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教学生养成爱心的28堂课
定价:26.00元
作者:碧泠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2321373
字数:
页码:2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同学们读读吧!知恩施爱从你做起吧!学生怎样度过青少年时代,这将决定他们未来人生的品质。学生们抢先阅读,你行动了吗?青少年人手一册,你还在等什么?
当今社会积极倡导的爱心大行动,培养学生如何施爱和爱别人,造就全新三好学生的一道德准则和行动指南。“阅读提升心境,购书奉献爱心”期待您与我们携手“一角钱关爱行动”。我们承诺从每本书中帮您捐出一角钱用于我国慈善事业。
我奉献,我快乐,真诚邀您共献爱心。《教学生养成爱心的28堂课》首印10000册的1000元爱心款已捐至“傅艳工作室贫困儿童专项救助账号”
爱心培养课堂,公益活动纪实,道德规范有价值课外读物,学校必修课,学生必读书,务类院校的教育。
内容提要
对学生的爱心培育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施爱的过程。《教学生养成爱心的28堂课》向大家讲述了我们如何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同时也向每个人阐述了我们如何爱别人。所以说,这是一本关于爱的书,它能让这个世界充满感动,充满温情,充满和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堂课:向英雄学习
雷锋的故事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不满7岁时雷锋就成了孤儿。
1950年夏,乡保送雷锋免费读书,后加入少先队。小学毕业后在乡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辽宁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民武装部)要求参军。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后被破例批准入伍。参加人民解放军后,编人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任班长。
1960年11月8日,雷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严党。
1961年,雷锋担任汽车班班长。从这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做报告。人群中也开始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雷锋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辛勤培养下一代茁壮成长。孩子们学雷锋做好事,受到一些人的非议。不少同学十分困惑,询问雷锋,为什么做好事这么难?雷锋说:“做好事就不要计较别人说什么,只要对人民有益,就应该坚持做下去。”
入伍不到三年的时间,雷锋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荣获了“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因为雷锋突出的表现,沈阳军区《前线报》专门开辟了“向雷锋学习”的专栏。
1962年8月15日上午八点多钟,细雨霏霏,雷锋和他的助手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驻地。他们把车开进连队车场后,发现车身上溅了许多泥水,便不顾长途行车的疲劳,立即让乔安山发动车到空地去洗车。经过营房前一段比较窄的过道时,为安全起见,雷锋站在过道边上,扬着手臂指挥小乔倒车转弯。“向左,向左……倒!倒!”汽车突然左后轮滑进了路边水沟,车身猛一摇晃,骤然碰倒了一根平常晒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杆子,雷锋不幸被倒下来的方木杆子砸在头部,当场倒地,昏过去……
1963年3月5日,毛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雷锋精神的传播,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风貌,教育影响了几代人。
几十年来,每逢3月,人们就以学雷锋的具体行动纪念他。在极“左”时期。有人将雷锋神化;商品经济时期,又有人竭力将他贬低。但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美好的事物,雷锋不仅仅属于一代人,他的精神已穿越了时空。
专家点评
英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虽说那些曾经给我们心灵带来感动的人和事已逐渐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驻在我们心间,时时刻刻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一如雷锋。
雷锋只是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在他的一生里,没有战火硝烟中的壮举,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他所遇到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常遇到:他所做出的业绩,我们每个人经过努力都可以做到。因此,雷锋像英雄人物一样让人感到可敬,也像常人一样感到可亲。我们怀念和崇敬这位年轻的士兵,不是因为他有的发明、不朽的著作或辉煌的功勛,而是在他身上感受到了一种珍贵的美好存在,体会到一种每个普通人都应该吸取的可贵的精神力量。
正因为如此,雷锋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结构和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习惯和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富裕起来的人们依旧从雷锋那里得到了启示,雷锋让人们知道如何生活,怎样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还是让我们永远铭记雷锋这些金子般的话语吧!“……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片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地坚守着生活的岗位?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是否力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无尽的支付者。”
让我们响应江同志的号召——“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将英雄的行为进行到底。
序言
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教育指南”,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原本以为“爱心”是一种天生的特质,或者是一种后天被动接受的道德规范。然而,《教学生养成爱心的28堂课》却以一种极其细腻和人性化的方式,展现了爱心的多重维度。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包容”的章节,它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原谅别人的错误”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包容的边界,以及如何引导孩子在理解差异的基础上,学会接纳和尊重。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个孩子因为自己和别人的特长不同而产生的自卑感,这本书则通过一系列的描写,让孩子看到每个人的独特之处,以及这些不同如何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彩。