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论教育批评
定价:22.00元
作者:刘生全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5041330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为一项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论教育批评》在系统分析的基础卜,提出了一些有关教育批评的范畴和观点,探索了一条认识教育批评的路径,并搭建起一个分析教育批评的理论框架。
本研究埘认识纷繁复杂的教育批评现象,反思'教育和社会的关系'这一基本的教育学范畴,以及时重新审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均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刘生全,男,1972年生,河南省商城县人。9岁始入学,1988年考入河南省潢川师范学校,毕业后被保送至河南大学教育系(今河南大学教科院)学习,199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师从谢维和教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曾在小学、初中和中等师范学校短期执教,并曾担任大学本科生年级辅导员两年。先后到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锻炼和工作。
主要学术兴趣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和图书出版研究,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等教育类刊物,《出版发行研究》、《大学出版》、《出版参考》等出版类刊物,以及《中国教育报》、《中国图书商报》、《溪流》等报纸和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杂文及书评近三十篇;参与《考试社会学》(程凯主编)、《中国教育大系》(顾明远主编)等多部专著和工具书的撰写、修订工作;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现状及影响研究》一项。
文摘
序言
这本著作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一位博学多识的智者的深度交谈。作者的语言非常有画面感,仿佛他不是在写文字,而是在构建一个个微缩的教育景观,让我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其中的张力与无奈。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对教育的“祛魅”能力,他揭示了许多被浪漫化处理的教育理念背后,其实隐藏着权力的运作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书中的一些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常常是以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开始,然后层层递进,最终引向一个宏大而深刻的教育学命题。这种叙事技巧,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代入感。读完后,我对自己过去所接受的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全新的、近乎“重塑”的体验。它没有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但它提供了一种更健康、更具批判性的提问方式,这比任何现成的答案都来得宝贵。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和深入研读的力作。
评分这本书的笔触之细腻,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它不像那种堆砌着专业术语的学术专著,反而更像是一位资深观察者写下的深刻随笔,但内涵却极其丰富。我尤其喜欢它对教育“非正式”领域的关注,比如校园文化、师生关系的微妙张力,以及那些未被纳入正式课程体系的隐性知识传递。作者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带着温和的讽刺和深切的关怀交织在一起的,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乏味,反而有一种引人入胜的节奏感。他似乎总能预判到读者的疑问,并在恰当的时机给出具有启发性的反问。比如,关于标准化测试对创造力的扼杀,书中用了好几个生动的对比案例,那种无声的控诉比任何激烈的言辞都更有力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跳出“如何教得更好”的功利性思维,转而思考“我们到底为什么要教育”这个更根本的问题。对于那些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开始感到有些麻木和迷茫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一剂清醒剂,能重新点燃对教育本质的探寻热情。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具有挑战性的,它要求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心智的投入。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老辣,他很少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辩论场,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思想的搏击中去。书中的那些长句和复杂的从句,初看起来可能会让人有些吃力,但细细咂摸,会发现每一个修饰语、每一个转折词都承载着作者精妙的思量。我特别注意到了作者在处理不同教育思潮时的那种游刃有余,他既能深刻理解进步主义教育的理想,也能清晰指出其实践中的困境;同样,面对传统教育的坚守者,他也展现出一种尊重而非全盘否定的态度。这种中正平和,却又暗藏锋芒的论述方式,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站队,成为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对话录。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了一个主动的批判性思考者,对很多新闻报道中的教育热点事件,都有了更深一层的解读视角。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将现代教育体系中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外壳一点点剥开,露出了里面复杂交错的肌理和矛盾。作者的文风是那种带着冷峻的学术气质,但却又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混合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公平”这个概念的探讨。他没有停留在收入和资源分配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机会的结构性不公”如何通过教育评估和筛选机制被固化下来。这种对制度底层逻辑的穿透性分析,让我感到震撼。他善于使用历史的参照系来审视当下,通过回顾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教育改革浪潮,来反思我们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书中的一些论断虽然略显悲观,但却极具警醒意义,它提醒我们,教育的进步从来都不是线性的,稍有不慎,就可能滑向某种我们不愿看到的僵局。对于那些对教育体制深感不满,却又不知如何着手改变的知识分子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冷静、深刻的理论基石。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不一般,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里面装载着无数深思熟虑的观点。我从头到尾翻了一遍,最大的感触是作者在文字间的穿梭自如,他似乎总能找到一种既尖锐又充满洞察力的角度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教育现象。比如,书中对某些“成功学”式教育的批判,真是直击人心。他没有停留在表面上的口号,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模式背后隐藏的焦虑和异化。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他能将宏大的理论框架与真实的课堂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那些抽象的教育学概念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我们都能闻到旧式教室里粉笔灰的味道。阅读过程中,我经常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些观点深深触动,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反思自己过往的一些教育经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以为自己已经看透了某件事,结果作者轻轻一笔,就帮你撕开了新的维度。全书的论证逻辑极其严密,引用的案例也极具代表性,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都被重新搭建了一遍,对教育这个看似熟悉实则复杂的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