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生态伦理与节约型社会
:22.00元
售价:16.1元,便宜5.9元,折扣73
作者:刘永昌,初秀伟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802435971
字数:
页码:160
版次:1
装帧: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生态伦理与节约型社会》系统阐述了生态伦理与创建节约型社会的相关知识。全书共分6章,分别介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态论理思想、西方现态伦理思想、世界和中国的资源状况、中国资源问题与危机、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等内容。
《生态伦理与节约型社会》非常适合作为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自学参考。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伦理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将导致不同的生态伦理理论体系。
一些学者从生物学意义上思考人的本性和本质,从本体论意义上把握人与自然的统一,以自然为核心,突出的是人对自然的从属关系,即把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等同于生物有机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把人类社会历史看成是自然生命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建立起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理论体系。
另一些学者从社会学意义上思考人的本性和本质,从实践论意义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区别,以人为核心,突出的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即把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把人类历史和自然生命史看成是相互生成的历史,因而建立起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理论体系。
节“人”与“自然”的含义
一、“人”的含义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人性具有两重性:自然性和社会性。
所谓自然性,是指人通过生物遗传方式所获得的有生命的肉体组织,是人在生物学、生理学方面的本能和属性。人是从动物、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从生物学的意义上看,人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与其他生物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其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界,必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其生命过程也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
人在脱离动物界结成社会之后,仍然保持着与其他高等动物类似的某些生物和生理本能。例如,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物,需要有符合其肉体需要的自然生存环境;人具有“饮食男女”(肚子饿了要吃东西,发育成熟了有性的冲动)与自我保护(生命受到威胁时要奋起反抗)的需要;如此等等。
所谓社会性,是指人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所具有的各种属性。人在劳动的基础上,从类人猿变成了人,并把自己同动物区别开来,产生和形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两个基本特征。
……
我最近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这本《生态伦理与节约型社会》,书名本身就吸引了我,因为它触及了我近年来一直非常关注的两个重要议题。我一直对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感到好奇,也对“节约型社会”这个概念的内涵充满探索的欲望。这本书并没有以一种说教的口吻来灌输理念,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其中关于“生态足迹”的论述,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通过清晰的图表和生动的比喻,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到底有多么巨大,也明白了我们每个人在这场“消耗战”中扮演的角色。书中还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约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这让我看到了节约并非单一的中国式美德,而是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文明中都曾推崇过的智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可持续消费”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呼吁大家“少买”,而是强调了“买什么”比“买多少”更重要,以及如何通过选择更环保、更耐用的产品来践行生态伦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节约型社会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个体选择和行为的集合。我发现自己开始更加审慎地对待每一次购买,思考产品的来源、生产过程以及最终的去向。
评分最近在阅读《生态伦理与节约型社会》时,我被书中关于“生活美学”与“节约”相结合的观点深深吸引。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节约似乎是与“简朴”、“乏味”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但这本书却展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艺术化的描述,让我看到了节约所蕴含的独特美感和生活智慧。例如,书中关于“慢生活”的探讨,将节约与对当下时刻的珍惜、对生活细节的品味联系起来,让我觉得这并非一种“牺牲”,而是一种“获得”。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旧物新生”的章节,作者并没有仅仅强调物品的再利用,而是引导读者去发现旧物背后蕴含的故事和情感,将其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这让我联想到很多传统手工艺,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节约和创造力的体现。书中还提到了“最小化生活”的概念,但与极简主义不同的是,它更加强调的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富足,一种在满足基本需求后,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精神追求和人际关系中的状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节约”的理解被彻底颠覆了,它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通往更深刻、更有意义生活方式的钥匙。
评分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更可持续的理念,所以在书店里看到了《生态伦理与节约型社会》这本书,感觉它正是我需要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读起来非常轻松。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逆向消费”的观点,作者提出了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如何通过“不消费”来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节约。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很多“想要”而非“需要”的消费行为,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是被广告和流行趋势所裹挟,而非真正发自内心的需求。书中对于“共享”的理解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共享,更是技能、时间、甚至空间上的共享,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减少重复的资源消耗。我记得书中举了一个关于社区共享工具的例子,让我深受启发,觉得这种模式非常有潜力。而且,书中对“适度”这个概念的强调,也让我感触良多。在追求效率和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一种“刚刚好”的状态,既能满足我们的生活需求,又不至于过度消耗资源,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智慧。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观念的思考,让我觉得节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方式,而非被动的压抑。
评分这本《生态伦理与节约型社会》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朴实而深邃的气息,淡雅的绿色和大地色系交织,仿佛预示着书中探讨的是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回归本真的议题。我原本抱着学习一些环保知识、了解当下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最新动态的期望来翻阅这本书。一开始,我对“伦理”这个词感到有些距离感,觉得可能探讨的会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宏大的生态伦理概念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对“节约”的定义,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少用”,而是上升到一种对资源、对环境、对未来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例如,关于食物浪费的章节,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做得不错了,但读完后才意识到,很多微小的习惯,比如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或者对临期食品的偏见,累积起来对环境造成的负担有多大。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实例和数据,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书中还探讨了“共享经济”和“循环利用”的理念,并将其与生态伦理紧密联系,这让我觉得非常具有启发性。我一直认为,节约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节省,更是精神层面的富足,是对有限资源的尊重和珍惜,这本书恰恰将这一点阐释得淋漓尽致。读完前几章,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了解书中更具体的论述和实践方法了。
评分这本书《生态伦理与节约型社会》吸引我的是它将“伦理”这个概念引入了我们日常的“节约”行为中。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我们谈论节约,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比如省水省电,或者减少购买不必要的物品。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含义。作者通过对“生态伦理”的阐述,让我明白,节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或家庭的经济利益,更是对地球整体生态系统的一种尊重和责任。书中关于“后代人权利”的讨论,让我感到非常沉重,也极具警醒意义。我们今天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正在以何种方式影响着未来的世代,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零浪费”生活方式的介绍,它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和习惯来实现的。例如,关于如何处理厨余垃圾、如何选择可重复使用的替代品,以及如何支持那些致力于减少浪费的企业,这些内容都非常实用。我记得书中还有一段关于“绿色消费主义”的讨论,它提醒我们,即使是购买环保产品,也要警惕过度消费的陷阱。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节约是一种对自身欲望的约束,也是一种对自然母亲的感恩和回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