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天波超视距雷达数据处理
:69.00元
售价:51.8元,便宜17.2元,折扣75
作者:梁彦,杨峰,兰华,冯肖雪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118110708
字数:
页码:14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天波超视距雷达(OTHR)是战略预警体系的重要骨干装备。其数据处理面临着信号电离层多层折射的路径不确定性(多路径)与低数据率、低检测概率、低测量精度(三低)等复杂特性的挑战,迫切需要开展多模态、不确定下新机理、新方法的探索。
《天波超视距雷达数据处理》以天波超视距雷达数据处理中航迹起始、关联、融合为主线,收录了研究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等课题支持下在两级Hough变换航迹起始、多路径Viterbi数据关联、基于期望极大化的联合多路径数据关联与融合、多量测下多路径伯努利滤波、基于前置接收机的模式辨识与定位提升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具有新颖性、前沿性、理论与应用密切结合的特点。
《天波超视距雷达数据处理》可作为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雷达数据处理、多源信息融合、情报分析与综合等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自动化、信息工程等领域师生和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天波超视距雷达数据处理》:
1.2 0THR发展现状
OTHR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发展,现已进入实用阶段,美国和俄罗斯都已正式装备部队。俄罗斯超视距雷达的发展水平与美国大体相当,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研制了超视距弹道导弹预警雷达,具备了对大气层内导弹的预警能力,1980年苏联在明斯克、高加索和远东地区部署了3部OTHR,用于弹道导弹预警,在海参崴附近的纳霍德卡部署了1部OTHR,用于监视美国、日本等国家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活动。目前,俄罗斯采用天波与地波联合工作体制,作为第二层战略预警系统(预警卫星为层战略预警系统)。
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军研究室研制成功了发射和接收共用一副天线的“麦德雷”单基OTHR,1970年美国海军研究室和斯坦福研究所联合研制了名为“宽口径研究设备”(WARF)的双基OTHR,主要用来探测飞机、导弹和海上舰船以及海洋状况。与“麦德雷”相比,WARF对于慢速的小目标具有更高的方向角分辨率。AN/FPS-95是美国空军与英国皇家空军联合研制的。它同“麦德雷”一样采用发射和接收共用一副天线,经过两年的测试,由于未达到预期设计的径向距和方向角的分辨率,停止了服役。AN/FPS-112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海军在国际电报电话公司电物理实验室(ITTEPL)的协助下完成的。AN/FPS-118是70年代后期美国空军在通用电气(GE)的协助下完成的。AN/FPS-118雷达是一部双基地调频连续波雷达,其发射与接收功能完全由计算机控制,发射站和接收站之间的通信由对流层散射无线电和光纤链路实现,两站之间同步工作时延小于1μs。该雷达对来袭亚声速飞行目标的预警时间达3.3h,对超声速飞行目标的预警时间为1-1.5h,对洲际导弹的预警时间为30min。它能够监视和跟踪926.5-3335.4km范围内的飞行目标,目前部署的多部AN/FPS-118实现了北美东方、西方和南方的预警覆盖。
AN/FPS-71是1989年雷声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制的可移动超视距雷达(ROTHR)。所谓可移动是指发射机、接收机和控制中心均可根据需要转移位置,而其大型收发天线不动。AN/FPS-71是一部高频战术陆基双基地天波后向散射超视距雷达系统,通过局部照射某一区域来对付感兴趣的目标或评估进攻部队的规模,平时提供全天候反监视。作用距离为500N1500km,固态发射机功率仅为200kW[]。具有全固态,高可靠,易维护的特点。每部造价约为7000万美元,远小于AN/FPS-118的4亿美元。在阿拉斯加和弗吉尼亚等地的多部ROTHR已运行。
电离层的电磁扰动降低了OTHR的作用距离和方位性能,特别是在夜间降低了探测难观察目标的能力。美国空军在提交美国国会武装部队委员会的报告“关键技术计划”所列的20项关键技术之一“高灵敏度雷达”中提出研制先进超视距雷达和在“武器系统环境”中提出电离层调整技术研究的计划。先进超视距雷达重点研究先进的信号处理及电离层分析技术,以对付低空观测性目标。所谓调整电离层是建立增强的电离层区域,以全面提高OTHR全天候探测能力,可能监视和捕获较近距离的目标(可能是战术目标),能够高分辨地探测和跟踪雷达目标截面很小的目标。
澳大利亚的“金达莱”(Jindalee)系统与美国AN/FPS-118的原理相同,它从20世纪70年始研制,1978年完成阶段方案研制,1979年开始第二阶段研制,1984年2月开始验证试验样机,1986年10月开始实用系统的试验工作,1987-1989年对各类飞机、环境条件和电离层条件做进一步测试,取得成功。已经组网的3部OTHR分别位于中部阿里斯斯普林斯、东部的郎里奇、西部的拉弗顿。组网能够显著改善目标检测与跟踪能力,特别是克服盲速问题。澳大利亚OTHR主要用来监视北部和西部海空域。那里是澳大利亚与周边国家有争议的地区,此处有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澳大利亚与美国在数据融合技术上相互合作,内容包括:共享两国的雷达数据并交换相关的技术;联合发展适用于处理两国雷达重叠工作区域的数据处理算法;联合开展试验采集数据并测试数据处理算法。
……
序言
