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从传统到现代的中国诗学
:138.00元
售价:103.5元,便宜34.5元,折扣75
作者:林宗正,张伯伟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325857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集结27位撰稿人,遍及中国港澳台、日本、新加坡、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均为各地区此一领域的代表学者,如叶嘉莹、邬国平、蒋寅、张伯伟、蔡瑜、严志雄、孙康宜、奚密、田晓菲、施吉瑞等,论文的题目涵盖诗、词、曲、弹词这四个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对于中国诗歌的“生命力”的关注。他并没有把诗歌仅仅看作是语言的艺术,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在探讨近现代诗歌的发展时,作者展现出了对时代变迁与诗歌创作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他分析了晚清时期诗歌的转型,如何从传统的格律束缚中寻求突破,以及白话诗的兴起如何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为中国诗歌注入了新的血液。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新诗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而是着重探讨了他们在语言、形式、思想内容上所进行的各种探索和实验,以及这些探索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诗歌创作。我特别喜欢他对现代诗歌中“个人化”表达的论述,认为这是中国诗歌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标志。他通过分析一些现代诗人的作品,展现了他们如何摆脱宏大叙事,转而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内心独白以及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这种对“个人”的强调,以及对现代生活复杂情感的捕捉,让我在阅读中找到了强烈的共鸣。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能将晦涩理论讲得通俗易懂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但却又充满智慧。他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而是用生活化的语言,将那些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诗学概念,一一解释清楚。我记得在讲解“意境”这个概念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引用了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分析诗歌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画面感,以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听觉感受,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意境”的妙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我感觉非常舒服。同时,作者也并非一味地追求通俗,在关键的理论阐述上,他依然保持了严谨的学术态度。他在分析不同流派的诗学思想时,能够准确地把握其核心要义,并用清晰的逻辑进行梳理。我特别喜欢他对“诗言志”和“诗教”的讨论,让我理解了中国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和蔼的长者,耐心而细致地向我传授知识,让我收获颇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封面上那蜿蜒的书法字体,仿佛是中国诗歌悠长的韵味扑面而来。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虽然我对诗学并非专业出身,但作者的文字却有着一种奇特的吸引力。他并非枯燥地罗列理论,而是将那些遥远的古代诗歌意境,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我记得其中一章,详细地描绘了唐诗中“山水”意象的演变,从初唐的山水写实,到盛唐的雄浑壮阔,再到晚唐的清丽幽婉,每一个阶段的转折,作者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越时空,感受不同时代诗人笔下的山水世界。他不仅分析了诗句本身,更深入挖掘了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背景,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同样的自然景象,在不同时代会激发出如此不同的情感和表达方式。读完那一章,我再读杜甫的山水诗,感觉完全不一样了,仿佛能看到他站在江边,心潮澎湃,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的那种壮怀激烈。作者的语言也很讲究,时而细腻如水,时而又磅礴大气,让人读来既感到亲切,又被深深地吸引。这本书真的让我对中国诗歌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梳理了中国诗学的历史线索,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中国诗歌的独特视角。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诗学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活态系统。他在分析古代诗歌时,并没有用一种“古人就该是那样”的刻板印象去评判,而是力求理解当时的历史语境和社会文化。在解读现代诗歌时,他同样保持了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不轻易地否定和排斥。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新诗”的“新”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之与“旧诗”对立起来,而是认为这种“新”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继承和扬弃之上的,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他特别提到了“诗歌形式的革新”和“语言的现代化”等关键议题,并以大量生动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一些看似“不合规矩”的现代诗,也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作者的这种“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让我对中国诗歌的整体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诗歌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确实非常用心。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学科的发展,就必须追溯其历史的脉络,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并没有急于跳入那些晦涩的诗学理论,而是从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源头——《诗经》讲起。他详细解读了《诗经》的艺术特征,包括其现实主义精神、质朴的语言以及独特的赋比兴手法,让我对中国诗歌的“根”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他逐步过渡到楚辞的浪漫主义色彩,再到汉魏风骨的沉雄,唐诗的辉煌,宋词的婉约,元曲的通俗,一直到明清诗歌的演变,整个过程就像一条清晰的河流,从涓涓细流汇成浩瀚大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每个时期诗歌风格时,都会选取一些极具代表性的诗篇进行深入剖析,不仅仅是逐字逐句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发掘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比如,他在谈到宋词的婉约时,引用了李清照的词,细致地分析了词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境是如何与词人的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紧密相连的。这种“由小见大”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中国诗歌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