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讲义 9787539297941

明史讲义 978753929794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森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明朝
  • 明史
  • 历史教材
  • 史学
  • 中国历史
  • 王朝史
  • 学术著作
  • 讲义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97941
商品编码:2962834225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明史讲义

:46.00元

售价:33.6元,便宜12.4元,折扣73

作者:孟森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392979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推崇的明史研究著作,二十世纪明史研究扛鼎之作。

内容提要

本书为明清史研究开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根据他20世纪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编纂而成。这本书以正史《明史》为基础,以私修史及野史笔记等作为引证,将《明史》中诸多疑问勘正清楚,并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评述,见识高远、考证翔实、轮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现代明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目录


作者介绍

孟森(1869—1938),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后,于1913年当选为民国临时众议院议员。为配合议会活动,曾撰写时政论文;与此同时,相继发表有关清代历史的专题考证文章,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1923年,因拒绝参加曹锟贿选而南下,从此脱离政治,专心研究清史。1929年,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专教明清间历史。 1938年患胃癌卒于北平。长期以来,孟森先生被学界公认为近代明清史研究的杰出奠基人之一。他学识渊博,考证细密,论析深刻,著述宏富,誉满海内外。主要著作有《心史丛刊》、《满洲开国史讲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明元清系通纪》、《明清史论著集刊正续编》等。

文摘


序言



《古今上下五千年》: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画卷 在中国浩瀚的文明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历史光芒。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到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建设征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史诗。 《古今上下五千年》便是一部力图将这宏大历史画卷浓缩于笔端,以严谨而不失生动的叙述,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那些决定国家命运、影响民族走向的重大事件,感受那些塑造中华文明、激励后世前行的伟大人物。 本书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将历史的脉络梳理得清晰分明,将复杂的历史进程层层剖析。它以时间为轴线,从远古的洪荒时代一路讲到近代,力求呈现一个完整而连续的中国历史叙事。在编撰过程中,编者遵循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史料的准确性和观点的公允性,但更注重将枯燥的史实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历史仿佛重现在读者眼前。 一、 洪荒之始,文明曙光:从远古的传说到早期国家的形成 《古今上下五千年》的开篇,并非直接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是从那些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的远古传说讲起。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燧人氏钻木取火……这些古老的神话,勾勒出中华文明最初的轮廓,反映了先民们对世界起源、生命演化以及生存智慧的朴素认知。它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原点,是我们在理解自身文化根源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后,本书将目光聚焦于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从仰韶文化的彩陶,到河姆渡的稻作文明,我们可以看到早期人类在中华大地上辛勤耕耘、创造文明的足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更是打开了我们认识商朝历史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祭祀、战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周朝的封建制、礼乐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基本格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在讲述这些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也探讨了早期社会组织、宗教信仰以及技术发展的萌芽。 二、 百家争鸣,思想激荡:春秋战国的思想解放与政治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更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个空前辉煌的黄金时代。“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反而催生了思想的空前解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纷纷涌现,他们的思想体系犹如百川汇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思想格局。《古今上下五千年》将详细梳理各家学说的核心观点,例如孔子的“仁”与“礼”,老子的“道”与“无为”,墨子的“兼爱”与“非攻”,以及法家对君主集权的强调。 在政治上,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虽然带来了战乱,但也加速了旧的政治制度的瓦解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崛起。秦国从一个边陲小国崛起,最终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这其中的政治、军事、经济改革,以及商鞅变法等关键事件,本书将予以深入剖析。 三、 大一统的辉煌与危机:秦汉帝国与盛世的背后 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建立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修建驰道、长城,这些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基本框架。然而,秦朝的迅速灭亡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大部分制度,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汉武帝时期,外抗匈奴,内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丝绸之路的开辟,更是将中国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开启了东西方交流的新篇章。本书将详细描绘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对外关系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同时也审视汉朝后期出现的土地兼并、宦官外戚专权等危机因素。 四、 分裂与融合的时代: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秦汉帝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分裂时期,即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虽然政治上动荡不安,但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融合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带来了新的民族观念和生活方式,与汉族文化相互碰撞、借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佛教在这一时期传入并得到广泛传播,对中国人的哲学思想、艺术审美、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玄学在士人阶层流行,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展现了独特的精神风貌。建安文学、陶渊明的田园诗、顾恺之的绘画,都是这一时期文化艺术的瑰宝。本书将着重展现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复杂性,以及多元文化如何在中国土地上交融、演变,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奠定基础。 五、 盛世气象,兼容并蓄:隋唐帝国的辉煌与开放 隋朝虽短,却完成了南北统一,修建了大运河,为后来的唐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开放的朝代之一。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不断完善;经济上,均田制、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生产;文化上,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领域都达到了新的高峰。 唐朝的开放与包容是其盛世的重要特征。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各国使节、商人、学者云集,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和思想。本书将深入描绘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社会生活、对外交流以及辉煌的文化艺术,展现一个自信、开放、繁荣的中国形象。同时,也会探讨安史之乱如何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六、 经济重心南移与多元文明的交织:宋元时期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达的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文化兴起,科技发明层出不穷,如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应用,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宋朝在军事上面临北宋与南宋的不同境遇,最终被元朝所灭。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疆域辽阔,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驿站制度的完善,为长途旅行和商业贸易提供了便利。元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与影响,本书也将予以客观的评价。 七、 专制王权的强化与中华文明的传承:明清时期 明朝在政治上强化了君主专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后又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最终未能突破封建体制的束缚。郑和下西洋,展现了明朝强大的航海实力和对外交流的愿望。晚明时期,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也带来了新的思想文化。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康乾盛世是其辉煌的顶点,但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清朝逐渐走向衰落。本书将探讨清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以及对外关系,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八、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从晚清到新中国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聚焦于中国近代史。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再到新中国的建立,这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反抗侵略、追求独立解放、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壮丽史诗。本书将细致梳理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潮,展现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探索精神和革命斗争。 结语 《古今上下五千年》并非一本孤立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读者可以看到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它旨在激发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下,展望未来。阅读此书,不仅仅是了解过去,更是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对话,汲取前行的力量。它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反复阅读的中国历史入门读物,也是一本激发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精神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明史讲义》在处理明朝对外关系时,展现了一种审慎而深刻的洞察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朝贡贸易”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种贸易模式视为一种落后的制度,而是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政治考量、经济现实以及文化意义。他详细阐述了明朝政府为何推行朝贡制度,这种制度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它与后来西方殖民扩张模式的根本区别。在论述郑和下西洋时,书中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航海壮举的描述,而是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探讨了这次远航的战略意图和潜在的经济收益。我更看重的是,作者在分析这些对外政策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他会将明朝的政策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并与其他国家或时期的类似政策进行比较。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明朝的外交策略有了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也让我体会到了历史研究的严谨与魅力。

