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听音评价师手册 电子与通信 书籍 |
| 作者: | 王泽祥 主 |
| 定价: | 69.0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
| ISBN: | 9787121313516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全书共12 章,每章各自独立阐述一个完整的专题。本书的特点是“全、新、特”:全书采用的素材大部分未曾与读者见面;波形与说明图文并茂,是一次新的创举;特点是读者看到声音波形图如同听到其声,可加深理解,提高记忆。本书内容主要有听音评价的基本知识,听音评价的条件,节目源编辑制作规范,国家标准节目源实物标样波形图与说明,欧洲广播联盟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素材,厅堂、体育场馆扩声系统、广播节目、音像制品、电声产品、电声系统、声音信号传输质量等声音质量听音评价,模拟声听音训练实践方法,数字声听音训练实践与听感变化解析,以及电声标准与听音感受等。本书适合作为录音工程、专业音视频工程听音评价、听音训练本科生学习的教材,也可作为专业音视频工程培训听音评价师的考核教材,并适合电声爱好者阅读。 |
| 目录 | |
| 第1章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概述 / 1 1.1 听音评价概述 / 1 1.2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的要性 / 3 1.3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的条件 / 4 1.4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的可行性 / 4 1.5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的应用范围 / 5 1.6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的普及和规范化、标准化 / 5 1.7 客观技术参量与主观听觉感受的差异和统一 / 6 第2章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的条件 / 11 2.1 条件 / 11 2.2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评价术语》的选定 / 11 2.3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用《节目源》 / 13 2.4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用《听音环境的技术要求》 / 14 2.5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用《电声系统的技术要求》 / 14 2.6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方法与步骤 / 23 2.7 评分方法与步骤 / 25 第3章 声音质量主观评价用节目源编辑、制作规范 / 32 3.1 声音质量主观评价用节目源规范 / 32 3.2 声音节目源质量与主观评价用节目源标样实物说明 / 37 3.3 国家技术监督局关于“聘请音质评价节目带”编委会委员的函 / 39 3.4 节目内容与技术指标 / 39 第4章 电声产品声音质量主观评价用节目源实物标样说明 / 46 4.1 电声产品声音质量主观评价用节目源实物标样的各节目段内容 / 46 4.2 电声产品声音质量主观评价用节目源实物标样的各节目段特点与波形 / 47 4.3 主观评价用标样实物各节目段频谱图 / 56 第5章 欧洲广播联盟(EBU SQAM)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素材 / 60 5.1 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素材表 / 60 5.2 欧洲广播联盟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素材(EBU SQAM)内容说明与节目段波形图 / 63 5.3 欧洲广播联盟(EBU PEQS)CD 光盘说明 / 78 第6章 扩声系统声音质量听音评价 / 79 6.1 扩声系统声音质量听音评价概述 / 79 6.2 扩声系统声音质量听音评价时的规定 / 80 6.3 厅堂、体育场馆扩声系统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用节目段的编辑制作 / 81 6.4 对听音评价师的要求 / 90 6.5 厅堂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 / 95 6.6 扩声系统技术验收 / 97 第7章 广播节目与音像制品声音质量听音评价 / 100 7.1 广播节目与音像制品声音质量听音评价概述 / 100 7.2 广播节目与音像制品声音质量听音评价条件 / 101 7.3 引用文件 / 101 7.4 广播节目与音像制品声音质量听音评价选用的评价用语 / 101 7.5 评价用电声系统的连接方法及其技术要求 / 102 7.6 听音评定小组的组成 / 105 7.7 听音评定项目 / 105 7.8 听音评定计分方法 / 106 7.9 广播节目与音像制品声音质量听音评价用表 / 106 7.10 评定程序 / 108 7.11 评分计算方法 / 108 7.12 计权统计 / 109 7.13 应扣分数的统计方法 / 109 第8章 电声产品、电声系统声音质量听音评价 / 110 8.1 电声产品声音质量听音评价概要 / 110 8.2 电声产品声音质量听音评价条件 / 112 8.3 引用文件 / 112 8.4 评价用电声系统的设备技术要求 / 112 8.5 电声系统、电声产品声音质量听音评价方法概述 / 114 8.6 听音评定小组人数 / 116 8.7 电声系统、电声产品声音听音评价中的一些问题 / 117 第9章 声音信号传输质量听音评价 / 119 9.1 声音信号传输质量听音测试方法 / 119 9.2 引用标准 / 119 9.3 术语和定义 / 119 9.4 测听成员的选择 / 121 9.5 测听成员数量选择 / 121 9.6 测试方法 / 121 9.7 属性 / 123 9.8 编排材料 / 124 9.9 再现设备 / 124 9.10 测听条件 / 125 9.11 数据的统计处理 / 125 9.12 测听结果的表示 / 126 9.13 测试报告的内容 / 1 |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量化和分析我们感知世界的工具感到着迷,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这一点好奇心。虽然书名听起来颇具艺术气息,但内容却充满了严谨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书中对声音信号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详细介绍,让我看到了电子通信技术在声音领域的神奇应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噪声、失真和混响等声学现象在电子系统中的表现及其影响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设备听起来“干涩”,有些设备听起来“浑厚”,以及这些声音特性的背后,是如何通过电路设计和信号处理来达成的。