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当励志不再有效:自我平静的五步锻炼
定价:38.0元
作者:金木水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10838682
字数:237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将对励志界带来的难以估量的影响。它提出了一个对励志行业生死攸关的问题:励志真的有用吗?
金木水先生认为他对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其他业内人士认为可能是场灾难。这并非玩笑,想想看,励志书读了不少,励志课听了不少,励志电影看了不少,为什么烦恼去了又来?道理都明白,为什么自己却总做不到?从社会层面讲,正能量宣传不可谓不多,为什么抑郁不散、抑郁症频发?本书将阻碍正见的原因,形容为头脑中的“大山”。大山可否挪移?大山如何挪移?
本书见解独特,为你另辟蹊径。对于喜欢心灵和心理的朋友来讲,本书将带给你很多“噢,原来如此”的答案,以及不时的会心一笑。
目录
作者介绍
金木水 自幼喜爱东西方文化,北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得芝加哥大学理学硕士、新泽西罗格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并在美跨国公司工作数年;归国后创建了年销售额逾一亿美金、员工上千人的工业科技企业,担任集团公司总裁十余年。现旅居海外。上述只说明他的烦恼不比你少。他自称是世俗世界的世俗之人,这并非谦虚,而是事实;但作为世俗之人,他又向往平静的不俗之心,这可能是你与他的共同之处。作者视野开阔、写作风格理性而轻松。如果你希望动脑,那会喜欢他的理性;如果你希望静心,那会喜欢他的轻松;如果你希望两者兼具——这好像有点矛盾,那你会爱上这种风格!
文摘
序言
前言(节选)
祝贺你翻开了一本与众不同的书。
这是一本宣扬“励志可能无效”的励志书,也是一本宣传“修心没有捷径”的修心书。终于,你遇到了一本和心灵鸡汤唱反调的书。
其实本人一直是心灵鸡汤的粉丝。每次走进书店,我都被摆满一楼大厅的心灵书籍所吸引,感受迎面而来的正能量:有让人“动心”的,比如“爱拼才会赢”啦、“人生不设限”啦、“飞得更高”啦等等;有让人“静心”的,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啦、“管好你的愤怒”啦、“少就是多”啦等等。倒不是说它们写得不好,应该讲文笔真好;也不是说它们写得不对,应该讲道理都对。但我质疑——理念真的有用吗?
这个问题看似幼稚,但并非玩笑。可想一想——
我们早就明白“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的道理,为什么常为昨天后悔?
我们早就明白“活在今天方格中”的道理,为什么总为明天担忧?
我们早就明白“做自己的本色”,为什么却为别人一句话想个半天?
我们早就明白“愤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为什么还在惩罚自己?
我们早就明白“睡吧,留到明天去想”的道理,为什么大脑仍然拒绝入睡?
显然,道理归道理,大脑即使明白,也未必照办。
你看,励志界的朋友怎么会喜欢我呢?一上来就碰了他们不喜欢被碰的地方。
但我才刚刚开始呢。
试想,如果摆脱负面想法就像领悟一个理念那么简单,那么大家都曾经读过一本好书,或看过一部感人的电影,或听过一堂励志课,当时下的决心也很大啊,怎么烦恼去了又来?试想,既然正能量讲了很多,心灵鸡汤天天供应,为什么周围的抑郁并未改善?请再想一想,如果自我平静就像喝鸡汤那么简单,那佛陀还需要离家出走,耶稣还需要降临人世吗?
显然,励志如果停留于理念,效果有限。
各位见过很多速效的广告吧? 比如,“30天让你”、“30天让你牙齿变白”、“30天让你胃口变好”、“30天开始新的人生”、“30天情绪控制”等等。
这些广告并不全是虚假宣传。
只可惜速效的,往往是短效的;速效的,也是容易反复的。
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同样不是“速效”可以实现的。我不否认,少数非常幸运的人读了少数非常好的书,确实改变了自己一生,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励志的道理就像天空中的白云一样,来了又去,而烦恼也像天空中的乌云一样,去了又来。
我曾经有幸旁听过一次培训,算是我听过好的励志课了,当快结束的时候,老师问学员:“你们今天‘开悟’了吗?”同学一个个心潮澎湃,左边的站起来发言:“老师,今天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后面的站起来说:“老师,今天我终于恍然大悟!”当时我诚惶诚恐,扪心自问,是不是自己哪里出了问题?!
