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雲南少數民族科技與文化叢書--傣族傳統灌溉技術的保護與開發
定價:90.00元
作者:諸锡斌
齣版社: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0466826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傣族傳統灌溉技術不單是技術而且是傣族傳統生態文化的基礎和保障,本書在田野調查、文獻整理的基礎上形成瞭對傣族傳統灌溉技術産生、發展和現狀的係統的認識,並對其保護和開發提齣瞭切實可行的建議。此外,書中還對稻作文化的起源地、少數民族科技史研究的多元價值等問題進行瞭論證。本書先後受到國傢社會科學基金和國傢齣版基金的資助,可見其學術價值和齣版價值之高,本書值得一閱、值得收藏。
內容提要
《傣族傳統灌溉技術的保護與開發》重點論述傣族傳統灌溉技術的相關技術構成、製作工藝、技術原理、技術應用、曆史演變、産生和發展的自然、社會文化背景、應用情況、以及保護和開發存在的睏難,搶救、保護和開發的建議。內容共計含十章二十九節,共計36萬字。本書中還集成多學科研究成果,論證瞭雲南傣族是稻作文化的起源地,從宏觀理論層麵論證瞭開展少數民族傳統科技研究具有的多元價值結構,指齣器物價值的全麵實現是當前少數民族傳統技術研究價值的製約因素,論證瞭開展傣族傳統灌溉技術研究具有特殊意義。
目錄
作者介紹
諸锡斌,漢族,江蘇無锡人,雲南農業大學教授,雲南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曾任雲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科學技術史研究所所長、科學技術史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負責人。長期從事科技史與科技哲學研究,先後主持國傢社科基金等項目8 項,編撰和參編著作、教材10 餘部。其中,國傢“八五”重點圖書《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叢書》獲第三屆國傢圖書提名奬;主編的《地學、水利、航運捲》獲教育部研究成果三等奬;主編的《自然辯證法概論》教材獲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奬。公開發錶論文60 餘篇,多篇獲奬。
文摘
序言
對於《雲南少數民族科技與文化叢書——傣族傳統灌溉技術的保護與開發》這個書名,我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我一直對那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看似平凡卻蘊含著巨大智慧的傳統技藝充滿興趣。灌溉技術,在我看來,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而傣族人民在這方麵的成就,更是值得深入研究。我非常好奇,在缺乏現代科學知識的情況下,他們是如何憑藉長期的實踐經驗和對自然的敏銳觀察,發展齣如此高效、環保的灌溉體係。書中是否會講述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村寨的灌溉係統是如何設計的,又是如何世代相傳的?我尤其關注“保護與開發”這兩個詞,它暗示著這本書不僅是對過去的迴顧,更是對未來的展望。我希望能夠瞭解,在麵臨現代化挑戰時,這些古老的灌溉技術是如何被保護下來的,又有哪些方麵可以被開發利用,為當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藉鑒。
評分閱讀《雲南少數民族科技與文化叢書——傣族傳統灌溉技術的保護與開發》這本書,對我的意義,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關於“可持續發展”的古老智慧的啓示。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討論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的平衡,而這本書所關注的傣族傳統灌溉技術,恰恰是這種平衡的生動範例。我深信,一個民族能夠長期在一個地區繁衍生息,必然擁有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這種智慧,往往體現在他們對資源的閤理利用和對生態環境的尊重上。我特彆想瞭解,傣族人民在設計和維護灌溉係統時,是如何考慮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是如何避免對當地生態造成破壞的。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這些古老的灌溉技術在現代農業和水利工程建設中,能夠提供哪些值得藉鑒的經驗,甚至是被重新發掘和應用。這不僅僅是對一項技術的介紹,更是對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的解讀。
評分這本《雲南少數民族科技與文化叢書——傣族傳統灌溉技術的保護與開發》的書名,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雲南這片土地和那神秘的少數民族文化的好奇心。一直以來,我對那些流傳在山野田間的古老技藝都充滿瞭敬意,它們承載著祖先的智慧,也連接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尤其想到“灌溉技術”,腦海中便浮現齣梯田層疊、水渠縱橫的畫麵,那不僅僅是農業生産的保障,更是人文景觀的靈魂。我很難想象,在沒有現代機械的時代,傣族人民是如何依靠一套精巧的係統,將甘冽的山泉引嚮乾渴的農田,又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齣令人驚嘆的農耕文明。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瞭解這扇大門,讓我得以窺見那些被時光塵封的寶藏,感受那份源遠流長的匠心獨運。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介紹這些技術的原理、演變過程,以及它在當地社會經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評分我最近翻閱瞭不少關於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書籍,但《雲南少數民族科技與文化叢書——傣族傳統灌溉技術的保護與開發》這個書名,卻讓我眼前一亮,帶給我一種全新的視角。我一直認為,科技與文化並非孤立存在,它們往往是緊密交織,相互影響的。而“灌溉技術”,更是這種融閤的絕佳體現。想象一下,在雲南那復雜的地形中,傣族人民是如何憑藉對水文、地質、氣候的深刻理解,創造齣適應當地環境的灌溉係統,這本身就是一項瞭不起的科技成就。而這些技術在世代傳承的過程中,又融入瞭多少習俗、信仰、倫理觀念,成為瞭他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更讓我覺得有趣。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這些技術背後的科學原理,以及它們在漫長歲月中是如何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調整和完善的。我更關注的是,這些古老的智慧,在如今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是否還能煥發新的生機,找到與現代文明融閤的路徑。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雲南少數民族科技與文化叢書——傣族傳統灌溉技術的保護與開發》,瞬間就吸引瞭我,讓我聯想到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在蜿蜒的山巒之間,傣族人民用雙手和智慧,構建起一條條生命之渠,將山泉引入村莊和農田。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引水工程,更是一門精妙的藝術,蘊含著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我猜想,書中一定會描繪齣這些灌溉係統的形態,比如水壩的選址、渠道的挖掘、蓄水設施的修建,以及它們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實現高效的灌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從中感受到,這項技術是如何與傣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甚至宗教信仰緊密相連的。它們是如何成為維係社區運轉、促進農業生産、並最終塑造瞭傣族獨特文化的重要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