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當勵誌不再有效:自我平靜的五步鍛煉
定價:38.0元
作者:金木水
齣版社:九州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10838682
字數:237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將對勵誌界帶來的難以估量的影響。它提齣瞭一個對勵誌行業生死攸關的問題:勵誌真的有用嗎?
金木水先生認為他對行業做齣瞭巨大貢獻,而其他業內人士認為可能是場災難。這並非玩笑,想想看,勵誌書讀瞭不少,勵誌課聽瞭不少,勵誌電影看瞭不少,為什麼煩惱去瞭又來?道理都明白,為什麼自己卻總做不到?從社會層麵講,正能量宣傳不可謂不多,為什麼抑鬱不散、抑鬱癥頻發?本書將阻礙正見的原因,形容為頭腦中的“大山”。大山可否挪移?大山如何挪移?
本書見解獨特,為你另闢蹊徑。對於喜歡心靈和心理的朋友來講,本書將帶給你很多“噢,原來如此”的答案,以及不時的會心一笑。
目錄
作者介紹
金木水 自幼喜愛東西方文化,北京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獲得芝加哥大學理學碩士、新澤西羅格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並在美跨國公司工作數年;歸國後創建瞭年銷售額逾一億美金、員工上韆人的工業科技企業,擔任集團公司總裁十餘年。現旅居海外。上述隻說明他的煩惱不比你少。他自稱是世俗世界的世俗之人,這並非謙虛,而是事實;但作為世俗之人,他又嚮往平靜的不俗之心,這可能是你與他的共同之處。作者視野開闊、寫作風格理性而輕鬆。如果你希望動腦,那會喜歡他的理性;如果你希望靜心,那會喜歡他的輕鬆;如果你希望兩者兼具——這好像有點矛盾,那你會愛上這種風格!
文摘
序言
前言(節選)
祝賀你翻開瞭一本與眾不同的書。
這是一本宣揚“勵誌可能無效”的勵誌書,也是一本宣傳“修心沒有捷徑”的修心書。終於,你遇到瞭一本和心靈雞湯唱反調的書。
其實本人一直是心靈雞湯的粉絲。每次走進書店,我都被擺滿一樓大廳的心靈書籍所吸引,感受迎麵而來的正能量:有讓人“動心”的,比如“愛拼纔會贏”啦、“人生不設限”啦、“飛得更高”啦等等;有讓人“靜心”的,比如“退一步海闊天空”啦、“管好你的憤怒”啦、“少就是多”啦等等。倒不是說它們寫得不好,應該講文筆真好;也不是說它們寫得不對,應該講道理都對。但我質疑——理念真的有用嗎?
這個問題看似幼稚,但並非玩笑。可想一想——
我們早就明白“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的道理,為什麼常為昨天後悔?
我們早就明白“活在今天方格中”的道理,為什麼總為明天擔憂?
我們早就明白“做自己的本色”,為什麼卻為彆人一句話想個半天?
我們早就明白“憤怒是拿彆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為什麼還在懲罰自己?
我們早就明白“睡吧,留到明天去想”的道理,為什麼大腦仍然拒絕入睡?
顯然,道理歸道理,大腦即使明白,也未必照辦。
你看,勵誌界的朋友怎麼會喜歡我呢?一上來就碰瞭他們不喜歡被碰的地方。
但我纔剛剛開始呢。
試想,如果擺脫負麵想法就像領悟一個理念那麼簡單,那麼大傢都曾經讀過一本好書,或看過一部感人的電影,或聽過一堂勵誌課,當時下的決心也很大啊,怎麼煩惱去瞭又來?試想,既然正能量講瞭很多,心靈雞湯天天供應,為什麼周圍的抑鬱並未改善?請再想一想,如果自我平靜就像喝雞湯那麼簡單,那佛陀還需要離傢齣走,耶穌還需要降臨人世嗎?
顯然,勵誌如果停留於理念,效果有限。
各位見過很多速效的廣告吧? 比如,“30天讓你”、“30天讓你牙齒變白”、“30天讓你胃口變好”、“30天開始新的人生”、“30天情緒控製”等等。
這些廣告並不全是虛假宣傳。
隻可惜速效的,往往是短效的;速效的,也是容易反復的。
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同樣不是“速效”可以實現的。我不否認,少數非常幸運的人讀瞭少數非常好的書,確實改變瞭自己一生,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勵誌的道理就像天空中的白雲一樣,來瞭又去,而煩惱也像天空中的烏雲一樣,去瞭又來。
我曾經有幸旁聽過一次培訓,算是我聽過好的勵誌課瞭,當快結束的時候,老師問學員:“你們今天‘開悟’瞭嗎?”同學一個個心潮澎湃,左邊的站起來發言:“老師,今天我終於明白瞭一個道理!”後麵的站起來說:“老師,今天我終於恍然大悟!”當時我誠惶誠恐,捫心自問,是不是自己哪裏齣瞭問題?!
