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辞海(第六版 缩印本)(当代中国的极具的大型综合性辞典) |
| 作者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 定价 | 300.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630479 |
| 出版日期 | 2010-03-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辞海(第6版)》概况:当代中国的极具的大型综合性辞典——《辞海》,自1936年出版发行至今已有70余年。一书在手,常用的单字、语词和百科词语,包括重要的名词、概念、术语、成语、国名、人名、地名、组织、机构、事件、会议、著作、文件、决议等等,均可查到。“对不对,查《辞海》”已成为广大读者的口头禅。 词目改动超过三分之一 新版《辞海》收单字字头17914个,比第五版增加近400个,附繁体字、异体字4400余个;词条127200余条,比第五版增加4200余条;字数2300余万字,比第五版增加200余万字;图片16000余幅,与第五版相当。本版删去词目7000条,新增词目12300余条,词目改动幅度超过三分之一。本版有大16开五卷彩图本,大16开3卷普及本,大16开单卷缩印本以及大16开多卷彩图豪华本(暂名)。此外,还计划推出具有无线上网功能的《辞海》手持阅读器以及网络版。 中国特色理论条目形成系列 新版《辞海》增加和充实了中国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条目。增补和充实了等有关邓理论的条目。增收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系列条目,包括等。增收了科学发展观及其系列条目,包括等,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条目形成系列,同时使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的条目形成系列。 增收现代汉语及网络用语 新版《辞海》突破以往只收古代汉语的陈规惯例,增收5000条常用的现代汉语和网络用语。增收现代汉语,如果按义项计则数以万计。如 ,除了保留第五版5个义项外,第六版又新增了5个现代汉语义项,即:诬赖、责怪,不好(坏)、无赖、当离开而不肯离开。这与新增词目等一样,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词汇。同时,增加了网络用语。第五版《辞海》,在网络方面,仅收一条。随着网络的全球化、全民化,第六版《辞海》增收了等等。现代汉语和网络用语在人们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增收这两方面的条目,无疑能使《辞海》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时代。 反映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新版《辞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的状况。例如,航天科学新增的,既反映了从1999年11月到2002年11月,发射“神舟”1号至4号完成的不载人的飞行试验,又反映了从2003年10月至2008年9月,“神舟”5号至7号分别载1名、2名、3名宇航员的载人飞行试验。在条中,反映了中国“嫦娥奔月”的探测成果。新增的和,是中国自主建立的代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的导航定位和通信系统,汶川特大地震时,调兵遣将、抢险救灾,就使用了这个系统。 文艺出版学科面貌一新 《辞海》历次版本未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学作品,新版《辞海》增收了等,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空白。外国文学学科增收了上世纪末迄今比较知名的作品,如奥地利的、意大利的等。中国美术增补董希文的油画,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国画。 历史地理学科推陈出新 新版《辞海》在历史地理方面,尽量采纳学术研究公认的新成果,力求反映*信息。如三国人物第五版生年不详。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发现《三国志?宗预传》中有延熙十年(247年)邓芝时70岁的记载。据此推算邓芝于公元171年生。新版《辞海》依此补加了邓芝的生年,解决了一个多年的悬案。又如,霸王别姬的,原稿为“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经查,由于沱河改道以及行政区划调整原因,使“垓下”处于沱河南岸。据此改“垓下”为今安徽固镇东北沱河南岸。 增补大批新去世的人物 新版《辞海》新增了去世的外知名人物,如里根、叶利钦、阿拉法特、、苏哈托、范文同、、薄一波、华国锋、张学良、宋美龄、陈立夫、张春桥、巴金、冰心、费孝通、苏步青、谈家桢、陈芳允、陈省身、谢晋等。中国知名学者季羡林、任继愈于2009年7月去世,因《辞海》彩图本已经制版,无法增收。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在缩印本予以增收。 一版又一版《辞海》,就是历史和时代的大事记、档案馆和里程碑。《辞海》以其性、简明性成为我国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无声的老师”。 附录14种 中国历史纪年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表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简表 世界国家和地区简表 世界货币名称一览表 计量单位表 基本常数表 天文数据表 国际原子量表(2007年) 元素周期表 全球地质年代表(新增) 中国地震烈度表(新增) 汉语拼音方案 国际音标表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前言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表 正文 附录 中国历史纪年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表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简表 世界国家和地区简表 世界货币名称一览表 计量单位表 基本常数表 天文数据表 国际原子量表(2007年) 元素周期表 全球地质年代表(新增) 中国地震烈度表(新增) 汉语拼音方案 国际音标表 索引 部首索引 笔画索引 四角号码索引 词目外词索引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一直对外语学习中的“语感”培养感到头疼,市面上那些所谓的“速成”秘籍看了不少,总觉得少了点内味儿。