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熟语小词典 9787107221927

汉语熟语小词典 978710722192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研究中心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
  • 熟语
  • 词典
  • 语言学习
  • 文化
  • 成语
  • 谚语
  • 工具书
  • 参考书
  • 汉语词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ISBN:9787107221927
商品编码:2962393568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熟语小词典

定价:14.80元

售价:10.8元,便宜4.0元,折扣72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研究中心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1072219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汉语中的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传承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为了帮助外国学生正确地学习汉语熟语、运用汉语熟语,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研究中心专门组织专家编写了这部《汉语熟语小词典》。本词典也可供国内具有初、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学习使用。
  本词典收录了常见的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1300余条,涵盖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和国内主要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语汇。
  本词典规范、实用。条目、注音、释义与例句的编写完全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释义力求准确简明,让人明白易懂,并不盲目追求内容的多而全。例句力求浅显,方便读者的理解与掌握。
  本词典配有精美插图近百幅。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古今文化撷英:中华传统艺术与生活习俗探微》 导言: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孕育了无数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这些瑰宝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渗透在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到精神层面的信仰追求,无不烙印着独特的文化印记。本书《古今文化撷英:中华传统艺术与生活习俗探微》,旨在带领读者潜入历史的深处,细致考察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传统艺术形式、工艺技术及其背后的生活哲学与社会习俗。我们不专注于语言的精炼与凝练,而是侧重于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剖析、系统梳理与活态阐释,力求展现一个立体、丰满的传统中国图景。 第一编:雅致之境——传统艺术的形与神 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哲学空间 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歌,流动的音乐”。本章将不谈及词语的用法,而是聚焦于园林艺术的本体构建。我们将从选址、布局、叠山理水、花木配置等技术层面入手,深入分析苏州园林的“咫尺之内再造乾坤”与皇家园林的“开合有度,法度森严”之间的内在逻辑差异。重点探讨“借景”、“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如何体现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研究廊、亭、轩、榭等建筑小品在空间序列中的功能与象征意义,剖析水系布局对园林意境营造的关键作用。此外,还将对比分析南北园林在气候适应性与审美取向上的分野,例如北方园林的规整肃穆与南方园林的精巧秀丽。 第二章:陶瓷艺术的“土”与“火”的对话 陶瓷,是中华民族最早登上世界舞台的艺术形式之一。本章将系统梳理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彩陶,到唐三彩、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审美巅峰,再到明清景德镇彩瓷的鼎盛。我们着重分析不同时期釉料的化学构成、烧制温度、成型工艺(拉坯、印坯、注浆)的演变,以及纹饰主题(如龙凤、花鸟、山水、青绿山水)的文化内涵。例如,探究青花瓷的钴料来源、釉下彩绘的技法挑战,以及粉彩、珐琅彩在西方技术传入后的融合与创新。陶瓷不仅仅是器物,更是社会等级、贸易往来和技术革新的物质载体。 第三章:书法与绘画的笔墨精神 书法与中国画常被视为“双璧”,共享“笔墨”这一核心语言。本章不再分析成语,而是深入技法和审美范畴。在书法方面,我们将探讨篆、隶、楷、行、草五体各自的结构原理、用笔提按顿挫的力度控制,以及章法布局的疏密得当。研究王羲之的“遒劲妍美”与颜真卿的“雄浑厚重”所代表的书体精神。在中国画方面,重点解析“骨法用笔”、“气韵生动”的内涵,对比文人画(水墨写意)与院体画(工笔重彩)在题材选择(梅兰竹菊与山水人物)和笔墨表现上的差异,阐释留白艺术在东方美学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编:人间烟火——传统生活习俗的流变 第四章:岁时节庆与物候文明 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活节奏深受农耕文明和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本章将详尽考察主要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的起源、演变及其地域性差异。不再解释节日用语,而是追溯其背后的社会功能与祭祀文化。例如,清明的寒食习俗如何演变为踏青扫墓;端午的龙舟竞渡与爱国情怀的结合;中秋团圆的饮食结构(月饼的形制与馅料)。重点剖析节庆活动中,特定食物、服饰、祭仪如何体现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顺应。 第五章:传统建筑中的伦理秩序 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徽派建筑、客家土楼,是居住功能与伦理观念的完美结合。本章侧重于空间布局对宗法制度的反映。分析中轴线的轴线对称、尊卑有序的严格要求;内天井在采光、通风及家庭聚集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房间(正房、厢房、耳房)的使用权限划分。探讨屋顶形式(硬山、歇山、庑殿)所代表的等级象征,以及门楼、照壁在家族身份标识上的重要性。土楼的防御性设计则反映了特定地域的社会安全需求。 第六章:服饰形制与身份的隐语 传统服饰不仅仅是蔽体的工具,更是社会身份、礼仪规范的视觉符号。本章将对比分析汉族服饰(如深衣、襦裙、袍衫)的基本形制,并重点考察不同历史时期(如唐代的圆领、宋代的褙子、明代的比甲)的典型特征。关注织物品种(丝绸、麻布、棉布)的地域分布与工艺发展,以及刺绣、缂丝、蜡染等装饰技法的文化价值。头饰、冠冕、腰带等配饰如何精确地标识出穿着者的年龄、婚否、官阶乃至宗教信仰。 第七编:匠心独运——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困境 第七章:古代手工业的技术体系与传承脉络 本章聚焦于支撑古代社会运转的几大核心手工业门类。深入探讨冶金术(如生铁铸造、灌钢法)的进步如何推动农业工具和兵器的发展;造纸术(如皮纸、竹纸的原料选择与抄纸工艺)对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影响;以及纺织业中提花技术(如提花机)的复杂操作。我们将追溯这些技艺的师徒传承模式,分析其在古代工匠行会制度下的管理与保护,并探讨其在工业化浪潮冲击后面临的失传风险与当代抢救性保护的努力。 第八章:传统礼仪与社交规范的物质载体 礼仪,是维护古代社会和谐稳定的核心准则。本章将考察与礼仪相关的物质遗存,如不同形制的酒器(爵、觚、卣)、用于祭祀或宴饮的食器(鼎、簋、笾、豆)的规制。分析茶道的兴起如何从禅宗的静心仪式演变为精致的社交艺术,茶具的材质、泡茶的水温与饮茶的礼节。同时,也将审视传统婚丧嫁娶中,聘礼、嫁妆的构成如何体现家族的经济实力与对礼法的尊重。 结语:传统的当代回响 中华传统文化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其艺术形态与生活习俗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与美学价值。本书通过对这些物质与非物质元素的细致考察,意在唤醒读者对本土文化深层次的理解与认同。传统并非僵死的教条,而是可以被重新激活的创造力源泉,激励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以更具文化自觉性的眼光,去构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与生活秩序。本书所展示的,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关于“如何生活得更美好”的集体智慧结晶。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语文爱好者,我对词典的检索效率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本《汉语熟语小词典》在索引和检索设计上做到了极致的便捷。我原本担心,收录了大量熟语,查起来会不会像大海捞针。但事实是,它的主要检索方式非常清晰,提供了多种途径。除了最基础的按拼音首字母排序之外,它还特别设置了一个“部首索引”,这对习惯了传统字典查阅方式的老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更绝的是,它似乎还考虑到了用户在回忆时不确定具体词语的场景,在某些高频词条的附近,还会进行相关的联想推荐,比如查询“画蛇添足”时,旁边可能会提示“多此一举”,虽然不是直接的关联词条,但这种布局大大提高了查找的连贯性和效率。我测试了好几次,从拿到书本到定位到目标词条,耗时都非常短,这说明编者在用户体验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完全符合工具书“快、准、稳”的特性。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查阅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本“文化随笔集”。在阅读那些经典的熟语解析时,我发现编者时不时地会穿插一些简短的“文化背景小贴士”或者“历史典故速览”。这些内容不是主干,而是非常巧妙地镶嵌在释义的侧边栏或者脚注里。例如,在解释一个与古代官场相关的成语时,会简要提及当时的官制背景;解释一个涉及天文地理的成语时,会简单科普一下古人对星象的认知。这些零散但极具价值的“文化碎片”,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些词汇诞生的环境的理解。它不再是干巴巴的定义集合,而是有血有肉的语言历史切片。读完一个词,你不仅知道“怎么用”,更能体会到“为什么会这样用”,这种深层次的认知提升,是我在其他一些更偏重于“量大”的词典中很少获得的体验。