三個月以後,再見到這些學友,纔發現自己並未錯過什麼,該怎樣又變迴瞭怎樣——原來發火的繼續發火,原來悲觀的繼續悲觀,原來睡不著覺的還是睡不著覺,再也沒人提“大悟”的事情瞭,隻剩下“恍然”。
顯然,勵誌如果停留在理念,保質期也很短。
因此,我決定寫一本不同的書。
先說明下本書的結構,分為兩部分。部分是“人類不平靜的起源”,包括六章,偏重理論,我將告訴你——通往平靜之路沒有捷徑。第二部分是“平靜是怎樣煉成的”,也包括六章,偏重方法,我將告訴你——雖然沒有捷徑,但確有一條理性之路。
《當勵誌不再有效:自我平靜的五步鍛煉》 前言:在喧囂世界中找迴內在的寜靜 我們身處一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每天,我們都被各種聲音淹沒:新聞的轟炸、社交媒體的追逐、工作上的壓力,以及那些永無止境的“應該”和“必須”。在這樣的環境中,勵誌語錄和成功學雞湯似乎曾經是我們心靈的救命稻草,它們承諾著一個更美好、更強大、更成功的自己。然而,我們是否曾感到,當熱情褪去,當現實的挑戰一次次拍打過來,那些曾經振奮人心的口號,反而顯得蒼白無力,甚至讓人更加焦慮? 我們開始懷疑:為什麼我付齣瞭努力,卻依然感到疲憊不堪?為什麼我總是達不到那些“成功標準”,是不是我本身就有問題?勵誌的力量,似乎隻在我們精力充沛、順風順水的時候纔奏效,而當我們跌入榖底,感到迷茫和沮喪時,它卻顯得如此遙遠和奢侈。 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並非更多的“動力”或“激勵”,而是更深層次的“平靜”。這種平靜,不是逃避,不是麻木,而是一種源自內在的穩定力量,一種能夠讓我們看清事物本質、化解焦慮、並以更清晰、更從容的心態去麵對生活的方法。 《當勵誌不再有效:自我平靜的五步鍛煉》這本書,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而誕生的。它並非要否定勵誌本身的作用,而是要指齣,在某些時刻,我們可能走入瞭一個誤區:過度依賴外部的激勵,而忽略瞭構建自身內在的穩定基石。當外部的“火”熄滅時,我們常常會感到熄滅,因為它從未真正點燃我們內心的“燈”。 這本書旨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以付諸實踐的方法,幫助您在浮躁的世界中,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可持續的內在平靜。它不是一套抽象的理論,而是一係列具體的“鍛煉”,就像我們鍛煉身體一樣,需要持之以恒的練習,纔能真正地強健我們的心靈。 我們相信,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聲嘶力竭的呐喊,而是源自內心的靜默與清晰。當您不再執著於“必須成功”的焦慮,而是學會“如何平靜地存在”,您會發現,生活中的許多難題,迎刃而解;您的選擇,會更加明智;您的關係,會更加和諧;您的內心,會更加充實。 這本書是寫給那些在勵誌的浪潮中感到疲憊的您,寫給那些渴望找到一種更平和、更深刻的方式來麵對生活挑戰的您,寫給那些相信內在力量的您。讓我們一起踏上這場自我平靜的旅程,發現那個更加安穩、更加強大的自己。 第一步:覺察——看見內在的喧囂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著“應該”和“不應該”的世界裏。外界的聲音,如潮水般湧入,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思考,應該如何感受,應該如何行動,纔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久而久之,我們仿佛戴上瞭無數副有色眼鏡,用彆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價值,用彆人的聲音來定義自己的需求。 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很難真正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我們可能在遵循著一條彆人設定的道路,卻渾然不知;我們可能在錶達著一種並非發自肺腑的情緒,卻將其閤理化;我們可能在做齣一些並非真心想要的決定,卻認為是“成熟”或“理智”的錶現。 “覺察”是自我平靜的第一塊基石。它是一種能力的培養,一種嚮內看的藝術。它要求我們學會暫停,學會觀察,學會分辨。 為什麼要覺察? 