挑吧!”緊接著僕人捧齣五顔六色的十段西洋衣料。
n聶仲芳是晚輩,當然照辦;而且知道這雖是小事但絲毫不能馬虎。他先是摸瞭摸,再仔細端詳瞭一息,先挑齣一段黑色的毛織呢料,說:“我母親素來不歡喜穿紅戴綠,這段衣料給她很閤適。”曾國藩沒有什麼錶示。不一息仲芳又挑齣一塊米色花格子洋布,說:“大姐三十歲瞭,有兩個孩子,平日愛美但很穩重,這段衣料給她很相配。”曾國藩臉上有些笑意。後,聶仲芳挑瞭一段黃底綠葉有粉紅色桃花的緞子,說:“二姐明年齣嫁,她愛俏,這段料子她會喜歡。”就這樣,由曾府僕人打瞭包,聶仲芳嚮曾國藩告辭。
n就在這位年輕人齣門的片刻,從屏風後麵閃齣一位婦人,她就是曾夫人歐陽氏。她有些急促地對曾國藩說:“中意,中意!紀芬看瞭也中意,快派人去提親吧!”
n這是怎麼迴事呢?
n原來這是一齣相親戲,更準確地說是埋下愛情種子的戲。所謂聊天、送衣料,都是為這齣埋下愛情種子戲服務的道具,都是事先的安排。在曾國藩和聶仲芳交談時,包括聶仲芳飯局的錶現,曾夫人和曾紀芬都在屏風後麵聽著並通過縫隙看到其相貌、舉止、談吐及反映齣來的細心。
n從相貌來說,知女若父,聶仲芳當然是儀錶堂堂,曾紀芬很滿意。從審度心思來說,聶仲芳為自己的母親、兩個姐姐挑選衣料如此認真,顯示對女性的關愛。這正是曾夫人和曾紀芬關心的——沒有大男子思想。後母女倆一緻通過,為此,纔急著要曾國藩去提親。為什麼會有這齣挑女婿兼讓女兒培育愛情的戲呢?因為曾國藩為前四個女兒選婿時,都是自己決定,沒讓女兒參與,所以結婚前女兒女婿們互不認識,沒有基本的感情,更談不上有愛情。因為婚姻有些不理想,所以纔有這樁相親選婿並培育愛情的戲。
n二、鍾情與婚姻
n不論是古代或現代,婚姻必須有情的基礎,以有愛情為,以恩情為基礎的婚姻也可以成立,用友情作為紐帶的婚姻亦屬於中國式婚姻的一種,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情意形式的婚姻。
n不管是哪一種情感的婚姻,它都要經曆“鍾情”這道門檻,尤其是有愛情的婚姻。就愛情為主導的婚姻而言,跨越瞭鍾情這道門檻,就會産生愛情,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進展;以恩情為基礎的婚姻,“報 恩”本身就是跨越鍾情的門檻;再就友情式的婚姻,它的鍾情往往就是以互助作為基礎,例如章詒和與馬剋鬱的婚姻,是因為雙方都經曆過苦難,各有互助所需而締結,平時各歸各生活,直到一方走嚮天堂前,這種友情式的婚姻的情誼纔突然迸發齣來。
n既然中國式婚姻的特徵是鍾情,那麼什麼是鍾情狀態呢?有哪些特徵?試簡述之:
n1.“鍾情狀態”就是愛情的一道“門檻”,或者說叫做認準瞭婚姻的“門”,但還沒有跨入愛情及婚姻的“門”。“鍾情狀態”不同於一見鍾情,淺於一見鍾情;後者是愛情的投嚮,前者是認可的“方嚮”。
n2.“鍾情狀態”就是膚淺的愛情狀態。就是基本認可對方成為自己的婚姻對象,即沒有排斥感,有程度的好感。
n3. 婚前的“鍾情狀態”,是婚姻締結的前提,它可以隨著時間的變化和兩性的吸引逐漸産生愛情,也可能因為物質條件的增加而完成結婚衝動。
n4. 鍾情是一種姻緣的開始,一般說,有瞭鍾情這一因素,婚姻成功的概率就高,因為其中包括男女之間異性相吸的自然屬性。
n上述故事中,曾小妹的婚前“偵察”,由於對方錶現齣對女子的關照和細心,加上對方相貌堂堂等條件,看得比較滿意,就通過母親催促快些去提親,這既是鍾情的錶現,亦是緣分的開始,更是邁嚮婚姻的步。之所以要快些去提親,是因為怕這個新郎被彆人搶走——時機也很重要!
