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第2版) 叶明超黄海 9787564072575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第2版) 叶明超黄海 978756407257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明超黄海 著
图书标签:
  • 自动控制原理
  • 控制系统
  • 叶明超
  • 黄海
  • 教材
  • 工科
  • 电气工程
  • 自动化
  • 控制工程
  • 9787564072575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72575
商品编码:2958422968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第2版)

定价:48.00元

作者:叶明超黄海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564072575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第2版)》由叶明超、黄海主编,介绍了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控制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及实际应用。主要内容有: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和频域分析法、控制系统的校正、直流调速系统、直流脉宽调速系统、位置随动系统、交流变频调速系统、控制系统实例介绍等。各章均配有内容提要、小结和大量习题。
本书中给出了大量的应用实例,并针对实例中的问题由浅入深地给出了解决方法。全书力求突出物理概念、定性分析,回避烦琐的数学推导,叙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第2版)》可作为普通高校电气技术、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等电类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自动化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章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1.1 自动控制理论概述
1.2 简要历史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1.3.1 人工控制与自动控制
1.3.2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与组成
1.3.3 系统术语
1.3.4 自动控制系统的方块图表示
1.4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4.1 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1.4.2 定值、随动和程序控制系统
1.4.3 线性和非线性控制系统
1.4.4 连续和离散控制系统
1.4.5 单变量和多变量控制系统
1.5 自动控制系统举例
1.5.1 温度控制系统
1.5.2 位置随动系统
1.5.3 自动调速系统
1.6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1.7 本课程的学习任务与学习要求
本章小结
习题1

第2章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
2.1 拉氏变换的概念
2.2 拉氏变换的运算定理
2.3 拉氏反变换
2.4 拉氏变换应用举例
本章小结
习题2

第3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3.1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3.1.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3.1.2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求解
3.2 传递函数
3.2.1 传递函数的定义
3.2.2 传递函数的求取
32.3 传递函数的性质
3.3 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3.3.1 动态结构图的组成与画法
3.3.2 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及化简
3.3.3 用公式法求传递函数
3.4 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及阶跃响应
3.4.1 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
3.4.2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阶跃响应
3.5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本章小结
习题3

第4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4.1 典型控制过程及性能指标
4.1.1 典型初始状态
4.1.2 典型输入信号
4.1.3 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
4.2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4.3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4.4 系统稳定性分析
4.4.1 稳定的基本概念
4.4.2 线性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
4.4.3 劳斯稳定判据
4.4.4 两种特殊情况
4.4.5 劳斯稳定判据在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4.5 稳态性能的时域分析
4.5.1 稳态误差的基本概念
4.5.2 系统类型
4.5.3 参考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4.5.4 扰动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本章小结
习题4

第5章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5.1 频率特性的概念
5.1.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5.1.2 频率特性与传递函数的关系
5.1.3 频率特性的性质
5.1.4 频率特性的图形表示方法
5.2 典型环节的伯德图
5.2.1 比例环节
5.2.2 积分环节
5.2.3 微分环节
5.2.4 惯性环节
5.2.5 比例微分环节
5.2.6 振荡环节
5.2.7 一阶不稳定环节
5.2.8 小相位系统的概念
5.3 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
5.3.1 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绘制的一般步骤
5.3.2 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绘制举例
5.4 系统稳定性的频域分析
5.4.1 对数频率稳定判据
5.4.2 稳定裕量
5.5 动态性能的频域分析
5.5.1 三频段的概念
5.5.2 典型系统
本章小结
习题5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6.1 常用校正装置
6.1.1 无源校正装置
6.1.2 有源校正装置
6.2 串联校正
6.2.1 串联比例校正
6.2.2 串联比例微分校正
6.2.3 串联比例积分校正
6.2.4 串联比例积分微分校正
6.3 反馈校正
6.4 前馈控制的概念
本章小结
习题6

第7章 直流调速系统
7.1 直流调速系统概述
7.1.1 直流调速系统的基本概念
7.1.2 直流调速的三种方式
7.1.3 调压调速的三种主要形式
7.1.4 直流调速系统的性能指标
7.2 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7.2.1 闭环调速系统常用调节器
7.2.2 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7.2.3 无静差调速系统概述及积分控制规律
7.3 带电流截止负反馈的闭环调速系统
7.3.1 电流截止负反馈的引入
7.3.2 带电流截止负反馈的闭环调速系统静特性
7.3.3 带电流截止负反馈的闭环调速系统启动过程
7.4 闭环调速系统设计实例
本章小结
习题7

