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
:38.00元
售价:27.7元,便宜10.3元,折扣72
作者: 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404741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商品重量:0.4kg
1、《怪诞心理学》、《正能量》的作者理查德怀斯曼重磅力作,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本。理查德怀斯曼是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众心理学教授。他的《正能量》书系和《怪诞心理学》书系长期占据各大图书畅销榜前几名!他几乎所有作品均是心理学类的大畅销书。
2、《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集合了数以百计的心理学研究,它们涉及行为心理学的各个细分领域,从如何调节情绪到增强记忆,从如何说服他人到克服拖延,从如何保持愉快的心情到维持长久的恋爱关系……这些内容构成了一门能够快速改变生活的全新科学。不管你的人生遇到何种难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很多人之所以对心理自助类的技巧感兴趣,是因为它们能提供解决人生各种难题的简单快速的方法。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无法解决这些难题,或者只能提供极为耗时与复杂的方法。所以我想,在众多心理学研究中,是否隐藏着既经过了科学论证,又简单便捷、能帮人们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方法呢?
我一直在心理学的浩瀚海洋里搜寻,终于,一种充满希望的新模式出现了。我将数以百计的研究收集起来,它们涉及行为心理学的各种细分领域,从如何调节情绪到增强记忆,从如何说服他人到克服拖延,从如何保持愉快的心情到维持长久的恋爱关系……这些内容构成了一门能够快速改变生活的全新科学。在这本书里,相信你能找到自己所需的某个答案。
——理查德怀斯曼
[英]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
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众心理学教授,百万级畅销书作家。
怀斯曼教授致力于以科学方法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看似无法用理性理解的行为。在伦敦大学攻读心理学学位之前,怀斯曼曾是一名职业魔术师,后获爱丁堡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他在欺、运气、幽默和超自然等不寻常领域的研究享誉国际。他是被各国媒体频繁引述的心理学家,在BBC等媒体上进行以成千上万人为对象的大规模实验,他的研究在英国超过150个电视节目上播出。怀斯曼还为苹果、通用电气、摩托罗拉、花旗银行等500强企业做巡回培训和演讲,激励过数百万人走向成功。
他的多部著作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其中包括《正能量》《正能量2》《怪诞心理学》《怪诞心理学2》等。
'“买买买”的力量
每次当你心情抑郁的时候,脑海当中经常会突然闯入两个词,它们分别是“买买买”和“治疗”。几分钟后,你发现自己正朝近的鞋店或是百货商场走去,并期待即将开始的疯狂消费会让心里的阴霾一扫而空。事实果真如此吗?在你买了一双新鞋或是一款新包之后,真的会感觉好一些吗?如果真是这样,你的快乐又能持续多长时间呢?新的研究成果清晰而统一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并指出怎样明智地花钱才能让你更快乐。
心理学家利夫万博文与托马斯季洛维奇在购物是否能够增强快乐的问题上进行了一番研究,他们想知道人们花钱购物(比如新款的衣服或是一部功能齐全的智能手机),或购买一种体验(比如出去吃一顿饭、买一张音乐会门票或是预定一个假期),哪一样给人的感觉更好。为此,他们进行了一次国际性的调查。首先,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实验参与者回忆一下他们花钱购物和购买体验时的感受,然后对这些商品或经历给他们带来的快乐程度打分。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他们将实验参与者随机分成两组,要求其中一组回忆近购买的商品,另一组则回忆近购买过的体验,然后分别对自己目前的情绪状态进行打分,一组的评分标准是从-4(糟糕)到+4(良好),而另一组则是从-4(悲伤)到+4(快乐)。两个实验结果都清楚表明,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看,购买体验都比购物更能带给人快乐。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对经历的记忆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过滤(比如,你会将乘坐飞机的糟糕过程剪切掉,只记住在海滩上放松的美好时光),而我们购买的物品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陈旧或过时,失去吸引力。同时,购买体验能与他人共度时光,这是一种有效的提升快乐指数的行为。社交本身就是人生体验的一部分,或者说,当你在后来与人分享这部分体验时,也能增进快乐。与之相反,购买时髦或昂贵的产品,有时反而会让你与嫉妒你拥有这些东西的家人或朋友疏离,使你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孤立的状态。
然而,在花钱买快乐这个问题上,选择购买体验而不是物品,不过是故事的一部分而已。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快速测验。花几分钟时间阅读下面十句话,然后根据你对每句话的认同程度进行打分。你不需要在每句话上斟酌太长时间,只需诚实作答即可——在此过程中,不能偷看答案。
给每句话打分,从1 分(强烈反对)到5 分(强烈认同)。
1. 我很羡慕那些拥有豪车与豪宅的人。 1 2 3 4 5
2. 我倾向于用拥有的财物来衡量人生是否成功。 1 2 3 4 5
3. 我喜欢购买一些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 1 2 3 4 5
4. 我喜欢被品包围。 1 2 3 4 5
5. 要是我拥有更的东西,人生会更美好。 1 2 3 4 5
