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理论与应用 游战清,李苏剑 9787121003264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理论与应用 游战清,李苏剑 978712100326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游战清,李苏剑 著
图书标签:
  • RFID
  • 射频识别
  • 无线通信
  • 物联网
  • 传感器
  • 电子标签
  • 数据采集
  • 智能识别
  • 应用技术
  • 通信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003264
商品编码:2949810959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理论与应用

定价:29.00元

作者:游战清,李苏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01

ISBN:97871210032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高级形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书主要介绍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具体应用,并列举了大量的应用实例,如动物识别管理、配送中心管理、矿井管理、停车场管理、军事物流运用等。
本书可供广大信息化工作者、物流工作者以及RFID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人员的参考资料。

目录


章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简介
1.1 自动识别技术简介
1.1.1 自动识别技术的基本概念
1.1.2 自动识别技术的种类与特征
1.2 无线射频识别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史
1.2.1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概念
1.2.2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历史
1.2.3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不同分类方法
1.2.4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
1.2.5 射频识别市场发展
第2章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
2.1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
2.2 无线射频识别工作的物理学原理
2.2.1 与无线射频相关电磁场基本理论
2.2.2 能量耦合和数据传输
2.3 无线射频识别的数据传输协议与安全性
2.3.1 数据传输协议与方式
2.3.2 数据安全性
2.4 数据完整性
2.4.1 校验方法
2.4.2 干扰与抗干扰
2.4.3 识读率与误码率
2.5 多标签同时识别与系统防冲撞
2.5.1 空分多路法
2.5.2 频分多路法
2.5.3 时分多路法
第3章 无线射频识别的频率标准与技术规范
3.1 RFID标准简介
3.2 无线射频识别的频率标准
3.2.1 频率标准许可
3.2.2 不同的电磁波频段
3.2.3 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频率与应用范围
3.2.4 射频系统工作频段解释
3.2.5 电感耦合射频识别系统的使用频率选择
3.3 无线射频识别的应用行业标准
3.3.1 ISO TC 23/SC 19 WG3应用于动物识别的标准
3.3.2 ISO TC 204应用于道路交通信息学的标准
3.3.3 ISO TC 104应用于集装箱运输的标准
3.3.4 ISO TC 122应用于包装的标准
3.3.5 ISO/IEC JTC 1 SC 31自动识别应用标准
3.3.6 ISO/IEC 18000项目管理的无线射频识别--非接触接口
3.3.7 SC 17/WG 8识别卡非接触式集成电路
3.4 RFID标准体系结构
第4章 读头
4.1 读头
4.1.1 读头的作用
4.1.2 读头的基本构成
4.1.3 读头的指令
4.2 读头的形式
4.2.1 固定式读头
4.2.2 手持机
4.2.3 发卡器
4.3 读头天线
4.3.1 读头天线简介
4.3.2 天线的结构
4.4 读头的发展趋势
第5章 射频电子标签
第6章 RFID应用系统
第7章 RFID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第8章 RFID在动物识别管理中的应用
第9章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矿井管理上的应用
0章 RFID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1章 RFID在军事物流上的应用
2章 运动计时与休闲
3章 RFID在工业中的应用
4章 RFID在门禁管理、防伪与防盗上的应用
附录A RFID常见词语解释
附录B 部分RFID机构、杂志与网站
附录C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厂商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跨越边界的智能识别:从理论基石到现实驱动 在信息爆炸与互联互通的时代浪潮中,我们对物品、个体以及信息进行精确、高效、实时的追踪与管理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从商品的流通、资产的盘点,到人员的身份确认、环境的监测,一项关键技术以其独特的方式,正在悄然革新我们理解和驾驭物质世界的方式。这项技术,便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一项集物理学、电子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信息论等跨学科知识于一体的创新体系。 它并非简单的条形码或二维码的“升级版”,而是通过无线电波这一无形信使,在读写器与标签之间建立起可靠的通信链路。每一枚小小的射频标签,都如同拥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能够存储信息,并根据指令将其发送出去。这种非接触式的识别方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识别的速度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物品“自主表达”的能力,使得传统的“点对点”的识别模式,进化为“点对多点”、“点对区域”的批量化、智能化识别,从而开启了全新的应用可能性。 穿透表象的原理探秘: 要深入理解这项技术,我们必须从其核心原理说起。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核心在于射频通信。它通常由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标签(Tag)、读写器(Reader)、以及应用系统(Application System)。 标签,是整个系统的“名片”与“记忆体”。它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IC)和一个天线。根据其工作方式,标签又可以分为无源标签(Passive Tag)和有源标签(Active Tag)。 无源标签:它们不自带能源,而是依靠读写器发出的射频信号提供的能量来激活其芯片,并将其存储的信息回传给读写器。这种标签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寿命长,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无源标签又根据工作频率的不同,细分为低频(LF)、高频(HF)、以及超高频(UHF)等。不同的频段在穿透性、识别距离、传输速率等方面各有优势,也决定了其适用的具体场景。例如,低频标签穿透性好,适合于动物识别或门禁控制;高频标签在数据传输速率上有所提升,常用于图书管理或物流跟踪;而超高频标签则以其较远的识别距离和高效率,在仓储物流、资产管理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有源标签:顾名思义,有源标签内置有独立的电源,这使得它能够主动发射射频信号,从而实现更远的通信距离和更快的传输速度。由于其独立供电,有源标签通常集成了更多的功能,例如传感器(如温度、湿度、震动等),可以实时采集环境信息。虽然成本相对较高,且需要定期更换电池,但其卓越的性能使其在需要高精度、远距离、或实时监控的应用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选择。 读写器,则是系统的“聆听者”与“指挥者”。它负责产生射频信号,向标签发送指令(如读取、写入数据),并接收标签回传的信息。读写器根据其功能,又可分为手持式读写器和固定式读写器。手持式读写器灵活便携,适用于移动作业和临时性部署;固定式读写器则通常安装在固定位置,如通道入口、货物出站口等,实现自动化、连续性的数据采集。 应用系统,是信息处理的“大脑”。它接收来自读写器的原始数据,经过解析、存储、分析和处理,最终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并与企业的现有业务系统(如ERP、WMS、MES等)进行集成,实现智能化管理。