评分

偶然翻到一本《明史讲义》,书脊上的老旧感让我一下子回到了学生时代。这本书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但它却以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方式,将一段沉淀了历史尘埃的朝代徐徐展现在我眼前。我尤其喜欢它对明朝早期制度的梳理,那种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脉络,仿佛让我亲身经历了洪武、永乐年间那段筚路蓝缕的开创岁月。作者在论述冗长的官制改革、卫所制度的建立时,并没有用枯燥的陈述句堆砌,而是通过穿插一些当时的史料片段,例如奏折、诏令的摘录,让那些抽象的制度变得鲜活起来。我能感受到官员们在改革中的困境与挣扎,也能体会到统治者推行新政的决心与魄力。特别是关于海禁政策的讨论,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定性为闭关锁国,而是深入分析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经济动因以及对社会发展造成的复杂影响,这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立体、更 nuanced 的认识。读完这部分,我甚至产生了想要去查阅更多关于明朝对外贸易和海外交流的资料的冲动,这本书无疑在我心中播下了求知的种子。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明朝文化艺术的解读。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论述政治经济的同时,也为文化艺术留下了相当大的篇幅。我尤其欣赏他对明朝文学的探讨,比如对小说、戏曲发展的梳理。书中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引用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来论证这些作品是如何反映民间的思想和情感,又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相互激发的。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描述这些文化现象时的那种热情,他仿佛是一位文化的朝圣者,用最真诚的心去解读那些流传千古的艺术瑰宝。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明朝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朝堂庙堂,而是延伸到了市井巷陌,延伸到了文人墨客的笔尖之上。这本书让我看到,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政治的更迭,更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评分

阅读《明史讲义》的过程,是一次奇妙的思维漫游。我常常会在某个章节停留良久,反复咀嚼作者的观点。书中对于明朝中后期官场生态的描摹,可以说是入木三分。那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派系林立的斗争,以及权力斗争中暗流涌动的策略,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党争”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政治斗争描述为无休止的内耗,而是尝试去探究其背后深层的权力结构、利益纠葛以及思想碰撞。他引用了大量的史书细节,比如某位官员在朝堂上的发言、某个奏疏的措辞,甚至是一些文人墨客的诗词唱和,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他的梳理下,汇聚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画卷。我仿佛看到了严嵩如何步步为营,也看到了海瑞如何孤身奋战。这种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不再将明朝的历史简单地视为帝王的兴衰,而是看到了无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厚度,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之中,而作者正是善于从这些细节中挖掘出深刻的洞见。

评分

《明史讲义》的叙述方式,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像一些通俗史书那样哗众取宠,也没有学术专著那样高深莫测,而是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讲义”二字精髓。在讲述明朝的军事制度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述军队的编制和番号,而是深入分析了明朝军队的战术特点、武器装备以及与当时其他国家军队的对比。我特别喜欢关于戚继光抗倭的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戚家军的训练方法、鸳鸯阵的威力,以及戚继光本人在军事思想上的创新。这种对军事细节的呈现,让我对明朝的军事实力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对那个时代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作者在分析军事事件时,也穿插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描述,比如粮饷的供应、民生的艰难等,这使得军事分析不再孤立,而是与整个社会背景紧密相连。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讲述历史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更为真实的明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