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评价师手册 电子与通信 书籍

听音评价师手册 电子与通信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听音评价
  • 主观听音
  • 客观测试
  • 电子工程
  • 通信工程
  • 音频测试
  • 信号处理
  • 音质评估
  • 测试手册
  • 专业参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蓝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13516
商品编码:29529057516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听音评价师手册 电子与通信 书籍
作者:王泽祥 主
定价:69.0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121313516
印次: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全书共12 章,每章各自独立阐述一个完整的专题。本书的特点是“全、新、特”:全书采用的素材大部分未曾与读者见面;波形与说明图文并茂,是一次新的创举;特点是读者看到声音波形图如同听到其声,可加深理解,提高记忆。本书内容主要有听音评价的基本知识,听音评价的条件,节目源编辑制作规范,国家标准节目源实物标样波形图与说明,欧洲广播联盟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素材,厅堂、体育场馆扩声系统、广播节目、音像制品、电声产品、电声系统、声音信号传输质量等声音质量听音评价,模拟声听音训练实践方法,数字声听音训练实践与听感变化解析,以及电声标准与听音感受等。本书适合作为录音工程、专业音视频工程听音评价、听音训练本科生学习的教材,也可作为专业音视频工程培训听音评价师的考核教材,并适合电声爱好者阅读。

  目录
第1章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概述 / 1
1.1 听音评价概述 / 1
1.2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的要性 / 3
1.3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的条件 / 4
1.4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的可行性 / 4
1.5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的应用范围 / 5
1.6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的普及和规范化、标准化 / 5
1.7 客观技术参量与主观听觉感受的差异和统一 / 6
第2章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的条件 / 11
2.1 条件 / 11
2.2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评价术语》的选定 / 11
2.3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用《节目源》 / 13
2.4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用《听音环境的技术要求》 / 14
2.5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用《电声系统的技术要求》 / 14
2.6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方法与步骤 / 23
2.7 评分方法与步骤 / 25
第3章 声音质量主观评价用节目源编辑、制作规范 / 32
3.1 声音质量主观评价用节目源规范 / 32
3.2 声音节目源质量与主观评价用节目源标样实物说明 / 37
3.3 国家技术监督局关于“聘请音质评价节目带”编委会委员的函 / 39
3.4 节目内容与技术指标 / 39
第4章 电声产品声音质量主观评价用节目源实物标样说明 / 46
4.1 电声产品声音质量主观评价用节目源实物标样的各节目段内容 / 46
4.2 电声产品声音质量主观评价用节目源实物标样的各节目段特点与波形 / 47
4.3 主观评价用标样实物各节目段频谱图 / 56
第5章 欧洲广播联盟(EBU SQAM)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素材 / 60
5.1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素材表 / 60
5.2 欧洲广播联盟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素材(EBU SQAM)内容说明与节目段波形图 / 63
5.3 欧洲广播联盟(EBU PEQS)CD 光盘说明 / 78
第6章 扩声系统声音质量听音评价 / 79
6.1 扩声系统声音质量听音评价概述 / 79
6.2 扩声系统声音质量听音评价时的规定 / 80
6.3 厅堂、体育场馆扩声系统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用节目段的编辑制作 / 81
6.4 对听音评价师的要求 / 90
6.5 厅堂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 / 95
6.6 扩声系统技术验收 / 97
第7章 广播节目与音像制品声音质量听音评价 / 100
7.1 广播节目与音像制品声音质量听音评价概述 / 100
7.2 广播节目与音像制品声音质量听音评价条件 / 101
7.3 引用文件 / 101
7.4 广播节目与音像制品声音质量听音评价选用的评价用语 / 101
7.5 评价用电声系统的连接方法及其技术要求 / 102
7.6 听音评定小组的组成 / 105
7.7 听音评定项目 / 105
7.8 听音评定计分方法 / 106
7.9 广播节目与音像制品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用表 / 106
7.10 评定程序 / 108
7.11 评分计算方法 / 108
7.12 计权统计 / 109
7.13 应扣分数的统计方法 / 109
第8章 电声产品、电声系统声音质量听音评价 / 110
8.1 电声产品声音质量听音评价概要 / 110
8.2 电声产品声音质量听音评价条件 / 112
8.3 引用文件 / 112
8.4 评价用电声系统的设备技术要求 / 112
8.5 电声系统、电声产品声音质量听音评价方法概述 / 114
8.6 听音评定小组人数 / 116
8.7 电声系统、电声产品声音听音评价中的一些问题 / 117
