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生態倫理與節約型社會
:22.00元
售價:16.1元,便宜5.9元,摺扣73
作者:劉永昌,初秀偉
齣版社:航空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802435971
字數:
頁碼:160
版次:1
裝幀: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59kg
《生態倫理與節約型社會》係統闡述瞭生態倫理與創建節約型社會的相關知識。全書共分6章,分彆介紹瞭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國古態論理思想、西方現態倫理思想、世界和中國的資源狀況、中國資源問題與危機、發展低碳經濟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等內容。
《生態倫理與節約型社會》非常適閤作為高職高專公共基礎課教材,也可供相關人員自學參考。
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是生態倫理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迴答,將導緻不同的生態倫理理論體係。
一些學者從生物學意義上思考人的本性和本質,從本體論意義上把握人與自然的統一,以自然為核心,突齣的是人對自然的從屬關係,即把人對自然的實踐關係等同於生物有機體與生態環境的關係,把人類社會曆史看成是自然生命史的一個組成部分,因而建立起自然中心主義生態倫理學理論體係。
另一些學者從社會學意義上思考人的本性和本質,從實踐論意義上把握人與自然的區彆,以人為核心,突齣的是人對自然的實踐關係,即把人對自然的實踐關係看成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把人類曆史和自然生命史看成是相互生成的曆史,因而建立起現代人類中心主義生態倫理學理論體係。
節“人”與“自然”的含義
一、“人”的含義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會存在物,因此人性具有兩重性:自然性和社會性。
所謂自然性,是指人通過生物遺傳方式所獲得的有生命的肉體組織,是人在生物學、生理學方麵的本能和屬性。人是從動物、類人猿進化而來的,從生物學的意義上看,人屬於脊椎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
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與其他生物具有共同的自然屬性,其生存和發展必須依賴於自然界,必須與自然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其生命過程也必須服從於自然規律。
人在脫離動物界結成社會之後,仍然保持著與其他高等動物類似的某些生物和生理本能。例如,人作為一個有生命的存在物,需要有符閤其肉體需要的自然生存環境;人具有“飲食男女”(肚子餓瞭要吃東西,發育成熟瞭有性的衝動)與自我保護(生命受到威脅時要奮起反抗)的需要;如此等等。
所謂社會性,是指人作為人類社會的成員所具有的各種屬性。人在勞動的基礎上,從類人猿變成瞭人,並把自己同動物區彆開來,産生和形成瞭人之所以為人的兩個基本特徵。
……
這本書《生態倫理與節約型社會》吸引我的是它將“倫理”這個概念引入瞭我們日常的“節約”行為中。在我看來,很多時候我們談論節約,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麵,比如省水省電,或者減少購買不必要的物品。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更深層次的含義。作者通過對“生態倫理”的闡述,讓我明白,節約不僅僅是為瞭個人或傢庭的經濟利益,更是對地球整體生態係統的一種尊重和責任。書中關於“後代人權利”的討論,讓我感到非常沉重,也極具警醒意義。我們今天的消費和生活方式,正在以何種方式影響著未來的世代,這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問題。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零浪費”生活方式的介紹,它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通過一係列具體的方法和習慣來實現的。例如,關於如何處理廚餘垃圾、如何選擇可重復使用的替代品,以及如何支持那些緻力於減少浪費的企業,這些內容都非常實用。我記得書中還有一段關於“綠色消費主義”的討論,它提醒我們,即使是購買環保産品,也要警惕過度消費的陷阱。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節約是一種對自身欲望的約束,也是一種對自然母親的感恩和迴饋。
評分我最近在圖書館偶然發現瞭這本《生態倫理與節約型社會》,書名本身就吸引瞭我,因為它觸及瞭我近年來一直非常關注的兩個重要議題。我一直對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感到好奇,也對“節約型社會”這個概念的內涵充滿探索的欲望。這本書並沒有以一種說教的口吻來灌輸理念,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思考。其中關於“生態足跡”的論述,我印象尤為深刻。作者通過清晰的圖錶和生動的比喻,讓我第一次真正理解瞭人類活動對地球資源的消耗到底有多麼巨大,也明白瞭我們每個人在這場“消耗戰”中扮演的角色。書中還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節約觀念進行瞭對比分析,這讓我看到瞭節約並非單一的中國式美德,而是人類在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文明中都曾推崇過的智慧。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可持續消費”的討論,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呼籲大傢“少買”,而是強調瞭“買什麼”比“買多少”更重要,以及如何通過選擇更環保、更耐用的産品來踐行生態倫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節約型社會建設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我們每一個個體選擇和行為的集閤。我發現自己開始更加審慎地對待每一次購買,思考産品的來源、生産過程以及最終的去嚮。
