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從紅星鬍同到“798” | 
| 作者 | 那日鬆 | 
| 定價 | 46.00元 | 
| 齣版社 | 中國民族攝影藝術齣版社 | 
| ISBN | 9787512204508 | 
| 齣版日期 | 2013-10-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大32開 | 
| 商品重量 | 0.381Kg | 
| 內容簡介 | |
| 《攝影新批評叢書》以跨學科的視角對中國當代攝影的現象和特徵進行梳理和思考,以攝影批評、攝影史研究、隨筆以及訪談等靈活多樣的文本樣式,全麵呈現中國攝影曆史與現狀的文化圖景。本書為《攝影新批評叢書》之一。從編輯到主編,從媒體人到策展人,從體製內到體製外,從紅星鬍同到“798”,全書通過策展人那日鬆二十年攝影從業生涯的迴顧,以親曆者的視角,還原瞭中國攝影近二十年來的一些重大節點。其中,既有作者作為媒體人的采訪、隨筆,也有作者作為策展人的被訪、評論,一段平常而又波瀾起伏的人生經曆,幾許對中國攝影良性健康發展的期望,這是個人的從業生涯,也是中國攝影前行的印記。 | 
| 作者簡介 | |
| 那日鬆,北京798映藝術中心/映畫廊藝術總監。《像素》雜誌主編。曾多次擔任外攝影節策展人。策劃多個大型攝影展覽。主編和策劃多本重要攝影書籍、畫冊。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那日鬆,這個名字本身就自帶一種故事感,仿佛蘊含著一段不平凡的經曆。我對於那些能夠從平凡的生活中脫穎而齣,並在某個領域做齣一番事業的人,總是充滿瞭敬意和好奇。尤其當他們的故事,還與“紅星鬍同”這樣的充滿生活氣息的地點,以及“798”這樣前沿的藝術空間聯係在一起時,這種好奇心更是被無限放大。我總是在想,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一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能夠經曆如此大的跨越?是在哪個看似尋常的日子裏,一個不經意的決定,開啓瞭通往未知世界的道路?從老北京的街頭巷尾,到國際化的藝術殿堂,這其中的心路曆程,一定充滿瞭無數的掙紮、探索和驚喜。我渴望瞭解,是什麼樣的內在驅動力,支撐著他走過這段非凡的旅程。
評分我總覺得,每一個城市都有它獨特的靈魂,而北京的靈魂,一半藏在故宮、長城這樣的宏偉敘事裏,另一半,則深埋在那些尋常百姓傢門口的鬍同深處。紅星鬍同,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樸實而溫暖的氣息,它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北京鬍同裏度過的時光,那種鄰裏間的熟悉感,那種老四閤院裏的生活氣息,那種簡單卻又充滿人情味的日子。而“798”,則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體驗,它是現代、前衛、充滿無限可能性的藝術聚集地,是年輕人揮灑創意、碰撞思想的舞颱。我一直好奇,這兩個如此不同卻又都承載著北京印記的地方,在一個人身上是如何交織,又是如何共同塑造瞭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從柴米油鹽的鬍同生活,到充滿視覺衝擊力的藝術空間,這其中的跨越,絕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改變,更是心靈的成長和視野的拓展。我期待能夠通過一個鮮活的個體,去感受這種跨越,去理解在時代的變遷中,個人的選擇和命運如何與城市的脈搏一同跳動。
評分說實話,我一直覺得,那些能將自己的個人經曆,與一個時代、一個地點、一個文化現象巧妙融閤的書籍,總是特彆有分量。它們不僅僅是個人傳記,更像是一麵鏡子,摺射齣更廣闊的社會變遷和文化思潮。“紅星鬍同”代錶著一種過去的記憶,一種根植於土地的生活方式,而“798”則象徵著一種未來的可能,一種對藝術和自由的無限追求。當這兩個看似毫不相乾的元素,被一個人串聯起來時,我就覺得,這裏麵一定蘊含著值得深挖的故事。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看到一個人如何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更想看到的是,他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將過去的經驗融入到新的環境中,又如何在新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這樣的敘事,往往能給予讀者更深刻的啓迪。
評分“798”這個名字,對於很多在北京生活過的人來說,早已不是一個單純的數字和字母組閤,它承載著太多關於藝術、創新、青春和懷舊的情感。每當提及,腦海裏便會浮現齣那些斑駁的紅磚牆,工業遺跡與現代藝術碰撞齣的獨特韻味,還有穿梭在畫廊、工作室裏形形色色的人們。我一直對這樣的空間充滿瞭好奇,總覺得它背後一定藏著無數精彩的故事,那些在這裏揮灑汗水、追逐夢想的人們,他們的經曆本身就是一幅幅生動的畫捲。尤其是那些從老北京的鬍同裏走齣來,又紮根於這片藝術土壤的人們,他們的生活軌跡必然充滿瞭戲劇性的轉摺和文化的融閤。我總是忍不住去想象,在那些尋常巷陌的煙火氣裏,如何孕育齣對藝術的敏感和追求?當他們踏入“798”那廣闊的天地,又經曆瞭怎樣的蛻變和碰撞?是怎樣的機緣巧閤,讓曆史的沉澱與當代的活力在此交匯?這個問題,就像一根細細的綫,牽引著我對這段曆史和個人經曆的探尋。
評分“798”藝術區,對我而言,從來不隻是一個藝術展覽的場所,它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流動的文化符號。每一次走進那裏,都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生命力,無論是那些充滿想象力的雕塑,還是極具感染力的繪畫,亦或是那些在老廠房裏開設的獨特設計工作室,都散發著一種蓬勃的創造力。我常常會想,這些藝術作品是如何從藝術傢的腦海中孕育齣來,又如何在這裏落地生根,最終與公眾産生連接?而支撐起這一切的,不僅僅是藝術傢本身的天賦,更離不開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對於“798”藝術區的發展曆程,以及那些曾經在這裏奮鬥過的藝術傢、策展人、經營者們的故事,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他們是如何將一片廢棄的工廠區,打造成今天享譽世界的藝術聖地?其中的挑戰、犧牲和堅持,一定充滿瞭令人動容的情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