第8章 PWM直流脉宽调速系统
8.1 直流脉宽调制电路的工作原理
8.1.1 不可逆、无制动力PwM变换器
8.1.2 不可逆、有制动力PwM变换器
8.1.3 可逆PWM变换器
8.2 脉宽调速系统的控制电路
8.2.1 直流脉宽调制器
8.2.2 逻辑延时电路
8.2.3 基极驱动电路和保护电路
8.3 PwM直流调速装置的系统分析
8.3.1 总体结构
8.3.2 PwM脉宽调制变换器的传递函数
8.3.3 系统分析
8.4 由PwM集成芯片组成的直流脉宽调速系统实例
8.4.1 SGl731芯片简介
8.4.2 由sGl731组成的直流调速系统。本章小结
习题8

第9章 位置随动系统
9.1 位置随动系统组成及其基本特征
9.1.1 位置随动系统的组成
9.1.2 位置随动伺服系统的分类
9.1.3 随动伺服系统的控制方式
9.2 位置伺服系统的部件功能及工作原理
9.2.1 位置检测元件
9.2.2 执行元件
9.2.3 相敏整流与滤波电路
9.2.4 放大电路
9.3 位置随动伺服系统的控制特点与实例分析
9.3.1 系统组成原理图
9.3.2 系统组成框图
9.3.3 系统自动调节过程
9.4 位置伺服系统的控制性能分析与校正设计
9.4.1 系统的稳态性能分析
9.4.2 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本章小结
习题9

0章 异步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
10.1 交流变频调速的基本概念
10.1.1 交流调速系统简介
10.1.2 交流变频调速的基本控制方式
10.2 标量控制的变频调速系统
10.2.1 控制输出电压的方式
10.2.2 U/F比例控制方式
10.2.3 转差频率控制方式
10.3 矢量控制的调速系统
10.3.1 基于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方式
10.3.2 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方式
10.4 脉宽调制型交流变频调速系统
10.4.1 PWM型变频器工作原理
10.4.2 PwM型变频调速系统的主电路
10.4.3 PwM型变频调速系统的控制电路
本章小结
习题10

1章 复杂自控系统建模实例——两轮自平衡小车
11.1 两轮自平衡小车简介
11.2 两轮自平衡小车的工作原理
11.3 倒立摆的分类及研究的意义
11.3.1 倒立摆的分类
11.3.2 倒立摆研究的意义
11.4 倒立摆模型——复杂控制系统的研究方法
11.4.1 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系统控制的基本方法
11.4 ,2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方法
11.5 自平衡小车的硬件组成及建模分析
11.5.1 自平衡小车的系统结构
11.5.2 自平衡小车系统的硬件组成及实现
11.6 两轮自平衡小车的建模
11.6.1 小车车体的运动分析
11.6.2 动力学建模
11.7 系统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
11.7.1 基于泰勒级数的近似线性化方法求解过程
11.7.2 对具体两轮自平衡小车的近似化线性模型
11.8 不同的线性化模型的Matlab性能仿真比较
11.8.1 两种模型的可控角范围比较
11.8.2 在可控范围内的性能比较
11.8.3 系统抗干扰能力的比较
11.8.4 灵敏度的比较
本章小结

