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Ad Hoc 和传感器网络 协议、性能及控制
定价:99.00元
作者:贾甘纳坦·沙兰加班尼(Jagannathan Sar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1114995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从动态系统的角度来观察网络,基于系统稳定性的分析,将网络的输入作为系统的扰动,应用李雅普诺夫方法来分析网络的性能,其具体分析的方法和过程是令人感兴趣的。这种分析角度和方法对于网络通信专业的研究人员来说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对相同问题在不同网络中的分析讨论时,本书从动态系统的角度展示了将在一种网络中的解决方法推广、改进、应用到另一种网络的过程和方法。这客观上说明了网络技术的核心问题是相同的,只是在不同网络环境和条件下,问题的体现和限制不同。同时应指出的是,网络通信是目前迅速发展的技术领域,不可能苛求书籍中介绍的具体技术当前依然是**的,但其中对问题本身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路和方法的选取,在问题解决之前是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显然分组交换的数据网络,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数据网络中的服务质量控制依然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解决。为更好地理解本书内容,读者需要的系统理论的基础,书中对此给出了丰富的参考书籍。
内容提要
本书面向数据网络和无线通信领域的初学者介绍了数据网络和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了网络、蜂窝网络、对等网,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及网络的服务质量控制的基本问题、方法和技术,具体包括网络的拥塞控制、接入允许控制以及功率控制,同时包括网络的技术和路由技术。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各种网络中的相关技术,提供了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另外,书中给出了大量手的参考文献,对读者阅读理解会起到直接的帮助。本书可供通信、电子及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参考。
目录
译者序作者献辞原书前言第章网络背景1.1计算机网络1.1.1集成服务1.1.2区分服务1.1.3多协议标签交换1.1.4Inter和网络的参数1.2QoS控制1.2.1接入允许控制1.2.2业务访问控制1.2.3分组调度1.2.4缓存管理1.2.5流量和拥塞控制1.2.6QoS路由1.3无线网络概述1.3.1蜂窝无线网络1.3.2信道分配1.3.3切换策略1.3.4近远问题1.3.5CDMA功率控制1.4移动网络1.4.1IEEE 802.11标准1.4.2IEEE 802.11物理层规范1.4.3IEEE 802.11版本1.4.4IEEE 802.11网络类型1.4.5IEEE 802.11 MAC协议1.4.6功率控制方案和协议的必要性1.4.7网络仿真器1.4.8应用实现的功率控制1.5无线传感器网络1.5.1相关研究1.5.2IEEE 1451和智能传感器1.5.3智能环境中的传感器1.5.4商用无线传感器系统1.5.5自组织和定位1.6总结参考文献第章背景知识2.1动态系统2.1.1离散时间系统2.1.2Brunovsky范式2.1.3线性系统2.2数学基础2.2.1矢量和矩阵范数2.2.2连续性和函数范数2.3动态系统特性2.3.1渐进稳定性2.3.2李雅普诺夫稳定性2.3.3有界性2.3.4关于自治系统和线性系统的说明2.4非线性稳定性分析和控制设计2.4.1自治系统的李雅普诺夫分析2.4.2应用李雅普诺夫技术设计控制器2.4.3线性系统的李雅普诺夫分析和控制器设计2.4.4稳定性分析2.4.5LTI反馈控制器的李雅普诺夫设计2.4.6非自治系统的李雅普诺夫分析2.4.7李雅普诺夫方法扩展和有界稳定性参考文献习题第章网络和中的拥塞控制3.1ATM网络拥塞控制3.2背景3.2.1神经网络和逼近性质3.2.2系统稳定性3.2.3网络建模3.3ATM网络的业务速率控制设计3.3.1控制器结构3.3.2权重更新3.3.3仿真案例3.4Inter端到端拥塞控制器设计3.4.1网络模型3.4.2端到端拥塞控制方案3.5仿真实现3.5.1NS实现3.5.2开销分析3.5.3实现的一般性讨论3.6仿真结果3.6.1网络拓扑和业务信源3.6.2New方法3.6.3性能指标3.6.4仿真方案3.6.5结果讨论3.7总结和结论参考文献习题附录第章高速网络接入允许控制器设计:混合系统方法4.1引言4.2网络模型4.3自适应业务估计器设计4.3.1估计器的结构4.3.2确保型估计的权重更新4.4带宽估计、分配和可用容量确定4.5接入允许控制4.6仿真结果4.6.1自适应估计器模型4.6.2网络模型4.6.3业务信源4.6.4仿真举例4.7结论参考文献习题附录第章无线蜂窝和对等网络分布式功率控制5.1引言5.2存在路径损耗时的分布式功率控制5.2.1Bambos功率控制方案5.2.2受限的二阶功率控制5.2.3基于状态空间的控制设计5.2.4分布式功率控制:蜂窝网络中的应用5.3无线网络用户接入允许控制5.3.1带有活动链路保护和接入允许控制的5.3.2DPC/ALP和接入允许控制器的算法5.4衰减信道中的分布式功率控制5.4.1无线信道的不确定性5.4.2分布式功率控制方案研究5.5结论参考文献习题第章无线网络分布式功率控制和速率调整6.1DPC简介6.2信道不确定性6.2.1信干比6.2.2存在不确定性的无线信道模型6.3分布式自适应功率控制6.4DPC实现6.4.1DPC反馈6.4.2802.11类型的网络的算法6.4.3重传和功率重置6.4.4DPC算法6.5功率控制协议6.5.1隐藏终端问题6.5.2协议设计6.5.3信道利用率6.5.4竞争时间6.5.5开销分析6.5.6NS实现6.6仿真参数6.7速率调整的相关基础6.7.1速率调整6.7.