看清模式: 很多時候,我們的反應和情緒並非偶然,而是長期形成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在作祟。覺察能幫助我們識彆這些模式,例如,是否總是傾嚮於在受挫時責備自己?是否總是容易在人際交往中感到不安?是否總是難以拒絕彆人的請求? 認識情緒的根源: 情緒是重要的信號,但我們往往隻關注錶麵的情緒,而忽略瞭它背後更深層的需求和擔憂。覺察讓我們能夠更細緻地探索情緒的來源,比如,憤怒背後是否是感到不被尊重?焦慮背後是否是對未知的恐懼? 擺脫自動化的反應: 在沒有覺察的情況下,我們很多時候是處於一種“自動駕駛”模式。事情一發生,我們就按照慣性做齣反應,而這種反應往往並非最優選擇。覺察能給我們一個“刹車”的機會,讓我們從自動化的軌道中跳齣來,選擇更適閤當下的迴應。 區分“我”與“我的想法/感受”: 我們常常會將自己的想法或感受等同於“我”本身。例如,“我感到失敗”與“我是一個失敗者”是截然不同的。覺察幫助我們認識到,想法和感受隻是流經內心的信息,它們並不定義我們的本質。 如何進行覺察? 覺察並非一種高深莫測的技能,而是可以通過日常練習來培養的。 正念呼吸: 這是最簡單也最直接的覺察練習。每天花幾分鍾,找一個安靜的環境,將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呼吸上。感受空氣進入和呼齣的過程,感受腹部或胸腔的起伏。當你的思緒飄散時,不加評判地輕輕將注意力拉迴到呼吸上。這就像給大腦做一次“重啓”,讓它從紛繁的思緒中暫時解脫齣來。 身體掃描: 閉上眼睛,將注意力依次移嚮身體的各個部位,從腳趾到頭頂。感受每個部位的觸感、溫度、以及是否存在任何緊綳或不適。不必試圖改變它們,隻是單純地去感受。這個練習能幫助你 reconnect with your physical self,察覺到身體發齣的信號,這些信號往往能反映齣我們的心理狀態。 情緒日誌: 每天記錄下讓你印象深刻的情緒。寫下當時的情境、你的感受、以及你當時的想法。在記錄的過程中,試著去理解是什麼觸發瞭這種情緒。隨著記錄的積纍,你就能逐漸看到自己情緒波動的規律和誘因。 “暫停”練習: 在一天中,有意識地進行幾次“暫停”。比如,在完成一項任務後,在與人交談的間隙,或者在感到一絲焦慮時。深呼吸一次,環顧四周,感受當下的環境。問問自己:“我現在感覺如何?我需要什麼?” 這個簡單的暫停,能幫你打破慣性,重新聚焦。 觀察你的想法: 試著將你的想法視為“天空中飄過的雲朵”。你不是雲朵,你隻是觀察者。當一個想法齣現時,不要立即陷入其中,也不要試圖排斥它。僅僅是觀察它,然後讓它自行飄過。這種練習能幫助你與你的想法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被它們完全控製。 第一步“覺察”,是認識自我的起點。它讓我們從被動接受信息的狀態,轉變為主動觀察和理解自身。隻有真正看見瞭內心的喧囂,我們纔能開始學習如何與之共處,並最終達到平靜。 第二步:接納——擁抱不完美的現實 在“覺察”的基礎上,我們開始看清自己內心的一些“不那麼完美”的部分:那些被壓抑的情緒,那些不閤時宜的想法,那些讓自己感到羞恥的經曆,甚至是一些難以改變的現狀。此時,我們可能會麵臨一個選擇:是繼續抗拒,繼續掙紮,還是嘗試接納? “接納”並非意味著“認命”或“放棄”。它不是一種消極的妥協,而是一種積極的、充滿智慧的姿態。接納,是cknowledging that things are as they are, without judgment and without resistance. 它是對現實的承認,是對自身狀況的理解,是對當下時刻的擁抱。 為什麼要接納? 停止內耗: 當我們抗拒現實,當我們拒絕接納自己的某些方麵時,我們就在和自己“打仗”。這種內耗會消耗大量的能量,讓我們感到身心俱疲,卻無濟於事。接納,是停止這場戰爭,將能量從對抗轉嚮建設。 釋放痛苦: 很多痛苦,並非來自於事件本身,而是來自於我們對事件的抗拒和評判。當我們不再試圖否認或壓抑痛苦時,它反而會失去一部分力量,並有可能轉化為成長的養分。 創造改變的可能性: 聽起來似乎有些矛盾,但接納是改變的前提。隻有當我們清晰地認識到“現在是什麼樣子”,我們纔能思考“我希望它變成什麼樣子”,並找到切實可行的路徑。抗拒和否認,反而會阻礙我們看到改變的可能性。 找迴平靜: 很多時候,我們的焦慮和不安,都源於我們想要改變那些我們暫時無法改變的事情,或者想要成為一個我們暫時還不是的樣子。接納當下的不完美,允許自己“就是這樣”,能極大地減輕這種壓力,帶來內心的平靜。 如何進行接納? 接納是一個需要耐心和練習的過程,特彆是當我們麵對的是一些長期存在或令人痛苦的現實時。 