n……
序言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是獨樹一幟,讓人眼前一亮。它不像傳統的敘事那樣綫性推進,而是巧妙地運用瞭多綫索、碎片化的敘事手法,仿佛是將一張巨大的網撒嚮讀者,讓你在一點點拼湊中,逐漸領略到全局的宏偉。每一條綫索都充滿瞭懸念和吸引力,時而將你帶入一個人物的內心世界,時而又把你拋進一個充滿戲劇性衝突的場景。這種敘事結構帶來的沉浸感是驚人的,你會不自覺地被捲入其中,想要迫切地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同時,碎片化的信息也給瞭讀者極大的解讀空間,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思考、猜測,並形成自己的理解。作者在語言的運用上也十分考究,時而尖銳犀利,時而溫情脈脈,時而又帶著一絲黑色幽默,展現瞭其駕馭文字的深厚功力。它不是那種一眼望到底的書,而是需要你反復品味,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這種挑戰性的閱讀體驗,恰恰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它激發瞭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讓我沉醉其中,無法自拔。
評分這是一本極具啓迪性的作品,它提供瞭一個觀察和理解中國社會獨特視角。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敘事,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和探索。書中關於人際關係、傢庭動態、社會壓力等方麵的論述,都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問題時所錶現齣的客觀和理性,他/她沒有簡單地將事物臉譜化,而是嘗試去理解其背後復雜的原因和相互作用。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社會轉型期所帶來的各種衝擊,以及個體在這種衝擊下所經曆的迷茫和成長。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場深刻的對話,與作者,與書中人物,也與自己。讀完之後,我感到自己的視野被拓寬瞭,對許多社會現象有瞭更深入的理解,也對未來的發展有瞭更多的思考。它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適閤所有對社會、對人生、對人性感興趣的讀者。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驚嘆,它不僅僅停留在描繪錶象,而是深入到社會肌理,揭示瞭那些隱藏在光鮮外錶下的復雜性。作者的研究和觀察極其到位,他/她對社會現象的洞察力如同手術刀般精準,將各種社會因素與個體命運之間的聯係剖析得淋灕盡緻。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瞭“環境塑造人”這個道理,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語境下,人們的婚戀觀、傢庭觀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反過來影響著他們的選擇和行為。書中對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物進行細緻入微的刻畫,展現瞭他們在麵對相似睏境時的不同反應,以及這些反應背後所摺射齣的社會現實。它讓我看到瞭中國社會在快速發展進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變遷,以及個體在這種變遷中所經曆的掙紮與調適。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批判性的視角,促使我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觀念,並對其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它是一部有溫度、有力量、有思想的書,值得反復閱讀和深入探討。
評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經曆一場情感的洗禮。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她筆下的人物,無論喜怒哀樂,都那麼真實而動人。你會為他們的境遇感到揪心,會為他們的選擇而嘆息,也會為他們的堅韌而動容。書中描繪的那些婚姻關係,不是理想化的童話,而是充滿著現實的拉扯和無奈,但恰恰是這種真實,纔讓它如此觸動人心。我被書中那些深刻的情感描繪所打動,那些在平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那些難以啓齒的委屈和付齣,都被作者用一種極其真誠的方式呈現齣來。它讓我重新認識瞭情感的復雜性,以及在婚姻中,愛、責任、妥協、理解是多麼重要而又難以平衡的要素。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婚姻的敘事,更是關於人性,關於在人際關係中,個體如何麵對自己的內心,如何處理情感的起伏,以及如何努力維持一份來之不易的連接。它讓我對婚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人性有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一部引人入勝的社會觀察報告,作者以一種近乎顯微鏡般的細緻,深入剖析瞭當代中國婚姻的方方麵麵。讀這本書,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個真實的傢庭,感受著其中那些錯綜復雜的情感糾葛和現實考量。它沒有流於錶麵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展現瞭婚姻中那些難以言說的壓力,比如來自傢庭的期待、社會觀念的塑造,甚至是經濟因素的羈絆。書中的人物塑造極其飽滿,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妥協,都那麼真實,仿佛就發生在身邊。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繪那些細微之處的功力,一個眼神,一句無心的話,都能傳遞齣背後深刻的含義。它不僅僅是關於婚姻,更是關於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個體如何尋找自我、如何在集體期望中保持獨立,以及如何在愛與責任之間尋找平衡。讀完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開始反思自己對婚姻的認知,以及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身邊那些看似平淡甚至有些壓抑的婚姻背後,可能蘊藏著怎樣的勇氣和智慧。它是一麵鏡子,照見瞭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也提供瞭一種審視和理解的視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