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信息论与编码
定价:45.00元
作者:于秀兰,王永,陈前斌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1153381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具有鲜明的通信工程和科研案例教学法特色
2、新教材适用面比传统信息论教材适用面更广
3、既保持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力求概念清楚、易读好懂
内容提要
本书重点介绍了香农信息论和编码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在保持理论深度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简化繁杂的公式、定理的证明,采用较多的例题和图示来展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应用。叙述上力求概念清楚、重点突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内容上力求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本书共9章,内容包括:绪论、信息的统计度量、离散信源和熵、无失真信源编码、离散信道和信道容量、有噪信道编码、连续信源和连续信道、限失真信源编码和网络信息论初步。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中教学与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章 绪论
1.1 信息的概念
1.1.1 什么是“信息”
1.1.2 如何度量“信息”
1.2 信息传输系统
1.2.1 信息传输系统模型
1.2.2 信息传输系统的性能指标
1.3 信息论的研究内容
1.3.1 基本信息论的研究内容
1.3.2 一般信息论的研究内容
1.3.3 广义信息论的研究内容
1.4 信息论和编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习题
第2章 信息的统计度量
2.1 变量的统计特性
2.1.1 变量的分类及其描述
2.1.2 信源的统计特性
2.1.3 信道的传输特性
2.2 离散变量的自信息和信息熵
2.2.1 自信息量
2.2.2 信息熵
2.2.3 信息熵的性质
2.3 离散变量的联合自信息和联合熵
2.3.1 联合自信息
2.3.2 联合熵
2.4 离散变量的条件自信息和条件熵
2.4.1 条件自信息
2.4.2 条件熵
2.4.3 各类熵之间的关系
2.5 离散变量的互信息和平均互信息
2.5.1 互信息
2.5.2 互信息的性质
2.5.3 平均互信息
2.5.4 平均互信息的性质
2.5.5 平均互信息与各类熵之间的关系
2.5.6 联合互信息和条件互信息
2.5.7 信息处理定理
2.6 连续变量的信息度量
2.6.1 连续变量的熵
2.6.2 连续变量的平均互信息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离散信源和熵
3.1 离散信源的分类
3.2 离散信源的N次扩展信源
3.2.1 N次扩展信源的数学模型
3.2.2 离散信源的N次扩展信源的熵
3.2.3 离散无记忆信源的N次扩展信源的熵
3.3 离散平稳信源
3.3.1 离散平稳信源的数学定义
3.3.2 有限维离散平稳信源的条件熵
3.3.3 二维离散平稳信源的平均符号熵
3.3.4 离散平稳信源的极限熵
3.3.5 计算极限熵的处理方法
3.4 马尔可夫信源
3.4.1 马尔可夫信源的描述
3.4.2 齐次遍历的马尔可夫信源
3.4.3 齐次遍历马尔可夫信源的极限熵
3.5 信源的相关性和剩余度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无失真信源编码
4.1 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
4.1.1 信源编码的数学模型
4.1.2 信源编码的分类
4.1.3 可译码和即时码
4.1.4 编码效率
4.2 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4.2.1 无失真定长信源编码定理
4.2.2 无失真变长信源编码定理
4.3 常见的无失真信源编码方法
4.3.1 香农(Shannon)码
4.3.2 霍夫曼(Huffman)码
4.3.3 费诺(Fano)码
4.3.4 香农-费诺-埃利斯码
4.3.5 算术码
4.3.6 LZ码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离散信道和信道容量
5.1 离散信道的分类
5.2 离散信道的数学模型
5.3 信道容量
5.3.1 信道的信息传输率
5.3.2 信道容量的定义
5.4 单符号离散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5.4.1 典型信道的信道容量
5.4.2 串联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5.4.3 一般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5.4.4 信道容量的迭代算法
5.5 多符号离散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5.5.1 多符号离散信道的平均互信息
5.5.2 离散无记忆信道的信道容量
5.5.3 独立并联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5.6 信源与信道的匹配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有噪信道编码
6.1 错误概率
6.1.1 错误概率和译码规则
6.1.2 错误概率与编码方法
6.2 有噪信道编码定理
6.3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定理
6.4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6.4.1 信道编码的分类
6.4.2 线性分组码的检错和纠错能力
6.4.3 小汉明距离译码
6.4.4 差错控制的三种方式
6.4.5 差错控制的途径
6.5 线性分组码
6.5.1 线性分组码的编码
6.5.2 线性分组码的译码
6.5.3 完备码和汉明码
6.5.4 对偶码
6.5.5 扩展码、缩短码和删信码
6.6 循环码
6.6.1 循环码的码多项式
6.6.2 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和生成矩阵
6.6.3 循环码的监督多项式和监督矩阵
6.6.4 循环码的编码电路
6.6.5 循环码的伴随式
6.6.6 循环码的译码电路
6.6.7 CRC码
6.7 BCH码和RS码
6.7.1 有限域的基本知识
6.7.2 二元BCH码
6.7.3 多元BCH码和RS码
6.8 卷积码
6.8.1 卷积码的解析表示
6.8.2 卷积码的图形描述
6.8.3 卷积码的译码方法
6.8.4 卷积码的特性
6.8.5 删余卷积码
6.8.6 递归型系统卷积码
6.9 交织码
6.10 级联码
6.11 Turbo码
6.11.1 Turbo编码
6.11.2 Turbo译码
6.12 LDPC码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连续信源和连续信道
7.1 连续信源和波形信源的信息度量
7.1.1 一维连续信源的熵
7.1.2 多维连续信源的熵
7.1.3 波形信源的熵率
7.2 连续信源的大熵
7.2.1 峰功率受限的连续信源
7.2.2 平均功率受限的连续信源
7.2.3 连续信源的熵功率
7.3 连续信源熵的变换
7.4 波形信道的分类和处理方法
7.4.1 波形信道的分类
7.4.2 波形信道的处理方法
7.5 连续信道的平均互信息
7.5.1 连续信道
7.5.2 加性信道
7.6 连续信道的信道容量
7.6.1 一维高斯加性信道
7.6.2 多维无记忆高斯加性信道
7.7 波形信道的信道容量
7.7.1 限带AWGN信道的容量
7.7.2 香农公式的讨论
7.8 连续信道编码定理
本章小结
习题
第8章 限失真信源编码
8.1 失真测度
8.1.1 失真函数
8.1.2 平均失真
8.1.3 保真度准则
8.2 信息率失真函数
8.2.1 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定义
8.2.2 R(D)函数的性质
8.2.3 常见信源的R(D)函数
8.3 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8.4 R(D)函数的计算
8.4.1 R(D)函数的参量表示法
8.4.2 离散对称信源的R(D)函数
8.5 联合限失真信源信道编码定理
本章小结
习题
第9章 网络信息论初步
9.1 网络信源
9.2 网络信道
9.2.1 多址接入信道