直到偶然间接触到这本《全球语言的声学密码》。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语音学习的传统认知,它不教你怎么发音,而是深入探讨了人类发音器官的物理限制,以及不同语系在音位构建上是如何围绕这些限制进行“取舍”和“优化”的。书中大量使用了声谱图分析和对比案例,比如对比了印欧语系中 /r/ 和 /l/ 的清晰区分,与某些东亚语言中这两个音位趋近甚至融合的现象背后的声学原因。虽然其中涉及了一些物理学和生理学的知识,但作者的阐述极其清晰,即便是没有专业背景的我也能大致领会其精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更高维度的观察视角,它让你明白,语言不是随心所欲的符号系统,而是人类在特定生存环境下,为了高效交流而共同演化出的精妙声学机器。读完后,我对待外语中的每一个音节,都多了一份对人类智慧的赞叹。
评分我一直以为,历史研究无非就是对已知史料的梳理和解读,直到我读了这本《沉默的档案:非传统史料的重构》。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专门研究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生活的学者,他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很少引用那些官方发布的报告或报纸社论,而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法庭记录中的证词、工伤赔偿申请表上的只言片语,甚至是工厂内部的库存清单和罢工传单的边缘涂鸦。这些“非传统”的材料,虽然破碎、零散,但却保留了底层人物最真实的情绪和困境。书中通过对一个煤矿事故中罹难工人遗孀的几次不同时间点的口供对比分析,展现了时间、贫穷和司法程序如何一步步扭曲和固化了一个悲剧的叙事。这种研究方法极具画面感,仿佛让人亲手触摸到那些泛黄、带有墨渍的旧文件,从中听到了那个时代被主流历史声音所压制的叹息。对于想突破传统历史叙事框架,体验“微观史学”魅力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最近迷上了那些关于城市规划与社会变迁的纪录片,总觉得少了点能沉淀下来的理论支撑,直到发现了《都市肌理的无形之手》。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聚焦于“街道家具”——比如路灯、垃圾桶、公交站台的设计——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居民的日常行为和社区认同感的。作者通过对不同城市案例的对比研究,比如柏林的公共座椅设计如何鼓励了邻里间的偶遇,以及东京特定街角空间如何自然地分流人潮,展示了微小设计决策的巨大社会效应。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像散文一样舒缓,但其内含的批判性思考却非常犀利。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每天穿梭其中的城市空间,那些看似随机的布局背后,其实都隐藏着权力、资本和文化选择的影子。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设计的工具书,而是一本让你学会“阅读”城市环境的哲学指南。每一次走在路上,我现在都会不自觉地留意那些被我忽略已久的角落,思考它们被设计成现在的样子究竟是为了谁。
评分在艺术理论领域,充斥着太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故作高深的论证,让人望而却步。所以,当我拿起《光影的几何:论早期电影的叙事结构》时,原本也没抱太大希望,只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默片时代剪辑手法的干货。没想到,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此。它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用一种极其清晰、近乎数学公式的逻辑,去解构了光影如何构建叙事张力。作者没有谈论任何主义或流派,而是专注于“景深”、“焦距”和“画面比例”这些纯粹的光学元素,如何影响观众的情感投入和对时间流逝的感知。比如,书中分析了如何在固定机位下,通过细微的光线变化来暗示人物心理活动,比后来复杂的蒙太奇技巧更加内敛而强大。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学习一门新的视觉语言,每一次翻页,都感觉自己的“电影智商”得到了飞速提升。它让我们明白,伟大的艺术不仅仅是灵感的迸发,更是对媒介本身物理特性的深刻洞察与精准运用。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对视觉艺术有严肃追求的人反复研读。
评分这本《古籍寻踪录》简直是文字爱好者的福音!我最近沉迷于宋代的那些婉约词,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我翻开这本书。它没有直接去解读那些晦涩的诗句,而是另辟蹊径,详细考证了宋词中一些关键意象的词源流变和文化内涵。比如,书中花了整整一个章节来剖析“杨柳”这个意象,从早期的送别象征,到后来与闺怨的深度绑定,再到元明清时期戏曲中的进一步演化,那种细致入微的考据,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学者的严谨,既有扎实的文献支撑,又不失故事性。阅读它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越回了那个文字与情感交织的古代文人世界。特别是对于那些想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意象底层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真正做到了“见微知著”,让人对熟悉的文本产生了全新的理解和敬畏。读完后,我再看苏轼的词,那些曾经模糊的意境一下子变得清晰而立体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