誠實地麵對: 審視你想要逃避或否認的部分。問問自己:“我正在逃避什麼?我為什麼會抗拒它?” 嘗試用一種不帶評判的眼光去看待它,就像觀察一個客觀事實一樣。 同情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比對彆人更苛刻。當我們犯錯或經曆睏難時,我們很容易陷入自我指責。試著用對待一個好朋友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給予理解、鼓勵和支持。記住,犯錯和經曆睏難是人生的常態。 區分“事實”與“評價”: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不好”或“錯誤”,是我們的評價,而不是客觀的事實。例如,“我今天沒有完成工作”是事實,而“我真是個一無是處的廢物”是評價。聚焦於事實,放下不必要的評價,能極大地減輕內心的負擔。 “允許”的練習: 嘗試在腦海中或口頭重復一些“允許”的句子,例如,“我允許自己感到疲憊”,“我允許自己有不確定的想法”,“我允許事情不是我期望的那樣”。這個練習能幫助你鬆開緊綳的神經,讓身心進入一種更放鬆的狀態。 感恩此刻: 即使是在睏難的時刻,我們也能找到一些值得感恩的事情。感恩的練習,能幫助我們將注意力從缺失和不滿轉嚮擁有,從而帶來一種平和與滿足感。感恩可以是對大大小小的具體事物,也可以是對生命本身。 接受“不確定性”: 生活充滿瞭不確定性,而我們往往希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接納“不確定性”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認識到我們無法控製所有事情,並將注意力放在當下我們可以掌控的部分,能讓我們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擔憂。 對“過去”釋懷: 過去已經發生,我們無法改變。糾結於過去,隻會徒增傷感。接納過去,從中學習,然後將精力投入到當下和未來。 第二步“接納”,是通往內在自由的關鍵。當我們不再與現實對抗,當我們允許自己“就是這樣”,我們纔能卸下沉重的包袱,真正地輕裝前行。 第三步:轉化——重塑內在的能量 在“覺察”和“接納”的基礎上,我們已經具備瞭更清晰的自我認知和更平和的心態。但僅僅停留在“看清”和“允許”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學會如何積極地“轉化”內在的能量,讓它成為推動我們走嚮更積極、更健康狀態的動力。 “轉化”並非要我們強行改變自己,而是要我們在理解和接納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引導和重塑我們的思維、情緒和行為模式,使其朝著更具建設性和支持性的方嚮發展。這就像園丁在打理花園,在清除雜草(不必要的想法和情緒)後,需要悉心培育花朵(積極的思維和情感)。 為什麼要轉化? 打破負麵循環: 很多負麵情緒和思維模式會形成惡性循環,不斷地消耗我們的能量。轉化能幫助我們打破這些循環,用更積極的能量取而代之。 提升應對能力: 當我們擁有轉化負麵能量的能力時,麵對挑戰和睏難,我們就不再是那個被動承受的受害者,而是能夠主動尋找解決方案的行動者。 創造積極體驗: 積極的思維和情緒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通過轉化,我們可以吸引更多積極的事件和體驗進入我們的生活。 實現內在成長: 轉化是一個持續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每一次成功的轉化,都在為我們構建一個更強大、更 resilient 的內在世界。 如何進行轉化? 轉化需要策略和方法,它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細緻的耕耘。 重新構建認知: 我們的想法直接影響我們的感受和行為。當我們識彆到負麵的、不符閤事實的思維模式時,就可以嘗試用更積極、更現實的視角去重新構建它們。例如,將“我總是做不好”轉化為“我可以從這次經驗中學習”。 積極的自我對話: 像對待朋友一樣,用鼓勵、支持和肯定的語言與自己對話。當齣現自我懷疑或批評的聲音時,有意識地用積極的肯定句來迴應。例如,“我相信自己能夠應對這個挑戰”,“我正在盡力而為”。 情緒的“再加工”: 學習如何理解和“再加工”情緒。例如,將“無力感”理解為“需要尋求支持的信號”,將“挫敗感”看作是“需要調整策略的機會”。 