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雯、邓鑫洋著的《D-S证据理论信息建模与应 用》以D-S证据理论应用中的关键问题研究为主线, 研讨了D-S证据理论领域有关证据生成、冲突处理和 决策等方面的经典研究成果,并介绍了不确定环境下 基于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应用实例。全书共7章。** 章综述了证据理论的基本概念、存在的关键问题、研 究现状以及主要应用领域等;第2~6章分别针对证据 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不确定信息建模、证据冲 突度量、冲突证据融合、信度决策及计算复杂度等几 个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并介绍了**外一些相关的代 表性工作。第7章给出了证据理论的两个典型应用案 例,分别是故障诊断及多光谱图像弱小目标跟踪,展 示了如何应用证据理论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本书对从事智能系统、目标识别、故障诊断研究 、设计、开发和应用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 参考价值,也可作为信息融合或智能信息处理等相关 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第1章 绪论
1.1 信息融合
1.1.1 信息融合概述
1.1.2 信息融合模型
1.1.3 信息融合中信息的特性
1.1.4 多源信息融合方法介绍
1.1.5 信息融合的应用
1.2 D-S证据理论
1.2.1 证据理论基本概念
1.2.2 Dempster组合规则
1.2.3 证据理论融合框架
1.2.4 证据理论关键问题
1.3 证据理论研究现状
1.4 证据理论应用概述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信息建模
2.1 引言
2.2 现有的BPA生成方法
2.3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BPA生成方法
2.3.1 模糊集理论
2.3.2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BPA生成过程
2.3.3 算例分析
2.4 基于高斯分布的BPA生成方法
2.4.1 基于高斯分布的BPA生成过程
2.4.2 算例分析
2.5 基于可靠性的二元组BPA生成方法
2.5.1 预备知识
2.5.2 基于可靠性的二元组BPA生成过程
2.5.3 算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证据理论中的冲突
3.1 引言
3.2 证据组合中的冲突悖论
3.2.1 证据冲突
3.2.2 证据冲突产生的原因
3.2.3 证据冲突产生的影响
3.3 证据冲突表示方法概述
3.3.1 冲突系数k
3.3.2 Jousse1me证据距离
3.3.3 Pignistic概率距离以及二元组冲突表示方法
3.4 基于证据关联系数的冲突度量
3.4.1 证据关联系数
3.4.2 证据关联系数的性质
3.4.3 基于证据关联系数的冲突表示
3.4.4 新冲突表示方法下的组合规则适用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冲突证据融合研究
4.1 引言
4.2 Dempster组合规则分析
4.2.1 Dempster组合规则及其性质
初次翻开这本厚重的著作,我立刻被它所展现出的那种深邃而系统的理论框架所吸引。作者似乎在构建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试图用一种更加严谨和数学化的语言去描述和处理那些传统方法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书中的逻辑推导极为严密,从基础概念的定义到复杂模型的构建,每一步都像是精心设计的齿轮咬合,环环相扣,不留一丝含糊。特别是对于概率论和经典统计学局限性的剖析,鞭辟入里,让人不禁反思我们过去处理信息和决策时所依赖的那些“常识性”假设是否真的站得住脚。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在实践中找到现成公式套用的手册,而更像是一部需要静心研读的学术专著,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信息本身的本质属性,以及如何在信息碎片化、来源异构的环境下,建立起一个既能量化又能容纳模糊性的分析工具。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那些开篇的公理化描述,这种对底层基础的强调,预示着其后续应用绝非浅尝辄止。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学者风范,它更侧重于基础理论的奠基和公理体系的完备性,而非对市场热点概念的追逐。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纯粹的数学物理推导空间,作者耐心地引导我穿过复杂的符号和证明,去触摸其背后所蕴含的关于信息不确定性的基本规律。它很少直接提及时下流行的“大数据”或“人工智能”等术语,但其提供的数学基础却是支撑这些领域高级应用的关键支柱。它提供的是“内功心法”,而不是“招式套路”。因此,对于希望深入理解现代信息科学底层逻辑,并希望构建自己独特分析框架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值得反复研读的珍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硬核”,几乎没有冗余的修饰性语言,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都承载着密度极高的信息量。对于工程实践者而言,这可能意味着较高的初始门槛,但一旦跨越过去,它提供的视角是革命性的。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具体行业案例的细节展示,而是将核心算法和理论结构剖析得淋漓尽致,这使得其理论具有极强的可移植性和通用性。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数据验证、故障诊断乃至风险评估等传统领域。它提供的是一套“思维操作系统”的升级,而不是某个特定应用软件的说明书。这种自底向上的构建方式,要求读者必须耐心构建知识的纵深感,一旦结构稳定,便能对各种新出现的复杂信息处理挑战做出更具洞察力的判断。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说实话,颇具挑战性,但那种“豁然开朗”的瞬间又让人欲罢不能。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数理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核心模型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图示,它们极大地帮助我理解那些高度抽象的概念——比如如何将来自不同信源的、性质迥异的“信念”进行有效的融合与权衡。不同于其他强调工具操作性的书籍,这里的重点在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而不是“如何”点击鼠标。它深入探讨了信息聚合背后的哲学依据和计算复杂性,让人在解决实际问题之余,也能对所用方法的合理性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读完某一章节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架设起理性分析与现实世界不确定性之间的桥梁的,这种深思熟虑的过程,远比简单地应用一个算法来得更有价值。
评分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于不同信源的“可靠性”和“一致性”评估体系的构建尤为细致入微。这在我处理那些涉及多传感器融合、专家意见汇集或多方情报分析的场景时,显得尤为关键。很多现有方法往往简单地对权重进行分配,但这忽略了信息源本身的内在矛盾和动态变化。这本书则提供了一整套量化框架来衡量这种“冲突度”和“可信度漂移”,这种精细化的处理,大大提升了决策模型在复杂环境下的鲁棒性。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快速得到一个模糊的答案,而是如何在信息不完善的情况下,生成一个边界清晰、可被验证的置信区间。这对于那些要求高可靠性的关键任务系统来说,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