附录
附录一自动控制原理虚拟实验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附录二自动控制技术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自动控制理论精要与现代应用》 第一章 自动控制系统基础 本章系统梳理了自动控制理论的核心概念与基本原理。首先,我们将深入探讨何谓“自动控制”,理解其在现代工程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通过对反馈控制、前馈控制、闭环控制和开环控制等基本控制策略的解析,读者将明晰不同控制方式的优势与局限。 随后,我们将引入描述控制系统行为的关键数学工具。动态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理解和分析控制系统的基石。本章将重点介绍线性时不变(LTI)系统的经典模型,包括微分方程模型、传递函数模型以及状态空间模型。我们将详述如何从物理系统的基本定律(如牛顿定律、电路定律)出发,推导出这些数学模型,并强调不同模型之间的转换方法。 此外,本章还将对系统的基本性能指标进行全面阐述。稳定性是自动控制系统最首要的要求,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稳定性判据,如劳斯-霍尔维茨判据、奈奎斯特判据以及根轨迹法的稳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系统的瞬态响应性能,如超调量、上升时间、调节时间等,并解释这些指标如何影响系统的实际表现。同时,我们也会讨论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其产生原因以及改善方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系统的动态特性,本章还将引入频率响应的概念。我们将讲解如何通过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来刻画系统的频率响应,并介绍波特图、尼奎斯特图等工具在系统分析中的应用。读者将学会如何从频率响应特性推断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 最后,本章将简要介绍自动控制系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例如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机器人技术、航空航天以及生物医学等,旨在激发读者对该领域未来发展的兴趣。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与校正 本章聚焦于线性时不变(LTI)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并探讨如何通过控制器设计来改善系统性能。我们将深入研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和单位脉冲响应,揭示它们与系统动态特性的紧密联系。通过对这些时域响应的分析,读者可以直观地理解系统是如何对输入信号做出反应的。 随后,我们将详细介绍根轨迹法的原理和应用。根轨迹是开环系统极点和零点变化时,闭环系统极点(根)的轨迹。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绘制根轨迹,并分析根轨迹对闭环系统稳定性和动态性能的影响。通过根轨迹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系统参数变化对闭环系统特性的影响,并为控制器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系统校正方面,本章将重点介绍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我们将详细解析P、I、D各控制分量的作用机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稳态误差。读者将学习到如何根据系统的具体特性和性能要求,合理整定PID控制器的参数,以达到最优的控制效果。我们将提供多种PID参数整定方法,包括试凑法、齐格勒-尼科尔斯整定法等。 除了PID控制器,本章还将介绍超前、滞后和超前-滞后补偿器。这些补偿器可以通过引入额外的极点和零点来改善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或改善瞬态响应。我们将详细讲解不同类型补偿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系统校正中的具体应用。读者将学会如何根据系统开环频率响应图,选择合适的补偿器并进行设计。 本章还将引入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性概念。可控性描述了系统状态是否可以通过输入信号完全控制,而可观性则描述了系统状态是否可以通过输出信号完全观测。我们将探讨这两种性质对系统设计和分析的重要性。 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与校正 本章将深入探讨线性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介绍频率域的系统校正技术。我们将从傅里叶变换出发,理解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信号的响应特性。核心内容将围绕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展开,并通过幅相频率响应曲线(如奈奎斯特图)和幅频特性曲线(如波特图)来直观地展示系统的频率特性。 读者将学习如何从这些频率响应图谱中提取关键信息,例如增益裕度和相裕度,并利用这些裕度来判断系统的稳定裕度。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通过奈奎斯特稳定判据来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并探讨其在复杂系统分析中的优越性。 在系统校正方面,本章将着重介绍基于频率特性的校正方法。我们将详细解析超前补偿、滞后补偿和超前-滞后补偿在频率域的作用。例如,超前补偿器可以改善系统的相频特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滞后补偿器可以减小系统的稳态误差,而超前-滞后补偿器则可以兼顾两者的优点。我们将提供具体的校正设计步骤,指导读者如何根据系统的开环频率响应图,设计出满足性能指标要求的补偿器。 本章还将介绍最优化设计方法,如盖尔范特(Gantmacher)标准等,用于设计性能更优的控制器。此外,我们还将简要介绍系统的可调性(Robustness)概念,以及如何通过频率域的方法来分析和提高系统的可调性,使其在模型不确定或外界扰动存在时仍能保持良好的性能。 第四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初步 本章将为读者打开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大门,介绍其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典型应用。与线性系统不同,非线性系统无法直接套用线性系统理论进行分析,需要引入新的数学工具和方法。 我们将首先阐述非线性系统的特点,例如奇点、多平衡点、极限环、分岔以及混沌现象等。这些现象在许多实际系统中普遍存在,如伺服系统、电机驱动、化学反应器等。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展示这些非线性现象,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认识。 在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面,本章将介绍几种重要的分析方法。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是其中最核心和最强大的工具之一。我们将深入讲解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直接法),介绍如何构造李雅普诺夫函数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渐近稳定性、指数稳定性等。读者将学习如何运用李雅普诺夫函数来分析复杂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而无需求解复杂的微分方程。 此外,本章还将介绍相平面分析法,特别适用于分析二阶非线性系统。通过绘制相轨迹,我们可以直观地理解系统的动态行为,识别奇点类型,并预测系统的长期行为。我们还会简要介绍描述函数法,这是一种用于分析周期性非线性系统稳态行为的近似方法。 最后,本章将触及一些典型的非线性控制策略,例如滑模控制、反馈线性化以及自适应控制等。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些控制方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并给出一些简单的应用实例,例如在机器人控制、飞行器姿态控制等领域。这些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进一步深入研究非线性控制的起点。 第五章 状态空间方法与现代控制理论 本章将全面介绍状态空间方法,这是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工具,为解决更复杂的控制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框架。