培養感恩之心(深化): 持續地將感恩作為一種思維習慣。每天花時間去思考和記錄讓你感恩的事情,這不僅能帶來積極情緒,更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設定積極的目標: 設定一些與你的價值觀一緻的、可實現的小目標。每當完成一個目標,就肯定自己的努力和進步。這能增強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從而形成積極的循環。 能量管理: 關注那些能為你帶來能量的事物(人、活動、環境),並適度地減少那些消耗你能量的事物。學會識彆和管理自己的能量水平,並主動補充能量。 創造積極的外部環境: 我們的外部環境也會影響我們的內在狀態。有意識地創造一個積極、 supportive 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多接觸積極嚮上的人,閱讀有啓發性的書籍,聽能振奮精神的音樂。 “心智鍛煉”: 想象自己已經達到瞭理想的狀態,感受那種平靜、自信和滿足。這個“預演”的過程,能幫助你的大腦開始朝那個方嚮運作。 第三步“轉化”,是讓內在的力量煥發光彩的階段。它讓我們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創造者,用智慧和技巧,重塑一個更健康、更充滿活力的內在世界。 第四步:連接——擁抱共情與支持 在自我平靜的旅程中,我們常常會有一個誤區,認為“自我平靜”就意味著“孤立”或“獨行”。然而,真正的平靜,並非意味著與世界隔絕,而是能夠在保持獨立性的同時,建立更深刻、更健康的連接。 “連接”包括兩個層麵:一是與自己的深度連接,二是與他人的高質量連接。這兩種連接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瞭我們內在平靜的堅實後盾。 為什麼要連接? 情感的流動與釋放: 人是社會性動物,情感的錶達與流動是健康心理的必要條件。與他人建立真誠的連接,能夠讓我們分享喜悅,分擔痛苦,從而獲得情感的釋放和慰藉。 獲得支持與理解: 在人生旅途中,我們難免會遇到挑戰和睏難。來自傢人、朋友或社群的支持和理解,能給予我們巨大的力量,讓我們感到不孤單。 拓寬視野與認知: 與不同的人交流,能讓我們接觸到不同的觀點和生活方式,從而拓寬我們的視野,加深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培養共情能力: 共情,即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是建立高質量人際關係的關鍵。培養共情能力,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更能獲得他人的理解。 深化自我認知: 通過與他人的互動,我們能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瞭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這有助於我們更全麵地認識自己。 如何進行連接? 連接需要技巧和意願,它並非自然而然發生,而是需要我們主動去經營。 主動傾聽: 在與人交流時,將注意力完全放在對方身上,不打斷,不評判,用心去理解對方的言語和感受。當一個人感到被真正傾聽時,連接就自然而然地發生瞭。 真誠地錶達: 分享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求,用“我”開頭來錶達,例如,“我感到有些擔心”,而不是“你讓我擔心”。真誠的錶達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培養共情: 嘗試去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即使你並不完全同意。當你看到對方的痛苦或喜悅時,試著去感受,並用同理心迴應。 設定健康的界限: 連接並不意味著無原則的迎閤。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界限,並在需要時溫和而堅定地錶達齣來,是保持健康連接的關鍵。這能讓你既能與他人保持親近,又能保護好自己的能量和需求。 尋找共同點: 即使與人觀點不同,也能嘗試尋找彼此的共同點,例如共同的興趣愛好、共同的價值觀等。從共同點齣發,更容易建立連接。 加入社群: 尋找與你有共同興趣、誌同道閤的社群,例如讀書會、運動俱樂部、誌願者組織等。在社群中,你更容易找到歸屬感,並建立有意義的連接。 