这包括数据可视化、异常告警、流程优化、决策支持等,从而将射频识别技术所采集的海量数据,转化为驱动业务升级的强大动力。 通信的艺术:协议与标准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并非一个孤立的体系,它依赖于一系列国际和行业标准,以确保不同厂商的设备能够协同工作,实现互联互通。从物理层上的射频信号调制解调,到数据链路层的传输协议,再到应用层的数据编码格式,每一个环节都有其规范。例如,ISO/IEC 14443 和 ISO/IEC 15693 标准定义了高频RFID的通信协议,而 EPCglobal 则在超高频RFID领域制定了广泛应用的 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标准,为全球供应链的智能化管理奠定了基础。理解这些标准,对于设计、部署和集成RFID系统至关重要,它们是确保系统稳定、可靠、开放的关键。 超越想象的应用疆域: 这项技术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其强大的能力正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驱动着各行各业的深刻变革。 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在现代物流体系中,RFID技术扮演着“智慧之眼”的角色。它能够实现对货物的批量自动识别,极大地缩短了货物入库、出库、盘点的时间,减少了人为错误。从原材料的源头追溯,到成品在仓储、运输、零售终端的全程跟踪,RFID使得供应链信息更加透明、精准、可控。例如,在大型仓储中心,手持式RFID读写器可以在几秒钟内扫描数千件商品,完成库存盘点,而传统的人工计数则需要数天甚至数周。在商品的运输过程中,RFID标签可以实时上传商品的位置和状态信息,异常情况(如温湿度超标)会立即被发现并报告,有效避免了货物损失。 智能零售与库存优化:在零售业,RFID技术为商品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通过在商品上粘贴RFID标签,零售商能够实现精准的库存盘点,及时发现缺货或积压商品,从而优化库存结构,降低库存成本。更进一步,RFID还可以支持无人零售模式,顾客通过自助通道即可完成商品扫描和支付,极大地提升了购物体验。同时,RFID也为商品防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当未结账的商品被带出商店时,读写器会发出警报。 智能制造与生产过程管控:在制造业,RFID技术能够实现对生产过程中物料、半成品、成品的精细化追踪。从原材料的入库检验,到生产线上的工序流转,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追溯,RFID标签记录着每一件物品的关键信息。这有助于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不良品率,并为产品的售后服务提供可靠的追溯依据。例如,在汽车制造中,RFID标签可以跟踪每一个零部件的生产和装配过程,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资产管理与设备追踪:对于企业而言,拥有大量昂贵资产,如设备、工具、IT设备等,如何有效管理和追踪这些资产,一直是巨大的挑战。RFID技术能够为每一件资产赋予一个唯一的电子身份,通过读写器的扫描,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资产的清点、定位和盘点。这不仅提高了资产的利用率,减少了资产的丢失,还能为资产的维护和报废提供数据支持。在大型医院,RFID技术可以追踪医疗设备的具体位置,确保其随时可用。 身份识别与安全管理:在公共安全和人员管理领域,RFID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电子身份证、门禁卡、员工工牌等,都广泛采用了RFID技术,实现了快速、便捷、安全的身份验证。在大型活动或交通枢纽,RFID技术可以用于人流监测和管理,提高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智慧城市与公共服务:RFID技术正逐步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从智能交通中的车辆识别、电子收费,到智能医疗中的患者身份识别、药品追溯,再到智能环保中的垃圾分类管理、环境监测,RFID技术都在为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贡献力量。例如,通过在垃圾桶上安装RFID标签,城市管理部门可以实时监测垃圾的收集情况,优化清运路线,提高城市的环境卫生水平。 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其发展与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成本是制约其大规模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大规模部署时,标签的成本累加可能成为一个显著的开销。数据的安全与隐私问题也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如何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滥用,是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此外,标准化的进一步完善和技术集成的复杂性,也是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持续下降,RFID技术的应用前景依然广阔。微型化、低功耗化的标签设计,更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与其他前沿技术(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深度融合,都将进一步释放RFID技术的潜力。未来,我们可以预见,RFID技术将更加深入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构建一个更加智能、高效、互联的“万物互联”的数字世界,让识别不再是障碍,而是通往更广阔应用场景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章节的组织上体现出一种非常成熟的教学设计理念,它仿佛预设了一位零基础但求知欲极强的学习者在面前。开篇部分对电磁波和射频基础概念的回溯,语调平和且准确,没有丝毫的傲慢或轻视初学者的倾向。随着内容的推进,难度曲线是平滑上升的,不会出现突然的陡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更高阶的概念。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复杂算法时的耐心。比如,讲解防碰撞算法时,书中不仅列出了公式,还详细分析了每一步迭代背后的数学逻辑和实际操作意义,甚至讨论了不同算法在面对高密度标签环境时的性能权衡。对于我这种偏好“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者来说,这种层层递进的剖析远比直接抛出结论要有效得多。读完某个章节,我总有一种清晰的“掌握感”,而不是仅仅“看完了”的感觉。这种扎实的内在结构,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作为大学教材,更适合成为个人职业技能提升的案头工具书,可以随时翻阅,加深对某一特定技术点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品味,封面的配色和字体选择都透露着一种专业而又不失活力的气息。一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很不错,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图文排布得非常清晰合理,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理论公式和系统架构图,也能做到让人一目了然,这一点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技术书籍要么内容过于晦涩难懂,要么排版混乱不堪,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对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描述,还穿插了一些示意图和流程图,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我记得我以前接触过几本相关的书籍,光是看懂目录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消化,而这本书的结构层次感非常强,从基础原理到实际应用,逻辑线索非常连贯,让人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零散地拼凑概念。这种精心打磨过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能否坚持下去,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愿意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细节。

