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嘗試用它來輔助閱讀《莊子》的特定篇章,尤其是在涉及一些哲學概念的轉義時,體驗稱不上愉悅。這本書在“審音精當”這一點上,或許是下瞭功夫的,對於那些形近字和異讀的處理,確實比我過去使用的一些老版本要嚴謹得多,至少在聲調和讀法上,沒有齣現明顯的誤導。但是,“釋義簡明”這四個字,在我的實際使用中,卻成瞭一把雙刃劍。有時候,“簡明”成瞭“過於簡略”的代名詞。比如,對於某些帶有濃厚時代背景色彩的官職或器物名稱,書中的解釋往往是一句話帶過,缺乏必要的曆史語境鋪墊。讀者若不具備深厚的曆史知識背景,很可能隻知其名而不知其所以然,無法真正把握作者在特定語境下使用該詞時的確切含義和情感色彩。一個好的工具書,應該像一個耐心的老師,既要給齣準確的答案,也要適當地點撥一下“為什麼是這個答案”,而不是僅僅提供一個冰冷的詞條索引。這種過於輕描淡寫的處理,讓我在深入文本時,總感到隔瞭一層薄紗。
評分這本號稱“第三版”的工具書,初拿到手時,我的期待值其實挺高的。畢竟“上海辭書齣版社”這塊招牌,在工具書領域還是有點分量的。然而,翻閱起來,那種期望值很快就被一種微妙的挫敗感所取代。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本經過瞭粗略修訂,但核心內容和編纂思路並未進行根本性革新的老版本換瞭個包裝。比如,在一些常用雙音節詞的解釋上,處理得過於保守,對近現代學界對某些古詞義項的新釋義收錄不足,導緻在對照閱讀宋明理學著作時,總感覺少瞭那麼一層“當代學術視野”的支撐。更令人睏擾的是,某些僻字的收錄標準似乎不夠統一,一些在《說文解字》中已有明確齣處的字被列為罕見,反而是一些在唐宋詩文中較為常見的詞匯,其釋義卻顯得捉襟見肘,需要我頻繁地藉助其他更專業的字書來相互印證。這種“主次不分”的編排方式,極大地拖慢瞭閱讀古籍時的效率,讓人不得不質疑,它究竟是為初學者設計的,還是為有一定基礎,但追求更高精準度的研究者準備的。如果目標用戶群體不夠清晰,那麼工具書的實用價值自然會大打摺扣。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定位似乎有點搖擺不定。它自詡為審音精當,但審音的精當似乎並沒有完全轉化為釋義的深刻性。在某些領域,比如訓詁學中爭議較大的音變問題,它的解釋往往采取瞭相對中庸、不偏不倚的態度,雖然保證瞭安全性,但也犧牲瞭對某一主流學說的深入闡述。對於一名希望通過工具書來加深自己對特定學派或流派語言習慣理解的讀者而言,這種“麵麵俱到”反而顯得“一無所長”。我更喜歡那種敢於在關鍵節點上旗幟鮮明地給齣主流或最新研究成果的工具書。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是,它在力求“穩定”中保持瞭適度的嚴謹,但在麵對“新知”和“深挖”時,卻顯得過於謹慎和保守,更像是一部優秀的“參考書”,而非能引領我探索未知領域的“探路者”。
評分說實話,現在市麵上古籍工具書的競爭太激烈瞭,各大齣版社都在不斷推陳齣新,試圖在收錄廣度、釋義準確度以及排版易讀性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拿到這本第三版時,最大的感受就是“穩妥有餘,創新不足”。它像一個恪守傳統的匠人,把基礎工作做得滴水不漏,但對於現代讀者在數字化閱讀、跨學科研究中産生的新需求,似乎反應遲鈍。比如,我期待在一些詞條的下方能有更清晰的“齣處示例”,最好是能標注齣主要齣土或齣載的年代,這樣有助於讀者建立起該詞義發展的脈絡。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較為保守,基本沿用瞭舊有的標注體係,缺乏那種讓人眼前一亮的“文獻互證”功能。對於我這樣需要頻繁進行文本比對的讀者來說,這無疑增加瞭額外的工作量,降低瞭工具書本身的輔助價值。它更像是一個可靠的“備用工具”,而非“首選利器”。
評分從裝幀和紙張質量來看,上海辭書齣版社的齣品一嚮值得信賴,這本書的實體感很強,拿在手裏有分量,印刷清晰,排版也算工整。然而,作為一本“漢語工具書”和“閱讀古籍工具書”,其核心價值終究在於內容而非形式。我在查閱一些晚清民初的白話文與古文交雜的文獻時,發現它對那個過渡時期的詞匯處理略顯模糊。那個時期是白話文運動的早期,很多新的用法和舊的詞義開始發生微妙的碰撞,對此,一本優秀的第三版字典理應有所體現和區分。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依舊停留在對先秦至唐宋經典文獻的整理上,對於近現代漢語源頭的關照明顯不足。這使得我在處理涉及章迴小說或近代史料時,仍然需要頻繁地查閱其他專門針對近代漢語的詞典,這充分暴露瞭它在“全覆蓋”這個維度上的局限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