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孩子怎麼想父母怎麼教
定價:24.80元
作者:(韓)金京心
齣版社:上海科學普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54274294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韓國兒童心理專傢傾力之作,奉獻給中國父母的精心禮物。
不同的思維
早上起來,媽媽要為一傢人準備早餐,忙得不可開交。於是,媽媽對星愛說:
“媽媽現在很忙,你自己把上衣和褲子穿上好嗎?”
“好的。”
一刻鍾後,媽媽把早餐端上瞭餐桌。可是,她發現星愛還在他的小房間裏沒有齣來。
“星愛,你的衣服穿好瞭嗎?”
“穿好瞭。”
“那為什麼不齣來吃飯?”
“我還沒有穿襪子和鞋子。”
“你自己不是會穿嗎?為什麼不穿上?”
“可是你沒有說讓我穿襪子和鞋子呀!”
“穿衣服當然要穿鞋襪瞭。”
“反正你沒有讓我自己穿這些。”
這樣的經曆,也許每個媽媽都有過,有時候會感覺哭笑不得,有時候又覺得孩子好像跟自己對著乾似的。其實,孩子的思維和大人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父母應該盡量與孩子換位思考,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傢長的附屬品,尊重孩子的想法,聆聽孩子的聲音,以身作則,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隻有真正瞭解瞭孩子是怎麼想的,我們做父母的纔會更好地與孩子溝通。
——金京心
內容提要
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師,做好這個人生導師的角色,的確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許多父母為找不到正確的教育方法而睏惑、煩惱。這本書就像一麵放大鏡,幫助父母看到孩子的心靈深處,孩子是怎麼想的,孩子在成長中錶現齣的行為動機、情緒和生理上的反應是怎樣的,父母應該怎樣去應對處理,讓您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掌握和孩子溝通的方法。
本書是作者多年對兒童心理研究的大成之作,係統地從生活、道德、人際關係、遊戲、性格、感情、語言、錶現和能力等九個方麵,闡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各種疑惑,細緻八微地分析解讀,有理有據地提齣問題解決方法,讓韆韆萬萬的中國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麵,不再感到無所適從。
目錄
自序
Part Ⅰ 生活
邊玩邊吃
穿脫衣服慢吞吞
用髒手吃東西
亂扔玩具
喜歡收集雜物
做危險遊戲
喜歡飼養小動物
左撇子
切菜刀危險嗎?
不要溺愛孩子
防止交通事故
學習遊泳
Part Ⅱ 道德
喜歡告狀
愛撒謊
隨便拿人東西
任性
搗亂
偷拿媽錢
說話不算數
撩女孩子的裙子
沒有禮貌
錯誤一犯再犯
Part Ⅲ 人際關係
內嚮和靦腆的孩子
富有同情心
想象中的朋友
多派孩子去買東西
父母選擇的朋友
愛欺負人的孩子
受人欺負的孩子
以自我為中心
與陌生人交往
培養社會活動能力
Part Ⅳ 遊戲
易厭倦的玩具
不肯放棄又舊又髒的玩具
給病人看病
有輸有贏的遊戲
在遊戲中扮演的角色
假想遊戲
運動遊戲
旁觀遊戲
平行遊戲
邊吃飯邊看電視
喜歡冒險行為
Part Ⅴ 性格
離不開媽媽
依賴心重
貪心
性情乖戾
纏人
好動
性急
神經質
過分活潑
舉動與眾不同
Pdrt Ⅵ 感情
愛哭
愛發脾氣
怕鬼
嫉妒
欲望得不到滿足
懷有自卑感
感情矛盾
精神緊張
改不掉的毛病
培養“我是好孩子”的意識
Part Ⅶ 語言
喋喋不休
罵人
刨根問底
改不瞭的幼兒語
在幼兒園裏怯聲怯氣
語言滯澀
不會錶達自己的不滿
反復讀同一本書
Part Ⅷ 錶現
個性的錶現
爸爸的畫像
媽畫像
討厭畫畫兒
培養創作熱情
畫同樣的畫兒
發泄感情的指塗法
自由錶現自己
音盲
Part Ⅸ 能力
靈巧的手指
培養孩子的“成就感”
培養思考能力
學習能力
適宜能力
創造能力
社會性智力
語言型智力
動作型智力
培養節奏感
文字教育
外語學習
作者介紹
金京心,白羊座,齣生於韓國首爾,畢業於韓國漢陽女子大學。韓國兒童心理專傢,曾從事東亞語言、兒童心理學和女性心理谘詢學的研究工作,2000年以後定居北京。著作有《女人的成熟與優雅》等作品,《孩子怎麼想父母怎麼教——個韓國媽教子手記》是作者多年對兒童心理
文摘
序言
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一種“被理解”和“被賦能”的感覺。它不是那種讀完後立刻就能讓你“解決所有問題”的神奇藥方,因為它深知人性與成長的復雜性。相反,它更像是一位在你育兒路上提供穩定燈光的夥伴,它讓你明白,在追求“完美父母”的路上跌倒是完全正常的,關鍵在於你如何從跌倒中學習和站起。書中對於“失敗的價值”的論述尤其打動我,它將那些我們視為挫摺的時刻,重新定義為孩子獲得“韌性”的關鍵節點。這種對負麵情緒和挫摺經曆的重新定調,極大地減輕瞭我作為傢長常常感到的“無助感”。讀完後,我沒有感到額外的壓力,反而生齣瞭一種更平和、更堅定的力量,準備以更開放的心態去迎接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未知的轉角。這本書真正教給我的,是怎樣成為一個更鬆弛、更有智慧的引導者,而不是一個永遠緊綳的管理者。
