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武术是华夏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提炼凝结而成的一种人体运动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融技击、防身、健身、修性、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正是因为武术的初衷是防身和强身,所以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的技击性、战争性逐步淡化,而体育锻炼属性在不断彰显,其与医学的关系仍在继续深化。
本书从武术与中医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思想内容和特色等多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探讨,揭示了武术各流派医学与中医药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因此也必将为武术各流派医学与中医药学的互补融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目录
DIYI章 武术的概念与源流
DIYI节 武术的概念
第二节 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第三节 武术的内涵
第四节 武术的流派
第五节 武术的技法
第二章 武术的健身价值
DIYI节 武术与养生
第二节 武术与养心
第三节 武术与精神
第三章 武术文化中的医学理念
DIYI节 天人合一
第二节 知行合一
第三节 阴阳理论
第四节 五行学说
第四章 武术精神与人格塑造
DIYI节 尚武精神
第二节 藏拙精神
第三节 博爱精神
第四节 舍身精神
第五节 嫉恶精神
第五章 武理与医道
DIYI节 阴阳变化原理
第二节 符合人体结构的原理
第三节 符合器械形制特点的原理
第四节 内外兼修原理
第六章 武术内功与中医
DIYI节 经络学说
第二节 内功理论
第三节 修炼方法
第四节 内家拳法
第七章 武术流派与中医
DIYI节 少林流派
第二节 武当流派
第三节 峨眉流派
第四节 其他流派
第八章 武术套路与养生
DIYI节 太极拳
第二节 八段锦
第三节 八卦掌
第四节 峨眉纯阳拳
第五节 大雁功
第六节 易筋经
第九章 武术与疾病治疗
DIYI节 内伤的治疗
第二节 外伤的治疗
第三节 偏差的纠正
第四节 子午流注的应用
第五节 点穴疗法
第六节 伤科方药的应用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是无可挑剔的,这对于需要经常对照图文的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插图清晰、专业,尤其是一些人体经络图和特定手法的示意图,标注得非常准确,这为理解复杂的理论提供了极大的视觉帮助。然而,文字的风格却略显学术化和滞涩,可能对一些年轻的、习惯了快节奏阅读的读者构成一定的门槛。书中大量引用了古代典籍的原文进行佐证,这体现了作者的严谨态度和扎实的文献功底,但同时也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或耐心进行反复研读。我个人在阅读中遇到了一些拗口的句子,需要停下来,细细咀嚼其含义,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种阅读节奏感,与我期待中那种“如行云流水般感受武医同源之妙”的感觉有所出入。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更具“对话感”的文字,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用他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与我娓娓道来,而不是面对着一本写给同行参阅的学术论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知识的密度和准确性,但如果能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增添一丝温暖的、引导性的“人情味”,相信它的受众面会更广,更能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内在热爱。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一网打尽”的心态,希望它能全面覆盖“武术”与“中医学”交叉领域的所有关键知识点。在目录结构上,它确实做到了详尽的覆盖,从基础的经络腧穴到高级的内功心法,再到常见的跌打损伤处理,几乎无所不漏。这种百科全书式的编排,对于需要快速检索特定信息的专业人士来说,是极大的便利。然而,这种“全”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深度上的取舍。当内容试图面面俱到时,往往就难以在任何一个点上做到“登峰造极”。例如,在论述“导引术”与“桩功”的关系时,它提供了多种流派的常见练法描述,但对于每种练法背后的核心“意念”指导,却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意念,对于内家拳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帅印”,没有它,招式就成了空壳。书中对于如何培养和维持这种高度专注的意念的描述,远不如对某个特定穴位按摩手法的详细说明来得充分。因此,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它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结构严谨的“知识汇编者”,而非一个富有洞察力的“思想引领者”。它告诉你“是什么”和“怎么做”,但对于“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如何超越现状”的深层追问,则显得相对保守和浅尝辄止。
评分从功利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参考书。它像一个工具箱,里面装满了用于解决特定问题的器械。当你需要快速查阅某种武术动作与中医理论的对应关系时,它能迅速提供答案。但如果我期待的是一本能激发我对生命奥秘和人体潜能的终极思考的书籍,那么它可能无法完全满足这个愿景。它成功地在“术”的层面搭建了一个坚实的桥梁,连接了拳脚与脉络,但对于“道”的探讨,似乎持谨慎的态度。例如,在谈到“气沉丹田”这种核心概念时,它更多是从生理学和呼吸法上进行解释,而不是去探讨这种状态下,习练者意识和外界环境互动所产生的形而上的体验。这种对“超越性体验”的避而不谈,使得整本书的视野相对局限在了可量化、可验证的范围之内。这并非批评,而是观察。对于希望通过阅读来寻求武学与医学结合的终极智慧的求道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更适合作为他们打下坚实基础的“地基”,而非指引他们登上巅峰的“指南针”。它是一部优秀的“说明书”,但少了一点“说明书之外的奇遇”。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觉得这是一部有分量的作品。我本来是冲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武”与“医”如何交融的好奇心来的,希望能看到一些深入的理论探讨,或者至少是一些历史脉络的梳理。然而,实际阅读下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详尽的“工具箱”手册,而非我预想中的那种宏大叙事的论著。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各种流派的拳法套路在具体招式上如何对应到特定的穴位或经络,这部分内容确实很扎实,对于想在武术练习中融入传统医学概念的习练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资料。比如,它细致地描述了某个特定“推掌”动作对肝经的影响,甚至给出了练习后的自我调理建议。但问题在于,这种拆解式的讲解,虽然详尽,却常常让我想象中的那种“气韵”和“整体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哲学层面的碰撞,比如古代武者在实战中对“内劲”的体悟,以及这种体悟如何反哺到医学对“气血”运行的认知上。这本书更偏向于将两者进行“功能性”的对应,就像是给武术动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贴上了一个医学标签,这在实践层面或许有帮助,但在提升读者的理论深度上,略显不足。它更像是一本给专业人士准备的案头书,对于初涉武术或中医皮毛的爱好者来说,可能会因为术语的密集和具体的招式描述而感到有些晦涩难懂,需要反复查阅和对比才能领会其间的关联。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带有浓厚人文色彩和历史纵深感的书籍情有独钟,期待能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长河的波澜壮阔。这本读物在某些章节触及历史背景时,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梳理能力,比如对古代名医与武林高人交往的零星记载,这些片段如同散落的珍珠,闪烁着引人遐思的光芒。然而,这些历史的“碎片”并未被有效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叙事主线。更多的时候,作者似乎沉浸在对特定功法“养生原理”的阐释中,用大量的中医术语来解释武术训练的效果。这种侧重使得全书的基调显得有些干燥和刻板。我读到一些关于“五脏六腑”与“五行生克”如何在武术套路中体现的章节时,虽然文字功底不错,但总觉得少了点“活气”。这让我联想起过去看的一些武术宗师的回忆录,那里面的东西是带着体温和汗水味的,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几十年如一日的磨砺与顿悟。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其严谨的结构和条理,但这份严谨也似乎过滤掉了许多鲜活的东西。如果能增加一些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个武术家如何通过调理身体达到武学境界的飞跃,或者古代医家如何从武术中获得诊疗灵感,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将会大大提升,不至于让读者感觉像是在阅读一本厚厚的、排列整齐的“医学词典”的武术附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