評分這本《生態倫理與節約型社會》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樸實而深邃的氣息,淡雅的綠色和大地色係交織,仿佛預示著書中探討的是一個與自然和諧共處、迴歸本真的議題。我原本抱著學習一些環保知識、瞭解當下節約型社會建設的最新動態的期望來翻閱這本書。一開始,我對“倫理”這個詞感到有些距離感,覺得可能探討的會是比較抽象的概念,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宏大的生態倫理概念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書中對“節約”的定義,不再僅僅是簡單的“少用”,而是上升到一種對資源、對環境、對未來負責任的生活態度。例如,關於食物浪費的章節,我一直以為自己已經做得不錯瞭,但讀完後纔意識到,很多微小的習慣,比如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或者對臨期食品的偏見,纍積起來對環境造成的負擔有多大。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實例和數據,讓我對這些問題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也開始反思自己的消費習慣。書中還探討瞭“共享經濟”和“循環利用”的理念,並將其與生態倫理緊密聯係,這讓我覺得非常具有啓發性。我一直認為,節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節省,更是精神層麵的富足,是對有限資源的尊重和珍惜,這本書恰恰將這一點闡釋得淋灕盡緻。讀完前幾章,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繼續深入瞭解書中更具體的論述和實踐方法瞭。
評分最近在閱讀《生態倫理與節約型社會》時,我被書中關於“生活美學”與“節約”相結閤的觀點深深吸引。一直以來,我總覺得節約似乎是與“簡樸”、“乏味”等詞語聯係在一起,但這本書卻展現瞭一種完全不同的視角。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和藝術化的描述,讓我看到瞭節約所蘊含的獨特美感和生活智慧。例如,書中關於“慢生活”的探討,將節約與對當下時刻的珍惜、對生活細節的品味聯係起來,讓我覺得這並非一種“犧牲”,而是一種“獲得”。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舊物新生”的章節,作者並沒有僅僅強調物品的再利用,而是引導讀者去發現舊物背後蘊含的故事和情感,將其賦予新的生命和意義。這讓我聯想到很多傳統手工藝,它們本身就是一種極緻的節約和創造力的體現。書中還提到瞭“最小化生活”的概念,但與極簡主義不同的是,它更加強調的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富足,一種在滿足基本需求後,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精神追求和人際關係中的狀態。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節約”的理解被徹底顛覆瞭,它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通往更深刻、更有意義生活方式的鑰匙。
評分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更可持續的理念,所以在書店裏看到瞭《生態倫理與節約型社會》這本書,感覺它正是我需要的。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沒有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讀起來非常輕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逆嚮消費”的觀點,作者提齣瞭在滿足基本需求之後,如何通過“不消費”來達到一種更高層次的節約。這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很多“想要”而非“需要”的消費行為,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是被廣告和流行趨勢所裹挾,而非真正發自內心的需求。書中對於“共享”的理解也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物質的共享,更是技能、時間、甚至空間上的共享,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極大地減少重復的資源消耗。我記得書中舉瞭一個關於社區共享工具的例子,讓我深受啓發,覺得這種模式非常有潛力。而且,書中對“適度”這個概念的強調,也讓我感觸良多。在追求效率和發展的同時,如何保持一種“剛剛好”的狀態,既能滿足我們的生活需求,又不至於過度消耗資源,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智慧。總的來說,這本書給瞭我很多關於如何從根本上改變消費觀念的思考,讓我覺得節約是一種積極主動的生活方式,而非被動的壓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