与传统的传递函数方法相比,状态空间方法能够处理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并且能够自然地融入非线性系统和时变系统。 我们将从状态变量的定义出发,建立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对于线性时不变系统,我们将推导其标准形式:$dot{x}(t) = Ax(t) + Bu(t)$,$y(t) = Cx(t) + Du(t)$,其中 $x(t)$ 为状态向量,$u(t)$ 为输入向量,$y(t)$ 为输出向量,而 $A, B, C, D$ 为系统矩阵。我们将详细讲解这些矩阵的物理意义,以及如何从系统的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模型转换到状态空间模型。 在本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状态反馈控制。我们将介绍状态反馈的数学表达式 $u(t) = -Kx(t)$,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状态反馈增益矩阵 $K$ 来任意配置闭环系统的极点(特征值),从而实现期望的系统动态性能。读者将学习如何利用极点配置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快速响应和无稳态误差等目标。 接着,我们将深入研究状态观测器(State Estimator)的设计。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并非所有状态变量都能直接测量,此时需要通过观测器来估计状态变量。我们将介绍齐次观测器和带重构的观测器(Kalman Filter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并详细讲解其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我们将分析观测器的收敛速度和稳定性。 本章还将引入最优控制的概念,特别是二次型最优控制。我们将介绍LQR(线性二次调节器)问题,即在最小化一个二次型性能指标(通常包括状态向量和控制向量的平方和)的条件下,设计最优的状态反馈控制器。读者将学习如何利用黎卡提方程来求解最优反馈增益矩阵。 最后,我们将简要介绍系统辨识的基础知识,即如何根据输入-输出数据来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同时,本章还会对现代控制理论中的其他重要分支,如模型预测控制(MPC)、鲁棒控制以及自适应控制等进行初步介绍,为读者后续深入学习提供指引。 第六章 系统辨识与模型建立 本章专注于系统辨识,这是一门旨在从实验数据中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学科。在许多工程实际中,我们可能无法精确地得知系统的物理参数,或者系统本身是非线性的、时变的,此时系统辨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将从系统辨识的基本流程出发,包括数据采集、模型结构选择、参数估计以及模型验证。在本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几种经典的系统辨识方法。 首先,我们将讲解基于模型的方法。这包括了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参数估计,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型结构,例如AR(自回归)模型、MA(移动平均)模型、ARMA(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以及ARMAX(自回归-移动平均带外生输入)模型。读者将学习如何利用这些模型来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并采用最小二乘法或递推最小二乘法来估计模型参数。 接着,我们将介绍基于输入-输出数据的传递函数辨识方法。我们将探讨如何从实验数据中直接估计出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并介绍一些常用的算法,如步进响应法、频率响应法以及脉冲响应法。 此外,本章还将触及一些更先进的辨识技术,例如非线性系统辨识。我们将简要介绍如何利用神经网络、模糊逻辑等方法来建立非线性系统的模型。我们还会探讨如何处理带噪声的数据,以及如何评估辨识模型的准确性。 模型验证是系统辨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将介绍多种模型验证技术,包括残差分析、模型输出与实际输出的比较、以及模型预测能力的评估等。读者将学会如何判断辨识的模型是否能够准确地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 本章的最终目标是使读者能够理解并掌握从实际采集的数据中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关键技术,为后续的控制器设计和系统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七章 数字控制系统 本章将聚焦于数字控制系统,这是当今自动化领域的主流技术。与模拟控制系统不同,数字控制系统利用数字计算机或微处理器来执行控制算法,具有更高的灵活性、精确性和处理能力。 我们将从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概念入手,介绍采样定理,理解连续信号如何被离散化,以及采样频率对系统信息保真度的影响。随后,我们将介绍离散时间系统的基本数学模型,包括差分方程模型以及Z变换。Z变换是离散时间系统分析的核心工具,类似于连续时间系统中的拉普拉斯变换。我们将详细讲解Z变换的性质、零极点概念以及离散时间系统的稳定性判断(例如单位圆判据)。 在本章中,我们将详述离散时间PID控制器及其实现。读者将学习如何将连续时间PID控制器转换为离散时间形式,并理解不同离散化方法的优劣(如前向差分、后向差分、双线性变换法)。我们将深入探讨离散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方法,并分析采样时间对控制器性能的影响。 状态空间方法在数字控制系统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将介绍如何将连续时间状态空间模型转换为离散时间状态空间模型,并讨论离散时间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我们将介绍离散时间系统的极点配置方法,以及如何设计离散时间状态观测器。 本章还将引入数字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其他重要概念,例如控制器采样周期对稳定性和性能的影响,以及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我们还会简要介绍一些常用的数字控制算法,如模型预测控制(MPC)的数字实现。 最后,我们将概述数字控制系统在各种实际应用中的案例,例如工业自动化中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应用、运动控制、以及嵌入式系统中的控制应用,展示数字控制技术的广阔前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高级控制系统设计》的评价是:内容详实,但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这本书在鲁棒控制的设计,特别是H-无穷范控制的设计章节,内容覆盖得极其全面。作者从数学上的可行性保证开始,逐步推导出了求解Riccati不等式的过程,中间的矩阵代数运算量非常可观,没有一本好的线性代数参考书在手边,可能会感到吃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可用于工业级安全关键系统的设计框架,它教导的不是“如何让系统动起来”,而是“如何确保系统在所有可能的扰动下都能保持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这种对不确定性的系统化处理,是这本书最核心的贡献。对于那些需要设计高可靠性、高鲁棒性系统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替代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厚厚的一本,但页边距和字体大小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内容上,我最欣赏的是它在“系统辨识”这一章节所花的心思。在当前的工程实践中,精确建立数学模型往往是最困难的一步,而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一点,而是详细介绍了时域和频域辨识的几种主流算法,并辅以大量的程序实现思路。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完整的代码包,但那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算法讲解,足以让有编程基础的读者自行构建仿真环境进行验证。这比起那些只停留在理论公式推导的书籍,实用价值高出太多。它真的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耳边低语着“在实际中,你需要这样做”,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理论手册。唯一的遗憾是,对于最新的自适应控制或鲁棒控制的前沿进展涉及略显保守,更侧重于成熟和经典的方法论。

