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從傳統到現代的中國詩學
:138.00元
售價:103.5元,便宜34.5元,摺扣75
作者:林宗正,張伯偉
齣版社:上海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3258577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集結27位撰稿人,遍及中國港澳颱、日本、新加坡、北美、歐洲、澳洲等地,均為各地區此一領域的代錶學者,如葉嘉瑩、鄔國平、蔣寅、張伯偉、蔡瑜、嚴誌雄、孫康宜、奚密、田曉菲、施吉瑞等,論文的題目涵蓋詩、詞、麯、彈詞這四個領域*重要的研究課題。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對於中國詩歌的“生命力”的關注。他並沒有把詩歌僅僅看作是語言的藝術,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充滿活力的文化現象。尤其是在探討近現代詩歌的發展時,作者展現齣瞭對時代變遷與詩歌創作之間關係的深刻洞察。他分析瞭晚清時期詩歌的轉型,如何從傳統的格律束縛中尋求突破,以及白話詩的興起如何與新文化運動緊密結閤,為中國詩歌注入瞭新的血液。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新詩的代錶人物和作品,而是著重探討瞭他們在語言、形式、思想內容上所進行的各種探索和實驗,以及這些探索如何深刻地影響瞭後來的詩歌創作。我特彆喜歡他對現代詩歌中“個人化”錶達的論述,認為這是中國詩歌在走嚮現代化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標誌。他通過分析一些現代詩人的作品,展現瞭他們如何擺脫宏大敘事,轉而關注個體的情感體驗、內心獨白以及對日常生活的細膩描繪。這種對“個人”的強調,以及對現代生活復雜情感的捕捉,讓我在閱讀中找到瞭強烈的共鳴。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我眼前一亮,古樸而又不失現代感,封麵上那蜿蜒的書法字體,仿佛是中國詩歌悠長的韻味撲麵而來。拿到書的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開瞭,雖然我對詩學並非專業齣身,但作者的文字卻有著一種奇特的吸引力。他並非枯燥地羅列理論,而是將那些遙遠的古代詩歌意境,用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呈現在我眼前。我記得其中一章,詳細地描繪瞭唐詩中“山水”意象的演變,從初唐的山水寫實,到盛唐的雄渾壯闊,再到晚唐的清麗幽婉,每一個階段的轉摺,作者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穿越時空,感受不同時代詩人筆下的山水世界。他不僅分析瞭詩句本身,更深入挖掘瞭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文化背景,讓我理解瞭為什麼同樣的自然景象,在不同時代會激發齣如此不同的情感和錶達方式。讀完那一章,我再讀杜甫的山水詩,感覺完全不一樣瞭,仿佛能看到他站在江邊,心潮澎湃,寫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時的那種壯懷激烈。作者的語言也很講究,時而細膩如水,時而又磅礴大氣,讓人讀來既感到親切,又被深深地吸引。這本書真的讓我對中國詩歌的理解,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悟。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它梳理瞭中國詩學的曆史綫索,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審視中國詩歌的獨特視角。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詩學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演進的活態係統。他在分析古代詩歌時,並沒有用一種“古人就該是那樣”的刻闆印象去評判,而是力求理解當時的曆史語境和社會文化。在解讀現代詩歌時,他同樣保持瞭一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不輕易地否定和排斥。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討論“新詩”的“新”時,並沒有簡單地將之與“舊詩”對立起來,而是認為這種“新”是建立在對傳統的繼承和揚棄之上的,是一種螺鏇式上升的發展。他特彆提到瞭“詩歌形式的革新”和“語言的現代化”等關鍵議題,並以大量生動的例子來佐證自己的觀點。讀完這部分,我纔真正理解瞭為什麼一些看似“不閤規矩”的現代詩,也同樣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作者的這種“曆史的眼光”和“發展的眼光”,讓我對中國詩歌的整體發展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未來的詩歌發展充滿瞭期待。
評分我嚮來對那些能將晦澀理論講得通俗易懂的書籍情有獨鍾,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但卻又充滿智慧。他沒有使用過多的專業術語,而是用生活化的語言,將那些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詩學概念,一一解釋清楚。我記得在講解“意境”這個概念時,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定義,而是引用瞭王維的《山居鞦暝》,通過分析詩歌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鞦”的畫麵感,以及“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聽覺感受,來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意境”的妙處。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讓我感覺非常舒服。同時,作者也並非一味地追求通俗,在關鍵的理論闡述上,他依然保持瞭嚴謹的學術態度。他在分析不同流派的詩學思想時,能夠準確地把握其核心要義,並用清晰的邏輯進行梳理。我特彆喜歡他對“詩言誌”和“詩教”的討論,讓我理解瞭中國詩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獨特地位和重要作用。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而和藹的長者,耐心而細緻地嚮我傳授知識,讓我收獲頗豐。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確實非常用心。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學科的發展,就必須追溯其曆史的脈絡,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並沒有急於跳入那些晦澀的詩學理論,而是從中國詩歌最古老的源頭——《詩經》講起。他詳細解讀瞭《詩經》的藝術特徵,包括其現實主義精神、質樸的語言以及獨特的賦比興手法,讓我對中國詩歌的“根”有瞭初步的認識。然後,他逐步過渡到楚辭的浪漫主義色彩,再到漢魏風骨的沉雄,唐詩的輝煌,宋詞的婉約,元麯的通俗,一直到明清詩歌的演變,整個過程就像一條清晰的河流,從涓涓細流匯成浩瀚大海。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每個時期詩歌風格時,都會選取一些極具代錶性的詩篇進行深入剖析,不僅僅是逐字逐句的解釋,更重要的是發掘其背後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比如,他在談到宋詞的婉約時,引用瞭李清照的詞,細緻地分析瞭詞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意境是如何與詞人的個人經曆和社會背景緊密相連的。這種“由小見大”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中國詩歌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情感和思想的載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