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編譯與反編譯技術實戰 |
| 作者 | 龐建民 等 |
| 定價 | 79.00元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ISBN | 9787111566175 |
| 齣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全書共14章,章簡要介紹瞭本書所基於的環境與工具;第2~6章針對編譯的不同階段,展開實踐方麵的相關闡述,並結閤GCC和LLVM這兩款具體的編譯器進行論述;第7章介紹瞭多樣化編譯方麵的實踐;第8~13章從反編譯的不同階段介紹與反編譯相關的可執行程序格式、程序解碼和反匯編、中間錶示生成、數據類型和控製流的恢復、過程定義恢復等內容;4章簡要介紹瞭反編譯在信息安全方麵的應用。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目 錄Contents 前言 章 實踐的環境與工具 1 1.1 實踐環境概述 1 1.2 詞法分析生成器LEX 1 1.3 語法分析生成器YACC 3 1.4 編譯器GCC 4 1.5 編譯器LLVM 5 1.6 反匯編工具IDA 6 1.7 反匯編工具OllyICE 6 1.8 仿真與分析工具QEMU 6 1.9 動態分析工具TEMU 7 1.10 本章小結 8 第2章 編譯器實踐概述 9 2.1 編譯器、解釋器及其工作方式 9 2.2 編譯器的結構 10 2.3 編譯器的設計與實現概述 12 2.3.1 利用Flex和Bison實現詞法和語法分析 12 2.3.2 利用LLVM實現代碼優化和代碼生成 12 2.4 本章小結 13 第3章 詞法分析器的設計與實現 14 3.1 詞法分析器的設計 14 3.1.1 詞法分析器的功能 14 3.1.2 輸入及其處理 15 3.2 詞法分析器的手工實現 16 3.3 詞法分析器的LEX實現 31 3.3.1 LEX源文件結構 32 3.3.2 LEX係統中的正規式 34 3.3.3 LEX 的使用方式 36 3.3.4 LEX 源文件示例——C語言詞法分析器 37 3.4 本章小結 41 第4章 語法分析器的設計與實現 42 4.1 自上而下的語法分析器的設計與實現 42 4.2 自下而上的語法分析器的設計與實現 61 4.3 語法分析器的生成器 72 4.3.1 YACC的源文件結構 72 4.3.2 YACC和LEX的接口 76 4.3.3 YACC源程序示例——簡單的颱式計算器 77 4.4 本章小結 78 第5章 GCC編譯器分析與實踐 79 5.1 GCC編譯器概述 79 5.2 GCC編譯器的係統結構 80 5.3 GCC編譯器的分析程序 81 5.4 GCC編譯器的中間語言及其生成 82 5.5 GCC編譯器的優化 82 5.6 GCC編譯器的目標代碼生成 87 5.7 本章小結 88 第6章 LLVM編譯器分析與實踐 89 6.1 LLVM編譯器概述 89 6.1.1 起源 89 6.1.2 相關項目 90 6.2 經典編譯器概述 91 6.2.1 經典編譯器設計的啓示 91 6.2.2 現有編譯器的實現 92 6.3 LLVM的設計 93 6.3.1 LLVM中間錶示 94 6.3.2 LLVM庫文件 95 6.4 LLVM前端 96 6.4.1 前端庫文件 97 6.4.2 詞法分析 97 6.4.3 語法分析 99 6.4.4 語義分析 100 6.4.5 LLVM IR代碼生成 100 6.5 LLVM的中間錶示 100 6.5.1 LLVM IR語法 102 6.5.2 LLVM IR優化實例 104 6.6 LLVM後端 106 6.6.1 後端庫文件 107 6.6.2 LLVM目標架構描述文件 108 6.7 應用實例 109 6.7.1 代碼插樁 110 6.7.2 代碼保護 110 6.8 本章小結 111 第7章 多樣化編譯實踐 112 7.1 軟件多樣化的機會 112 7.1.1 應用層的多樣化機會 112 7.1.2 Web服務層的多樣化機會 113 7.1.3 操作係統層的多樣化機會 115 7.1.4 組閤後的多樣化機會 116 7.1.5 虛擬層的多樣化機會 116 7.2 多樣化帶來的管理復雜性 117 7.3 多樣化編譯技術 118 7.3.1 化技術 118 7.3.2 代碼混淆技術 120 7.3.3 與堆棧相關的多樣化技術 123 7.4 多樣化編譯的應用 125 7.4.1 多樣化編譯在安全防禦方麵的應用 126 7.4.2 多樣化編譯工具的結構組成及原理 127 7.5 本章小結 128 第8章 反編譯的對象——可執行文件格式分析 129 8.1 可執行文件格式 129 8.1.1 PE可執行文件格式 129 8.1.2 ELF可執行文件格式 130 8.2 main函數的識彆 133 8.2.1 程序啓動過程分析 136 8.2.2 startup函數解析 137 8.2.3 main()函數定位 140 8.3 本章小結 142 第9章 反編譯的基礎——指令係統和反匯編 143 9.1 指令係統概述 143 9.1.1 機器指令及格式 145 9.1.2 匯編指令及描述 147 9.2 指令解碼 149 9.2.1 SLED通用編解碼語言 149 9.2.2 x64的SLED描述 154 9.2.3 IA64的SLED描述 159 9.3 反匯編過程 161 9.3.1 綫性掃描反匯編 161 9.3.2 行進遞歸反匯編 162 9.4 反匯編工具IDA與OllyICE實踐 163 9.4.1 IDA實踐 163 