评分

刚翻开这本《控制工程基础》,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严谨感。作者对于反馈系统的基本概念阐述得极其透彻,从经典的比例控制到更复杂的PID调节,每一步的推导都逻辑清晰,绝不含糊其辞。尤其是在讲解状态空间表示法时,配图和例题的选择非常精妙,帮助我迅速把握了高维系统的动态特性。我特别欣赏它对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衔接处理,没有让读者感到突兀,而是像走在一条精心铺设的知识阶梯上,稳步向上。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梳理控制基础,并且对理论深度有一定要求的工程师或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参考资料。它不会让你在遇到复杂工程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因为底层的数学原理已经被打磨得如同钻石般锋利而清晰。书中的习题设计也很有水平,很多题目都不是简单的套公式,而是需要结合实际物理背景进行深入分析,这极大地提升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

读完《现代系统控制理论导论》的初稿,我的第一感受是——挑战与收获并存。这本书在处理非线性系统和最优控制方面,展现了其独到的见解。作者对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判据的讲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他不仅给出了定理,还通过多个几何实例来直观展示了能量函数的构造过程,这对于理解“稳定域”的概念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LQR设计时,巧妙地引入了微分动态规划的思想,这让整个设计过程不再是单纯的代数运算,而更像是一个动态优化过程的体现。对于致力于深入研究控制系统性能指标优化的研究生来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绝对足够支撑他们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当然,对初学者而言,这可能需要反复研读,甚至需要配合其他更基础的读物作为辅助,但一旦跨过这个门槛,视野将豁然开朗。

评分

《工业自动化与控制回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极强的应用导向性。它几乎没有过多纠缠于复杂的微分方程推导,而是聚焦于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控制方案。书中的案例研究部分做得非常出色,涵盖了从温度、压力到流量等多种工业过程的控制。例如,在讲解Smith预估控制器时,它不仅展示了如何利用过程模型进行前馈补偿,还详细对比了在纯滞后过程和一阶加纯滞后模型下,该控制器的性能差异。这种基于实际工况的对比分析,让抽象的控制策略变得具体而生动。对于现场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更像是本“救急手册”,能让你在面对控制回路饱和、量程受限等实际问题时,迅速找到可行的调整思路。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少有学术腔调,读起来非常顺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