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二次回路识图(第二版) 9787122231239 化学工业出版社

电气二次回路识图(第二版) 9787122231239 化学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越明 著
图书标签:
  • 电气二次回路
  • 电力系统
  • 继电保护
  • 自动化
  • 识图
  • 图纸阅读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电气工程
  • 专业技术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晚秋画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31239
商品编码:2963427951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电气二次回路识图(第二版)

定价:48.00元

作者:王越明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122231239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内容简明扼要,适合初学者掌握
2.按二次回路的功能分块,并配合实际图例讲解,读者易学易懂
3.书中有完整的变电站二次回路识图实例,方便读者学习

内容提要


本书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发电厂及变电站二次回路识图相关基础知识及典型二次回路的识图方法。内容包括二次回路概述及识图的基本知识、控制回路识图、中央信号回路识图、互感器及其二次回路识图、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二次回路识图、测量回路识图、操作电源识图及二次回路识图实例等。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并有完整的变电站二次回路识图实例分析,能帮助读者尽快掌握电气二次回路识图方法和技巧。
本书适合从事电气二次回路设计、安装、运行和调试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亦可作为电力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和大专院校电气工程等专业教学用书。

目录


第1章 二次回路概述
1.1 二次回路的基本概念
1.1.1 电气设备及一次和二次回路
1.1. 2二次回路的任务及内容
1.2 二次回路图
1.2.1 二次回路图的特点
1.2.2 常用的二次接线图
第2章 电气二次回路图的识图知识
2.1 图形符号、文字符号及回路标号
2.1.1 图形符号
2.1.2 文字符号
2.1.3 回路标号
2.2 识图要求和方法
2.2.1 二次回路识图的基本要求
2.2.2 二次回路识图的方法
2.3 二次回路识图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2.3.1 基本步骤
2.3.2 注意事项
2.4 接线图识图
2.4.1 原理接线图的识图
2.4.2 展开接线图的识图
2.4.3 安装接线图的识图
第3章 控制回路识图
3.1 断路器的控制信号回路
3.1.1 概述
3.1.2 控制开关
3.1.3 断路器控制信号回路识图
3.2 隔离开关的控制及闭锁回路
3.2.1 隔离开关控制回路识图
3.2.2 隔离开关的电气闭锁电路
3.3 控制回路识图实例
第4章 中央信号回路识图
4.1 中央信号回路简介
4.2 中央信号回路识图
4.2.1 事故音响信号回路
4.2.2 闪光信号装置
4.2.3 预告音响信号回路
第5章 互感器及其二次回路识图
5.1 电压互感器及其二次回路
5.1.1 电压互感器的基本知识
5.1.2 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
5.2 电流互感器及其接线
5.2.1 电流互感器的基本知识
5.2.2 电流互感器的接线方式
5.2.3 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的要求
第6章 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二次回路识图
6.1 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基本知识
6.1.1 继电保护的基本知识
6.1.2 自动装置的基本知识
6.1.3 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二次回路识图方法
6.2 输电线路继电保护装置的二次回路识图
6.2.1 阶段式电流保护的二次回路识图
6.2.2 方向电流保护的二次回路识图
6.2.3 方向性零序电流保护的二次回路识图
6.3 变压器保护的二次回路识图
6.3.1 变压器的主保护二次回路识图
6.3.2 变压器的后备保护二次回路识图
6.4 母线差动及失灵保护的二次回路识图
6.4.1 单母线完全差动电流保护的二次回路识图
6.4.2 元件固定连接的双母线差动保护的二次回路识图
6.4.3 母联相位差动保护的二次回路识图
6.4.4 失灵保护的二次回路识图
6.5 发电机保护的二次回路识图
6.5.1 发电机的故障、异常运行状态及应装设的保护
6.5.2 发电机保护二次回路识图
6.6 自动装置的二次回路识图
6.6.1 自动重合闸的二次回路识图
6.6.2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二次回路识图
第7章 测量回路识图
7.1 电流、电压测量回路
7.1.1 电流测量回路
7.1.2 电压测量回路
7.2 功率测量回路
7.2.1 有功功率的测量
7.2.2 无功功率的测量
7.3 电能的测量回路
7.3.1 有功电能的测量
7.3.2 无功电能的测量
7.4 测量回路识图实例
7.5 交流电网绝缘监察装置
7.5.1 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时电压和电流的变化
7.5.2 绝缘监察装置的原理及接线图
第8章 操作电源识图
8.1 概述
8.1.1 对直流操作电源的基本要求
8.1.2 直流操作电源的分类
8.2 蓄电池直流系统
8.2.1 概述
8.2.2 蓄电池直流系统的运行方式
8.2.3 浮充电式直流系统识图
8.3 硅整流电容储能直流系统识图
8.3.1 硅整流电容储能直流系统
8.3.2 储能电容器的检查装置回路识图
8.4 直流系统监察装置和电压监视装置回路识图
8.5 事故照明切换电路识图
第9章 二次回路识图实例
9.1 主变的二次回路识图
9.1.1 主变的交流回路
9.1.2 主变的保护控制回路
9.1.3 主变的信号回路、端子排及设备表
9.2 线路的二次回路识图
9.2.1 交流回路
9.2.2 保护控制及信号回路
附录
附录1 电气常用新旧图形符号对照表
附录2 电气常用新旧文字符号对照表
附录3 小母线新旧文字符号及其回路标号