第9章 声音信号传输质量听音评价 / 119
9.1 声音信号传输质量听音测试方法 / 119
9.2 引用标准 / 119
9.3 术语和定义 / 119
9.4 测听成员的选择 / 121
9.5 测听成员数量选择 / 121
9.6 测试方法 / 121
9.7 属性 / 123
9.8 编排材料 / 124
9.9 再现设备 / 124
9.10 测听条件 / 125
9.11 数据的统计处理 / 125
9.12 测听结果的表示 / 126
9.13 测试报告的内容 / 1



《聆听之道:电子与通信工程中的声音解析与应用》 一本深度探索声音在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中奥秘的指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声音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其在电子与通信工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从最基础的语音通信,到复杂的音频信号处理,再到前沿的声学传感器和人机交互技术,声音无处不在,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科技的发展。《聆听之道:电子与通信工程中的声音解析与应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视角,去理解和掌握声音在这一领域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广泛的应用。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听音评价师”的书籍。 相反,它聚焦于声音作为物理现象及其在工程学中的数学模型、信号处理方法、系统设计以及实际应用。本书将带领您穿越声音的物理本质,进入其在电子与通信世界中的广阔天地。 全书结构与内容亮点: 本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声音的物理学与信号基础 声波的本质: 本部分将从声波作为一种机械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物理机制出发,详细阐述声音的振动特性、频率、振幅、相位等基本概念。我们将深入探讨声速的决定因素,如介质的弹性模量和密度,以及不同介质中声波的传播规律,例如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 声音的感知与量化: 理解人耳对声音的感知是重要的工程基础。我们将介绍人耳的听觉模型,包括频率响应、响度感知、掩蔽效应等,并将其与客观的声学测量指标联系起来,如声压级(SPL)、响度级(SL)和等响曲线。 数学建模与信号表示: 声音的工程化处理离不开数学工具。本部分将引入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等经典数学工具,展示如何将时域的声波信号转化为频域的频谱表示,揭示声音的频率成分和能量分布。我们将详细讲解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等基本波形,以及它们的频谱特性。此外,还会介绍采样定理(Nyquist-Shannon sampling theorem),这是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石,确保声音信号在数字化过程中不丢失关键信息。 噪声的起源与特性: 噪声是电子与通信系统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本部分将详细分析各种噪声的来源,包括热噪声(Johnson-Nyquist noise)、散粒噪声(shot noise)、闪烁噪声(flicker noise)等,并探讨其在不同电路和系统中的影响。我们将介绍噪声的统计特性,如功率谱密度(PSD),以及如何量化噪声对信号质量的影响。 第二部分:音频信号处理的核心技术 数字信号处理(DSP)基础: 数字化是现代声音处理的关键。本部分将详细介绍数字信号的表示、存储和处理方法,包括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如FIR和IIR滤波器)、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FFT)。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数字滤波器分离、增强或衰减特定频率范围的声音,以达到降噪、去混响等目的。 时域与频域的交织: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和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FCCs)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能够捕捉声音信号随时间变化的频谱特征,为语音识别、音频分类等应用奠定基础。我们将详细解析这些方法的原理、计算步骤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音频压缩与编码: 为了实现高效的音频传输和存储,音频压缩技术至关重要。本部分将介绍无损压缩(如FLAC)和有损压缩(如MP3、AAC)的基本原理,探讨感知编码(perceptual coding)的思想,即利用人耳的听觉特性,去除人耳难以察觉的声音信息,从而在不显著牺牲听觉质量的情况下大幅减小数据量。 音频增强与复原: 实际应用中,音频信号往往受到各种失真和噪声的影响。本部分将深入研究各种音频增强技术,包括回声消除(echo cancellation)、混响消除(dereverberation)、噪声抑制(noise reduction)以及语音增强(speech enhancement)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技术的算法原理和实现细节,并探讨其在通信、录音、助听器等领域的应用。 第三部分:通信系统中的声音传输 语音编码标准: 在语音通信系统中,高效的语音编码器是核心。本部分将介绍各种经典的语音编码标准,如PCM、ADPCM、CELP(Code-Excited Linear Prediction)等,深入分析它们在编码效率、语音质量和计算复杂度方面的权衡。我们将探讨不同编码器在不同通信场景(如窄带、宽带、超宽带语音)下的适用性。 信道编码与调制解调: 声音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信道噪声和干扰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本部分将介绍差错控制编码(如纠错码)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将音频信号调制到载波上进行传输(如AM、FM、PSK、QAM)。