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明史讲义
:46.00元
售价:33.6元,便宜12.4元,折扣73
作者:孟森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392979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推崇的明史研究著作,二十世纪明史研究扛鼎之作。
本书为明清史研究开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根据他20世纪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编纂而成。这本书以正史《明史》为基础,以私修史及野史笔记等作为引证,将《明史》中诸多疑问勘正清楚,并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评述,见识高远、考证翔实、轮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现代明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孟森(1869—1938),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后,于1913年当选为民国临时众议院议员。为配合议会活动,曾撰写时政论文;与此同时,相继发表有关清代历史的专题考证文章,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1923年,因拒绝参加曹锟贿选而南下,从此脱离政治,专心研究清史。1929年,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专教明清间历史。 1938年患胃癌卒于北平。长期以来,孟森先生被学界公认为近代明清史研究的杰出奠基人之一。他学识渊博,考证细密,论析深刻,著述宏富,誉满海内外。主要著作有《心史丛刊》、《满洲开国史讲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明元清系通纪》、《明清史论著集刊正续编》等。
《明史讲义》在处理明朝对外关系时,展现了一种审慎而深刻的洞察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朝贡贸易”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种贸易模式视为一种落后的制度,而是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政治考量、经济现实以及文化意义。他详细阐述了明朝政府为何推行朝贡制度,这种制度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它与后来西方殖民扩张模式的根本区别。在论述郑和下西洋时,书中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航海壮举的描述,而是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探讨了这次远航的战略意图和潜在的经济收益。我更看重的是,作者在分析这些对外政策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他会将明朝的政策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并与其他国家或时期的类似政策进行比较。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明朝的外交策略有了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也让我体会到了历史研究的严谨与魅力。
评分偶然翻到一本《明史讲义》,书脊上的老旧感让我一下子回到了学生时代。这本书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但它却以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方式,将一段沉淀了历史尘埃的朝代徐徐展现在我眼前。我尤其喜欢它对明朝早期制度的梳理,那种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脉络,仿佛让我亲身经历了洪武、永乐年间那段筚路蓝缕的开创岁月。作者在论述冗长的官制改革、卫所制度的建立时,并没有用枯燥的陈述句堆砌,而是通过穿插一些当时的史料片段,例如奏折、诏令的摘录,让那些抽象的制度变得鲜活起来。我能感受到官员们在改革中的困境与挣扎,也能体会到统治者推行新政的决心与魄力。特别是关于海禁政策的讨论,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定性为闭关锁国,而是深入分析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经济动因以及对社会发展造成的复杂影响,这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立体、更 nuanced 的认识。读完这部分,我甚至产生了想要去查阅更多关于明朝对外贸易和海外交流的资料的冲动,这本书无疑在我心中播下了求知的种子。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明朝文化艺术的解读。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论述政治经济的同时,也为文化艺术留下了相当大的篇幅。我尤其欣赏他对明朝文学的探讨,比如对小说、戏曲发展的梳理。书中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引用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来论证这些作品是如何反映民间的思想和情感,又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相互激发的。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描述这些文化现象时的那种热情,他仿佛是一位文化的朝圣者,用最真诚的心去解读那些流传千古的艺术瑰宝。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明朝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朝堂庙堂,而是延伸到了市井巷陌,延伸到了文人墨客的笔尖之上。这本书让我看到,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政治的更迭,更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评分阅读《明史讲义》的过程,是一次奇妙的思维漫游。我常常会在某个章节停留良久,反复咀嚼作者的观点。书中对于明朝中后期官场生态的描摹,可以说是入木三分。那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派系林立的斗争,以及权力斗争中暗流涌动的策略,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党争”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政治斗争描述为无休止的内耗,而是尝试去探究其背后深层的权力结构、利益纠葛以及思想碰撞。他引用了大量的史书细节,比如某位官员在朝堂上的发言、某个奏疏的措辞,甚至是一些文人墨客的诗词唱和,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他的梳理下,汇聚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画卷。我仿佛看到了严嵩如何步步为营,也看到了海瑞如何孤身奋战。这种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不再将明朝的历史简单地视为帝王的兴衰,而是看到了无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厚度,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之中,而作者正是善于从这些细节中挖掘出深刻的洞见。
评分《明史讲义》的叙述方式,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像一些通俗史书那样哗众取宠,也没有学术专著那样高深莫测,而是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讲义”二字精髓。在讲述明朝的军事制度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述军队的编制和番号,而是深入分析了明朝军队的战术特点、武器装备以及与当时其他国家军队的对比。我特别喜欢关于戚继光抗倭的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戚家军的训练方法、鸳鸯阵的威力,以及戚继光本人在军事思想上的创新。这种对军事细节的呈现,让我对明朝的军事实力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对那个时代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作者在分析军事事件时,也穿插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描述,比如粮饷的供应、民生的艰难等,这使得军事分析不再孤立,而是与整个社会背景紧密相连。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讲述历史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更为真实的明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