三个月以后,再见到这些学友,才发现自己并未错过什么,该怎样又变回了怎样——原来发火的继续发火,原来悲观的继续悲观,原来睡不着觉的还是睡不着觉,再也没人提“大悟”的事情了,只剩下“恍然”。
显然,励志如果停留在理念,保质期也很短。
因此,我决定写一本不同的书。
先说明下本书的结构,分为两部分。部分是“人类不平静的起源”,包括六章,偏重理论,我将告诉你——通往平静之路没有捷径。第二部分是“平静是怎样炼成的”,也包括六章,偏重方法,我将告诉你——虽然没有捷径,但确有一条理性之路。
《当励志不再有效:自我平静的五步锻炼》 前言:在喧嚣世界中找回内在的宁静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每天,我们都被各种声音淹没:新闻的轰炸、社交媒体的追逐、工作上的压力,以及那些永无止境的“应该”和“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中,励志语录和成功学鸡汤似乎曾经是我们心灵的救命稻草,它们承诺着一个更美好、更强大、更成功的自己。然而,我们是否曾感到,当热情褪去,当现实的挑战一次次拍打过来,那些曾经振奋人心的口号,反而显得苍白无力,甚至让人更加焦虑? 我们开始怀疑:为什么我付出了努力,却依然感到疲惫不堪?为什么我总是达不到那些“成功标准”,是不是我本身就有问题?励志的力量,似乎只在我们精力充沛、顺风顺水的时候才奏效,而当我们跌入谷底,感到迷茫和沮丧时,它却显得如此遥远和奢侈。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并非更多的“动力”或“激励”,而是更深层次的“平静”。这种平静,不是逃避,不是麻木,而是一种源自内在的稳定力量,一种能够让我们看清事物本质、化解焦虑、并以更清晰、更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方法。 《当励志不再有效:自我平静的五步锻炼》这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而诞生的。它并非要否定励志本身的作用,而是要指出,在某些时刻,我们可能走入了一个误区:过度依赖外部的激励,而忽略了构建自身内在的稳定基石。当外部的“火”熄灭时,我们常常会感到熄灭,因为它从未真正点燃我们内心的“灯”。 这本书旨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以付诸实践的方法,帮助您在浮躁的世界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可持续的内在平静。它不是一套抽象的理论,而是一系列具体的“锻炼”,就像我们锻炼身体一样,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真正地强健我们的心灵。 我们相信,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声嘶力竭的呐喊,而是源自内心的静默与清晰。当您不再执着于“必须成功”的焦虑,而是学会“如何平静地存在”,您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难题,迎刃而解;您的选择,会更加明智;您的关系,会更加和谐;您的内心,会更加充实。 这本书是写给那些在励志的浪潮中感到疲惫的您,写给那些渴望找到一种更平和、更深刻的方式来面对生活挑战的您,写给那些相信内在力量的您。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自我平静的旅程,发现那个更加安稳、更加强大的自己。 第一步:觉察——看见内在的喧嚣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应该”和“不应该”的世界里。外界的声音,如潮水般涌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应该如何感受,应该如何行动,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久而久之,我们仿佛戴上了无数副有色眼镜,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用别人的声音来定义自己的需求。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很难真正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可能在遵循着一条别人设定的道路,却浑然不知;我们可能在表达着一种并非发自肺腑的情绪,却将其合理化;我们可能在做出一些并非真心想要的决定,却认为是“成熟”或“理智”的表现。 “觉察”是自我平静的第一块基石。它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一种向内看的艺术。它要求我们学会暂停,学会观察,学会分辨。 为什么要觉察? 看清模式: 很多时候,我们的反应和情绪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形成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在作祟。觉察能帮助我们识别这些模式,例如,是否总是倾向于在受挫时责备自己?是否总是容易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安?是否总是难以拒绝别人的请求? 认识情绪的根源: 情绪是重要的信号,但我们往往只关注表面的情绪,而忽略了它背后更深层的需求和担忧。觉察让我们能够更细致地探索情绪的来源,比如,愤怒背后是否是感到不被尊重?焦虑背后是否是对未知的恐惧? 摆脱自动化的反应: 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我们很多时候是处于一种“自动驾驶”模式。事情一发生,我们就按照惯性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往往并非最优选择。觉察能给我们一个“刹车”的机会,让我们从自动化的轨道中跳出来,选择更适合当下的回应。 区分“我”与“我的想法/感受”: 我们常常会将自己的想法或感受等同于“我”本身。例如,“我感到失败”与“我是一个失败者”是截然不同的。觉察帮助我们认识到,想法和感受只是流经内心的信息,它们并不定义我们的本质。 如何进行觉察? 觉察并非一种高深莫测的技能,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练习来培养的。 正念呼吸: 这是最简单也最直接的觉察练习。每天花几分钟,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呼吸上。