2协议比较6.8启发式速率调整6.8.1概述6.8.2信道状态的估计6.8.3大可用速率6.8.4小可用速率6.8.5克服拥塞的调制速率6.8.6基于速率的功率选择6.8.7退避机制6.8.8MAC协议设计6.9基于动态规划的速率调整6.9.1缓存占用状态方程6.9.2代价函数6.9.3黎卡提方程6.9.4选择调制的附加条件6.9.5实现考虑6.10仿真结果6.10.1单跳拓扑6.10.2两跳拓扑6.10.3包含个节点的拓扑6.10.4两跳结果6.11DPC的硬件实现6.11.1硬件结构6.11.2软件结构6.11.3实验结果6.11.4慢变干扰6.11.5缓慢更新的突变信道6.11.6快速更新的突变信道6.12结论参考文献习题第章无线和传感器网络分布式公平调度7.1公平调度和服务质量7.2加权公平准则7.3自适应和分布式公平调度7.3.1波动受限和指数界波动7.3.2公平性协议开发7.3.3公平性保证7.3.4吞吐量保证7.3.5时延保证7.3.6开销分析7.4性能评估7.5硬件实现7.5.1UMR节点说明7.5.2传感器节点硬件7.5.3G4功能7.5.4硬件实现结果7.5.5传感器节点的未来方向7.6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敏感协议7.6.1休眠模式7.6.2带休眠模式的7.6.3能量敏感协议7.6.4仿真7.7结论参考文献习题第章无线和传感器网络佳能量和延时路由8.1无线网络路由8.2佳链路状态路由()协议8.3佳能量时延路由()协议8.3.1邻居检测和能量时延测度计算8.3.2多点中继()选择8.3.3MPR和能量时延信息声明8.3.4路由表的计算8.3.5OEDR协议总结8.4OEDR的优化分析8.5性能评估8.6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8.7应用子网协议自组织8.8佳能量时延子网路由()协议8.8.1佳中继节点选择8.8.2中继节点选择算法8.8.3OEDSR优化分析8.9性能评估8.10OEDSR实现8.10.1硬件实现说明8.10.2软件结构8.11性能评估8.11.1实验场景说明8.11.2实验结果8.11.3未来的工作8.12结论320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无线Ad Hoc和传感器网络 协议、性能及控制》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从书的厚度和目录来看,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期待。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主要是被它涵盖的广泛主题所吸引。Ad Hoc网络和传感器网络,这两个领域在当今的物联网、智能家居、环境监测、军事侦察等应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协议”的部分感到好奇,我知道网络通信的底层协议设计是整个网络能否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这本书在介绍这些协议时,是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其原理、设计思想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协议名称,更能提供详细的分析,比如在能量受限的传感器网络中,协议是如何设计来最大化节点寿命的;在动态变化的Ad Hoc网络中,路由协议又如何应对节点的频繁加入和离开。另外,“性能”和“控制”这两个词也直接点出了我关注的重点。在实际部署中,网络的延迟、吞吐量、可靠性以及安全性都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评估和优化网络性能的方法论,并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控制策略来管理和调度这些网络资源,以达到预期的应用目标。例如,对于能量收集传感器网络,如何设计能量感知调度算法?对于高密度Ad Hoc网络,又该如何进行拥塞控制?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相关的理论模型和实际案例分析,这将大大提升我的学习效率和理解深度。我期待在书中找到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并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简洁,但我总觉得它传递出一种严谨、专业的学术气息。作为一名对新兴技术充满热情的研究生,我一直致力于探索分布式系统和网络通信的最新进展。无线Ad Hoc网络和传感器网络恰好是我近期研究的重点方向。我之所以对《无线Ad Hoc和传感器网络 协议、性能及控制》这本书产生浓厚兴趣,是因为我了解到它是由在该领域有着深厚学术背景的专家撰写。我非常看重书籍的权威性和前沿性,希望能通过阅读它,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Ad Hoc网络和传感器网络的理论基础、核心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协议”的阐述,我知道这是网络通信的基石,而Ad Hoc网络和传感器网络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协议设计上会面临许多挑战,例如资源的稀缺性、节点的异构性、网络拓扑的动态性等等。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典型的路由协议、MAC协议以及传感器网络特有的数据收集协议,并且深入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表现。此外,我对书中关于“性能”和“控制”的讨论也抱有极高的期望。我希望能学习到如何对这些网络进行性能评估,例如如何衡量网络的吞吐量、延迟、能耗以及可靠性,并且书中是否提供了相关的性能分析模型和仿真工具的介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有效的网络控制技术,例如流量控制、拥塞控制、以及能源管理策略,以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