9.4.2 OllyICE實踐 166 9.5 本章小結 169 0章 反編譯的中點——從匯編指令到中間錶示 170 10.1 中間代碼生成在經典反編譯器中的實際應用 170 10.1.1 低級中間代碼 171 10.1.2 高級中間代碼 172 10.2 中間錶示從設計到應用的具體實例 175 10.2.1 指令基本組件描述 176 10.2.2 用UMSDL描述指令語義 179 10.3 本章小結 184 1章 反編譯的推進1——數據類型恢復 185 11.1 基本數據類型的分析和恢復 185 11.1.1 數據類型分析的相關概念 186 11.1.2 基於指令語義的基本數據類型分析 188 11.1.3 基於過程的數據類型分析技術 190 11.2 函數類型恢復 197 11.2.1 問題引入 198 11.2.2 函數類型的恢復 198 11.3 本章小結 203 2章 反編譯的推進2——控製流恢復實例 205 12.1 基於關鍵語義子樹的間接跳轉目標解析 205 12.1.1 問題的提齣 206 12.1.2 相關工作 207 12.1.3 跳轉錶的語義特徵 208 12.1.4 基於關鍵語義子樹的間接跳轉目標解析及翻譯 210 12.2 功能塊概念的引入 222 12.2.1 分析單位 222 12.2.2 基於基本塊的分析 223 12.2.3 功能塊 228 12.2.4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是一名對計算機底層原理充滿好奇的開發者,一直以來都對“程序是如何運行的”這個問題耿耿於懷。市麵上有很多講解編程語言的書籍,但往往止步於如何使用和編寫,很少能深入到編譯器和反編譯器的層麵。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作者的功力可見一斑,他將一個極其復雜和晦澀的領域,用一種近乎藝術的方式呈現齣來。從詞法分析器的工作原理,如何將源代碼分解成一個個有意義的“記號”(tokens),到遞歸下降或LR分析器如何根據語法規則構建齣抽象語法樹(AST),每一步都描繪得清晰而透徹。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講解語法分析時,並沒有直接給齣枯燥的算法描述,而是通過一個簡單但經典的語言(比如一個小型計算器語言)作為示例,一步步引導讀者理解其背後的邏輯。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讓我避免瞭因一開始就麵對復雜概念而産生的畏難情緒。書中的優化章節更是精彩絕倫,各種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的技術,比如數據流分析、控製流圖的構建,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各種優化策略,都讓我大開眼界。我曾經花費大量時間去理解一個性能瓶頸,而如果當時有這本書的指導,我相信我能夠更快地找到問題的根源。反編譯的部分同樣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時候一些二進製文件會被人“破解”,也讓我對軟件的安全性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讓我徹底刷新瞭對軟件工作的認知!我一直以為編程就是寫代碼,然後代碼就自動運行瞭,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背後的“魔法”。從編譯器如何將人類可讀的源代碼轉化為機器能夠理解的機器碼,到反編譯技術如何逆嚮還原這個過程,整個流程的精妙之處讓我嘆為觀止。書中對詞法分析、語法分析、語義分析、中間代碼生成、代碼優化以及最終的目標代碼生成等編譯過程的各個階段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講解,每一個環節都像是精密的齒輪,咬閤得天衣無縫。特彆是對於各種抽象語法樹(AST)的構建和遍曆,以及在中間代碼優化中齣現的各種經典算法,例如常量摺疊、死代碼消除、循環不變外提等,作者都通過大量的實例和圖示進行瞭生動的演示,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輕鬆理解。而且,書中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還結閤瞭實際的工具和案例,比如通過分析一些開源項目的編譯過程,來驗證書中的理論。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我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我曾經嘗試過手動分析一些簡單的匯編代碼,但總感覺無從下手,而這本書的齣現,就像給我裝上瞭一雙“透視眼”,讓我能夠理解代碼在底層是如何運作的。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軟件運行機製的全新認知大門!我一直以為編程就是寫代碼,然後它就跑起來瞭,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背後遠不止如此。從編譯器如何將人類可讀的源代碼一步步轉化為機器能夠理解的機器碼,到反編譯技術如何逆嚮還原齣這個過程,整個流程的精妙之處讓我嘆為觀止。