評分從專業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論據基礎非常紮實,盡管它的語言風格很親切,但明顯能感覺到背後有紮實的心理學或發展科學的支撐。它不像某些暢銷書那樣,過度依賴個人軼事來佐證觀點,而是常常用一些經過驗證的觀察模型來解釋現象。例如,在分析“閤作性”的培養時,作者沒有簡單地用“多鼓勵”來搪塞,而是引入瞭某些關於社會性互動的理論框架,讓讀者理解閤作並非天性,而是一種需要精心設計的環境纔能習得的復雜技能。這種將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場景模擬”的能力,是這本書的一大亮點。書中提供的案例分析也極具普適性,即便我的傢庭背景和生活環境與作者描述的特定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但那些核心的情感衝突和溝通障礙點卻是共通的。這種跨文化的情感共鳴,證明瞭優秀的教育原則是具有普適價值的,它不是一套僵硬的規定,而是一套靈活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微調的“原則指南”。
評分這本書在論述親子關係時的視角轉換非常到位,它巧妙地避開瞭成人中心主義的陷阱。很多育兒書會不自覺地將“父母的期望”置於核心位置,仿佛孩子是實現父母理想的載體。然而,這本書的核心似乎是構建一個“共同成長的生態係統”。我記得其中有一段探討“自主性培養”的描述,它不是簡單地強調放手,而是詳細描繪瞭“如何搭建一個讓孩子可以安全試錯的腳手架”。這種“腳手架”的比喻非常形象,既體現瞭父母的介入和支持,又強調瞭最終目的是讓孩子能獨立行走。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提到瞭父母自身的“情緒勞動”與孩子發展的關係,指齣父母首先需要管理好自己的“內在小孩”,纔能真正有效地迴應外界的挑戰。這種深刻的自我反思被自然地融入瞭育兒的討論中,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場雙嚮的、關於自我完善的旅程,而不是單嚮的對孩子的“改造工程”。這種互文性和雙重責任的強調,讓這本書的厚度遠超一般的操作手冊。
評分我最欣賞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感,它沒有采取那種常見的“問題-分析-解決方案”的刻闆結構,而是更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拉著你坐在老地方,娓娓道來她觀察到的那些細微之處。閱讀的過程中,我幾乎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孩子世界的好奇心和深深的同理心。她似乎不急於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更傾嚮於引導讀者去觀察“為什麼會發生”,比如在描述孩子某個看似不閤理的堅持背後,她會用一種近乎偵探般的細緻,去挖掘隱藏在行為底下的情感需求。這種引導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主動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指令。書中有些篇章的過渡處理得非常巧妙,前一章講的是關於界限的設立,下一章立刻就轉到瞭如何接納孩子的情緒波動,兩者之間沒有生硬的轉摺,而是自然地形成瞭一個完整的“螺鏇上升”的學習路徑。這種不緊不慢、步步為營的寫作風格,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心裏的焦慮感就被巧妙地稀釋瞭許多。它教的不是“術”,而是“道”,讓你在麵對日常教養的各種“突發狀況”時,能夠退後一步,用一種更宏大、更具彈性的視角去看待孩子的成長軌跡。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視覺上的享受,那種柔和的色彩搭配和恰到好處的留白,讓人一眼就覺得它不是那種充斥著說教和高壓的育兒寶典。我特意在書店裏翻瞭翻,裝幀質感非常紮實,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印刷油墨散發著一股淡淡的墨香,這對於喜歡實體書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加分項。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排版布局非常注重讀者的閱讀體驗,字體大小適中,段落間距拿捏得當,即使是需要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非常擅長用一些極具生活氣息的小插畫來穿插在文字之間,這些插畫不是那種刻意的裝飾,而是恰到好處地呼應瞭主題,讓原本可能略顯嚴肅的教育話題變得輕鬆愉快起來。比如,有幾頁關於“傾聽的藝術”的部分,旁邊的配圖是一個大人彎下腰,側耳傾聽小孩子說話的側影,那個畫麵捕捉到瞭瞬間的溫柔和尊重,比韆言萬語都來得有力量。可以說,從拿到這本書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覺到它傳遞齣來的是一種剋製而有溫度的教育理念,它沒有試圖用華麗的辭藻去堆砌那些空洞的理論,而是通過精心的設計,邀請讀者走進一個更舒服、更平等的溝通空間,這對於追求“慢育兒”和“心育兒”的傢長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敲門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