我是一个侧重于系统集成和应用层面的技术人员,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在系统级设计方面的探讨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不仅仅关注单个信号处理模块的优化,更着眼于整个数据链条的性能优化和可靠性设计。尤其是关于数据融合和决策层面的章节,作者清晰地阐述了如何在一个不完美、充满噪声的环境下,通过多源信息的整合来提高对突发目标的探测概率和识别准确率。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信息熵”在雷达目标特性分析中的应用部分,这部分内容在以往阅读的材料中鲜有提及,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一种自顶向下的设计理念,从系统需求出发,逐步深入到具体的信号层处理,这种逻辑框架非常有利于建立宏观的系统认知。
评分这本《天波超视距雷达数据处理》的装帧设计非常专业,硬壳封面摸上去很有质感,封面上的信息排版清晰明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的专业性。我本身从事雷达信号处理相关研究工作已经有些年头了,市面上关于超视距雷达的书籍并不少见,但大多侧重于理论推导或者特定的应用场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数据处理”这一环节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对于实际工程应用来说至关重要。我翻阅了前几章,发现作者在基础理论的介绍上采取了一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比较顺畅地理解其中的核心概念,比如对多普勒效应的阐述就非常到位。此外,书中对一些关键算法的描述,如CFAR检测和目标跟踪的初步介绍,都配有清晰的流程图和数学模型,这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总的来说,从装帧到内容结构的安排,都体现了编者对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严谨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凝练,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这在技术专著中是比较难得的。它没有过多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信号处理流程。比如,在讲解方位估计和距离分辨力的提升时,作者运用了很多类比和生活化的例子来辅助理解,这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我发现自己以前在理解某些基于变换域的处理技术时总感觉隔了一层,但通过这本书的讲解,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强烈。另外,书中对软件实现层面的考量也体现得相当到位,对于如何将理论模型转化为高效的代码逻辑,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思路。对于希望快速上手进行实际数据分析和算法验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读完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只停留在公式的堆砌,而是非常注重将复杂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的雷达工作原理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关于相控阵雷达在远距离探测时面临的各种干扰源的抑制方法,作者的论述深入且富有洞察力。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杂波抑制”那一章节的编排,不仅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地物杂波特性,还对比了动目标显示(MTI)和自适应波束形成(ABS)等多种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这种工程实践层面的细致对比,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项目中需要权衡性能和成本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书中引用的案例和仿真结果也相当详实,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
评分从学习资料的角度来看,《天波超视距雷达数据处理》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级著作。它不像那种仅限于介绍新颖概念的论文集,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自洽的知识体系。书中的插图和图表制作精良,很多关键公式的推导步骤都标注得十分清晰,这对于自学或者作为课堂参考教材来说都极为友好。我发现这本书在历史背景的介绍上也花了不少篇幅,例如对早期经典方法的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这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现有的技术会发展成现在的形态,增加了知识的厚重感。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以前处理过的一些数据样本进行思考和验证,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支撑无疑为我的实践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后盾,是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