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从红星胡同到“798” |
| 作者 | 那日松 |
| 定价 | 46.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12204508 |
| 出版日期 | 2013-10-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 商品重量 | 0.381Kg |
| 内容简介 | |
《摄影新批评丛书》以跨学科的视角对中国当代摄影的现象和特征进行梳理和思考,以摄影批评、摄影史研究、随笔以及访谈等灵活多样的文本样式,全面呈现中国摄影历史与现状的文化图景。本书为《摄影新批评丛书》之一。从编辑到主编,从媒体人到策展人,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红星胡同到“798”,全书通过策展人那日松二十年摄影从业生涯的回顾,以亲历者的视角,还原了中国摄影近二十年来的一些重大节点。其中,既有作者作为媒体人的采访、随笔,也有作者作为策展人的被访、评论,一段平常而又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几许对中国摄影良性健康发展的期望,这是个人的从业生涯,也是中国摄影前行的印记。 |
| 作者简介 | |
| 那日松,北京798映艺术中心/映画廊艺术总监。《像素》杂志主编。曾多次担任外摄影节策展人。策划多个大型摄影展览。主编和策划多本重要摄影书籍、画册。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798”艺术区,对我而言,从来不只是一个艺术展览的场所,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流动的文化符号。每一次走进那里,都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生命力,无论是那些充满想象力的雕塑,还是极具感染力的绘画,亦或是那些在老厂房里开设的独特设计工作室,都散发着一种蓬勃的创造力。我常常会想,这些艺术作品是如何从艺术家的脑海中孕育出来,又如何在这里落地生根,最终与公众产生连接?而支撑起这一切的,不仅仅是艺术家本身的天赋,更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对于“798”艺术区的发展历程,以及那些曾经在这里奋斗过的艺术家、策展人、经营者们的故事,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是如何将一片废弃的工厂区,打造成今天享誉世界的艺术圣地?其中的挑战、牺牲和坚持,一定充满了令人动容的情节。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觉得,那些能将自己的个人经历,与一个时代、一个地点、一个文化现象巧妙融合的书籍,总是特别有分量。它们不仅仅是个人传记,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更广阔的社会变迁和文化思潮。“红星胡同”代表着一种过去的记忆,一种根植于土地的生活方式,而“798”则象征着一种未来的可能,一种对艺术和自由的无限追求。当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元素,被一个人串联起来时,我就觉得,这里面一定蕴含着值得深挖的故事。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看到一个人如何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更想看到的是,他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将过去的经验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又如何在新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样的叙事,往往能给予读者更深刻的启迪。
评分那日松,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故事感,仿佛蕴含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我对于那些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脱颖而出,并在某个领域做出一番事业的人,总是充满了敬意和好奇。尤其当他们的故事,还与“红星胡同”这样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地点,以及“798”这样前沿的艺术空间联系在一起时,这种好奇心更是被无限放大。我总是在想,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能够经历如此大的跨越?是在哪个看似寻常的日子里,一个不经意的决定,开启了通往未知世界的道路?从老北京的街头巷尾,到国际化的艺术殿堂,这其中的心路历程,一定充满了无数的挣扎、探索和惊喜。我渴望了解,是什么样的内在驱动力,支撑着他走过这段非凡的旅程。
评分我总觉得,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灵魂,而北京的灵魂,一半藏在故宫、长城这样的宏伟叙事里,另一半,则深埋在那些寻常百姓家门口的胡同深处。红星胡同,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朴实而温暖的气息,它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北京胡同里度过的时光,那种邻里间的熟悉感,那种老四合院里的生活气息,那种简单却又充满人情味的日子。而“798”,则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它是现代、前卫、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艺术聚集地,是年轻人挥洒创意、碰撞思想的舞台。我一直好奇,这两个如此不同却又都承载着北京印记的地方,在一个人身上是如何交织,又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从柴米油盐的胡同生活,到充满视觉冲击力的艺术空间,这其中的跨越,绝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改变,更是心灵的成长和视野的拓展。我期待能够通过一个鲜活的个体,去感受这种跨越,去理解在时代的变迁中,个人的选择和命运如何与城市的脉搏一同跳动。
评分“798”这个名字,对于很多在北京生活过的人来说,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字和字母组合,它承载着太多关于艺术、创新、青春和怀旧的情感。每当提及,脑海里便会浮现出那些斑驳的红砖墙,工业遗迹与现代艺术碰撞出的独特韵味,还有穿梭在画廊、工作室里形形色色的人们。我一直对这样的空间充满了好奇,总觉得它背后一定藏着无数精彩的故事,那些在这里挥洒汗水、追逐梦想的人们,他们的经历本身就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尤其是那些从老北京的胡同里走出来,又扎根于这片艺术土壤的人们,他们的生活轨迹必然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文化的融合。我总是忍不住去想象,在那些寻常巷陌的烟火气里,如何孕育出对艺术的敏感和追求?当他们踏入“798”那广阔的天地,又经历了怎样的蜕变和碰撞?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历史的沉淀与当代的活力在此交汇?这个问题,就像一根细细的线,牵引着我对这段历史和个人经历的探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