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教材)数据通信技术
定价:33.80元
作者:伍振国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1131049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共10章,主要对数据通信的数据传输、数据交换、数据传输差错控制、数据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等基本知识进行了介绍,对局域网组成和设备、城域网组成和设备、广域网的组成和VPN原理、接入网技术、因特网应用协议做了分析。本书突出当前正在使用的数据通信主流技术,淡化已经陈旧的数据通信技术。书中编写了较多的实训操作案例,是理论教学、实作训练相结合的教材。
本书可作为高职院校通信专业、计算机专业、轨道交通控制专业、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电子信息专业的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教材,也可以作为本科通信专业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通信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 IP信息网络概述
1.1 IP信息网络的概念
1.2 数据通信网络的分类
1.3 数据通信网络的拓扑
1.4 数据通信网络的主要技术指标
1.5 三网合一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数据的传输
2.1 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
2.2 信息的传输编码
2.3 传输媒体
2.4 数据的并行与串行传输
2.5 单工、半双工、全双工传输
2.6 数据的基带传输
2.7 数据的模拟传输
2.8 数据的数字传输
2.9 信道复用技术
2.10 数字复接系统
2.11 数据传输的同步识别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数据传输差错控制
3.1 传输差错控制
3.2 流量控制和纠错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数据交换技术
4.1 电路交换技术
4.2 报文交换技术
4.3 分组交换技术
4.4 ATM交换技术
4.5 数据交换方式的比较
4.6 数据通信网络提供的通信服务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网络的体系结构
5.1 数据通信网络体系结构
5.2 OSI—RM体系结构
5.3 TCP/IP体系结构
5.4 IP数据报格式
5.5 因特网的IP地址
5.6 路由表和IP报转发
5.7 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5.8 因特网组播报文协议IGMP
5.9 运输层传输控制协议TCP
5.10 运输层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5.11 网际协议IPV6
5.12 安装TCP/IP协议
5.13 PING命令的应用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局域网
6.1 局域网概述
6.2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6.3 以太网技术
6.4 10 Mbit/s以太网
6.5 100 Mbit/s快速以太网
6.6 1000 Mbit/s以太网
6.7 10 Gbit/s以太网
6.8 以太网交换机
6.9 以太网的扩展
6.10 虚拟局域网
6.11 生成树协议
6.12 以太网交换机的配置
6.13 网线制作和测试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7章 口城域网
7.1 IP城域网综述
7.2 IP城域网核心层组成
7.3 PPP协议
……
第8章 IP广域网
第9章 接入网
0章 应用层协议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简直是灾难,简直是在侮辱读者。我拿到手时就觉得分量不对劲,打开一看,里面的字体小得可怜,行距也挤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仿佛是用最廉价的纸张和最粗糙的印刷技术赶出来的产品。更别提那些图表了,线条模糊不清,颜色灰暗沉闷,很多关键的示意图简直就是一团乱麻,根本看不出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阅读体验极其糟糕,我花了大力气才辨认出几个单词,更别说去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了。而且,书的封面设计也毫无美感可言,那种过时的、生硬的蓝色和红色搭配,让我完全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感觉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敷衍和应付,对得起那高昂的书价吗?出版商难道不应该对读者的视力健康负责吗?我真怀疑他们是不是根本没有进行任何排版校对,直接把初稿塞进了印刷机。这本书的设计和制作水平,与它所声称的“权威教材”地位完全不符,实在令人气愤。
评分这本书的习题设计和配套资源简直是笑话,完全无法起到巩固学习的作用。很多章节后面的例题和练习,要么是简单的概念复述,根本无法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应用能力;要么是那些需要极其复杂的数学推导才能勉强得出答案的“难题”,这些推导过程在正文中也从未清晰讲解过,完全超出了正常学习范围。更可气的是,配套的答案和解析缺失得非常严重,我尝试对照着后面的参考答案来检验自己的理解,结果发现很多题目的答案本身就存在争议或者计算错误。至于电子版的配套资源,比如课件或者模拟测试,更是形同虚设,根本找不到或者内容简陋到令人发指。一本好的教材应该通过习题引导思考,但这本教材的练习部分只会让人感到挫败和迷茫,起不到任何辅助教学的效果,简直是白白浪费了时间去做那些没有价值的练习。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像是穿越回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学术报告汇编。它充满了冗长、晦涩、佶屈聱牙的专业术语堆砌,每一个句子都恨不得把所有可能的技术细节都塞进去,却完全没有考虑到初学者或者希望快速掌握核心概念的人的阅读需求。作者似乎沉浸在自己构建的复杂理论体系中,完全忘记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炫耀学识的深度”。大量的长难句让我不得不反复阅读好几遍,才能勉强理解其表层含义,更别提那些缺乏清晰逻辑过渡的段落,读起来就像在迷宫里乱撞。更要命的是,书中鲜有生动的例子和实际应用场景的描述,一切都停留在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推导上,让人感觉这本书是写给机器看的,而不是写给人看的。如果我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绝对不会碰这本书,它让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到了极点。
评分从一个真正希望掌握这门学科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严重脱离了现代工程实践的需求。它似乎更像是一本纯粹的理论手册,专注于那些在实际工程中可能只需要用到一小部分的底层原理的数学证明。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等高等数学工具,这些固然重要,但它们的引入显得过于突兀和学术化,并没有清晰地说明这些工具如何具体服务于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实际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我期待的是能够看到大量的工程化思维和设计权衡的讨论——比如在带宽、速率和误码率之间如何进行取舍?在不同的物理层介质下,实际的系统是如何克服噪声和干扰的?然而,这本书里这些“如何做”的经验和教训缺失殆尽,只留下一堆“为什么”的理论,让人感觉即便学完了,面对实际的工作场景也无从下手,只能算是纸上谈兵,与培养具备工程能力的专业人才的目标相去甚远。
评分内容组织上,这本书暴露出了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和知识点更新滞后的问题。章节之间的衔接极其生硬,感觉像是把不同作者、不同时间写成的零散讲义简单地拼凑在了一起。比如,讲到某些基础协议时,前面铺垫的理论基础还没讲透彻,后面就突然跳到了应用层的实现细节,让读者完全摸不着头脑,无法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发现其中引用的许多技术标准和案例,明显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版本,对于一个快速迭代的通信技术领域来说,这简直是致命伤。现在的5G甚至边缘计算的讨论已经非常深入,这本书里却还在大篇幅讨论一些已经过时的技术细节,这种滞后性让作为学习者的我感到非常焦虑和不确定。我怀疑编写者是否真的紧跟行业发展,或者只是在旧版教材上修修补补,敷衍了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