这种引导方式,避免了生硬的说教,而是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不一样”并非“不好”。它让我意识到,培养爱心,不仅仅是教孩子如何去爱别人,更是帮助他们去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从而才能真正地去爱。这本书,像一位温柔的智者,引领我重新审视了许多关于孩子成长和教育的固有观念。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继续获得更多关于如何 nurturing 孩子内心世界的宝贵经验,让爱心真正成为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教学生养成爱心的28堂课》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静水流深的力量。它没有刻意地去营造一种“教育专家”的权威感,反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仿佛就是我们身边最寻常不过的对话和情景。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感恩”的那几课。以往,我总觉得感恩是一种需要被灌输的概念,是“爸爸妈妈给了你东西,你就该谢谢他们”。但这本书却从更深的层面去挖掘感恩的根源,它会引导你去思考,当别人付出时,背后可能蕴含的辛劳、牺牲和善意。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小故事,孩子不理解为什么妈妈要起那么早为全家准备早餐,而这本书则通过一些细节,比如描述妈妈疲惫的眼神、忙碌的身影,让孩子体会到妈妈的爱和付出,从而激发他发自内心的感激。这种引导方式,比任何强迫性的“说教”都来得有效。它让我意识到,爱心并非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发自内心、基于理解和体会的连接。读这本书,我仿佛在和一位知心朋友交流,她不评判,不指责,只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观察,点醒了我,也提醒了我,教育的真谛在于“育人”,在于点亮孩子内心深处那份最本真的善良。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接下来的篇章,相信它们会带给我更多关于如何 nurturing 孩子内心世界的宝贵洞见。
评分我必须承认,最初拿到这本书,我对“爱心”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总觉得它就是对别人好、乐于助人。但《教学生养成爱心的28堂课》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所探讨的“爱”,远比我想象的要宽广和深刻。书中的某些章节,简直像为我量身定制的“心灵鸡汤”,却又不像那些空洞的说辞,而是充满了切实可行的思考路径。比如,在关于“同情心”的探讨中,它并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同情弱者”的指令,而是通过引导孩子观察和感受,比如描绘了山区孩子艰难的学习环境,或者形容了流浪小动物的孤独无助。这种方式,让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去激发内心的情感共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分享”的阐述,它不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要把玩具给别人玩”,而是从“分享的快乐”和“分享的意义”等角度入手,让孩子理解分享是增进友谊、传递快乐的桥梁。这种立足于孩子心理的循序渐进的引导,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智慧所在。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也在跟着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去重新认识和理解“爱”的各种面向,它的复杂、它的美好、它的力量。我期待着书中后续的课程,能为我提供更多关于如何引导孩子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的方法。
评分这本书,我抱持着极大的好奇心与期待开始阅读。起初,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提供具体方法论的“育儿宝典”,毕竟“28堂课”这样的结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套系统化的训练。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的精髓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者,用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在我心中播撒下一颗颗关于“爱”的种子。书中的案例并非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的片段,却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同理心”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要求孩子去理解别人的感受,而是引导他们去体会,去设身处地地思考,比如在面对小朋友因为玩具被抢而哭泣时,不仅仅是告诉他“要分享”,而是去引导他想象一下自己被抢玩具的感受,体会那种失落和不甘。这种循循善诱的方式,让我意识到培养爱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潜移默化、需要耐心和引导的过程。它让我反思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是否过于急于求成,是否忽略了孩子情感世界的细腻之处。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作为家长和教育者的一些盲点,也启发了我用更包容、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审视孩子的成长。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从更多维度获得对“爱”的理解和实践的启示,并希望能将这些感悟切实地运用到与孩子的互动中,为他们的心灵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教学生养成爱心的28堂课》之前,我对于如何“培养”爱心这件事,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总觉得这是一件虚无缥缈的事情,很难量化,也很难找到具体的切入点。但是,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说教,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启发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责任感”的阐述,它没有将责任感等同于惩罚或者负担,而是将其与“承诺”、“担当”等积极的词汇联系起来。比如,书中有一个关于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的情节,与其一味地批评,不如引导孩子去思考“我该如何去弥补”,以及“下次我应该如何注意”。这种引导方式,让孩子在犯错之后,不是沉浸在恐惧和内疚中,而是学会承担后果,并从中吸取教训。这种“爱”,体现在了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个细微之处的关怀和引导。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爱心培养,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探索书中接下来的章节,相信它们会为我提供更多关于如何让孩子在爱与被爱的互动中,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善良的人的深刻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