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让“千里眼”变成“近视眼”——信息战中的雷达对抗
定价:30.00元
作者:张锡祥,白华,杨曼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1211488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1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信息化时代的信息战,雷达和雷达对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让“千里眼”变成“近视眼”:信息战中的雷达对抗》共分为9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雷达对抗,雷达和雷达对抗的产生和发展;新型战斗机和电子战飞机上的新型电子设备;对机载雷达的对抗;对合成孔径雷达的对抗;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概率;新型战机的电子设备对抗;对超视距雷达的干扰有效区;双基达的接收设备在哪里;新概念武器在信息战中的应用。
《让“千里眼”变成“近视眼”:信息战中的雷达对抗》是一部科普性读物,内容新颖、通俗易懂、由浅入深。书中列举了一些大家熟知的战例加以分析,增加对现代信息战的理解。在现代信息战中,有无雷达对抗对战争的结果影响很大,甚至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要引起重视。
目录
章 什么是雷达对抗
1.1 雷达的起源
1.2 雷达的基本组成
1.3 雷达的工作频率
1.4 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
1.5 为什么雷达能被干扰
1.6 雷达干扰机的基本组成
1.7 雷达对抗的发展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新型战斗机和电子战飞机上的航空电子设备
2.1 新型战斗机上的航空电子设备
2.1.1 概述
2.1.2 战斗机航空电子设备的发展
2.1.3 各种先进战机的航空电子设备介绍
2.1.4 先进战机航空电子设备的特点与优越性
2.2 先进电子战飞机的航空电子设备
2.2.1 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
2.2.2 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机载雷达的干扰
3.1 雷达为什么要上天
3.2 雷达上天的技术难度
3.3 预警机在空中的作用
3.4 机载雷达受干扰以后的探测区
3.4.1 机载雷达干扰暴露区
3.4.2 一些干扰机中的名词说明
3.5 对脉冲压缩雷达的干扰
3.5.1 脉冲压缩雷达的产生
3.5.2 脉冲压缩雷达干扰压制系数取值的概念
3.5.3 用雷达干扰基本方程计算干扰压制系数Kj
3.6 对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干扰
3.6.1 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工作原理
3.6.2 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基本组成和干扰原理
3.6.3 脉冲多普勒雷达干扰压制系数的取值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合成孔径雷达的对抗
4.1 SAR系统的组成
4.1.1 星载SAR天线
4.1.2 发射机/接收机
4.1.3 发射机/接收机的组成
4.1.4 星载SAR发射机/接收机已达到的主要性能
4.1.5 星载SAR系统的基本参数
4.1.6 与星载SAR对抗的几个困难
4.2 SAR工作原理
4.3 对SAR干扰压制系数的测量
4.3.1 对SAR干扰压制系数的计算和仿真试验
4.3.2 瞄频压制干扰必须满足的6项要求(对SAR的干扰更为重要)
4.3.3 对机载SAR干扰压制系数实际飞行测试数据
4.4 对星载SAR瞄频噪声压制干扰
4.5 星载SAR的干扰有效区
4.6 举例中的SAR干扰效果和效费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概率
5.1 引言
5.2 导弹攻防的过程
5.2.1 中程导弹的攻防过程
5.2.2 洲际弹道导弹的攻防过程
5.2.3 在亚洲地区形成的威胁
5.3 电子战支援、导弹系统进行攻击
5.3.1 用机载干扰机干扰敌方反导系统的远程警戒雷达
5.3.2 用地基对空对天干扰机干扰敌方机载和星载预警雷达
5.3.3 用弹上干扰机干扰敌方制导雷达
5.4 反导系统的拦截概率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战机的电子设备对抗
6.1 新型战机上的雷达对抗——干扰有效区和干扰暴露区
6.1.1 新型战机进驻冲绳地区对我国的威胁
6.1.2 新型战机上主要电子设备的性能
6.2 利用米波雷达和超视距雷达对新型隐身飞机进行告警
6.3 对机载新型相控阵雷达的干扰
6.3.1 对机载新型相控阵雷达的自卫干扰
6.3.2 噪声干扰源对无源侦察系统引起的测向误差
6.4 对机载新型相控阵雷达地对空支援干扰
6.5 对新型机载雷达地形测绘时的干扰效果
6.6 新型战机对地面目标攻击时的地对空干扰效果
6.7 新型机载相控阵雷达降低发射功率时的干扰效果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对超视距雷达的干扰有效区
7.1 概述
7.1.1 国外天波超视距雷达的发展概况
7.1.2 天波超视距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
7.2 对天波超视距雷达的自卫干扰
7.3 对天波超视距雷达的分布掩护式干扰
7.4 对天波超视距雷达的干扰机的组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双基达的接收设备在哪里
8.1 概述
8.2 收/发站的配置距离与降低探测区比例的关系
8.3 双基达接收机的位置与干扰效果
8.4 双基达的支援干扰暴露区
8.5 对双基达自卫干扰暴露区
8.6 对双基达低空目标探测区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新概念武器在信息战中的应用
9.1 高功率微波武器与微波炉的概念
9.2 微波能武器的一些损伤能力
9.3 信息化局部战争中防空系统的组成