我了解到,在电子和通信领域,所谓的“听音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工程原理的科学分析过程。书中介绍的各种测量仪器和分析软件,让我对如何客观地评估电子设备发出的声音质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本书拓展了我对电子通信技术的认知边界,让我看到这个领域是如何与我们日常的声音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优化和提升这种体验的。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真是有点意思,“听音评价师手册”。我当时在书店里看到它,第一反应就是,这究竟是关于什么的?难道是教人怎么听懂音乐的?还是评估音响设备?翻开目录,电子与通信的字样又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我一直觉得电子通信领域是关于信号、电路、传输这些硬核的东西,跟“听音”这个词总觉得有点距离。但好奇心驱使我还是借了回去。拿到书之后,我花了一整天时间来“品味”。老实说,我一开始真的有点被书名误导了,我脑海里勾勒的场景是某种艺术鉴赏或者声音设计的专业指南,结果翻开的内容,让我意识到这门学问比我想象的要严谨和技术化得多。里面的图表、公式,还有各种专业术语,一开始让我有点小小的挑战感。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去消化其中的一些概念,尤其是那些关于信号处理和声学原理的部分。我猜想,所谓的“听音评价师”,可能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在音乐厅里听音乐的评论家,而是指那些能够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对电子设备发出的声音信号进行量化分析和质量评估的专家。这就像是给电子产品的“耳朵”做体检,确保它们发出的声音是清晰、准确、符合标准的。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交叉学科领域。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安排让我觉得逻辑非常清晰,它从最基础的声音物理学概念讲起,然后逐步过渡到电子通信领域的应用。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理解书中关于声学测量和标准化的部分。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响度、音调、音色等声学参数是如何被量化定义的,以及国际上通用的相关测量标准。这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听音评价”,并非是一件纯粹主观的事情,而是建立在一套严谨的科学体系之上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音频质量评估模型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客观评价指标,如信噪比(SNR)、总谐波失真(THD)以及频率响应曲线等,并解释了这些指标是如何反映声音信号的质量的。虽然我不是电子通信专业的学生,但我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试图建立一种客观、可重复的声音评价方法论。这本书让我明白,在电子和通信领域,对声音的“评价”并非是“听”,而是“量”,是用数据说话,是基于科学的分析。这是一种非常有趣且实用的知识,让我对声音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着实不小,我花了一段时间才把它从头到尾细细地读完。这本书在阐述一个复杂的技术概念时,往往会先给出一个非常宏观的背景,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的细节,这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友好的结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声音信号的数字化过程的讲解,从模拟信号的采集,到采样、量化,再到编码,每一步都用了大量的图示来辅助说明,而且还配以详细的文字解释。我之前对声音的理解,更多停留在主观的感受层面,但这本书却让我开始思考声音背后的数学模型和物理原理。它让我明白,我们耳朵里听到的每一个声音,其实都是由一系列精确的数据点组成的,而这些数据点是如何被采集、处理和还原的,才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的核心内容。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噪声抑制和失真校正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多种算法和技术,比如FFT(快速傅里 त्याची变换)在频谱分析中的应用,还有一些关于滤波器设计的方法。这些内容虽然听起来很专业,但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我能够理解其背后的逻辑,甚至开始尝试在脑海中构建出这些算法的运作流程。这对于我理解电子通信系统中声音信号的保真度是如何被保证的,非常有帮助。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连接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技术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触及了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方面——声音。我原本对“评价师”这个词有些模糊的认识,以为可能跟一些艺术评论或者产品测评相关,但这本书的电子与通信背景让我意识到,这是一种更偏向于工程和科学的“评价”。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与声音采集相关的传感器,例如麦克风的种类、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对不同频率和声压级的响应特性。我之前从未想到,一个看似简单的麦克风背后,竟然有如此多的技术学问。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声音信号的传输和处理过程,包括在数字信号处理(DSP)中的应用。我了解到,在电子通信系统中,声音信号的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声源本身,更取决于传输路径上的各种干扰和失真。书中列举了许多实际案例,比如在音频设备设计中,如何通过优化电路布局来减少噪声干扰,或者在通信系统中,如何通过编码和解码技术来提高语音传输的清晰度。这些内容让我对电子产品发出声音的“好坏”有了更客观、更科学的认识,不再仅仅依赖于个人主观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