感受空气进入和呼出的过程,感受腹部或胸腔的起伏。当你的思绪飘散时,不加评判地轻轻将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这就像给大脑做一次“重启”,让它从纷繁的思绪中暂时解脱出来。 身体扫描: 闭上眼睛,将注意力依次移向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脚趾到头顶。感受每个部位的触感、温度、以及是否存在任何紧绷或不适。不必试图改变它们,只是单纯地去感受。这个练习能帮助你 reconnect with your physical self,察觉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这些信号往往能反映出我们的心理状态。 情绪日志: 每天记录下让你印象深刻的情绪。写下当时的情境、你的感受、以及你当时的想法。在记录的过程中,试着去理解是什么触发了这种情绪。随着记录的积累,你就能逐渐看到自己情绪波动的规律和诱因。 “暂停”练习: 在一天中,有意识地进行几次“暂停”。比如,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在与人交谈的间隙,或者在感到一丝焦虑时。深呼吸一次,环顾四周,感受当下的环境。问问自己:“我现在感觉如何?我需要什么?” 这个简单的暂停,能帮你打破惯性,重新聚焦。 观察你的想法: 试着将你的想法视为“天空中飘过的云朵”。你不是云朵,你只是观察者。当一个想法出现时,不要立即陷入其中,也不要试图排斥它。仅仅是观察它,然后让它自行飘过。这种练习能帮助你与你的想法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被它们完全控制。 第一步“觉察”,是认识自我的起点。它让我们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转变为主动观察和理解自身。只有真正看见了内心的喧嚣,我们才能开始学习如何与之共处,并最终达到平静。 第二步:接纳——拥抱不完美的现实 在“觉察”的基础上,我们开始看清自己内心的一些“不那么完美”的部分:那些被压抑的情绪,那些不合时宜的想法,那些让自己感到羞耻的经历,甚至是一些难以改变的现状。此时,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抗拒,继续挣扎,还是尝试接纳? “接纳”并非意味着“认命”或“放弃”。它不是一种消极的妥协,而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智慧的姿态。接纳,是cknowledging that things are as they are, without judgment and without resistance. 它是对现实的承认,是对自身状况的理解,是对当下时刻的拥抱。 为什么要接纳? 停止内耗: 当我们抗拒现实,当我们拒绝接纳自己的某些方面时,我们就在和自己“打仗”。这种内耗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让我们感到身心俱疲,却无济于事。接纳,是停止这场战争,将能量从对抗转向建设。 释放痛苦: 很多痛苦,并非来自于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于我们对事件的抗拒和评判。当我们不再试图否认或压抑痛苦时,它反而会失去一部分力量,并有可能转化为成长的养分。 创造改变的可能性: 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接纳是改变的前提。只有当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现在是什么样子”,我们才能思考“我希望它变成什么样子”,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抗拒和否认,反而会阻碍我们看到改变的可能性。 找回平静: 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和不安,都源于我们想要改变那些我们暂时无法改变的事情,或者想要成为一个我们暂时还不是的样子。接纳当下的不完美,允许自己“就是这样”,能极大地减轻这种压力,带来内心的平静。 如何进行接纳? 接纳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练习的过程,特别是当我们面对的是一些长期存在或令人痛苦的现实时。 诚实地面对: 审视你想要逃避或否认的部分。问问自己:“我正在逃避什么?我为什么会抗拒它?” 尝试用一种不带评判的眼光去看待它,就像观察一个客观事实一样。 同情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比对别人更苛刻。当我们犯错或经历困难时,我们很容易陷入自我指责。试着用对待一个好朋友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给予理解、鼓励和支持。记住,犯错和经历困难是人生的常态。 区分“事实”与“评价”: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不好”或“错误”,是我们的评价,而不是客观的事实。例如,“我今天没有完成工作”是事实,而“我真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是评价。聚焦于事实,放下不必要的评价,能极大地减轻内心的负担。 “允许”的练习: 尝试在脑海中或口头重复一些“允许”的句子,例如,“我允许自己感到疲惫”,“我允许自己有不确定的想法”,“我允许事情不是我期望的那样”。这个练习能帮助你松开紧绷的神经,让身心进入一种更放松的状态。 感恩此刻: 即使是在困难的时刻,我们也能找到一些值得感恩的事情。感恩的练习,能帮助我们将注意力从缺失和不满转向拥有,从而带来一种平和与满足感。感恩可以是对大大小小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是对生命本身。 接受“不确定性”: 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我们往往希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接纳“不确定性”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认识到我们无法控制所有事情,并将注意力放在当下我们可以掌控的部分,能让我们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担忧。 对“过去”释怀: 过去已经发生,我们无法改变。