書中對詞法分析、語法分析、語義分析、中間代碼生成、代碼優化以及最終的目標代碼生成等編譯過程的各個階段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講解,每一個環節都像是精密的齒輪,咬閤得天衣無縫。尤其是對於各種抽象語法樹(AST)的構建和遍曆,以及在中間代碼優化中齣現的各種經典算法,例如常量摺疊、死代碼消除、循環不變外提等,作者都通過大量的實例和圖示進行瞭生動的演示,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輕鬆理解。而且,書中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還結閤瞭實際的工具和案例,比如通過分析一些開源項目的編譯過程,來驗證書中的理論。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我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我曾經嘗試過手動分析一些簡單的匯編代碼,但總感覺無從下手,而這本書的齣現,就像給我裝上瞭一雙“透視眼”,讓我能夠理解代碼在底層是如何運作的。特彆是書中關於反編譯技術的章節,更是讓我覺得既驚險又刺激,仿佛在破解一個又一個數字世界的謎團。通過學習,我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編寫的代碼,還能對一些現有的軟件産生更深刻的洞察。
評分這本書就像是一本武功秘籍,將編譯和反編譯這兩門“絕世武功”的精髓一一揭示。我一直以為編譯器是個黑盒子,你丟進去源代碼,它就吐齣來可執行文件,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這個黑盒子的內部運作原理。從前端的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到中端的中間代碼生成和優化,再到後端的代碼生成,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智慧和技巧。作者在解釋抽象語法樹(AST)時,用瞭非常形象的比喻,讓我很快就理解瞭它的作用——就像是程序的骨架。而對於各種優化技術,比如死代碼消除、循環展開、函數內聯等等,作者都給齣瞭詳盡的解釋和實際的案例,讓我明白為什麼有時候經過編譯器優化後的代碼會比手寫代碼更高效。最讓我興奮的是反編譯的部分。我一直對如何將機器碼還原成人類可讀的代碼感到好奇,這本書滿足瞭我的求知欲。它不僅介紹瞭各種反編譯工具的使用,還深入剖析瞭反編譯的原理,比如如何識彆函數、變量、數據結構,以及如何處理控製流。通過學習,我發現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技術,更是在學習一種“思維方式”——如何從宏觀到微觀,從高層到底層,一步步拆解和理解一個復雜的係統。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閱讀過的最具有啓發性和實用性的技術書籍之一。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給我這個“小白”打開瞭一扇通往軟件世界底層的大門!我一直以為寫完代碼,它就自動運行瞭,根本沒想過中間發生瞭什麼。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原來代碼變成機器能懂的語言,是經過瞭多麼精細的設計和繁瑣的步驟。從最開始的“分詞”——把代碼拆成一個個小單位,到“組句”——理解這些小單位組成的句子有沒有語法錯誤,再到“懂意思”——判斷代碼的邏輯是否正確,整個過程就像是在為程序“體檢”,確保它能健康運行。書裏講的抽象語法樹(AST)太形象瞭,就像是程序的“大腦地圖”,清晰地展示瞭程序的結構。更讓我驚嘆的是,這本書還教我怎麼“反嚮操作”,也就是從機器碼看迴原來的代碼。這就像是讓我變成瞭一個“軟件偵探”,能從冰冷的機器語言裏找齣隱藏的邏輯和意圖。那些關於如何識彆函數、變量,以及如何處理復雜的控製流程的講解,都讓我覺得既神秘又有趣。學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軟件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錶麵,而是能看到它“內在的靈魂”。
評分我原本以為自己對編程已經有瞭比較深入的理解,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讓我明白瞭,我們日常編寫的高級語言代碼,在到達計算機之前,要經曆多麼復雜而精妙的轉化過程。作者對編譯器前端(詞法分析、語法分析)的講解,就像是在教你如何給一堆雜亂的符號賦予意義和結構,而對抽象語法樹(AST)的深入剖析,則讓我看到瞭程序在編譯過程中最核心的“大腦”。中端優化環節的描述更是令人驚嘆,那些看似微小的代碼改動,背後卻蘊含著復雜的算法和深刻的邏輯。比如,書中對控製流圖(CFG)的構建和分析,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各種優化,比如循環不變外提、死代碼消除等,都讓我看到瞭“智慧”在代碼生成中的體現。而反編譯技術的部分,更是讓我對計算機底層運行機製有瞭全新的認識。它就像是讓你能夠“逆流而上”,從最終執行的機器碼中,窺探到原始程序的邏輯和結構。書中對匯編語言的解讀,以及如何從匯編代碼中還原齣高級語言的邏輯,都讓我覺得無比神奇。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的講解,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軟件的生命周期,以及軟件的“前世今生”。
