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定价:46.00元
作者:刘海波,郭丽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47706367
字数:
页码:27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隶属于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是一座特色鲜明的电信专业博物馆。始建于1994年,初馆址位于北黄城根北街皇城根电话局内(A馆),馆舍为北平电话北局旧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在北京市文物局正式注册登记,展陈面积四百多平方米,展陈内容以北京市内电话历史为主。
  2008年在骡马市大街北京联通综合楼内新建B馆,展陈面积三千多平方米,使北京地区电信事业的历史得到全面展示。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集通信历史文化、电信科普和新通信业务体验于一身,融合现代科技手段,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北京电信事业一百三十年来的发展演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电话是比电报更为方便更实用的通信工具,电话不但具有实时沟通的优势,还避免了电报需要撰写电报稿、翻译电文等专业知识,所以一经问世,就迅速普及开来。然而,清的高权力中心——紫禁城,却迟迟不愿向电话敞开大门。
  慈禧太后晚年,常住颐和园,这里成了慈禧太后日常办工、休息娱乐和会见外国公使的地点,成了中国真正的权力中心。主管洋务和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成了外务部,也在颐和园墙外设立了分支机构——外务部公所。为了请示汇报方便,1902年,自东城东堂子胡同的外务部至颐和园架设专用电话线,线路全长24公里,由外务部和步兵统领衙门共同出资,由璞尔生的“电铃公司”承包建设。当时北京还没有官办的电话局,只有璞尔生的“电铃公司”在经营北京的电话业务。
  1908年8月,行将就木的慈禧太后又下旨,自颐和园水木自亲殿至来薰风门东配殿架设电话专线,“专备上用”。这时候的光绪皇帝因为戊戌变法失败,早已被软禁在瀛台。这条电话专线,成了慈禧太后随时了解光绪皇帝动向的“皇家电话专线”。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撒手人寰,这条电话专线的作用也随之告终。2005年,原北京网通公司(现北京联通)经过历史考证,与颐和园合作,在水木自亲殿开辟了“皇家电话专线展”长设展览,向人们展示了清朝高统治者对先进通信手段从观望、徘徊到接受的过程。
  “老佛爷”虽然在颐和园大肆尝试外国新技术一一电灯、电话、小火轮,但在紫禁城的皇宫内,却禁止安装电话,从中我们仍然能感知到清皇室对洋务的矛盾态度。现代通信工具的诱惑是难以阻挡的,1910年,42岁的隆裕太后(光绪帝皇后,慈禧太后的侄女)打破了“老佛爷”不许在皇宫装电话的禁令,传旨内务府在后宫安装10门交换机一部,并在长、建福官、储秀宫安装了6部内线电话,这是我国的皇家电话局。原北京网通公司(现北京联通)于2006年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在储秀宫绥福殿开办了“皇家电话局”常设展览,揭秘了曾深藏在皇宫大内的现代电话手段。
  ……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封面那种微微泛着历史光泽的质感,就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字体选择的考究,既有时代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心,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完全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可以比拟的。每一次翻动,都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对“博物馆”这个概念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对文化体验的重塑。尤其是那些插图的排版,疏密有致,每一张图片都像是精心挑选的展品,恰到好处地引导着读者的目光,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真的漫步在某个历史悠久的展厅里,空气中弥漫着旧时光的味道。这种对实体呈现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从众多出版物中脱颖而出,真正担得起“珍藏版”的称号。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可以捧在手心里的微缩艺术品。
评分从读者的实际体验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节奏把握得极佳,仿佛是专业的策展人带着你在展厅里游览。它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慢脚步,让你仔细端详一个精巧的早期电报机模型(通过详尽的图文解析),什么时候该加速,让你了解一个时代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保证了长时间阅读的专注度。每当感觉思绪有点飘散时,总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历史轶事或者一个精妙的工艺细节将我的注意力重新拉回。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标价,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现代社会“连接性”的视角。它提醒我们,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便捷,是无数代人智慧和汗水凝结的成果,是值得我们用最专注的心态去回顾和铭记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脉络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历史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具体的物件故事编织在一起。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探案般的乐趣。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每一个历史节点的描述,都像是用手术刀般精确地解剖了当时的社会肌理和技术演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人”的刻画,那些隐藏在冰冷机器背后的工程师、设计师和普通用户的心路历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他们如何面对技术的迭代,如何克服当时的局限,这些点滴的挣扎和突破,比单纯的技术参数更有感染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段历史,更是与那个时代的先驱们进行了一次深度的精神对话,那种敬畏感油然而生。这种将“硬核”内容“软化”处理的能力,是很多历史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但最难得的是,它在保持专业水准的同时,完全没有让人感到阅读门槛过高。作者显然是下足了功夫去消化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和工程图纸,然后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流畅语言重新组织起来。对于像我这样并非专业人士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既权威又易懂的窗口。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引用的文献和考证的细节,可以看出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汗牛充栋,每一个关键论点的背后都有坚实的证据链支撑。这种对细节的偏执,让这本书的论述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行业的故事,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知识的积累,这才是真正的大家手笔。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化符号的变迁特别敏感的人,这本书在探讨通信技术发展与城市变迁关系上的洞察力,令我耳目一新。它清晰地展现了通信基础设施如何不仅仅是工具的进步,更是社会结构、人际交往模式乃至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核心驱动力。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电话交换机房的描述,让我联想到了当时社会信息流动的速度和形态,那种“等待接通”的张力,和现在即时通讯的便利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由物及人的观察角度,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我合上书本时,不禁开始审视我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电子设备,它们背后的复杂历史和文化承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厚得多。这本书成功地将“技术史”拔高到了“社会文化史”的层次,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