纠结于过去,只会徒增伤感。接纳过去,从中学习,然后将精力投入到当下和未来。 第二步“接纳”,是通往内在自由的关键。当我们不再与现实对抗,当我们允许自己“就是这样”,我们才能卸下沉重的包袱,真正地轻装前行。 第三步:转化——重塑内在的能量 在“觉察”和“接纳”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具备了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更平和的心态。但仅仅停留在“看清”和“允许”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会如何积极地“转化”内在的能量,让它成为推动我们走向更积极、更健康状态的动力。 “转化”并非要我们强行改变自己,而是要我们在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和重塑我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模式,使其朝着更具建设性和支持性的方向发展。这就像园丁在打理花园,在清除杂草(不必要的想法和情绪)后,需要悉心培育花朵(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为什么要转化? 打破负面循环: 很多负面情绪和思维模式会形成恶性循环,不断地消耗我们的能量。转化能帮助我们打破这些循环,用更积极的能量取而代之。 提升应对能力: 当我们拥有转化负面能量的能力时,面对挑战和困难,我们就不再是那个被动承受的受害者,而是能够主动寻找解决方案的行动者。 创造积极体验: 积极的思维和情绪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通过转化,我们可以吸引更多积极的事件和体验进入我们的生活。 实现内在成长: 转化是一个持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每一次成功的转化,都在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强大、更 resilient 的内在世界。 如何进行转化? 转化需要策略和方法,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细致的耕耘。 重新构建认知: 我们的想法直接影响我们的感受和行为。当我们识别到负面的、不符合事实的思维模式时,就可以尝试用更积极、更现实的视角去重新构建它们。例如,将“我总是做不好”转化为“我可以从这次经验中学习”。 积极的自我对话: 像对待朋友一样,用鼓励、支持和肯定的语言与自己对话。当出现自我怀疑或批评的声音时,有意识地用积极的肯定句来回应。例如,“我相信自己能够应对这个挑战”,“我正在尽力而为”。 情绪的“再加工”: 学习如何理解和“再加工”情绪。例如,将“无力感”理解为“需要寻求支持的信号”,将“挫败感”看作是“需要调整策略的机会”。 培养感恩之心(深化): 持续地将感恩作为一种思维习惯。每天花时间去思考和记录让你感恩的事情,这不仅能带来积极情绪,更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设定积极的目标: 设定一些与你的价值观一致的、可实现的小目标。每当完成一个目标,就肯定自己的努力和进步。这能增强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循环。 能量管理: 关注那些能为你带来能量的事物(人、活动、环境),并适度地减少那些消耗你能量的事物。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能量水平,并主动补充能量。 创造积极的外部环境: 我们的外部环境也会影响我们的内在状态。有意识地创造一个积极、 supportive 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多接触积极向上的人,阅读有启发性的书籍,听能振奋精神的音乐。 “心智锻炼”: 想象自己已经达到了理想的状态,感受那种平静、自信和满足。这个“预演”的过程,能帮助你的大脑开始朝那个方向运作。 第三步“转化”,是让内在的力量焕发光彩的阶段。它让我们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创造者,用智慧和技巧,重塑一个更健康、更充满活力的内在世界。 第四步:连接——拥抱共情与支持 在自我平静的旅程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个误区,认为“自我平静”就意味着“孤立”或“独行”。然而,真正的平静,并非意味着与世界隔绝,而是能够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建立更深刻、更健康的连接。 “连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与自己的深度连接,二是与他人的高质量连接。这两种连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们内在平静的坚实后盾。 为什么要连接? 情感的流动与释放: 人是社会性动物,情感的表达与流动是健康心理的必要条件。与他人建立真诚的连接,能够让我们分享喜悦,分担痛苦,从而获得情感的释放和慰藉。 获得支持与理解: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挑战和困难。来自家人、朋友或社群的支持和理解,能给予我们巨大的力量,让我们感到不孤单。 拓宽视野与认知: 与不同的人交流,能让我们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方式,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培养共情能力: 共情,即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是建立高质量人际关系的关键。培养共情能力,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也更能获得他人的理解。 深化自我认知: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如何进行连接? 连接需要技巧和意愿,它并非自然而然发生,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去经营。 主动倾听: 在与人交流时,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对方身上,不打断,不评判,用心去理解对方的言语和感受。