評分坦白說,一開始我選擇這本書,是因為我對“黑客技術”有點興趣,想瞭解一下軟件是如何被“破解”的。但讀瞭之後,我發現它遠不止是關於破解,而是對軟件工程底層邏輯的一次徹底的解構。作者的講解非常係統,從編譯器的基本結構,到各個階段的實現細節,再到反編譯器的原理,層層遞進,邏輯清晰。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講解抽象語法樹(AST)時,用到瞭“程序的邏輯結構圖”這樣的比喻,讓我瞬間明白瞭AST的核心作用。書中對各種編譯優化技術的描述也相當精彩,例如如何通過數據流分析來發現可以被優化的代碼,以及各種具體的優化算法,如常量傳播、公共子錶達式消除等,都通過圖示和僞代碼的形式展現齣來,易於理解。反編譯的部分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它就像是偵探小說裏的破案過程,需要從蛛絲馬跡中還原真相。作者詳細介紹瞭如何分析匯編代碼,如何識彆函數調用、循環、條件分支,以及如何反編譯數據結構。這些技術不僅有助於理解軟件的內部機製,對於安全研究、漏洞挖掘等方麵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編譯和反編譯技術,就像是掌握瞭打開計算機世界深層奧秘的鑰匙。
評分作為一個對軟件底層原理充滿好奇的學習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講解編譯和反編譯技術的書籍。終於,我找到瞭這本《編譯與反編譯技術實戰》。這本書的內容之詳實,講解之深入,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對編譯過程的每一個階段都進行瞭細緻的剖析,從詞法分析、語法分析,到語義分析、中間代碼生成,再到代碼優化和目標代碼生成,每一個環節都通過大量的圖示和代碼示例進行闡釋,讓復雜的概念變得清晰易懂。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抽象語法樹(AST)的講解,它就像是程序的“骨架”,是理解後續所有處理的基礎。而對於各種編譯優化技術,作者更是如數傢珍,比如常量摺疊、死代碼消除、循環不變外提等,都通過具體的例子進行瞭演示,讓我明白瞭編譯器是如何讓代碼運行得更快的。反編譯的部分更是精彩絕倫,它讓我看到瞭軟件的“另一麵”。通過學習,我理解瞭反編譯器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從二進製代碼中還原齣可讀的程序邏輯。這不僅僅是技術的學習,更是對計算機係統運行機製的一次深度探索。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對軟件開發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我的“救星”!我一直對計算機底層原理非常感興趣,但很多資料都過於晦澀難懂,讓我望而卻步。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學習體驗。作者以一種非常清晰、係統的方式,將編譯和反編譯這兩個復雜的技術領域展現在我麵前。從編譯器如何將源代碼分解、解析、優化,最終生成可執行代碼,到反編譯技術如何將機器碼還原成有意義的程序邏輯,每一個環節都被講解得深入淺齣。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抽象語法樹(AST)的講解,它將程序的結構清晰地展現齣來,讓我對程序的理解更加直觀。而各種編譯優化技術,如常量傳播、死代碼消除等,也通過生動的例子得到瞭很好的闡釋,讓我明白瞭代碼優化背後的智慧。反編譯的部分更是讓我驚嘆,它就像是讓我擁有瞭“讀心術”,能夠洞察二進製代碼背後的邏輯。這本書不僅讓我掌握瞭實用的技術,更讓我對計算機科學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評分我之前一直覺得編譯器是個神秘的黑盒子,你把源代碼丟進去,它就能吐齣可執行文件,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這個黑盒子的內部構造。作者對編譯過程的講解非常細緻,從詞法分析、語法分析,到中間代碼生成和優化,再到最終的代碼生成,每一個階段都剖析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抽象語法樹(AST)的講解印象深刻,它就像是程序的“骨架”,是理解後續所有處理的基礎。而對於各種編譯優化技術,如常量摺疊、死代碼消除、循環不變外提等,作者都通過大量的圖示和實例進行瞭詳細的演示,讓我明白瞭編譯器是如何讓代碼運行得更快的。反編譯技術的部分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它就像是讓你能夠“逆流而上”,從最終執行的機器碼中,窺探到原始程序的邏輯和結構。書中對匯編語言的解讀,以及如何從匯編代碼中還原齣高級語言的邏輯,都讓我覺得既神奇又實用。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的講解,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軟件的生命周期,以及軟件的“前世今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