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水稻新品种试验:2009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汇总报告 |
| 作者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 |
| 定价 | 120.00元 |
| 出版社 | 暂无 |
| ISBN | 9787511601285 |
| 出版日期 | 2010-03-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分类型熟期组概述了试验基本情况,着重分析了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生育特性、对主要病虫害抗性和稻米品质表现,并对各参试品种逐一做了综合评价。 2009年继续对所有区试品种进行DNA指纹检测,对所有中晚稻区试及筛选试验品种统一密码编号、统一种子分发,并对所有试验实施封闭管理。此外,还组织国家稻品种审定委员、有关省种子管理站对试验和品种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2009年华南早籼A组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表 第二章 2009年华南早籼B组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表 第三章 2009年华南感光晚籼组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表 第四章 2009年长江上游中籼迟熟A组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表 第五章 2009年长江上游中籼迟熟B组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表 第六章 2009年长江上游中籼迟熟c组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表 第七章 2009年长江上游中籼迟熟D组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表 第八章 2009年长江上游中籼迟熟E组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表 第九章 2009年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表 第十章 2009年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品种区试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表 第十一章 2009年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A组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表 第十二章 2009年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B组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表 第十三章 2009年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C组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表 第十四章 2009年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D组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表 第十五章 2009年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E组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表 第十六章 2009年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A组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表 第十七章 2009年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B组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表 第十八章 2009年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A组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表 第十九章 2009年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B组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表 第二十章 2009年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表 第二十一章2009年长江上游中籼迟熟新品种筛选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选拔标准与选拔结果 表 第二十二章2009年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新品种筛选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选拔标准与选拔结果 表¨ 第二十三章2009年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新品种筛选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选拔标准与选拔结果 表 第二十四章2009年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新品种筛选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选拔标准与选拔结果 表 第二十五章2009年武陵山区中籼组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表 第二十六章2009年武陵山区中籼新品种筛选试验 一、试验概况 二、结果分析 三、品种评价 四、结论 表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仅仅从书名《中国水稻新品种试验:2009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汇总报告》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数据分量。我设想,报告中定然包含着对2009年南方稻区多个试验点、多个参试品种的详尽数据记录。这些数据,绝非简单的罗列,而是经过科学统计学方法处理、分析后的结果。我期待看到关于产量、生育日数、抗病性、抗逆性(如抗倒伏、抗旱、抗渍等)以及米质(如外观、食味、营养成分等)的详细数据。这些数据将为我们勾勒出当年中国南方水稻育种的“全景图”。例如,报告可能会呈现出哪些品种在产量上表现突出,哪些品种在抗病性上具有优势,哪些品种在米质上更受消费者青睐。更进一步,我猜想报告中还会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比如,探讨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差异,分析影响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以及总结当年试验的经验和教训。这份报告对于研究中国水稻育种的区域性差异、新品种选育的趋势、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效,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就像一本“水稻育种的年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南方稻区水稻品种发展历程的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极具吸引力——《中国水稻新品种试验:2009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汇总报告》。光看名字,就能想象出这是一本厚重、严谨的学术著作,承载着中国水稻育种领域的最新成果。我尤其对“南方稻区”这个地域限定非常感兴趣,因为我一直认为,中国南方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悠久的稻作历史,孕育了许多极具地方特色的水稻品种,它们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2009年的试验报告,意味着这是一份相对早期的、但又是经过严格科学验证的数据集,这对于研究中国水稻品种的演变、区域性适应性以及育种方向的变迁,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想象着报告中会详细记录各个参试品种的株高、穗数、产量、生育期、抗病虫害能力、以及最重要的——米质分析。这些数据背后,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结晶。作为一名对农业科技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期待着从中了解到,在那个年代,中国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科学的试验设计和严谨的数据分析,筛选出能够满足国家粮食安全需求、同时又能提升农产品品质的水稻新品种。报告的发布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也进一步印证了其权威性和实用性,相信这份报告的内容,对于指导未来的农业生产和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中国水稻新品种试验:2009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汇总报告》这个书名,立刻让我联想到的是一份严肃、严谨、充满学术价值的科学文献。我能想象到,这本书的内页里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图表和数据。这份报告,作为“2009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的汇总,无疑是当年中国水稻育种领域一项重要成果的集中展示。我特别好奇的是,报告中是如何对“新品种”进行界定的,它们是经历了怎样的选育过程才得以进入国家试验的?又有哪些关键的评价指标被用来衡量这些新品种的优劣?我猜想,报告中会详细列出参试品种的各项性状表现,比如,它们在南方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如高温、高湿、多雨季)的生长发育情况,对当地常见病虫害的抗性水平,以及最终的产量和稻米品质。这份报告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2009年的数据,更在于它可能蕴含了对未来水稻育种方向的指引。通过对当年试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时间点,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是什么?是产量、抗性、还是品质?这份报告,对于我这样一位关注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人来说,就像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证据”,它记录了中国水稻育种工作者们为保障国家粮食供应、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评分这本《中国水稻新品种试验:2009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汇总报告》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其严谨性和专业性。从书名中“国家水稻品种试验汇总报告”这几个关键词,就能推断出这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文献汇编,而是一项经过国家层面严格组织、统一标准、全面评估的水稻新品种选育成果的总结。2009年的数据,虽然是十多年前的,但对于理解中国水稻育种的“过去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我们知道,农业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品种的更新换代更是如此。这份报告就像一本历史档案,记录了当时南方稻区在水稻育种领域所取得的重要突破和发展方向。我想象着报告中会对每一个参试品种进行详细的描述,包括其亲本来源、选育过程、主要特点(例如抗病性、抗逆性、早熟性、优质性等)以及在不同试验点表现出的差异。这些信息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是分析育种策略、评估品种潜力的宝贵财富;对于农业生产者来说,则是了解和选择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的重要依据。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是报告中可能提及的对病虫害的抗性数据,因为病虫害一直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而新型抗性品种的选育,是实现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对中国农业发展历史和科技进步轨迹颇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中国水稻新品种试验:2009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汇总报告》简直是一份“金矿”。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详尽的表格、一张张严谨的图谱。报告不仅仅会罗列数据,更会深入分析这些数据背后的意义。例如,它可能会对比不同品种在同一试验点或不同试验点上的表现差异,分析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对品种表现的影响。同时,我期待报告中能够体现出对“南方稻区”特定需求的关注,比如对籼稻和粳稻的区分,对不同生育期品种的需求,以及对南方地区特有病虫害的抗性评估。2009年,正值中国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时期,这份报告可能也反映了当时国家在粮食安全战略、品种改良方向上的重要考量。它不仅仅是一份科学报告,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水稻育种的水平、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份报告的价值,或许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梳理出中国水稻育种“从量到质”的转变历程,以及在不同时期,科研人员是如何根据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不断优化育种目标,培育出更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水稻品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