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手机里的大世界
:128.00元
售价:93.4元,便宜34.6元,折扣72
作者:张佳鑫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196009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内容从浅显到逐步深入,让爷爷奶奶轻松掌握流行又常用的手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表述清晰,逻辑顺畅,图文结合,更方便了老年人群体的阅读。
本书介绍了智能手机快速入门的四个步骤:*步,每一节或每一个专题的开始,有一段对本节内容的介绍和课程导入。语言幽默且不乏知识性,带入感强。第二步,环环相扣、图例清晰,手把手学手机,再也不用担心学不会了。第三步,直观总结学习要点,一点就透。第四步,每一节内容之后有一段针对本节内容的科技小妙招,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也是对本节知识的一个拓展。
张佳鑫,北京邮电大学5G通信专业博士。2011年起开展夕阳再晨科技助老服务,创立“夕阳再晨”公益品牌,利用“互联网 公益创业”思维,搭建起覆盖16个城市25万老人的公益服务平台,带动北京、上海、山西、南京、河南、四川、湖南等地几十所高校志愿者,帮助老年人快速融入信息化社会,助其体验网络沟通带来的生活便利。“夕阳再晨”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GSVC全球社会企业创业大赛中国区*影响力奖等荣誉。发起人张佳鑫荣获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身边好人、2014年度十大北京榜样、北京市首批五星级志愿者、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海淀区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可以说是它最大的亮点之一,与我预期中那种严肃的学术腔调截然相反。它的句式变化多端,时而像散文一样优美流畅,充满画面感;时而又陡然转向精准、犀利的分析,仿佛一下子切换到了商业分析报告的模式。这种风格上的跳跃,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割裂感,反而增强了内容的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举例论证时的那种“接地气”。他不会只引用顶尖学者的研究,而是大量引入普通人在使用特定App时遇到的具体场景和心路历程。比如,讲到“点赞文化”对自我价值认同的影响时,他引用的案例是某位普通白领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精致的早餐照片后,等待点赞数量的心态波动——这描述得太真实了,让我瞬间联想到了自己无数次刷新社交媒体的焦虑。这种细节的捕捉能力,显示了作者对当代社会肌理有着极其细致的观察和体察,绝非闭门造车之作。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将信将疑。封面设计得挺现代,但名字“手机里的大世界”听起来有点像那种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没什么特别的吸引力。我本来是想找点关于数字生活对社会结构影响的深度分析,结果翻开目录,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讲述一些具体应用和个体体验,这让我一度有点失望。不过,既然买了,就打算随便翻翻。没想到,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甚至觉得枯燥的技术变迁,描绘得如同史诗般壮阔,又贴近生活到让人感到一丝丝的“痛点”共鸣。特别是关于信息茧房的那几章,简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日常刷手机时那种不知不觉的自我设限。虽然它没有直接给我提供什么惊天动地的理论框架,但它那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掌中这个“世界”的关系,这感觉比直接灌输理论要深刻得多。我甚至有好几次是合上书,盯着手机屏幕出神,思考着自己是不是活在了作者描绘的那个“虚拟围城”里。
评分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阅读体验,那就是“意料之外的清醒剂”。我不是那种热衷于阅读各种“反乌托邦”题材的人,但我读完后,却感觉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自动化”倾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成功地平衡了批评和建设。它没有陷入对科技进步的盲目乐观主义,也没有走向极端的悲观论调。作者在分析了各种“陷阱”之后,似乎提供了一种“如何携带工具而不被工具携带”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并非是教你卸载App或关机休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背后的算法逻辑,从而在每一次互动中保持一种主动的、审慎的距离感。这种由内而外的认知升级,是我阅读其他同类书籍时很少能获得的收获。它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次自我觉察的大门。
评分坦率地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适合技术宅或市场营销人员的书籍,没想到它对纯粹的文学爱好者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原因在于,作者构建的“手机世界”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地运用了“迷宫”和“镜厅”的比喻。它探讨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是人类在技术驱动下的认知边界的拓展与收缩。书中对“注意力的商品化”这一概念的阐述,尤其发人深省。作者用了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笔法,将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滑动,都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坐标下进行审视。他没有使用晦涩的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将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包装成关于“时间如何被货币化”的深刻寓言。这让我在阅读时,有一种在阅读卡尔维诺或博尔赫斯的感觉,只不过这次的“奇幻文学”场景,就发生在我们每天的口袋里。这提升了这本书的层次,使其超越了一般的“如何更好地使用手机”的指导手册。
评分我得承认,我通常对这类探讨媒介和科技的书籍抱有一种天然的警惕,因为太多作者喜欢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批判“被手机绑架”的现代人,听起来就像是老一辈对新事物的不理解。但这本《手机里的大世界》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它没有采取指责的口吻,反而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陪你回忆过去,然后一起展望未来。比如,书中对早期移动互联网的怀旧描写,那种拨号上网的延迟感、第一次收到彩信的激动,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这个“数字原住民”都产生了一种跨越代际的共情。更绝妙的是,作者在讨论诸如短视频崛起、即时通讯的泛滥时,并没有简单地贴上“碎片化”的标签,而是深入剖析了背后的商业逻辑和人性需求。他没有急于给出“解药”,而是精准地描摹了病症的复杂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参加了一场高质量的辩论,双方的观点都很有力,但最终的结论却留给了读者自己去形成。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很多严肃论著所欠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