我们将分析这些技术如何提高通信系统的鲁棒性。 多媒体通信: 随着技术的发展,声音在多媒体通信(如VoIP、视频会议)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部分将探讨IP网络上的语音传输协议(如RTP/RTCP),以及如何协同处理音频、视频和控制信息,实现高质量的实时通信。 第四部分:声学传感器与换能器原理 麦克风原理与类型: 麦克风是声音转换为电信号的关键设备。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各种主流麦克风的工作原理,包括动圈式、电容式(电容传声器)、驻极体式、压电式等。我们将分析不同麦克风的指向性(全向、心形、超心形等)、灵敏度、频率响应等参数,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择依据。 扬声器与声学发声器件: 扬声器是将电信号转换回声音的输出设备。本部分将深入研究扬声器的电磁驱动原理、振膜设计、箱体结构等,以及各种扬声器类型(如动圈式、静电式、压电式)的特点。 其他声学传感器: 除了麦克风和扬声器,本部分还将介绍其他重要的声学传感器,如超声波传感器、压电传感器等,以及它们在距离测量、物体检测、生物医学成像等领域的应用。 第五部分:声音在现代工程中的前沿应用 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NLP): 语音识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点。本部分将介绍语音识别系统的基本架构,包括声学模型、语言模型和解码器,并探讨深度学习在提升语音识别精度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我们将简要介绍自然语言处理在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方面的技术,以及声音在人机交互中的重要作用。 音频信号的深度学习应用: 深度学习在音频信号处理领域展现出强大的能力。本部分将介绍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变种(如LSTM、GRU)在音频分类、音乐生成、情感识别等方面的应用。 空间音频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 空间音频技术能够模拟声音在三维空间中的传播,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听觉体验。本部分将探讨双耳效应、HRTF(头部相关传递函数)等概念,以及空间音频在VR/AR、游戏、电影等领域的应用。 声学检测与监测: 声音可以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手段,在工业、环境监测、医疗诊断等领域发挥作用。本部分将介绍基于声音信号的故障诊断、异常检测、声学成像等技术。 本书的独特性与价值: 《聆听之道:电子与通信工程中的声音解析与应用》并非一本操作手册,而是一部基于扎实理论和工程实践的深度解析。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 系统性与全面性: 从声音的物理基础到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再到广泛的工程应用,本书构建了一个连贯且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声音在电子与通信领域全景式的认知。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每一个章节都力求在阐述理论概念的同时,给出清晰的工程解释和实际应用案例,使得抽象的原理变得触手可及。 前沿技术的展望: 本书不仅涵盖了经典的核心技术,还对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在声音处理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为读者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动力。 严谨的学术风格: 本书采用严谨的学术语言和逻辑,适合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的进阶学习。 适用读者: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群体: 高等院校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声学等专业的学生: 作为课程参考教材,深入理解声音信号处理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 电子工程师、通信工程师、软件工程师: 提升在音频信号处理、语音通信、多媒体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音频技术研究人员: 学习和掌握最新的音频信号处理算法和应用技术,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对声音在工程领域应用感兴趣的任何人士: 愿意深入了解声音如何被捕捉、处理、传输和利用的。 阅读《聆听之道:电子与通信工程中的声音解析与应用》,您将不再仅仅是“听到”声音,而是真正“理解”声音,并能运用其强大的工程力量,创造更多可能。本书将开启您在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对声音的深度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量化和分析我们感知世界的工具感到着迷,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这一点好奇心。虽然书名听起来颇具艺术气息,但内容却充满了严谨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书中对声音信号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详细介绍,让我看到了电子通信技术在声音领域的神奇应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噪声、失真和混响等声学现象在电子系统中的表现及其影响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设备听起来“干涩”,有些设备听起来“浑厚”,以及这些声音特性的背后,是如何通过电路设计和信号处理来达成的。我了解到,在电子和通信领域,所谓的“听音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工程原理的科学分析过程。