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 | 作者 | (美)罗杰斯,李孟潮,李迎潮 |
| 定价 | 7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0177380 | 出版日期 | 2013-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是当事人中心疗法创始人罗杰斯对临床心理学界*影响力的著作,在50多年中改变了临床心理学界的面貌。作为心理学专业用书,它详细介绍了当事人中心疗法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并通过案例记录的重现向读者展示了该理论运用的特点及原则,直观易懂。同时,书中对该疗法在社会生活如教育、公司管理中的运用的实例分析也颇具现实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卡尔·罗杰斯(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性本善,有自我实现的发展潜力;他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张心理治疗师要有真关怀当事人的感情,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增强自信心。罗杰斯的心理疗法在当今欧美各国广泛流行。他认为这一原理也是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而且魅力不减。 |
| 目录 | |
| 原书编者序 前言 部分 当今的当事人中心治疗 章 当事人中心治疗的发展特性 第二章 咨询员的态度和取向 第三章 当事人体验到的治疗关系 第四章 治疗过程 第五章 三个其他问题:移情、诊断、适用性 第二部分 当事人中心疗法的运用 第六章 游戏疗法 第七章 以集体为中心的心理治疗 第八章 以集体为中心的领导及管理 第九章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第十章 咨询员与治疗师的培训 第三部分 心理学理论的启示 第十一章 人格和行为的理论 参考文献 主题词中英文对照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书名“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扎实、系统的感觉,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深入研究某个领域的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我一直在关注心理咨询领域的发展,对各种流派都有所了解,但“当事人中心治疗”一直是我觉得非常独特和深刻的一种。我期待这本书能系统地梳理其理论框架,比如,罗杰斯是如何从早期经验出发,发展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自我一致性”、“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张力是如何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历史的视角,让我们了解这个疗法是如何诞生并演变的。在“实践”部分,我非常好奇它会提供哪些具体的技巧,比如,如何通过提问来激发来访者的自我觉察?如何运用非言语的沟通来传递接纳和理解?而“运用”部分,我希望它能探讨当事人中心治疗在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比如,它是否适用于儿童心理咨询?在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调整?这本书的“经典译丛”定位也让我对其翻译质量和内容权威性充满了信心,希望能从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和启示。
评分虽然我还没翻开这本书,但“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这个标签已经让我对其品质有了初步的信心。这类译丛通常都是经过精心挑选,代表了某一领域的重要思想和研究成果。当我看到“当事人中心治疗”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卡尔·罗杰斯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是革命性的。“当事人中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罗杰斯思想的精髓,不仅仅是介绍其核心原则,更希望能够探讨其背后的哲学根基,比如对自由意志、自我实现的看法,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得以体现。同时,“理论”部分也让我充满好奇,它是否会梳理当事人中心治疗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演变,与早期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等流派的对比,以及它如何启发了后来的各种整合性治疗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这个疗法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在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评分说实话,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与人沟通,尤其是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时候,总觉得方法上有些欠缺,或者说,我更倾向于“给出建议”而不是“引导对方发现”。“当事人中心治疗”这个名字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听起来就是一种更尊重个体、更赋权的方式。这本书的题目包含了“实践、运用和理论”,这让我觉得它应该会是一个非常全面的入门指南。我特别想知道,在“实践”层面,到底是怎么操作的?比如,当一个人情绪非常激动,或者表达不清的时候,咨询师该如何保持“无条件积极关注”?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不带评判”地倾听?这些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一定很有挑战。在“运用”方面,我希望它能给出一些具体的场景,比如,如何将当事人中心的方法运用在家庭沟通中,或者在朋友遇到困难时提供支持。最后,“理论”部分,我希望它能清晰地解释“自我概念”、“有机体过程”等核心概念,并说明这些理论是如何支撑起整个治疗体系的。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与人互动的方式,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和支持者。
评分这本书我还没读过,但是光看书名就充满了期待!“当事人中心治疗”这个概念我接触过一些,感觉是心理咨询领域一个非常重要且独特的视角。它强调的是来访者本身的潜能和自我探索,而不是咨询师高高在上地给出“标准答案”。想象一下,有一个安全、接纳的环境,让你能够真正地表达自己,而不用担心被评判,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疗愈力量。我特别好奇这本书在“实践”部分会如何具体地阐述如何落地,会不会有一些案例分享,让我们可以看到当事人中心治疗在真实情境下的应用。比如,在面对一些非常棘手的心理问题时,如何运用这种疗法来引导来访者走出困境。同时,“运用”部分也让我很好奇,它是否会涵盖不同人群、不同问题的适用性,比如青少年、家庭关系,或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等。我理解理论的深度很重要,但实践性的指导对于想要学习和应用这种疗法的读者来说更是雪中送炭。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操性的工具和技巧,让我们可以把理论转化为真正的帮助。
评分我是一个对心理学理论非常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那些能够带来全新视角,挑战传统观念的学说。“当事人中心治疗”恰恰是这样一种力量。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抱有很大期待,是因为它承诺的是“实践、运用和理论”的全面覆盖。我非常期待在“实践”部分能够看到一些生动的咨询对话片段,或者具体的练习方法,让抽象的理论变得触目惊心,可以被直接感知和模仿。比如,在建立咨访关系时,如何运用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这三大要素?如何引导来访者自我探索,而非被动接受咨询师的解读?“运用”部分则更让我关注其实际价值,这本书是否会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来访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应用策略?它能否帮助我们理解,当事人中心治疗在处理抑郁、焦虑、人际冲突等常见问题时,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而“理论”部分,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让我明白当事人中心治疗的理论是如何构建的,它有哪些核心假设,以及这些假设是如何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得以验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