6. 有时,我对自己没能力买品而烦恼。 1 2 3 4 5
7. 买品的过程会让我的自我感觉良好。 1 2 3 4 5
8. 我似乎把物质看得比家人和朋友都重。 1 2 3 4 5
9. 我宁愿为支付更多的钱。 1 2 3 4 5
10. 我享受拥有让别人印象深刻的东西。 1 2 3 4 5
现在,你可以将自己的打分加总。低分段是10~20 分,中等分段是21~39 分,高分段是40~50 分。 1 2 3 4 5
显然,这份问卷调查旨在测量你对于物质的态度。得高分的人明显更看重物质的效用,常常把物质视为快乐的核心,并且习惯用物质衡量自己与他人的成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得低分的人更看重人生体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得分在中间值的人常常对任何人都不太感兴趣。
研究人员耗费大量时间去找寻受访者的问卷得分与快乐之间的联系。结果恰如他们所担心的那样——得分越高的人越不快乐,对生活也更不满意。当然,这一结果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物质主义者,所以即使你得分很高,你也可能是快乐、幸运的人之一(但是,在给自己下结论之前,请记住,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每当面对测验带来的消极结果时,我们都非常善于说服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例外)。
那么,如何解释这样的一般性倾向呢?你也许认为这和物质主义者想获得时髦、昂贵的商品、永不满足相关,但事实上,问题并不在于花钱本身,而在于怎么花钱,谁从金钱交易中得到了真正的好处。
物质主义者一般都以自我为中心。研究表明,当物质主义者拥有四万美元的时候,他们花在自己身上的钱一般都是花在别人身上的三倍左右。同时,当这些物质主义者讲述事情时(比如“我享受客人到我家做客的感觉”“我经常借东西给朋友”),都会给出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描述。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伊丽莎白邓恩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表现会严重影响人们获得快乐。
邓恩与她的同事已经就收入、支出与快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项研究。在一次全国性的调查里,参与者要对他们的快乐程度进行打分,写明他们的收入情况,并提供一份他们给自己或他人买礼物以及捐钱给慈善机构的消费清单。在另一个调查里,邓恩在受访员工得到3000 美元与8000 美元的分红奖励的前后,对他们的消费模式和快乐程度进行了评估。调查结果表明,那些愿意将收入更多比重花在别人身上的人,要比那些将多数金钱花在自己身上的人更幸福。
当然,一些持怀疑态度的物质主义者会说,研究人员将因果关系颠倒了,并不是花更多的钱在别人身上更快乐,而是一个本来就很快乐的人更愿意将钱花在别人身上。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邓恩与她的同事进行的一场聪明的实验解答了这个问题。
在一次简单却充满创意的研究里,参与者获得了一个信封,信封里装着5 美元或20 美元的钞票,参与者要在下午五点前将这些钱花掉。研究人员将参与者随机分成两个组。一组的参与者要将钱花在自己身上(可以给自己买一个小礼物),而另一组的参与者则要将钱花在别人身上(比如为朋友或家人购买一份礼物)。结果,“本来就很快乐的人更愿意将钱花在别人身上”这个预言落空了。事实上,那些将钱花在朋友与家人身上的人,后要比那些将钱花在自己身上的人得到更多快乐。
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就藏在你的大脑里。俄勒冈大学的宏观经济学家威廉哈博与他的同事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给予每一位参与者的虚拟银行账户里增添了100 美元,然后要求参与者在脑部扫描仪下躺倒。参与者首先看到了他们的一些钱被强制性的税收征去,用于救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接着,研究人员询问他们,是否愿意从剩下的钱里拿出一部分捐给慈善机构,还是自己留着。脑部扫描结果显示,大脑中两个从远古以来一直进化的区域——尾状核与伏隔核——在知道他们的一些钱被用于救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时突然变得活跃起来,而当他们自愿捐钱时,这两个区域的活动变得异常活跃。当我们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比如品尝美食或受人尊重时,这两个区域也开始运转起来,这说明在帮助别人和获得快乐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如果你想摆脱忧郁,就通过帮助别人来成就自己吧,因为这样做会对你的大脑产生直接影响,让你感觉更快乐。
当然,你也许会说,自己没那么多钱帮助别人,但是善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几年前,快乐研究专家索尼娅柳波莫斯基与她的同事安排了一组参与者在长达六周的时间里,每周都做五件与金钱无关的善事。这些善事都非常简单,比如写一张感谢信笺、献血或是看望一位朋友。有的参与者一天做一件善事,有的参与者一天做五件善事。那些一天只做一件善事的人会感到快乐在一点点增加,但是每天做五件善事的人却让人难以置信地显示出:他们的快乐程度增加了40%。