附录4 主接线图
附录5 主变高压侧二次回路图
附录6 主变低压侧二次回路图
附录7 35kV分路二次回路图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工业电气自动化与PLC应用技术》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工业电气自动化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应用技术理论与实践指南。 一、 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工业电气自动化是现代工业生产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能源消耗以及环境影响。从早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到如今广泛应用的PLC、DCS(分布式控制系统)以及更高级的SCADA(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工业电气自动化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发展历程回顾: 本章将简要梳理工业电气自动化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历史脉络,介绍各个阶段的技术特点和代表性设备,例如早期的机电式控制、晶体管逻辑控制器,以及向微处理器和集成电路的过渡。 当前技术焦点: 深入探讨当前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的热点技术,包括: 变频技术: 介绍变频器的工作原理、类型、选型原则以及在电机调速、节能降耗方面的应用。 伺服驱动技术: 讲解伺服电机和驱动器的基本构成、工作模式、控制方式(位置、速度、力矩控制)及其在精密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传感器与仪表: 详细阐述各类工业传感器的原理、分类(温度、压力、流量、液位、位移、光电、接近、超声波等)、选型要点以及现场总线技术在仪表互联中的应用。 工业通信技术: 重点介绍Ethernet/IP, Profinet, Profibus, Modbus TCP/IP等主流工业以太网和现场总线技术,分析其特点、优势以及在构建分布式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人机界面(HMI): 介绍HMI的设计理念、功能模块、组态软件的应用,以及如何实现操作的直观化、智能化。 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 阐述SCADA系统的架构、数据采集、过程控制、报警管理、报表生成等功能,以及其在生产过程监控与优化的作用。 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工业电气自动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工业4.0与智能制造: 探讨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新兴技术如何赋能工业电气自动化,实现柔性制造、预测性维护、自主决策等。 网络安全: 分析工业控制系统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以及相应的防护策略和技术。 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 强调电气自动化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排放、实现可持续生产中的作用。 二、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PLC作为现代工业电气自动化的核心控制器,凭借其可靠性、灵活性和易用性,在众多自动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PLC的定义与特点: 明确PLC的概念,并详细列举其相对于传统继电器控制的优势,如体积小、功耗低、可靠性高、易于编程与修改、抗干扰能力强、功能丰富等。 PLC的硬件构成: 中央处理器(CPU): 介绍CPU的功能,包括指令执行、数据处理、逻辑运算、与输入/输出模块的通信等。 输入模块(Input Module): 讲解各种类型输入信号(数字量、模拟量)的接入方式、信号隔离、光电耦合等工作原理,以及常用接口类型。 输出模块(Output Module): 阐述数字量输出(继电器、晶体管、三极管)、模拟量输出(电压、电流信号)的工作原理、驱动能力以及选型考虑。 电源模块(Power Supply Module): 介绍PLC所需电源的类型(AC/DC)、电压等级以及稳压、滤波等功能。 通信模块(Communication Module): 讲解PLC与上位机、其他PLC、HMI、变频器等设备进行通信的接口和协议(如RS232, RS485, Ethernet)。 扩展模块(Expansion Module): 介绍如何通过扩展模块增加PLC的输入/输出点数、功能模块(如PID控制模块、高速计数模块)等。 PLC的工作原理(扫描周期): 详细解释PLC的工作流程,即CPU如何周期性地读取输入状态、执行用户程序、更新输出状态,并输出到外设。重点分析扫描周期的影响因素,如程序长度、指令复杂度、通信负荷等。 PLC的分类与选型: 按结构分类: 模块化PLC、紧凑型PLC、机架式PLC。 按性能分类: 微型、小型、中型、大型PLC。 选型原则: 结合具体应用场景,从I/O点数、指令系统、存储容量、通信能力、扩展性、品牌与价格、环境适应性等角度,提供详细的选型指导。 三、 PLC编程基础与指令系统 掌握PLC的编程方法是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关键。本书将重点介绍主流PLC的编程语言和常用指令。 PLC编程语言介绍: 梯形图(Ladder Diagram, LD): 作为最常用、最直观的编程语言,详细介绍触点(常开、常闭)、线圈、计时器、计数器、比较指令、数据传送指令等基本元素。 指令表(Instruction List, IL): 介绍以助记符形式表示的指令,分析其与梯形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结构化文本(Structured Text, ST): 讲解基于高级语言(如Pascal)的编程方式,适用于复杂的算法和数据处理。 顺序功能图(Sequential Function Chart, SFC): 介绍用于描述顺序控制流程的图形化编程语言。 功能块图(Function Block Diagram, FBD): 介绍以图形化方式连接功能块进行编程的方法。 常用指令详解: 基本逻辑指令: AND, OR, NOT, XOR, SET, RESET等。 位操作指令: bit SET/RESET, bit test等。 定时器指令: TON (ON-Delay Timer), TOF (OFF-Delay Timer), TP (Pulse Timer)等,并讲解其参数设置与应用。 