评分我最近购入了一本名为《无线Ad Hoc和传感器网络 协议、性能及控制》的书籍,尽管我对其中的具体内容尚未完全掌握,但它的主题本身就足以让我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对分布式通信系统充满热情的技术爱好者,我一直关注着Ad Hoc网络和传感器网络的最新发展。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涵盖了“协议”、“性能”和“控制”这三个我最感兴趣的关键要素。我特别希望了解在Ad Hoc网络和传感器网络这种分布式、自组织的通信环境中,各种网络协议是如何被设计和实现的。例如,在资源极其有限的传感器网络中,是如何设计出能够最大限度延长节点寿命的通信协议?在节点频繁移动、网络拓扑剧烈变化的Ad Hoc网络中,路由协议又该如何有效地发现和维护路径?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详尽的协议分析,不仅介绍其工作原理,更能深入探讨其在不同场景下的优劣势。同时,“性能”二字也让我充满期待。我非常想知道如何对这些网络进行有效的性能评估,包括网络的延迟、吞吐量、可靠性以及能耗等关键指标。书中是否能提供相关的理论模型、性能评估方法,或者介绍常用的仿真工具?更进一步,我希望书中能探讨如何通过各种“控制”手段来优化网络性能。例如,在面对网络拥塞时,有哪些有效的控制策略?在能源受限的环境下,如何通过智能的能量管理机制来保障网络的持续运行?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或者对现有技术的深入剖析,那将是对我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无线Ad Hoc和传感器网络的核心技术。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无线Ad Hoc和传感器网络 协议、性能及控制》这本书的时候,心中涌现出一种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我对这个主题本身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因为无线Ad Hoc网络和传感器网络在现代科技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家居的互联互通,到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监控,再到环境保护的实时监测,都离不开这些技术的支撑。我迫切地想了解这些网络是如何工作的,它们背后的技术原理是什么。另一方面,我又对这本书的内容和深度有些担忧。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而是能够真正深入到技术的核心,能够提供清晰、准确、且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协议”的部分,我希望它能详细解释各种网络协议的设计理念,比如在资源极其有限的传感器网络中,如何设计出既高效又能保证数据传输的协议,或者在动态变化的Ad Hoc网络中,如何设计出能够快速适应网络拓扑变化的路由协议。我同样期待在“性能”和“控制”部分能获得有价值的见解。网络的性能,比如延迟、吞吐量、能耗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应用的成败。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实用的方法来分析和优化这些性能指标,并且能够介绍一些有效的控制机制,比如如何进行流量调度、拥塞管理以及能源分配,以确保网络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的案例研究或者仿真分析,那将是对我学习的巨大帮助,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评分我近期入手了一本名为《无线Ad Hoc和传感器网络 协议、性能及控制》的书籍,尽管我对其中具体章节的细节尚未深入研究,但其宏观主题已经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对前沿通信技术领域抱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我对Ad Hoc网络和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动态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主要原因在于它恰好囊括了我目前最关注的三个核心方面:“协议”、“性能”与“控制”。我对书中关于“协议”的部分尤其感兴趣,因为我知道,在这些资源受限、拓扑动态的网络环境中,协议的设计往往是决定网络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针对Ad Hoc和传感器网络的各种典型协议,比如路由协议(如AODV、DSR)、MAC协议(如IEEE 802.15.4),以及为解决其特殊问题而设计的各种变种和新型协议。更重要的是,我期望能够理解这些协议背后的设计哲学,以及它们如何平衡效率、鲁棒性和资源消耗。此外,“性能”与“控制”这两个词也精准地击中了我的求知欲。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科学地评估这些网络的性能,例如吞吐量、延迟、能量效率、以及数据包丢失率等指标。书中是否能够提供相关的分析工具、仿真平台的使用指南,或者理论模型来辅助性能评估?更进一步,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实用的“控制”策略,以应对网络中出现的各种挑战,例如如何进行有效的流量管理、拥塞控制,以及如何实现能源的智能分配和调度,从而最大化网络的整体效能和生命周期。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构建起对无线Ad Hoc和传感器网络的深入理解,并为我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