这本书绝对是我今年读到的最令人惊喜的一本书!我一直对人类行为的动机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够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最深刻的心理学理论,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丝毫不会感到枯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群体思维”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通过一些历史事件和日常现象,生动地展示了群体决策的盲目性和危险性,让我对如何避免陷入集体偏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还有关于“确认偏误”的探讨,更是让我反思了自己在信息获取和判断过程中的不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导你去观察、去思考、去质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待很多事情的态度都发生了微妙的改变,对人性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包容。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是一次对自我认知和世界观的深刻洗礼。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被书名吸引,觉得有点标题党,但翻开之后才发现,这真是一本宝藏!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更多的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实验来阐释复杂的行为心理学原理。我特别喜欢关于“幸存者偏差”的讲解,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瞬间理解了这个概念的核心,并且开始在生活中留意那些被忽略的“未幸存者”。还有关于“巴纳姆效应”的讨论,简直是为星座爱好者和算命占卜者们量身定制的“真相揭露”,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深思。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不断地获得新的认知,并且能够立刻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去。它就像一位睿智的朋友,在和你分享关于人类内心世界的种种奇妙之处,让你在惊叹之余,也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怪诞”吸引了,但读完之后发现,它所谓的“怪诞”其实是隐藏在日常中的真实。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了得,能够用极其精炼的语言描绘出复杂的心理过程。书中关于“损失规避”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人们在面对得失时的反应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以及为什么我们宁愿承受一点小损失也不愿意冒险去追求更大的收益。这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对我们决策机制的一次深度剖析。我还很喜欢作者在解释“曝光效应”时举的那个关于广告营销的例子,非常生动,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原理。整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通透感。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做出的很多决定,以及身边人的一些行为,感觉自己好像掌握了一把解锁人类行为奥秘的钥匙。这本书并非那种一看就懂的“速成”读物,但它提供的深刻见解,绝对值得你反复品味。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能刷新你三观的书!我原以为行为心理学就是研究一些冷冰冰的公式和图表,没想到作者能把这么抽象的概念讲得如此通俗易懂,甚至带着一种“戏谑”人性的味道。其中关于“锚定效应”的探讨,让我对商家促销策略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捡便宜”其实是被精心设计的。还有“社会认同”这一章,简直是为社交媒体时代量身定制的解读,看别人都在做什么,我们就更容易跟着做,这种群体心理的强大力量,在书中被揭示得淋漓尽致。作者的叙述方式很独特,常常会抛出一个看似荒谬的问题,然后层层递进地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让人欲罢不能。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对照自己过去的经历,时不时会心一笑,感叹自己当初的“愚蠢”和“天真”。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也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脑洞大开!一开始我以为会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但读起来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老道的心理学侦探在抽丝剥茧地分析各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上演的,有时甚至令人匪夷所思的人类行为。作者的笔触既有严谨的学术考证,又不乏幽默风趣的比喻和生动鲜活的案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认知失调”的部分,作者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生活场景来解释,瞬间就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之前很多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都有这么一个心理学原理在支撑。还有关于“承诺与一致性”的章节,看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常常陷入这种“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的怪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把心理学知识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我们熟悉的点点滴滴,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现“原来是这样!”的惊喜。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游刃有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