计数器指令: CTU (Up Counter), CTD (Down Counter), CTUD (Up/Down Counter)等,并讲解其参数设置与应用。 数据传送与比较指令: MOV (Move), CMP (Compare), INC/DEC (Increment/Decrement)等。 数学运算指令: ADD, SUB, MUL, DIV, SIN, COS等。 程序控制指令: CALL (Subroutine Call), RET (Return), JMP (Jump), LBL (Label)等。 模拟量处理指令: SCALE (Scaling), AVER (Average), FILT (Filter)等。 编程技巧与规范: 强调良好的编程习惯,如程序分块、变量命名、注释编写、逻辑清晰化,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靠性。 四、 PLC应用项目实例分析 理论结合实践是学习PLC技术的有效途径。本章将通过多个实际工程项目,深入剖析PLC在不同工业场景中的应用。 简单控制逻辑实现: 启动-停止控制: 讲解如何用PLC实现电动机的启动、停止控制,包括自锁、互锁等功能。 流水线控制: 设计简单的流水线控制逻辑,例如 Conveyor Belt 的启停、到位检测等。 液位控制: 实现水塔或储液罐的自动补水与排水控制,涉及液位传感器与泵的启停。 进阶应用实例: 传送带上的物品分拣: 结合光电传感器、编码器和PLC逻辑,实现根据物品颜色或尺寸进行自动分拣。 多台电机联锁控制: 演示如何控制多台设备,确保其启动顺序和运行状态的互锁,防止设备损坏或生产事故。 温度或压力闭环控制: 介绍如何利用PID指令实现温度或压力的精确控制,并分析PID参数的整定方法。 配料系统控制: 讲解如何通过PLC控制多个给料装置(如螺杆喂料机、震动给料机),根据设定的配方比例实现精确配料。 恒压供水系统控制: 结合变频器和PLC,实现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与控制。 PLC与外部设备的接口: PLC与HMI的通信: 演示如何通过通信接口将PLC数据上传到HMI,并在HMI上显示、监控和操作。 PLC与变频器的通信: 讲解如何通过Modbus RTU/TCP等协议,实现PLC对变频器的远程控制(如启停、调速、故障查询)。 PLC与伺服系统的集成: 介绍PLC如何通过脉冲指令或Ethernet/IP等方式,控制伺服电机完成精密定位、直线插补、圆弧插补等运动控制任务。 五、 故障诊断与排除 熟练掌握PLC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技巧,对于保障生产的连续性至关重要。 PLC系统常见故障分析: 硬件故障: 输入/输出模块损坏、CPU故障、电源故障、通信接口故障等。 软件故障: 程序错误、逻辑死锁、越界访问、数据溢出等。 外部干扰: 电磁干扰、电源波动、接地不良等。 诊断方法与工具: 观察法: 通过指示灯、面板显示、报警信息等进行初步判断。 PLC在线监控: 利用编程软件的在线监视功能,观察I/O状态、变量值、程序运行走向。 程序调试工具: 软件提供的单步执行、断点设置、强制输入/输出等功能。 万用表与示波器: 用于检测信号的幅值、频率、波形等。 故障日志与报警系统: 分析PLC产生的报警信息和历史故障记录。 排除故障的步骤与技巧: 遵循“先易后难、先软后硬”的原则,逐步缩小故障范围,直至找到并修复故障。 预防性维护: 强调定期检查、清洁、紧固电气连接,以及更新固件版本等措施,以减少故障的发生。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既有深入的理论阐述,又包含大量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帮助读者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语言通俗易懂: 采用清晰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力求使不同基础的读者都能理解。 图文并茂: 配备大量原理图、接线图、程序截图等,直观地展示技术要点。 注重实际应用: 聚焦当前工业领域广泛使用的技术和设备,提供贴合实际需求的解决方案。 面向未来: 关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新兴技术和发展趋势,帮助读者掌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书适用对象: 从事工业电气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的技术人员。 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师生。 希望掌握PLC应用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 对工业自动化领域感兴趣的初学者。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扎实掌握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基本原理,熟练运用PLC进行程序设计与开发,有效解决实际生产中的自动化控制问题,为实现智能化、高效化的工业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感到极其不满意,简直就是徒有其表。书里展示了很多电气原理图,看上去很复杂,很专业,但每一个案例后面都没有提供一个详尽的、可操作的故障排查流程或者实际投运经验总结。它只展示了“是什么”,却完全没有深入剖析“怎么做”和“出了问题怎么办”。例如,当一个保护回路发生跳闸时,书里没有给出明确的判断分支路径,没有告诉你首先应该检查电压回路还是电流回路,更没有提到如何利用辅助触点进行逻辑校验。这使得这本书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无法作为一本有效的工具书来使用,因为真正的工程实践远比图纸上的静态连接复杂得多,缺乏这种实践层面的指导,这本书的价值就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简直像浅滩一样,蜻蜓点水,根本无法满足一个真正想深入理解二次回路逻辑的工程师的需求。它似乎只是把一些基础的接线图和基本的元器件功能罗列在一起,像一本简易的说明书,而不是一本严肃的技术参考书。对于继电保护、自动控制逻辑的深入解析,几乎是空白,你看不出为什么A点要连接到B点,背后的设计哲学和工程考量完全缺失,作者只是告诉你“应该这么接”,却没告诉你“为什么非得这么接”。我本想通过这本书学习如何分析复杂的连锁保护逻辑,结果翻遍全书,看到的都是一些最基础的、小学电路图级别的连接,让人不禁怀疑作者是否真的接触过大型工业现场的实际项目。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个领域的理解水平一点都没提高,反而因为过度依赖这本书的简单化描述,对更高级的学习产生了畏惧和误判,完全浪费了购买的时间。