9.2.2 广播信道
9.3 网络信源和网络信道的联合/分离
9.4 网络编码
9.4.1 网络编码原理
9.4.2 线络编码原理
9.4.3 网络编码的优势
9.5 协作通信
9.5.1 中继网络中协作策略及其容量
9.5.2 多中继高斯信道的容量
附录A 詹森不等式及其应用
A1 詹森不等式
A2 利用詹森不等式证明的性质和定理
附录B 信息度量的常用公式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领域的精髓,需要从最基础的原理入手,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中对信息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这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理解这个学科的演进和重要性。紧接着,作者们便以非常清晰的逻辑,开始深入讲解信息论的核心概念,比如信息熵、条件熵、互信息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这些概念的图形化解释,以及通过大量清晰的数学推导来加深读者的理解。例如,在解释“信息熵”时,书中似乎用了非常生动的方式来类比,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编码技术,特别是那些能够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和可靠性的编码方法。例如,纠错编码技术在现代通信系统中至关重要,希望书中能有足够的篇幅来解析其原理和应用。这本书就像一本精心绘制的地图,为我规划了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让我能够有序地探索信息论与编码的广阔天地。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严谨的学术风格,但同时又不失可读性。作者们在文字的组织和逻辑的梳理上功力深厚,即使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也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那些看似复杂的概念。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数学推导的清晰展示,每一个公式的由来都经过了细致的阐释,让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理,而不是简单地记忆。例如,在讲到熵的时候,书中对信息量和概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非常透彻的分析,并且通过一些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变得更加生动。我非常期待后续章节能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的编码,比如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我对纠错码部分尤为感兴趣,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数字通信、存储等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比如LDPC码、Turbo码等,是我非常关注的。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索知识的殿堂,让人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探索的乐趣和成就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封面的色彩搭配也十分协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很好。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排版也很合理,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作者的名字虽然我之前接触不多,但名字的组合也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氛围。从书名来看,“信息论与编码”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科学的魅力,是现代通信、计算机科学乃至许多新兴技术的基础。我对这个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系统地学习其中的奥秘,理解信息是如何被度量、传输和处理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信息论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比如,数据压缩、纠错编码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技术,如果能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将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学习体验。我对这本书的出版方“人民邮电出版社”也比较熟悉,他们出版的很多计算机类和通信类书籍都质量很高,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充满了信心,相信它能够为我打开信息论与编码的新世界。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扎实的纸张所吸引。拿到手上,有一种厚实而可靠的感觉,这通常意味着内容也同样充实。封面设计虽然简洁,但“信息论与编码”这几个字本身就充满了科技感和专业性,让人对其内容充满期待。我了解到这本书由多位作者合著,并且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这本身就是一个质量的保证。我对于信息论这个领域一直都充满好奇,因为它是现代通信、数据压缩、密码学等众多尖端技术的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这个精密而迷人世界的大门。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信息熵、互信息等基本概念的阐释,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用来量化信息和衡量信息之间的关系的。我还希望书中能够深入讲解各种编码技术,特别是那些在实际应用中被广泛采用的编码方案,比如如何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可靠的数据存储。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第一感觉就是专业、深入,并且具备很高的学术价值,相信阅读后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非那种堆砌公式、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序言部分就清晰地阐述了信息论与编码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描绘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一下子就激发了我深入学习的动力。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核心概念时,会提供一些现实世界的例子,例如,如何压缩图像和视频文件,或者如何在不稳定的网络环境中可靠地传输数据。这种“联系实际”的做法,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够切实感受到其价值和力量。我很期待书中关于信息论基本定理的讲解,比如信源编码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它们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能够理解这些定理的内涵和证明过程,对于我全面掌握信息论至关重要。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对不同编码方案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并指出它们各自的适用场景。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去系统地构建我对信息论与编码的认知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