评分

这本《汉语熟语小词典》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质量非常扎实。封面采用了比较经典的米黄色调,配上醒目的红色标题,既有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审美的简洁。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一摸就掉色的纸张,而是带有一定纹理的、触感舒适的印刷用纸,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装订方面,我特别留意了,翻开书本时,书脊的弯曲度非常自然,说明锁线工艺做得相当到位,即便是经常需要大幅度摊开查阅,也不用担心书页脱落的问题。而且,这本书的开本拿在手上非常合适,不大不小,既方便携带,又保证了版面的舒展度,排版上的留白做得恰到好处,使得每一个词条的释义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阅读起来一点都不拥挤。光是看着它放在书架上,就觉得增添了一份书卷气,绝对是一款值得收藏的工具书。那种实体书的质感,是电子屏幕永远无法替代的体验,每一次翻动,都能感受到文字的重量和知识的沉淀。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对细节要求很高的人,尤其是对于工具书的校对质量。之前用过一些同类词典,经常会遇到错别字或者释义自相矛盾的情况,非常影响阅读体验和学习的准确性。然而,在这本《汉语熟语小词典》中,我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印刷错误或是内容逻辑上的瑕疵。字体选用的是清晰易读的宋体(或者类似字体),字号大小适中,即便是光线不太好的环境下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而且,我注意到它在处理一些有争议性或多重来源的熟语时,通常会选择最主流或最被广泛接受的解释,并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读者可以完全信赖书中的内容,可以放心地将它作为日常学习和写作的“定海神针”,而不是需要时刻警惕其中错误的“定时炸弹”。这套书的质量把控,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尊重和对读者负责的态度。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想系统梳理一下那些似是而非、用时容易卡壳的熟语。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为我这种“半吊子”学习者量身定做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成语,而是采用了结构化的解析方式。首先是标准的四字结构呈现,接着是清晰的拼音标注,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每个熟语的“语境适用性”做了非常细致的分析。比如,它会明确指出某个熟语在现代书面语和日常口语中的使用侧重,甚至会区分出哪些是带有褒义色彩,哪些需要谨慎使用的贬义或中性词。这一点对于非母语者或者初学者来说,简直是避雷神器。我试着用它查了几个我经常混淆的表达,发现它的解释不仅精准,而且深入浅出,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比如对一个双关性很强的熟语,它能分别拆解出字面意思和引申义,让人恍然大悟,真正理解了古人在表达时的精妙之处。这种深入骨髓的讲解,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小词典”的定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