9.4 高功率微波能武器和干扰机之间的关键
9.4.1 高功率微波能武器关键器件的相关技术要求
9.4.2 几种高功率微波管可达到的输出功率
9.5 高功率微波能武器的发展
9.6 “赛博空间”的概念
9.6.1 赛博的含义
9.6.2 “赛博空间”出现的必然性
9.6.3 “赛博空间战”
9.6.4 民用“赛博物理系统”
9.7 本章小结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防科技发展的读者,我深知这类专业书籍的出版不易,需要大量的资料搜集和严谨的论证。这本书能出版,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得到了业界的认可。我希望书中能够对未来雷达对抗技术的趋势做出一些有洞察力的预测。例如,随着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雷达的信号处理能力会呈指数级增长,那么,如何设计出具有“反人工智能”特性的对抗手段?或者,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来优化干扰信号的自适应性?如果作者们能够在对现有技术的深入剖析之外,还能提供一些富有前瞻性的思考,对那些正在从事相关研发工作的人员无疑是巨大的启发。这本书的价值,应该不仅在于记录历史和现状,更在于引领未来对抗思维的方向,促使我们思考,在下一代的“千里眼”面前,我们又该如何部署我们的“近视眼”策略。
评分初翻这本书的装帧和版式设计,就感受到了作者们在呈现专业内容上的用心。排版清晰,图示的运用想必也十分到位,这对于理解复杂的电磁波传播和信号处理过程至关重要。我猜测,书中一定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现代雷达系统的工作机理,从脉冲多普勒到合成孔径雷达,再到相控阵技术,这些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更精密的对抗手段应运而生。特别是“信息战”这一定性,表明本书的视角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对抗,更侧重于在整个信息链条中寻找突破口。这意味着,除了硬性的电子干扰(ECM),书中很可能也会探讨信息欺骗(ECCM)和认知层面的干扰。例如,如何通过分析对手的情报收集习惯,投放具有特定模式的“假情报”来扰乱其决策周期,这才是现代信息战的精髓所在。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时域、频域和空域对抗的系统性总结,构建一个完整的雷达对抗的知识框架,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从发现目标到锁定目标的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信息战中的”这个限定词,将雷达对抗的背景设定在了当代乃至未来的战场环境中。这意味着,传统的电子干扰技术可能已经不足以涵盖全部内容。我非常好奇,作者们是如何处理当前最前沿的课题,比如低可观测性目标(LODT)对传统雷达的影响,以及网络化作战环境下的数据链干扰。在信息高度互联的今天,雷达不再是孤立工作的传感器,而是庞大信息网络中的一环。因此,针对雷达的对抗,可能更多地转向了对数据融合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攻击。比如,通过注入恶意数据包或利用系统间的时延差异,使得多个传感器的数据无法有效整合,从而导致决策层的错误判断。如果书中能够探讨这些超越传统雷达本身的“软杀伤”手段,那就更显出其与时俱进的学术眼光了。它不再是单纯的“电磁对抗手册”,而是一部关于信息时代战场认知博弈的战略指南。
评分从作者组合来看,张锡祥、白华、杨曼的署名,似乎代表了某种学术团队或资深研究群体的积累。这样的组合通常意味着内容具有较高的专业深度和理论严谨性。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最怕的就是那种只停留在表面概念的介绍,或者陷入过分晦涩难懂的数学推导中而失去阅读的乐趣。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能满足军事专业人士对技术细节的探究欲,又能让工程背景稍弱的读者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推演跟上节奏。尤其是“近视眼”的比喻,它暗示了一种从整体到局部的视野收缩,我猜想,书中会详细拆解雷达是如何在不同维度上被“致盲”的:是看不见目标(远距离探测失效),还是看不清目标(分辨率下降),抑或是被错误的信号淹没(杂波与干扰)。如果能用清晰的逻辑链条,一步步拆解出这些“致盲”过程背后的物理和数学原理,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不可估量。
评分这本《让“千里眼”变成“近视眼”——信息战中的雷达对抗》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从目录上看,它似乎直指信息战的核心——雷达技术的攻防博弈。我一直对现代军事技术中的“矛与盾”之争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雷达这种无形的侦测之眼,如何被信息战的“迷雾”所笼罩或直接致盲,是极其引人入胜的话题。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极富画面感和戏剧性,将高精尖的电子对抗比喻成日常生活中视力的变化,立刻拉近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让人好奇,那些平日里无所不能的雷达系统,在面对精心设计的干扰和欺骗时,究竟会展现出何种“脆弱”的一面。我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各种电子战术的原理,例如如何通过发射特定频率的噪声信号淹没目标回波,或是利用欺骗性目标信号来误导敌方的火控系统。如果能结合一些真实的案例或者历史上的经典对抗场景,那就更完美了,那样不仅能让理论知识变得生动,也能让人深刻体会到技术迭代速度在现代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本书显然不是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它蕴含着深刻的系统工程思维和对抗哲学,绝对值得军事技术爱好者们仔细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