评分

说实话,这本所谓的“第二版”在内容更新上做得非常不到位,完全没有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质。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物联网、智能配电房的概念,新的传感器、新的通信协议层出不穷,这本书里充斥的还是那种老式的、基于纯继电器和指示灯的描述。比如,关于现代变电站的数字化的部分,提得极其含糊,仿佛是匆忙加上去的一小段,完全没有深入探讨如何将二次回路与现代监控系统(如SCADA)集成的问题。这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对于刚入行的年轻技术人员来说,学到的知识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就会被淘汰。它更像是一本面向二十年前的工程标准的教科书,对于期望掌握前沿技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误导性的体验,性价比极低,让人感到非常失望。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真是让人头疼,字体大小不一不说,有些图例的标注简直是乱码,完全看不清楚,尤其是那些关键的电气符号,模糊得让人怀疑印刷厂是不是故意的。我拿着手册对照图纸核对了好几次,才勉强辨认出几个,而且书里的术语解释也常常前后矛盾,一个概念在不同章节里用了好几种不同的说法,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更别提内容的时效性了,很多标准和规范都已经更新换代好几轮了,书里还在沿用十年前的老旧规定,我照着书上的方法去现场实践,结果差点被质检给拦下来,浪费了不少时间去重新查阅最新的国标和行业规定,感觉买这本书完全是花钱买了一堆过时的信息。如果不是工作实在需要,我真想直接把它扔掉,省得每次翻阅都得经历一次精神上的折磨。这本书的校对工作也做得非常粗糙,错别字比比皆是,甚至连一些公式的上下标都搞混了,这对于需要精准度极高的电气领域来说,是绝对不可原谅的失误。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和逻辑组织简直是一团糟,读起来完全没有连贯性可言,就像把零散的笔记强行拼凑起来一样。不同类型的回路,比如电压回路和电流回路,本应在结构上有所区分和衔接,但在书中却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分散在各个章节,读者需要不断地在前后章节间来回翻阅,才能勉强理清一个完整系统的脉络。很多关键性的概念,比如不同继电器的动作时序,在第一次出现时没有讲清楚,等到后面才在某个不相干的图例中突然冒出来,导致我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去建立自己的思维导图,才能把作者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一本好的技术手册应该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但这本却要求读者自己去“破解”作者的组织思路,这对于学习效率来说是个巨大的障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