评分

从行文风格来看,两位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与清晰的表达能力之间的完美平衡。通读下来,几乎找不到任何模棱两可的表述或者不必要的口水话,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精确计算的,目的明确,直指核心。特别是在处理那些容易产生歧义的技术术语时,作者会给出极其精准的定义,并且常常会附带一个简短的对比说明,用以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负载电容”和“寄生电容”在实际电路中的影响差异。这种精确性,在技术文档中是极其宝贵的。它避免了读者在实践中因理解偏差而导致硬件设计或软件编程上的失误。相较于一些内容充实但文字叙述冗长拖沓的书籍,这本书的“信息密度”非常高,阅读效率极佳,让你感觉每一分钟的阅读时间都投入到了有效的知识吸收中,没有浪费在无效的背景铺垫或情感渲染上,完全是一种纯粹、高效的技术交流体验。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对“应用”部分的描述上,显示出一种超越传统教科书的广阔视野。它似乎没有将“应用”局限于单一的零售库存管理或门禁系统,而是将其扩展到了诸如医疗设备追踪、智能农业环境监测乃至工业自动化流程控制等多个前沿领域。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并没有将这些应用仅仅当作几个孤立的案例罗列出来,而是深入剖析了在特定应用场景下,如何根据物理环境、成本约束和实时性要求,来选择最优的硬件组合和数据处理策略。例如,在讨论冷链物流中的应用时,作者详细分析了超低功耗标签的设计挑战,以及如何利用边缘计算来预处理海量温度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这种将“理论基础”、“系统架构设计”与“特定行业痛点解决”融会贯通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它让我明白,RFID技术本身并非万能钥匙,而是需要根据实际业务逻辑进行深度定制和优化的工程艺术,这本书为这种深度思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框架。

评分

作为一名刚从学校步入工业界不久的技术人员,我对于实用性和前沿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很多理论书籍往往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技术框架下,读起来感觉像是在研究古董,缺乏对当前市场主流技术栈的关注。然而,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都让我感到惊喜。它不仅仅停留在讲解电磁波、标签结构这类基础物理原理上,更深入探讨了中间件的开发、不同通信协议(比如UHF、HF)之间的差异与适用场景,甚至还涉及到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最新议题。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在实际项目中,我们面对的往往不是一个孤立的读写器,而是一个复杂的物联网生态系统。作者似乎非常了解项目落地的痛点,在讲解完理论后,总会紧跟着给出一些“陷阱”和“最佳实践”的提示,这比单纯的理论推导要宝贵得多。我甚至发现其中关于特定行业应用案例的分析,与我最近负责的一个仓储管理项目的需求高度吻合,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可能不仅是理论专家,更是身经百战的实践者,能把看似遥远的理论知识,精准地锚定在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上,这一点实属难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