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朱镕基答记者问
定价:59.00元
作者:《朱F基答记者问》编辑组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0100816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81kg
编辑推荐
欢迎团体、企事业单位订购,联系人王先生010-51236217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朱镕基答记者问
内容提要
本书收入朱镕基同志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期间回答记者提问和在境外发表的部分演讲。
本书分为4个部分,每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
部分,朱镕基同志自1998年3月担任国务院总理后,先后在九届全国会议5次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当时,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新华网进行了现场直播,世界各大媒体也做了大量报道。
第二部分,朱镕基同志接受外国记者采访。采访内容境外媒体当时报道过,尚未公开发表。
第三部分,朱镕基同志在境外发表演讲并回答提问。外媒体对此曾做过综合报道。这次收入本书的是演讲和答问的全文。
第四部分,朱镕基同志在出访期间接受香港记者随行采访。当时海外媒体有过报道,这次选取的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本书收录的内容,均根据音像资料、文字记录稿整理而成,只对个别文字做了订正。我们对正文中涉及的相关人物和专有名词,做了简要注释。英文专用名词在次出现时做页下注,以后每篇中次出现时放在括号内做随文注,再次出现时不再注释。正文中的英文保留,将中译文放在括号内做随文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层层递进地展开一个宏大的历史侧面。读来,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那些闪烁在字里行间的决策瞬间,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条目,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智慧的火花。尤其欣赏其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会议场景、私下交流的片段,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为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石。作者的笔触是克制而有力的,没有过度的渲染或主观臆断,而是通过对事实的严谨梳理和对人物言行的精准复现,自然地引导读者得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沉稳的叙事风格,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事件,更是在构建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每一次翻页,都感觉自己走得更深了一步,触及到历史肌理中那些微妙而关键的纹理。这种叙事的高级感,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中所蕴含的独特视角和洞察力。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能力,能够站在一个相对超脱的位置,冷静地剖析当时决策者们面临的巨大压力与取舍的艰难。我从中看到的,并非一个单向度的英雄史观,而是对复杂治理艺术的深刻反思。书中对“如何平衡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如何在内部共识与外部压力间找到平衡点”等问题的探讨,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现实意义。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会那样发生”以及“这对后世意味着什么”。这种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的分析能力,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记录范畴,上升到了对治理哲学和领导力艺术的探讨层面,值得反复品读和揣摩。
评分从结构布局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近乎建筑学的精密规划。每一章的设置,都像是为了搭建一个更宏伟的知识殿堂中的一个独立但又相互支撑的单元。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在不同的议题和时间节点间进行了穿插和对照,这种非线性的处理反而更有效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的复杂性。特别是当作者在回顾某个决策时,能够迅速地回溯到最初的背景,再展望到长远的影响,这种“拉远景”和“推近景”的切换自如,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理解维度。这种结构上的匠心独运,避免了阅读疲劳,也确保了读者在信息量爆炸的情况下,仍能清晰地把握住核心的脉络。可以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次精心设计的、多层次的导览,每到一个转角都有新的发现。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典范。它既有学者般的严谨考据,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深度,同时又避免了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使得即便是对特定领域了解不深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精髓。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譬喻,既精准地传达了原意,又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行文间,时而可见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描摹,让那些严肃的议题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空气中的温度和紧张感。这种流畅且富于变化的文笔,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文献整理工作,转化成了一种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通篇读下来,感觉作者不仅是一位信息整合者,更是一位高明的文字匠人,懂得如何用最恰当的音调,去讲述最需要被铭记的故事。
评分体验这本书,是一种智力上的极大满足。它似乎没有刻意去迎合任何一种流行的解读,而是忠实地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包括那些充满矛盾和不确定性的部分。这种诚实的态度,使得书中的论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每当我合上书本,脑海中都会留下一些关于决策制定、危机处理的深刻印象,它们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通过具体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起伏,内化成了我思维的一部分。这种能够激发读者主动思考、并留下持久回响的作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面对重大抉择时,其理性、局限与抱负的交织,引人深思良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