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环境与人类心理:首届中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论文集 | 作者 | 吴建平,訾非,李明 |
| 定价 | 69.00元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709394 | 出版日期 | 2011-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由吴建平和訾非等主编的《环境与人类心理》内容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环境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这为普及和发展有关环境的学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环境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探讨非常广泛的问题,譬如:大气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风甚至空气中的离子浓度如何影响我们?家居和办公环境的建筑特征怎样影响行为?是否可以合理设计建筑,使其更有效地促进亲社会行为?如何阻止环境灾难和技术灾难的发生并减少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如何促使人们采取一些回收行为来保护环境?等等。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序言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前沿 1.生态自我的理论建构 2.生态心理学元理论探讨 3.人类世界感的二元对立及其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示 4.现代海洋意识中的人海关系观念研究 5.生态环境心理学中的社会性别问题 6.西方社区心理学的生态学取向 7.家庭治疗——生态化取向的心理治疗学派 8.生态心理健康及其视角下的焦虑障碍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研究 9.环境风险源评价研究 10.地震灾区青少年风险认知特征调查与风险教育模式探索 11.复愈性环境的独特效果研究 1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新疗法:虚拟现实技术 13.中国大陆台湾两地大学生地震风险认知的比较研究 14.大学生教室座位偏好的初步探究 15.虚拟的复愈性环境 16.环境复愈性与环境偏好:联系与区别环境保护与生态问题研究 17.近20年关于噪声与噪声的心理影响研究进展 18.人与环境:心理场论的启示 19.周易中的人文生态学思想 20.环境关心量表(ECS)在中国应用的初步探讨 21.生态潜意识的存在性初探 22.隐藏在现代语义结构中的人类中心主义 23.亲环境行为研究综述环境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 24.校园环境建设与军队院校的健康发展 25.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生态结构现状分析 26.杭州城站火车站导向系统可用性研究 27.中国省级生态文明评价体系中的相对性指数设计及分析 28.大学宿舍环境心理品质与硬件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29.杭州西湖景区平面导航图的可用性研究 30.场所认同的研究述评 31.《北京社区环境满意度问卷》之初探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由吴建平和訾非等主编的《环境与人类心理》内容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环境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这为普及和发展有关环境的学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环境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探讨非常广泛的问题,譬如:大气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风甚至空气中的离子浓度如何影响我们?家居和办公环境的建筑特征怎样影响行为?是否可以合理设计建筑,使其更有效地促进亲社会行为?如何阻止环境灾难和技术灾难的发生并减少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如何促使人们采取一些回收行为来保护环境?等等。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是一位对城市生活有着深刻体验的普通市民,常常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感到一丝疏离,也留意到身边不少人因生活压力而身心俱疲。《环境与人类心理:首届中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论文集》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似乎在探讨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环境,也包括我们日常生活的城市环境、社会环境——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这本书作为一次学术大会的成果汇编,我期待它能用严谨的学术视角,却又以易于理解的方式,揭示出这些联系。我好奇,现代都市的设计、绿地的多少、社区的互动模式,甚至光污染和噪音,都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认知和行为?书中会不会有关于绿色空间对缓解城市居民心理压力的具体研究?或者,关于社区归属感、人际关系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个体的幸福感?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份邀请,让我有机会从更科学、更宏观的层面去理解自己的感受,去认识我们生活环境的“隐形力量”,并思考如何能够创造一个更利于身心健康的人居环境。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对自然保护和可持续生活有着强烈的热情,但我时常感到困惑,为什么许多看似显而易见的环保理念,在现实中推广起来却异常困难。《环境与人类心理:首届中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论文集》这本书,如同点亮了我心中的一盏灯。它聚焦于“环境与人类心理”这一核心议题,这正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我迫切地想知道,人类的哪些心理机制在影响着我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不足,或是对环境问题的漠视?这本书作为首届大会的论文集,我想它一定汇聚了中国学者们在这些难题上的探索和思考。我特别期待能从中找到关于环境教育的有效心理学方法,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公众的环保热情,并促使他们采取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是否会有关于心理韧性与环境适应、人与自然联结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等方面的研究?这本书对我来说,或许能提供一些科学的解释,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并找到更有效的行动策略,从而在个人和社会层面都为改善环境做出更多贡献。
评分我是一名刚接触环境心理学领域的学生,一直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迷人的交叉学科。在查找相关文献时,《环境与人类心理:首届中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论文集》这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从书名上看,它似乎囊括了大量由国内顶尖学者带来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快速了解本领域研究现状和趋势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宝贵的资源。我特别好奇的是,这本书会如何具体地阐述环境因素对人类心理的具体影响机制。是会从感官体验出发,比如自然景观对情绪的调节作用?还是会探讨居住环境、城市规划等宏观因素如何塑造我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健康?又或者是关于生态意识、环境责任感的心理学基础?这本书的论文集形式,让我觉得可以从中看到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带来多元化的视角和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提供一些启示,比如在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心理学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它能为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激发我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热情。
评分我曾参与过一些社区的环境改善项目,深切体会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环境与人类心理:首届中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论文集》这个书名,立刻触动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关注。我一直认为,要真正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需要深入理解人类心理的驱动因素。这本书集结了国内环境与生态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将学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能性。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诸如人们对环境威胁的认知和态度、环境行为改变的心理学策略,以及绿色空间对居民幸福感和身心健康的影响等议题。尤其吸引我的是“首届中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这个前缀,它暗示着这本书可能代表了中国在该领域研究的开端和重要里程碑。我非常想了解中国学者是如何结合本土文化背景和现实社会情境,来研究环境与人类心理之间关系的。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与同行们进行思想交流和实践反思的机会,它可能会为我在未来的项目设计和推动中提供更具说服力的理论支持和创新思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富有深度,传递出一种沉静的力量。书名《环境与人类心理:首届中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论文集》本身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而引人入胜的探索领域。作为一名对人与自然关系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系统性地梳理这一领域前沿研究的读物,而这本论文集恰好满足了我的期待。它汇集了首届中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的精华,这意味着其中包含的将是最具代表性、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我尤其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中国学者在这一交叉学科领域是如何思考和实践的。是他们如何将环境的物理和社会特征与人类的认知、情感、行为以及社会互动联系起来?是他们对城市化、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等当下社会议题,是如何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解读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这本论文集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学术分支的脉络与活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思想的盛宴,邀我与众多优秀的学者一同踏上探索人与环境深层连接的旅程。我相信,阅读这本书将是一次富有启发性的体验,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