书中介绍的各种测量仪器和分析软件,让我对如何客观地评估电子设备发出的声音质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本书拓展了我对电子通信技术的认知边界,让我看到这个领域是如何与我们日常的声音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优化和提升这种体验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真是有点意思,“听音评价师手册”。我当时在书店里看到它,第一反应就是,这究竟是关于什么的?难道是教人怎么听懂音乐的?还是评估音响设备?翻开目录,电子与通信的字样又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我一直觉得电子通信领域是关于信号、电路、传输这些硬核的东西,跟“听音”这个词总觉得有点距离。但好奇心驱使我还是借了回去。拿到书之后,我花了一整天时间来“品味”。老实说,我一开始真的有点被书名误导了,我脑海里勾勒的场景是某种艺术鉴赏或者声音设计的专业指南,结果翻开的内容,让我意识到这门学问比我想象的要严谨和技术化得多。里面的图表、公式,还有各种专业术语,一开始让我有点小小的挑战感。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去消化其中的一些概念,尤其是那些关于信号处理和声学原理的部分。我猜想,所谓的“听音评价师”,可能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在音乐厅里听音乐的评论家,而是指那些能够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对电子设备发出的声音信号进行量化分析和质量评估的专家。这就像是给电子产品的“耳朵”做体检,确保它们发出的声音是清晰、准确、符合标准的。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交叉学科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安排让我觉得逻辑非常清晰,它从最基础的声音物理学概念讲起,然后逐步过渡到电子通信领域的应用。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理解书中关于声学测量和标准化的部分。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响度、音调、音色等声学参数是如何被量化定义的,以及国际上通用的相关测量标准。这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听音评价”,并非是一件纯粹主观的事情,而是建立在一套严谨的科学体系之上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音频质量评估模型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客观评价指标,如信噪比(SNR)、总谐波失真(THD)以及频率响应曲线等,并解释了这些指标是如何反映声音信号的质量的。虽然我不是电子通信专业的学生,但我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试图建立一种客观、可重复的声音评价方法论。这本书让我明白,在电子和通信领域,对声音的“评价”并非是“听”,而是“量”,是用数据说话,是基于科学的分析。这是一种非常有趣且实用的知识,让我对声音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着实不小,我花了一段时间才把它从头到尾细细地读完。这本书在阐述一个复杂的技术概念时,往往会先给出一个非常宏观的背景,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的细节,这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友好的结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声音信号的数字化过程的讲解,从模拟信号的采集,到采样、量化,再到编码,每一步都用了大量的图示来辅助说明,而且还配以详细的文字解释。我之前对声音的理解,更多停留在主观的感受层面,但这本书却让我开始思考声音背后的数学模型和物理原理。它让我明白,我们耳朵里听到的每一个声音,其实都是由一系列精确的数据点组成的,而这些数据点是如何被采集、处理和还原的,才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的核心内容。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噪声抑制和失真校正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多种算法和技术,比如FFT(快速傅里 त्याची变换)在频谱分析中的应用,还有一些关于滤波器设计的方法。这些内容虽然听起来很专业,但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我能够理解其背后的逻辑,甚至开始尝试在脑海中构建出这些算法的运作流程。这对于我理解电子通信系统中声音信号的保真度是如何被保证的,非常有帮助。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连接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技术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触及了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方面——声音。我原本对“评价师”这个词有些模糊的认识,以为可能跟一些艺术评论或者产品测评相关,但这本书的电子与通信背景让我意识到,这是一种更偏向于工程和科学的“评价”。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与声音采集相关的传感器,例如麦克风的种类、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对不同频率和声压级的响应特性。我之前从未想到,一个看似简单的麦克风背后,竟然有如此多的技术学问。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声音信号的传输和处理过程,包括在数字信号处理(DSP)中的应用。我了解到,在电子通信系统中,声音信号的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声源本身,更取决于传输路径上的各种干扰和失真。书中列举了许多实际案例,比如在音频设备设计中,如何通过优化电路布局来减少噪声干扰,或者在通信系统中,如何通过编码和解码技术来提高语音传输的清晰度。这些内容让我对电子产品发出声音的“好坏”有了更客观、更科学的认识,不再仅仅依赖于个人主观感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