錶達感激: 對那些幫助過你、支持你的人錶達真誠的感激。這不僅能加深彼此的情感,也能強化你積極的社交行為。 允許脆弱: 在信任的人麵前,適度地展現自己的脆弱,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從而建立更深的連接。 第四步“連接”,是認識到我們並非孤島,而是與其他生命相互依存的整體。通過與自己和他人建立高質量的連接,我們能夠獲得更強大的內在支持,並在人際互動中找到更多的和諧與平靜。 第五步:實踐——將平靜融入日常 前麵的四步,都指嚮瞭同一個目標:實現內在的平靜。然而,平靜並非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它需要我們將其內化,並融入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狀態。 “實踐”是前四步的升華,它強調的是將所學所感轉化為持續的行動,讓平靜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而不是偶爾齣現的“慰藉”。 為什麼要實踐? 鞏固成果: 任何的學習和成長,都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來鞏固。隻有將學到的方法持續地運用,纔能真正地內化,並産生長期的效果。 應對生活的無常: 生活是動態的,挑戰層齣不窮。隻有將平靜內化為一種習慣,我們纔能在麵對突如其來的睏難時,迅速地恢復到平衡狀態,而不是被情緒輕易地擊垮。 實現真正的自由: 當平靜不再是一種刻意的努力,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方式時,我們纔真正地獲得瞭內在的自由。我們不再受外界的乾擾,不再被內心的情緒所睏擾,可以更自由地去選擇,去生活。 成為榜樣: 當我們自己成為一個平靜、穩定的人時,我們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周圍的人,成為他們尋求平靜的榜樣。 如何進行實踐? 實踐的關鍵在於“小而堅持”。與其追求轟轟烈烈的大改變,不如從微小之處著手,持之以恒。 從“一件事”開始: 選擇你在前麵四步中學到的最能引起你共鳴的一項技能或練習,並堅持每天都去實踐。例如,每天早晨進行一次正念呼吸,或者在睡前記錄一件感恩的事情。 將平靜融入“例行公事”: 在你每天都會做的活動中,加入平靜的元素。例如,在通勤路上,有意識地觀察周圍的景物;在吃飯時,專心品味食物;在工作間隙,進行幾次深呼吸。 “微小勝利”的慶祝: 每次成功地運用平靜的技巧,或者在睏難時刻保持瞭平和,都要給予自己肯定和鼓勵。慶祝這些“微小勝利”,能增強你的信心,讓你更有動力繼續下去。 定期反思與調整: 定期(例如每周一次)迴顧你的實踐情況。哪些方法對你最有效?哪些方麵還需要加強?根據反思的結果,適當地調整你的練習計劃。 接受“復發”: 在實踐的過程中,難免會有“迴到原點”的時候,例如,又開始感到焦慮,或者又陷入瞭舊有的思維模式。這是正常的,重要的是不要因此而氣餒,而是重新迴到覺察,然後重新開始練習。 將平靜視為一種“生活方式”: 逐漸地,將平靜的練習從“一項任務”轉變為一種“生活方式”。你不再是因為“需要平靜”而去練習,而是你“就是”那個擁有平靜特質的人。 分享你的經驗: 當你感覺自己有所進步時,可以適當地與信任的人分享你的經驗。分享的過程,也是一次鞏固和提升的過程。 第五步“實踐”,是讓內在平靜的力量落地生根的階段。它將抽象的理念轉化為生動的行動,最終讓平靜成為你生命中最堅實的底色,讓你在波濤洶湧的生活中,永遠擁有那份屬於自己的、安穩的港灣。 結語:寜靜緻遠,內在力量的覺醒 “勵誌”固然能點燃我們對未來的渴望,但當外部的火焰熄滅時,我們常常會感到失落和迷茫。本書所倡導的“自我平靜的五步鍛煉”,並非要取代勵誌,而是要為你構建一個更穩固、更持久的內在基石。 當我們學會“覺察”內在的喧囂,看清自己的真實需求;當我們敢於“接納”不完美的現實,與自己和解;當我們掌握“轉化”內在能量的技巧,重塑積極的心態;當我們懂得“連接”他人,獲得支持與共情;當我們堅持“實踐”,將平靜融入日常,我們就真正地啓動瞭內在力量的覺醒。 這份力量,不是來自外界的贊美或鼓勵,而是源自內心深處的那份安穩與清晰。它讓你不再輕易被外界的起伏所動搖,不再害怕麵對挑戰,而是在喧囂的世界中,依然能夠保持一份從容和寜靜。 願這本書能成為你探索內在平靜的指南,陪伴你走過每一個起伏,讓你在生活的旅途中,尋找到那份最寶貴的、屬於自己的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