当一个人感到被真正倾听时,连接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真诚地表达: 分享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求,用“我”开头来表达,例如,“我感到有些担心”,而不是“你让我担心”。真诚的表达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培养共情: 尝试去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即使你并不完全同意。当你看到对方的痛苦或喜悦时,试着去感受,并用同理心回应。 设定健康的界限: 连接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迎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界限,并在需要时温和而坚定地表达出来,是保持健康连接的关键。这能让你既能与他人保持亲近,又能保护好自己的能量和需求。 寻找共同点: 即使与人观点不同,也能尝试寻找彼此的共同点,例如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价值观等。从共同点出发,更容易建立连接。 加入社群: 寻找与你有共同兴趣、志同道合的社群,例如读书会、运动俱乐部、志愿者组织等。在社群中,你更容易找到归属感,并建立有意义的连接。 表达感激: 对那些帮助过你、支持你的人表达真诚的感激。这不仅能加深彼此的情感,也能强化你积极的社交行为。 允许脆弱: 在信任的人面前,适度地展现自己的脆弱,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从而建立更深的连接。 第四步“连接”,是认识到我们并非孤岛,而是与其他生命相互依存的整体。通过与自己和他人建立高质量的连接,我们能够获得更强大的内在支持,并在人际互动中找到更多的和谐与平静。 第五步:实践——将平静融入日常 前面的四步,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实现内在的平静。然而,平静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将其内化,并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状态。 “实践”是前四步的升华,它强调的是将所学所感转化为持续的行动,让平静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而不是偶尔出现的“慰藉”。 为什么要实践? 巩固成果: 任何的学习和成长,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巩固。只有将学到的方法持续地运用,才能真正地内化,并产生长期的效果。 应对生活的无常: 生活是动态的,挑战层出不穷。只有将平静内化为一种习惯,我们才能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时,迅速地恢复到平衡状态,而不是被情绪轻易地击垮。 实现真正的自由: 当平静不再是一种刻意的努力,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方式时,我们才真正地获得了内在的自由。我们不再受外界的干扰,不再被内心的情绪所困扰,可以更自由地去选择,去生活。 成为榜样: 当我们自己成为一个平静、稳定的人时,我们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成为他们寻求平静的榜样。 如何进行实践? 实践的关键在于“小而坚持”。与其追求轰轰烈烈的大改变,不如从微小之处着手,持之以恒。 从“一件事”开始: 选择你在前面四步中学到的最能引起你共鸣的一项技能或练习,并坚持每天都去实践。例如,每天早晨进行一次正念呼吸,或者在睡前记录一件感恩的事情。 将平静融入“例行公事”: 在你每天都会做的活动中,加入平静的元素。例如,在通勤路上,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景物;在吃饭时,专心品味食物;在工作间隙,进行几次深呼吸。 “微小胜利”的庆祝: 每次成功地运用平静的技巧,或者在困难时刻保持了平和,都要给予自己肯定和鼓励。庆祝这些“微小胜利”,能增强你的信心,让你更有动力继续下去。 定期反思与调整: 定期(例如每周一次)回顾你的实践情况。哪些方法对你最有效?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根据反思的结果,适当地调整你的练习计划。 接受“复发”: 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回到原点”的时候,例如,又开始感到焦虑,或者又陷入了旧有的思维模式。这是正常的,重要的是不要因此而气馁,而是重新回到觉察,然后重新开始练习。 将平静视为一种“生活方式”: 逐渐地,将平静的练习从“一项任务”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你不再是因为“需要平静”而去练习,而是你“就是”那个拥有平静特质的人。 分享你的经验: 当你感觉自己有所进步时,可以适当地与信任的人分享你的经验。分享的过程,也是一次巩固和提升的过程。 第五步“实践”,是让内在平静的力量落地生根的阶段。它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生动的行动,最终让平静成为你生命中最坚实的底色,让你在波涛汹涌的生活中,永远拥有那份属于自己的、安稳的港湾。 结语:宁静致远,内在力量的觉醒 “励志”固然能点燃我们对未来的渴望,但当外部的火焰熄灭时,我们常常会感到失落和迷茫。本书所倡导的“自我平静的五步锻炼”,并非要取代励志,而是要为你构建一个更稳固、更持久的内在基石。 当我们学会“觉察”内在的喧嚣,看清自己的真实需求;当我们敢于“接纳”不完美的现实,与自己和解;当我们掌握“转化”内在能量的技巧,重塑积极的心态;当我们懂得“连接”他人,获得支持与共情;当我们坚持“实践”,将平静融入日常,我们就真正地启动了内在力量的觉醒。 这份力量,不是来自外界的赞美或鼓励,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那份安稳与清晰。它让你不再轻易被外界的起伏所动摇,不再害怕面对挑战,而是在喧嚣的世界中,依然能够保持一份从容和宁静。 愿这本书能成为你探索内在平静的指南,陪伴你走过每一个起伏,让你在生活的旅途中,寻找到那份最宝贵的、属于自己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